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

Sunshine Bloom 阳光盛开22 页 473.456 KB下载文档
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
当前文档共2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第4期:学科建设怎么办?.pdf

外联”。下面,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现状与问题、目标与任务, 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学科,进一步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关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但我想 在此有必要再次作出强调,因为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建设和 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刻 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树立强烈的学科意识,抓住了 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就能够起到提 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也才能使学校在愈来愈激烈的竞 争中力争上游、脱颖而出。 第一,没有现代学科体系就没有现代大学。现代大学是 建立在现代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的高 度。学科主要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以及在 此基础上建立的功能组织。大学二级学院通常也是按照学科 大类来划分与设立的,没有学科,我们的学院也就不能名副 其实了。现代大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同学科的集合体, 是学校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集 中体现。只有对学科具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把握现代大学的 本质属性。一者我们可以弄明白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本质区 别。过去我们书院是建立在传统目录学体系基础之上的,而 非现代学科体系基础之上。二者我们还可以弄明白学科与专 业的不同,学位是按照学科分类颁发的,毕业文凭却是按照 专业颁发的。大学可以颁发学位,职业学院却不可以。三者 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现代大学的分类,所谓“教学型”—“教 — 2 — 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反映的是大学 由低到高的不同的学科水平;所谓“单科性”—“多科性” —“综合性”,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从少到多的变化。大学 的使命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等人才,学科水平的高低, 代表并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质量、社会 服务水平和地位。一流的大学都是依靠学科水平提升而确立 学校的地位与名望的。 我们现在说一所大学水平高或者说有特色,主要就是指 这所学校的学科实力强,在某学科领域处于前沿领先位置, 形成了“拳头”,并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 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也是如此,纵观世界一流 大学建设,都是精准选择学科突破口,通过率先建设一流学 科而闻名于世的。例如,被誉为美国二战后发展最快的斯坦 福大学在 20 世纪 40 年代明确提出了“学术顶尖”的构想, 打破学科均衡发展的传统做法,选择物理、化学、电子工程 等学科作为突破口打造全球顶尖学科,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 学行列。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原子工程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 天文学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抓住了计算 机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计算机信息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 域,在计算机、机器人、软件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项目研 究上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领域研究享誉全球,成为学 校步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标志。印度的几所大学把发展方 向锁定在计算机软件上,经过不懈努力赶上并居于世界先进 — 3 — 水平。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田 长霖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办学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 在一、二个学科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把它变成最好的最有名 气的学科,以此为带动使其他学科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 都说明,学科水平是高校的品牌和标志,体现着学校的办学 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整体实力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依赖于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第二,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实现 我校发展建设的新跨越,我们说弯道超车也好,异军突起也 罢,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学科建设 和人才队伍建设新突破。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发展,虽然我校 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高水平大学相比,与一流 学科的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尚未 有博士授权点学科,进入 ESI 的学科只有一个;缺乏学科领 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数量不足,吸引杰出学科带 头人和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不健全,学科队伍中有海 外背景的人数较少;学科平台基础不牢、数量不足、水平不 高,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学科资源条块分 割,难以实现共享;跨学科和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不够深入, 优势学科的优势地位不够巩固,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支撑专 业建设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学科布局结构需要调整优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发展较慢等。 当前,国家“双一流”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发展 战略的实施(最近教育厅提出 5 年内,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将 — 4 — 达到 100 个左右),将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的关键节点,为我们的学科发展搭建了促发展、作贡献、谋 支持的更大舞台。同时,在国家“双一流”战略指引下,部 属高校充分发挥平台、政策和声誉等优势,率先启动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压倒性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而且, 省内外一些地方高校凭借区位优势以及超常规投入、超常规 合并,后发优势不断增强。上述外部竞争压力对我们继续争 先进位构成了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一流区 域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 队伍建设新突破,还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我们应该防止 出现“毛毛虫效应”,警惕“马太福音效应”。对此,我们 需要认真查找学科建设、办学思路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短板,果断调整不适应一流学科建设的结构性问题,努力 化解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消极因素,尊重学科特点和规律,结 合学科发展实际,对标国内领先学科,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超常规提升学科团队素质与规模,聚焦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 高层次奖励和学术影响力,尽快打造一批优势特色高水平学 科,并带动形成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第三,学科建设是大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工作千 头万绪,我们必须明确,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学科建设是 龙头,抓住了学科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就 能带动全盘,做到纲举目张,推进各项工作往前走。学校制 定的“三年纲要”,也主要是围绕学科建设这一“龙头”和 — 5 — “主线”展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 作与交流等现代大学所承担的职能和使命,都离不开学科建 设这个载体。一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依 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如果把人才比作“凤”, 那么学科建设就是“巢”。同时,学科、学术、学者是大学 发展的根本,高水平的学科是学者聚集的重要平台,只有构 筑学科高地之巢,才能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学科的发展, 在吸引大师级人物的同时,又争取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为培 养人才创造了条件。二是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在学 科建设中,通过对全校资源的整合和学科发展思路的理性凝 炼,以及组建跨部门的科研集团军,汇集学科精英与先进实 验设施,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为重大科研成果和科 研奖项的产生打下坚实的根基。三是社会服务以学科建设为 基础。社会服务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大学的 重要职能之一。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 要回到社会服务上来。反过来讲,我们推进学科建设,要抓 好的正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国际化等领域的 工作。尤其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整体工作的核心,因为其 他几项工作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去实施。 二、精准对标,科学树立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标准在哪里,发展就在哪里。当前,推进学科建设快速 发展,必须高点定位、对标先进,研究一流标准、对标一流 标准,并以此为基准,与自身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找差, — 6 — 提高工作的“靶向性”和效益,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 的步伐、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咬定目标不放松。 学科建设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即追求学科 建设的高度,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立地”,即立足学科现有基础,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高峰、高原,都是建立在大地之上的,夯实深厚根基才 能平地起高楼。我们要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 破、全面推进”的思路,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 略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契合度,着力汇聚一 流资源,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优化学科 结构及资源配置机制,注重交叉融合,高举创新和特色旗帜, 努力促使各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水平优势更加突出,学 术团队的活力进一步展现,学术水平有较大提升,科学研究 的基础条件得到加强,争取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项 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 果,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现一流区域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 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 心,努力实现学科的高层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 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系统科学建设水平高于博士 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培育政治学等一批优势学科,学科整 体水平跨上新台阶;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 保持或进入排名ESI前1%;植物与动物科学、数学、生物与生 — 7 — 物化学、物理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的ESI排名向前有所跃升; 1-2个学科入围第五轮学科评估前20%行列。 第二,对标学科评估。 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大家都了解了(我校一共有 16 个学科参加评估,在全国自愿参加评估的 513 个单位 7449 个学科中,我校共有 3 个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学科排名前 70%, 分别是政治学学科、世界史学科和软件工程学科,其他的学 科没有进入前 70%。这说明我们的总体学科实力在参评的 513 个单位中是偏后的)。我们要正视和重视首次参加学科评估 的结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树立信心,着眼发展,精准 发力。各学科所在单位,上至领导班子、教授委员会,下至 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全面动员,对本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以评估标准和结果为参照审视我们的工作,看清楚每个学科 的“家底”,摸清我们的具体差距在哪些方面,以此为基本 依据,科学施策,不断优化校内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 极性,提高我校学科整体水平,争取在下一轮评估中取得更 好的成绩。 本次全国学科评估,采用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规模指标、 评价“输出”质量成效而非“输入”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和 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建设质量和成效。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 就是我们学科建设发展的导向,我们要下决心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学术特区和协同创新中心建 设,深化科教融合,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和培育学科提质量上 水平;要进一步强化优势特色与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一级学 — 8 — 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开放竞争绩效考核、动态调整,培 育更多学科进入重点建设行列,形成良性学科发展生态。 要高度关注全国学科评估首次提出的“培养过程质量” “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人才培养三维评价模式,以 及新增的学生留学交流指标,进一步推进我们的科教融合工 作,以学科科研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并大力推进学 科国际化发展,力争国际学科平台、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有新 的突破;要结合学科评估“质量与数量、客观与主观、国内 与国外”三结合的科研成果评价大趋势,着手构建以创新质 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与考核体系;要根据学科评 估增设的“社会贡献评价”指标,积极推动学科创新链和产 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三,对标学位点建设标准。 强化学科特色与优势、冲击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两项工 作是一体两面的统一体,也是我校“十三五”规划和“三年 纲要”的重要目标。二级硕士学位点要瞄准一级学科学位点 标准要求,努力升为一级点。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务必要进一 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认真对照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会 等设定的各项约束性指标,在学科建设上苦下内功、凝练特 色、协同配合、精准发力,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为指引,加 强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保障措施等条件 建设,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我们所有的申 请学科,有必要反复研究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 件,一条条论证提出达标路径、强化措施。 — 9 — 第四,对标 ESI 一流学科标准。 目前,ESI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 构、国家和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 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 ESI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研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材料科学等学科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 长,进入和保持 ESI 前 1%。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 ESI 前 1%学科,就是在某学科领 域内,一所机构的被引频次位于全球所有机构的前 1%。提高 ESI 排名,首先要透彻了解 ESI 的四个评价维度:一是科研生 产力,评价依据为 10-11 年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二是科研 影响力,评价依据为论文总的被引频次、ESI 高被引论文的数 量和进入 ESI 的学科数量;三是科研创新力,评价依据为热 点论文的数量;四是科研发展力,评价依据为 ESI 高被引论 文的比例(所谓高被引论文,就是近 10 年发表,同学科、同 出版年 10 年间的被引次数排在全球前 1%的论文;热点论文, 就是近 2 年发表、在最近 2 个月中被引用的次数进入某学科 0.1%的论文)。我认为有必要把 ESI 排名依据和老师们讲清 楚,引导老师们弄透 ESI 排名。 当前,我们要加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发布 ESI 学科期 刊目录,引导教师科学投稿;调整科研论文奖励政策,引导 重视对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注重高水平成果产出, 聚焦论文影响力(学科处和科技处已经拟定了相关文件,校 长办公会进行了审议,修订后将下发);做好细致服务工作, — 10 — 包括相关学科投稿期刊对比、全球前沿研究课题推送服务、 基于 ESI 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的研究前沿推荐;筛选高效 合作伙伴,加强和优化国际国内合作,借助外部合作推动学 科快速发展;基于研究产出、总体影响力、学术生涯背景等 方面信息,发掘校内学科发展关键人才,锁定校内外优势研 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储备学科发展后续力量,做好学术梯 队建设。 第五,借鉴地方大学学科建设成功案例。 深入分析苏州大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经验,引进高层 次人才、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创新学科科研体制机制是三 条重要法宝。在发展最快的 2007-2012 年这 5 年中,苏州大 学围绕学科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 经费达 5 亿多元。高水平的人才又反过来促进高水平的学科 建设,在苏大 2012 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这 5 年引进人员的贡献超过了 55%。苏州大学还启动了“东吴学者 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程,以项目资助的形式,为各类人才 铺设发展路径。同时,在苏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 苏大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了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免疫学研究中心、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 这些平台卓越的科研贡献,大大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建设学科 7 个,资助经费超 过 2.5 亿元。再就是苏大通过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 式,由引进的高端学术人才负责组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 全权委托他们进行人员招聘及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授治学 — 11 — 的积极性;实施“科技创新四大培育工程”“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预研项目”等项目,资助了一批创新性较强、发展前景 较好的研究,激发科研水平不断提升。2017 年,苏州大学物 质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在此带动了 苏州大学整体的发展。最近,苏州大学又出台了“学科前沿 研究激励计划”,每两个月奖励一次高水平科研成果。 我们要借鉴苏州大学学科建设经验,结合我们的“三年 纲要”,在先进发展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政策落实方面进行 对标分析。特别是要不断更新学科建设理念,深刻理解学科 建设内涵,不断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清晰学 科建设发展目标,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努 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政策措施导向,激发广大教师 的活力,特别是要形成全体教职工都理解、关心、支持、参 与学科建设的浓厚氛围;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学 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理顺各方 面关系,逐步建立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及配套政策,特别 是要解决好政策不到位、不衔接、不配套、碎片化的问题, 将我们业已制订的好的科学政策制度体系落实下去,推动学 科建设出效益、见实绩。 三、内聚外联,确保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以三年时间为期,我们这一轮学科建设是在一定的时间 内实行特定目标管理的一种建设,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 建设目标,诸位要以慢不得、等不起、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规 — 12 — 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思想再解放、压力再传导、行动 再加快。 第一,以“内聚”提升学科源动力和爆发力。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规模、结构和布局调整,包括创新人 才培养机制及崇尚科学的学术环境建设,包括学术领军人物 的引育汇聚、创新团队建设、海外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师资 队伍国际化推进,包括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高水平科 研产出以及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度,还包括文献保障体 系、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等等,它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 管理水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制度优势的发挥水平,是 牵动学校主要业务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当前,我们 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等工作, 提升学科建设的内在源动力和爆发力。 一是积极构建“系—科研所(中心、特区)—实验室” 学科提升组织体系。当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已经使得我们 在学科建设路径、建设任务、建设目标上发生了全新的改变。 如果没有学科体制机制的创新,而是按部就班,就无法加快 我们的发展。我们要以改革的思维来推进学科体制机制的创 新,把改革贯穿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以改革推进学科建设提 速增效。围绕学科建设,学校在“三年纲要”中提出了实施 一级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扩大独立运行科研平台自主权、 推进“学术特区”建设、深化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扩大独立 运行科研平台自主权等举措,目的就是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给予“科研所”“实验室”“学术特区”以最大自主权,激 — 13 — 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开放的思维来组织和开展学科的建 设,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赋予学科建设新的内涵和最大效 益。 二是组建高水平团队支撑学科发展。学科竞争的核心,是 学术团队。一个学科要跻身一流,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学术团 队。有关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科排名在前 10%,其人才 队伍整体水平排名也在前 10%;就区域大学而言,学校排名要 进入前 10%,其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排名必须在前 7%。教育部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共有 4 个一级指标,其中第一个一 级指标就是师资队伍与资源。而我们现在学科建设最缺的是 什么?是院士、千人、长江、杰青等高端人才。在激烈的竞 争中,没有人才,学科不可能提档进位。抓好学科队伍建设, 首先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抓好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建 设的学科要集聚一批具有深邃的学术眼光、深厚的学术功底 和一流的学术造诣,治学严谨,敢于创新,胸怀宽广的学者。 中国有一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学科带头人自 己有水平,自然能够与本学科高层次人才保持交流与联系, 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本学科,否则,要引进高水平人才是不 容易的。当前,高水平人才流向日趋市场化、国际化,同时 国家也加强了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这都是我们引 进高水平人才的重大契机。因此,我们要深入解放思想,加 大投入力度,采取超常规举措,要看得准、引得进、用得好、 留得住,真正选聘到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要大力推行“带头人+团队”模式,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 14 — 要坚持团队、基地、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思路,推进重点 学科与重点人才、重点团队、重点平台基地、重大项目的融 合。要不断完善科研大团队引导机制,加强以“首席专家(PI)” 为核心的团队建设。要健全首席教授制度、学术梯队管理、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等制度,探索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 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 三是凝炼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前面我也讲到了,国内外一 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它们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处于一流,往 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各有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各自的办学风 格,从而提升和确立了整个学校的知名度、地位和影响。这 些年,华中科技大学集中力量发展激光专业,使激光成为独 具特色的学科,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香港科技大学以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而取得 国际科学界的瞩目成果。我校是区域综合性大学,在学校发 展和建设方面与许多高水平大学相比,总体上处于劣势,但 我们在特色化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因此,采取 特色战略,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是加快建设一流学科的有 效战略选择。 我们有些学科在省内已经处于领先水平,有自己的明显优 势,但实事求是地讲,很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还属于“跟踪型”,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 求、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 构、明确建设重点,坚持“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坚持有所 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 — 15 — 各学科都要充分了解各自领域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评估本学科现有的研究水平与所处地位,以一流水平为努力 方向,以同类学科一流水平为参照,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自 身的学科现状(包括研究水平、学术影响、梯队结构等因素), 寻找本学科有前瞻性、特色性的研究方向,同时结合行业优 势和需要,最终凝练出有发展前景、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能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集中有 限的资源攻坚克难。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长远”和“短期” 的问题。从长远来说,“功成不必要在我”,久久为功,也 可以“万丈高楼平地起”(比如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当年规 划了信息、先进制造、材料、生命科学、能源等一批学科群 的建设)。 当前,尤其要强化运河学研究、太平洋岛国研究、光通信 科学与技术研究、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山东特色 文献与传统文化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北冰洋研究 等品牌特色,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率先发力,带 动提升学校科研实力与水平。 第二,以“外联”强化学科影响力和显示度。 一是开拓国际资源。以与海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 究生为牵引,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进学校在现有竞争格局中 跨越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跟踪学 术发展前沿领域,加强学科国际交流合作,建立高水平联合 实验室或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如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北冰 洋研究中心、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 — 16 — 法联合研究中心,共享研究资源,共赢研究成果,为学科建 设寻找全球性、全方位的交流渠道,实现学科发展的国际化。 建立健全海内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发挥顶尖人才 的作用,形成聚集各类研发创新精英人才高地,推进学校的 学科建设。 二是拓展社会资源。新形势下推进学科建设,要求我们 拓展开放办学格局,以大服务促进大发展,以大服务赢得大 资源。我们要强化校地合作发展共同体意识,打造聊城版校 地合作新模式,在深入实施服务聊城行动计划中发挥学科优 势、提升学科水平、融汇社会资源。通观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流学科,没有哪一个不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为目标的。这一轮学科建设如果不服务好国家和省委省政 府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就会被边缘化。我们这一轮学科建 设也要鼓励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就要求我们科研 工作者要树立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 念,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做贡献。当前,我们要紧紧 抓住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化重大战略的历史机遇,选准突 破方向,实施项目对接,集结力量,重点突破,迅速改变学 科建设“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况,坚持“三个面向”, 突出“三个融入”:即面向大行业,在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 技术升级中赢得支持;面向大企业,在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 难题中寻求研究课题;面向大事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 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 使学校在服务国家层面上占据一席之地;融入区域经济建设, — 17 — 促使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融入 行业科技进步,促使学校在服务行业领域承担应有责任。 三是汇聚校友资源。从聊大走出去的 20 余万名带有深刻 聊大烙印和聊大情结的校友,是我们推进学校各领域建设的 不竭动力和宝贵资源。我们要更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各界校友, 积极参与到母校创建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来,为吸引更多的一 流师资、产出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培养更具广阔视野的学 生、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作出校友的贡献。去年化学化工 学院组织的优秀校友论坛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要建立分片 区、全覆盖的校友联络、服务和管理机制,聘请校友中的“国 字头”专家、优秀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兼职教授或 研究人员,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比如 可以为学院在高端人才引进、课题研究、对外交流、学生培 养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可以与校友企业共建学生校外实习 基地,构建高质量的校外实习软环境;可以合作开发实践课 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遴选一批高水准的研究型和应用型 专家校友,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资源支持等。 四是集纳学术资源。在推进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 注重广泛联系和凝聚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积极搭 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跨院校、跨文化 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学科研究的新领 域和新课题,紧密围绕前沿问题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抓好学科创新能力的培育。同时 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外聘专家的智力引 — 18 — 擎作用,为学科发展、科研水平提升、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 智力支持。再就是要积极聘请海内外知名优秀团队、人才承 担或指导学校重要科研任务,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推向国 际国内前沿。 第三,以坚定的聊大自信和行动自觉迅速推进学科建设 见成效。 一是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 的时期,有人说,办学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 有“激情”、有“行动”,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 目标,有理想,才有“愿景”、有“使命”、有“情怀”; 激情是为了实现理想不计较眼前利益得失,有激情,才有“担 当”、有“责任”、有“投入”;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才有 结果,才能实现目标和理想。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 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路人问三个正在打石头的石匠在 做什么?第一个回答: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回答:我在 做国内最好的石匠工作。第三个仰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 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第一个,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 有了个更高目标。第三个却有了梦想,建筑一座精神家园。 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我们的学科科研工作者要做“第三 个石匠”。有理想,有梦想,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 行动。 二要做好学术组织与管理工作。在座诸位的重要工作职 责是做好学术组织与管理工作。我一直在说,现在科研需要 强大的组织能力作为保障。我们管理者不能代替教师做科研, — 19 — 那为什么需要管理岗位的存在呢?就是因为科研工作需要组 织管理,而且管理可以出效益。大学不是企业,不是公司, 不是政府机关,是学术机构,不能用思考企业和政府机关的 思维模式来思考大学。方向不对,思路不清,是大忌。毛泽 东曾说过:“方向路线是至关重要的。方向路线对了头,没 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如果方向路线错误了,你 有再大的力量也会失败。” 三要引导教师专心治学。大学是什么样的地方?是崇尚 学术的地方。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崇尚学术是大学的精髓。 学术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李大钊说:“大学‘只有 学术上的发展值得做大学的纪念’”。哈佛前校长萨默斯说: “大学是认同‘思想权威’的地方,不是一个认同‘权威思 想’的地方”。教师治学是教师的本分。我们毕竟是大学, 我们毕竟是大学教师,我们从事的毕竟是知识领域的工作。 教师,不是党政干部,不是工人,不是农民。大学核心竞争 力是教师,教师的最核心竞争力是学术。 在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我们的教学与学科科研创新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 的科研也不是高校中的科研,而是研究所干的事情。一个教 师的业务素质,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上面,而教 学水平的提升,仅靠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是远远不 够的,还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我非常欣赏美国高等教 育学家布鲁贝克的一个观点,他说:“一个与知识前沿搏斗 而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第二手材料所不 — 20 — 能给予的东西,同时,向一群聪慧的外行讲述自己的研究成 果,对老师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训练。”我们经常讲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倘若教师自身都只是照本宣科、墨守成 规、缺乏活力、缺乏激情,怎么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我们广大教师都要把做科研作为生命 的组成部分。我们大学提倡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自然科学研究;二是社会科学研究;三是人文学科研究; 四是教学学术研究。我们有些老师对科研重视不够,很多有 潜力有能力的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科研要求,导致自己多年 来成果很少或根本就没有,逐渐沦落为“三无教师”,甚至 “三无教授”“三无博士”。希望诸位回去都和老师们讲明 白,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科研、学科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让大家明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应尽使命。 当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越是有 困难的时候,越是关键的时候,越要正视困难,一心向前, 执着努力。最近读到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在总理 纪念周上的讲话》一文中发问:“以我国幅员之广,人口之 多,国人智力亦颇不弱,而国势何以如此衰颓?”,他思索 后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考虑个人的利益过多,不从整体利益 出发,“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忽略‘事’及团体利益”。二 是缺乏实干精神,更少实际行动,“只重表面虚言而略实际, 当然造成各种事业不进步、国家危弱之结果”。他指出国人 “应只认‘事’理,只为‘事’努力,养成因公忘私精神, 同时注意磨练自己,使有不屈不挠毅力,不能顾一般毁誉。” — 21 — 天道酬勤,落实为要,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就是在别 人迷茫的时候,我们清醒了,在别人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 果断前进了,这就是抓住了机遇。我们还要勇于冲破固有思 维的“天花”板,现在我们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 是思想解放不够,认识不到位造成的。诸位一定要有新思想、 新气象、新动力,思想一定不能僵化保守,要创造性地开展 工作。 古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大学的声誉,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有无学界 和社会公认的高水平学科。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学科建设推 进会,就是要对学科工作的认识再提升、重点再聚焦、举措 再落实、建设再推进。这两天大家都在讲“二月二,龙抬头”, 把学科这个“龙头”真正的抬起来,需要我们以一流的站位、 一流的眼界、一流的气魄和一流的手笔,下大力气推进学科 建设实现新突破,抵达新境界。但愿我校学科龙头从此开始 再次舞动起来! 谢谢大家! 共印 20 份 — 22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