南审党外人士理论学习资料(第九期).pdf
南审党外人士学习材料 2021 年第 2 期(总第 9 期)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统战部 编 2021 年 2 月 目 录 【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2 月 25 日)…………2 【重要文献推荐】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 年 11 月 16 日)……………………………15 【学习交流】 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7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1 年 2 月 25 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 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 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 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 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 光荣!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示 热烈的祝贺!向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 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致 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 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关心和帮助中国减贫事 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外国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 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 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 2 望。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政局动荡、 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 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 了长期艰辛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 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 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 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 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 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 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 未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 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 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 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 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2 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 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 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 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 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 贫工作机制。2015 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 3 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 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 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 攻令。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 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 贫攻坚。2020 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 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 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8 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 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 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 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 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 1000 多万人脱贫,相当 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 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 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 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 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 2000 万贫困群众享受低 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 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 贴。110 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 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 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 4 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 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 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 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 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 110 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 3.5 万公里。贫困 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 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 达到 100%,贫困村通光纤和 4G 比例均超过 98%。790 万户、2568 万贫 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 3.5 万个、安置住房 266 万套,960 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园。许 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告 别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 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 住学校、吃食堂。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 “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 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 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 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广大 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 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 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带领乡亲们历时 7 年在绝壁 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道路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 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 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 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 5 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 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 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 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扶 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 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 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 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有的村干部说:“只 要我还干得动,我都永远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带上我们村的老百姓, 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必须带领群众,拔掉老 百姓的穷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抓党建促脱贫中 得到锻造,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贫困地 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 脱贫有盼头”,“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 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 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 7.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 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 70%以上。特别 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 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 会广泛赞誉。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 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纵览古今、 6 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 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 量! 8 年来,我先后 7 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 多次调研扶 贫工作,走遍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 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 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在各地都看到,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 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 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同志们、朋友们!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 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 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 迹。35 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 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 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 黄诗燕等同志,以及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就是他们中 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说:“脱贫攻坚路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我真的就 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石子。其实走到最后,走到今天,虽然有苦,还是甜 多。”有的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 有的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那才叫真本事。”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 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 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 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 心关爱每一位牺牲者亲属,大力宣传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 7 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同志们、朋友们!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 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 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 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 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 反贫困理论。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坚 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我们强化中央 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 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我们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 22 个省 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 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我们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 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 堡垒。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 25.5 万 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 200 万名乡镇干 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 战场上高高飘扬。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 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 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8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治 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 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我们把群众满意 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 求。我们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 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8 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累计投入近 1.6 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6601 亿元。打响脱贫 攻坚战以来,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 4400 多亿 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 7100 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 6688 亿 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 9.2 万亿元,东部 9 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 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 1005 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 地区累计投资 1 万多亿元,等等。我们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强 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 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 事实充分证明,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 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 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 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我们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 9 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我 们组织开展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等都积极行动,所有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 有帮扶单位。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 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 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我们构建专项扶贫、行业 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 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 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 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我们始终强 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们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 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 了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 在贫困地区。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我们打出 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 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我们 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防止平均数 掩盖大多数。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 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 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 稳定的途径。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 10 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 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 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 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 生动力。“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 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 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 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 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 来。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 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 变了生活。” 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 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 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 厚氛围。我们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 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 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我们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 11 平台,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 会帮扶格局。 事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 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 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 的精神力量! ——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我 们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拿出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的劲头,把脱贫攻坚一抓到底。我们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 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 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我们实行 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 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事实充分证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保证了 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只要我们坚持实干兴邦、实干惠民,就一 定能够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 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同志们、朋友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 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 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 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 12 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 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 利! 同志们、朋友们!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 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 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 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 接续奋斗。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 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 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 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 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党中央决定,适时 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 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 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 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 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 13 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 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 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 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 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 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志们、朋友们! 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 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正在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 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新华社北京 2 月 25 日电 《人民日报》2021 年 02 月 26 日 02 版) 14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0 年 11 月 16 日)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 势,明确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部署,动 员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 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 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 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 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 义司法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 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 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 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 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 头守法制度,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完善顶层设 15 计,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 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我们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深 化法治领域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国家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司 法体制,加强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坚决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 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 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如何掌好权、执好政,如何更好把 14 亿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 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课 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教训。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法制遭 到严重破坏,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 平同志把这个问题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必须加强 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 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 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 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6 全党同志都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 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 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有效实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 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2015 年,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党组工作汇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等场合都明确指出,“党大还 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 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我国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我们党依法办事,这 个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 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离开了 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 来。 当然,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 政整体、就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 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有些事情要提交党委把握, 但这种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的干预,而是一种政治性、程序 性、职责性的把握。这个界线一定要划分清楚。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 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 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 17 尽的义务。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 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 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 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说过,我们要坚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 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 式。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 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 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 性的制度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 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 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 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 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 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 18 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近代以后,不少人试图 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 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有一点要明确,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实践 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 著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事实教育 了我们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越来越自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始终坚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 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2 月 5 日,我就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 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专门部署依法防控疫情工作,我 特别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了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 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从立法、执法、司法、 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区域封锁、 病人隔离、交通管控、遗体处置等措施,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 犯罪行为,依法化解涉疫矛盾纠纷,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 了有力法治保障。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 的法律效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 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 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 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 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 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 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维护国家法治统一至关重要。2015 年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 法权,地方立法工作有了积极进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有的地方也存 在违背上位法规定、立法“放水”等问题,影响很不好。要加强宪法实 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对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规范性 文件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撤销。同时,地方立法要有地方特色,需要几 条就定几条,能用三五条解决问题就不要搞“鸿篇巨制”,关键是吃透 党中央精神,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突出问题。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 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 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 共识。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 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 的关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依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 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 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 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 20 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 矛盾。 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 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 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 48 件,修改法律 203 件次, 作出法律解释 9 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 79 件次。截 至目前,现行有效法律 282 件、行政法规 608 件,地方性法规 12000 余 件。民法典为其他领域立法法典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要总结编纂民法 典的经验,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要研究丰富立 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 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 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填补空白点、补强 薄弱点。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 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 间差、空白区。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 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 第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 21 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 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 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 的基础。 我多次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 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现 在,法治政府建设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依法行政观念不牢固、行政 决策合法性审查走形式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 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提高依法 行政水平。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 展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 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推动形成全国统一、 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 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近年来,我们整治执法不规范、乱作为等问题,取得 很大成效。同时,一些地方运动式、“一刀切”执法问题仍时有发生, 执法不作为问题突出。强调严格执法,让违法者敬法畏法,但绝不是暴 力执法、过激执法,要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要加强省市县乡四级 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 提高执法质量。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 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 22 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要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 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 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 14 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 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 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 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 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 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职业保障,规范司法 权力运行,提高司法办案质量和效率。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 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继续完善 公益诉讼制度,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 的一些重大改革事项,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 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 配合的体制机制等,要紧盯不放,真正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集中暴露出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问题。一些 人通过金钱开路,几乎成了法外之人,背后有政法系统几十名干部为其 “打招呼”、“开路条”,监督形同虚设。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 监督体系,坚决破除“关系网”、斩断“利益链”,让“猫腻”、“暗 门”无处遁形。 23 2018 年 1 月起,为期 3 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国展开。扫黑除 恶专项斗争把打击黑恶势力和“打伞破网”一体推进,清除了一批害群 之马。近 3 年来打掉的涉黑组织相当于前 10 年的总和,对黑恶势力形 成了强大震慑。要继续依法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 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第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 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仍然 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大 流行影响广泛深远。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加 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 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要引导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自觉地 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 注重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 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我们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 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 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 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 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 24 法律。 对法治专门队伍的管理必须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一些执法司 法人员手握重器而不自重,贪赃枉法、徇私枉法,办“金钱案”、“权 力案”、“人情案”,严重损害法治权威。要制定完善铁规禁令、纪律 规定,用制度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要坚决清查贪赃 枉法、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人,深查执法司法腐败。最近,政法系统开 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查处了一批害群之马,得到广大群众好评。 要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坚持零容忍,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总体而言,这支队伍是 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热衷于“扬名逐利”,行为不端、诚信 缺失、形象不佳;极个别法律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薄,甚至恶意攻击我 国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引导 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 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 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更好服务对外 工作大局。 第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 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 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 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 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 25 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同志们!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 点工作要抓在手上,确保落到实处。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 神,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 同步推进。党中央即将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 要,新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也将很快出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紧 抓实抓好。各条战线各个部门要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提 高各领域工作法治化水平。法治工作部门要全面履职尽责。中央依法治 国办要履行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推动落实的职责,及时发现问题,推 动研究解决。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 真正落到实处。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 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 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 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 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11 月 16 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 作会议上讲话的主要部分。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21-03-01) 26 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杜玉波 摘 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 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分 类办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在服务支撑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探索形成适应 新发展格局需要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激发办学动力,推进治理能力和水平现 代化;开拓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合作局面,提升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论是对于世界还是中国,2020 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 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统筹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等教 育将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和发展,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2020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中 国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的发展新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新征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提出来的,是 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 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国家战略需要同频共振。党的十九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培养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 然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 27 我们要置身新发展格局,深刻思考和回答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 养体系的关键之问。 1.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要毫不动摇。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意识形 态的属性,都有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价值和责 任。我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始终站稳这样的立场, 树牢这样的观点,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着 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 中坚力量,这对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在人才培养的地位上,要持续巩固。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 教育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功能,但是最核心的还是培养人才。看一所 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 史的视野看他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我国高校应更 加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更多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 质量上,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培养勇于为党分忧、为国担当、 为民族复兴担负责任的时代新人。 3.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要尊重规律。人的培养过程有普遍的规律 性,遵循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倍功半。办好高等教育,要遵 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 系的统筹规划和设计,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 而新,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努力构 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教育布局结构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对任何一个强国而言,高等教育布局结 28 构都有一个战略考量。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 阶段。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1.6%,已经进入普及化阶 段,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区域、城乡、学科层次等方面依旧存在不平 衡不充分的矛盾,且成为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构建新 发展格局,应该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 搞自我小循环。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是同样的道理。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 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 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1.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关键在缩小差距。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发展格 局,既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率先引领,又需要中西部地区的迎头赶上, 还需要各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政策资源、财政资源、 人才资源的供给不平衡,造成高校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呈现东部资源密 集、中西部稀疏的“东高西低”格局。当前,要在政策引导、资源投入 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加快实施新一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计划,依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主动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关键在以特求强。学科专业建设应坚持有选 择性的发展,要小而精,不要大而全。但不少高校仍热衷追求所谓“综 合性”“全科式”发展,存在资源分散、只见“高原”不见“高峰”的 问题。要坚持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因素,把落实 国家标准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底线要求,建设好一批能够支撑国家急 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协调的学科专业布局。 3.建设分类办学体系,关键在错位发展。我国高校的类型层次应从 29 “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形成梯度、对接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 多年来,我国相当数量高校存在办学同质化现象,盲目攀高,一味追求 学术型。解决这一问题,要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区域需 求,加快形成分类评价的体系标准和管理政策,构建起与我国大国地位 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体系,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办 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环境下,从同型竞争走向 错位发展。 三、提升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创新服务能力 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首先属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它要以满 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为己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和长期战 略。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 条件,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突出。作为科技第 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应适应新 发展格局需要,在服务支撑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 要的责任。 1.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主力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 然要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高校要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 载体、建机制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要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 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 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2.强化基础研究,甘坐冷板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机关”, 是技术研发的源头活水。夯实基础研究,才能为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备 足后劲。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 30 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板凳甘坐十年冷”且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 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 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3.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占领制高点。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 创新人才聚集等优势,应当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 担当重要责任。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高校要进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 碍,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探索开展跨 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服务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求。 四、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教育评价既 有国际公认的标准,也有适合本国实践的特色体系。我国的教育评价改 革的目标是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 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愿景,必须多措并举、全面 发力,探索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教育评价机制。 1.注重理念革新,思想先导。科学理念是正确实践的思想先导。各 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 位置,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要着力破除不科学、 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和做法,对学校不再简单以升学率来评价,对教 师不再简单以项目、论文来评价,对学生不再简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用人不再简单“唯名校”“唯学历”是举。 2.注重破立结合,以立促破。要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 在“唯”与“不唯”之间找到平衡,搞清楚从哪里突破、规则是什么、 路径是什么。如破除“唯分数”方面,破的是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 31 一标准,立的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回归育人本质;破除“唯 论文”方面,破的是把论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发展晋升的核心指标, 立的是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3.注重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构建新的教育评价机制,需要运用整 体思维,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具体来讲,就是要认真践行重师德师风、 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改进结果评价,扭转功利导向; 强化过程评价,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增值评价,挖掘发展潜能;健全综 合评价,力避片面倾向。 五、完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大学治理结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要构建以党委领导 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 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不断释放办学活力, 激发办学动力,推进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办学方向。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这个根本制度,党委领导重在谋划和决策,履行把方向、管 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校长负责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依法行使职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 建促发展,使学校发展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与党的组织同步设置、 与党的工作同步开展。 2.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 位育人的理念,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相统一、校内教育和校外培养 相协同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融合贯通,建立既与中小学德育相衔 接,又真正适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坚持系统思维,把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加强思 32 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学校、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汇聚办学合力。要加快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 系现代化,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 架,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优势,形成高效、协调、顺畅 的运行机制。要注重激发院系“中场发动机”的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 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院系的各项工作中来。要把学校的学术组织和群 团组织作用发挥好,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促进, 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机制。 六、开拓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开放合作局面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 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 闭的国内单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 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当前国 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正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打压中的突破” “开放中的博弈”等复杂局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压力新挑战。 应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交流合作, 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合作局面,提 升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1.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合力解题”。扎根中国是我 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根本原则和立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扎根中 国大地,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融通中外是对 外开放的内在逻辑和方向,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 33 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 力解题”,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 2.坚持有选择的“请进来”、有章法的“走出去”、有目标的“深 参与”。一方面,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另一方面,争取与国外高等教 育多对话、多来往,有进有出、相得益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扩大对 外影响力。特别要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 评价标准、规则等的制定,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国家形象,从不同文明中 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深化国际融合力。 3.坚持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营造发展新格局。这次疫情给我们以 深刻的启示,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 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要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姿态,体现作为一个负责 任大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使命、格局与担当精神,与世界各国高等教 育建立起健康的可持续性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适应新发展格 局需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 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世界高等教育一定会积极有效应对各种新挑战,迎 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 副部长。) (内部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