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

Sunshine Bloom 阳光盛开4 页 191.583 KB下载文档
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
当前文档共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赵晓霞).pdf

课堂 本版编辑/张志刚 ◆教研观察 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 ◎赵晓霞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把公开课的观课目光转向学 生会发现很多现象值得反思。课堂教学从“适教”向“适学”转变,是 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重心向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为中心转 变。做到“适学”要以“恰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领“学”的活动,要 以“知识问题情境”激发“学”的兴趣,要以“言语作品的分享活动”检 验“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变革。 关键词:公开课 适教 适学 课堂变革 公开课是一种语文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教 作一联五言诗,分享展示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并指 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尽管有不少人从常态课的角 导学生将创作的诗作镶嵌在 《归园田居》 中在全班诵读。 度质疑公开课的真实性,但公开课往往是教师精心准 (四)拓展探究 备、着力打造的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对教 活动 3:给出两首五言诗,让学生找出陶渊明的 育教学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 是大规模的公开课研讨活动,更是对教师专业成长具 有示范价值和引领作用。近期,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全 诗作并谈理由。 活动 4:小组探讨对“归”的理解,合作诵读全诗, 全班展示。 程参与了甘肃省中语会第六届“创新杯”初高中语文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对涉及语文教育 总体来说, 王老师的课围绕吟诵古诗、 品味语言、 教学的诸多现象进行了探讨。其中,公开课的预设与 体会意境展开,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活动层次丰富, 留白关涉“适教”还是“适学”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 为学生创设了多个拓展知识的问题情境,学生探讨问 思考。 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程度也都比较高,而且还生 一、现象: “这样放手,您有几成把握?” 成了言语作品,创作了五言诗,并在小组内进行了诵 之所以探讨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缘于白银市第 读展示。尤其是五言诗的创作,五位学生的作品—— 十一中学王亮老师执教的《归园田居》 。王老师的课教 “兔从草中过,鸟飞田园间” “闲时回野望,叶间藏鸟 学活动如下: 影” “夜深月圆静,雨露沾蓑衣” “鸟穿树林间,遥望 (一)导入 虹为桥” “长白山下走,云雾绕满山” ,虽然在内容和 介绍诗人陶渊明导入新课。 形式上都有待推敲,但将这些诗句放在《归园田居》 (二)初读感知 中诵读时,居然没有产生令人唐突的感觉,每一句都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出语气和 既平实晓畅又意境恬淡,还真有陶诗“淡而有味”的 味道。这令学生非常兴奋。课堂上王老师也给予了学 情感。 (三)研读赏析 生肯定: “以后这首《归园田居》的作者就不仅仅是陶 活动 1: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守拙归园 渊明了,还有同学们!” 田” ,提炼出“拙”引领学生从内容、主旨、风格等方 面研读文本,感知诗的艺术境界。 课后交流研讨时,有观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 “对于创作五言诗,面对初二的学生,您在公开课 活动 2: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和对陶渊明诗歌“回 上敢于这样放手,有几成把握?”这一问题既是对王 归自然,淡而有味”的特点的理解,展开想象,当堂创 老师课堂设计的疑问,也是对公开课预设与生成的反 34 • 初中 2017.3 本版编辑/张志刚 课堂 思。王老师的回应是: “这样设计其实是在冒险,因 走进作者的审美境界;而“拓展小练笔”则似乎是“为 为课堂上我更喜欢激发一些新的东西,不喜欢墨守成 教而教” ,在学生未能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 规。其实我一开始也有一些担心,担心学生写不出来 搞迁移性的写作活动,无疑是一种拔高,或者说与阅 怎么办,所以课前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将 读教学不大相干。真正关注学生的“学” ,需要依据学 名词和形容词进行组合,试着写一句诗,但由于时间 情为学生留下充足的阅读、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关系没有展开。 ”但是,据笔者观察,王老师的这一活 (二)个别学生的“学 ”遮蔽了多数学生的“学 ” 动并非完全是在“冒险” ,而是有铺垫和准备的。比如, 有的公开课,课堂上的确生成了一定的学生言语 之前的活动,王老师就是在不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作品,但关注的面太小。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答谢中 陶诗的特点,而且在讨论陶诗“拙语”的特点时,还创 书书》时,课堂活动环环相扣,学生配合流畅,其中有 设了一个情境——“如果陶渊明把他的诗句读给老农 一个“假如你是导游,请介绍美景”的活动,课堂上 听,老农能不能听懂” 。课堂上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听 两位学生当堂用优美的现代文诠释了文章的内涵,获 不懂” 。王老师又引导学生说: “假如你们就是老农, 得了很好的审美体验。按理讲,如果留给学生更多的 听一听‘种豆——南山下, (那个)草盛——(那个) 言语作品分享时间,这篇古文的教学目标会更好地达 豆苗稀’ 。 ”学生马上改口道: “听得懂!”这一教学情 成。可是,课堂上执教教师却马上转入“写作手法探 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陶渊明的距离,很好地使他 究”活动,只有个别学生说出了“色彩配合之美” “晨 们体会到了陶诗浅近平实的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前提 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称之美”等写作特色。这堂公开 和基础,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就成了“小诗人” , 课,学生显得很忙碌,尤其是“好学生”一直在配合教 自然就写出了“陶体诗” 。 师的教学活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学生任务过于繁 由此可见,王亮老师的“冒险”乍一看是一个很 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省公开课上,但仔细一想,学 重,课堂整体上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留给大多数 学生思考、分享的时间不够。 生创造性的生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内在的原因。 (三)浅层理解“替代”深层思维活动 至于有老师建议为了降低“风险” ,王老师可以先给一 公开课大都是阅读课。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 个示范,促进学生创作生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分为表层 二、反思: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 解码和深层理解。中国古代教学观讲究字词句篇,强 毫无疑问的是,相较于常态课,上公开课教师承 调“因字而生词,积句而成章”①,关注的都是理解文 受着更大的压力。公开课上教师是否愿意为学生留 章的认知层次性。国际著名阅读测试项目 PISA 将对 白,是否愿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生成的机会,表面上看 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分为三个层级——检索、整合与 是教师的胆量和经验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教师 [1] 理解、评价内容与形式。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项 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当我们把观课的眼光更多转向 目 PIRLS 将阅读理解水平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关注 学生时,会发现以下三种现象很值得反思。 并提取明确陈述信息、作简单直接的推论、理解整合 (一)学生的“学 ”只是配合教师的“教” [2] 观点和信息、检查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特点。 很多公开课,教师设计了不少学习活动,但学生 对理解能力的分层,有助于促进学生由浅层的记忆、 这些“学”的活动都只是“配合”教师“教”的活动, 理解,向深层的评价、创造升华。教师应当根据文本 未能真正落实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上。例如,一位 特点和学情,选择恰切的理解层级引导学生阅读。例 教师执教《桥之美》 ,开始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迅速 如,一位教师讲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学习重点 浏览课文”完成学习单,最后 10 分钟的“拓展小练笔” 是让学生总结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从理解层次来 是让学生“美语绘景” 。这位教师在课后研讨时表示, 看, 整堂课的理解水平基本上停留在 “检索信息” 和 “整 学生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观课的一位老师认为, 合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这 这位执教教师之所以没有调动起学生“学”的热情, 篇课文的内容应该不是难事,而如何理解说明方法及 是因为他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如一开始的“迅 说明语言的特点,才是本文应当关注的重点。显然, 速浏览课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在短时间内浏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认知训练偏于浅层,理解能 览信息没有问题,但《桥之美》是吴冠中写的一篇说 力提升空间狭窄。 “美”的小品文,很难通过“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 以上三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教师很注重“教” 需要结合文本发挥想象,逐步把握文章的意脉,才能 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活动,或者说忽略了学 2017.3 • 初中 35 课堂 本版编辑/张志刚 生“学”的水平。这样的课堂,说到底就是一种“为教 《湖心亭看雪》 ,课堂上多次提到“忧伤” ,原因是这 而教”的“适教”课堂。 位老师认为作者张岱经历过亡国之痛, 该文又选自 《陶 “适教”课堂源自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观,即“以 庵梦忆》 ,表达的自然是作者“五十年来,总成一梦”② 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的 的无限感慨。笔者对此感到很疑惑。其一,依据作者 目的是促进知识传授。20 世纪自杜威以来,教育家们 生平来推断文章情感,这种“社会反映论”的结论完 逐渐提出要从“为教而教”的课堂转向“为学而教”的 全靠不住,因为即便作者避迹山林,但未尝没有超脱 课堂。近期,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的胸怀和境界,即便当时生活艰辛,也未尝就没有心 落实到语文核心素养上,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言语素 灵的解脱, “知人论世”不仅要看作者经历了什么, 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等。这已经成为当 还要看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其二,回到课文文本 代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趋向。 来看, 《湖心亭看雪》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而 三、启示:如何从“适教”到“适学” 审美境界本身又何来悲伤?张岱本人追求诗文的“空 从“适教”课堂向“适学”课堂转变,是从传统知 灵”之境,理解和体验文本中旷世奇景所带来的审美 识传授为重心的“为教而教”的范式,向以学生发展 愉悦,才是学生学习的精髓部分。这位老师以“忧伤” 为中心的“为学而教”的范式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 来教此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显然有失偏颇。 对人的培养的需要。美国詹姆斯教授在《学习落差》 对于如何确立恰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笔者 一书中指出,教育改革的成败,核心是课堂,而课堂 的建议是“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面对课文文本 [3] 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时,教师首先要在不借助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书读百 如何“适学”涉及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要 遍” ,并运用孟子“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写下每一 转变观念,不再只是做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要组 遍的阅读感受,以便达到“其义自见” ,然后再结合学 织学生学习,做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获得发展的促 生的学情确立教学目标。据说,王崧舟老师教学《天 进者。二是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这里的学习方式不 籁》备课时就读了三十几遍课文。的确,教师只有立 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的学习在自 足“这一篇”的特点,确立恰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4] 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实现“适学”有以下三 容,明确“教”与“学”的落差,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 “学” 。 (二)以“知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个方面的策略。 (一)以“恰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领学生“学” “知识问题情境”强调在教师不提供答案式内容 的前提下,学生在非常具体的知识问题情境中,像教 的活动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甚明了,是导致语文教学 [5] 师或专家一样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之所以说是语 低效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运 文“知识问题情境”而不是“问题情境” ,是因为其主 用知识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随 要强调以语文知识为媒介。请看张琼老师教学《记承 文而教”的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本,教师应该选 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识字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断: 取哪些内容实施教学呢?教师要将文章中的一般语文 【教学片断一】 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需要具备提炼“这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大家翻译“月色入户”时, 一篇”文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慧眼。 本次甘肃省中语会第六届“创新杯”初高中语文 有人翻译成“月光照进了院子” ,有人翻译成“月光照 进了窗户” 。那这里的“户”是什么意思呢?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把握住了 (生有人说“门” ,有人说“家” 。 ) “这一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但依旧有一些教 师:我们来看, “户”的小篆是这样写的——“ ” ; 师对“教什么”缺乏清晰的认识。比如,一位教师执教 。 大家想一想, “户” 而 “门” 的小篆是这样写的——“ ” 《中国石拱桥》 ,课后讨论时她不断强调由于受国内 是什么意思? 某著名语文教师影响,她践行的是“用教师的激情点 生:半扇门。 燃学生的激情”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中国石拱桥》这 师:对,就是“半扇门” 。 “户”是一个象形字,本 样一篇说明文,倘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落到了“激 义是半扇门。因此, “月色入户”应该是月光照进门里。 情”上,显然是对课文文体特征的忽略,由此语文教 【教学片断二】 学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了。再如,还有一位教师教学 师:可否将“欣然起行”中的“行”和“相与步于 36 • 初中 2017.3 本版编辑/张志刚 中庭”中的“步”调换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换成“欣然起步” ,就把作者的喜 悦之情冲淡了。 少( 课堂 );一声闲人,多少( )!” ,让学生生成了“评 价”的言语作品;其次,在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还生成 了诵读的言语作品。这些言语作品,都是学生在与文 生:换成“行于中庭” ,就没有那份悠闲的感觉了。 本、作者对话的基础上与自己对话的结果,而分享言 师:你们两位回答得都有道理。 老师再提示一下, 语作品的活动,则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 同学们还可以从速度上感受一下这两个字的不同。 生: “行”的速度要比“步”的速度快一点。 师:是。这两个字虽然都是在表现行走,但状态 却有所不同。 方式。 总之,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公 开课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可以反映 出教师的教学观。靳健教授称那些“创设了学生的体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我们教师应该时常反思在 验活动却没有落实,提出诗歌背诵的目标却没有达 课堂上是否“教”了识字。文言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 成” 的课, 是虎头蛇尾的 “半拉子” 课堂。 语文教学要 “守 有很多教师只是检查学生预习了没有便了事,根本没 正与创新” 。所谓“守正”就是教学不能脱离语文的基 有真正“教”识字。上述教学片断中,张琼老师“教” 本特性;所谓“创新”就是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的发 了三个字——“户” “行” “步” ,而且教法非常巧妙。 展,即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探 比如,教学“户”时的知识问题情境是先引导学生发 究能力等的发展。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实现从“适教” 现理解“月色入户”时的差异,然后引导学生从字的 到“适学”的课堂变革! 起源角度,掌握“户”的含义。由此可见,创设“知识 注释: 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刺 激,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其通过探究和思 ①转引自夏绍臣 . 文章章法与阅读写作 [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3. 考获得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说,教师如何激起学生对 ②[明]张岱 著,夏咸淳、程维荣 校注 . 陶庵梦 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重要契 忆·西湖梦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5). 机。 参考文献: (三)以“言语作品的分享活动”检验“学”的效 果 [1]PISA2015 评 价 和 分 析 框 架[DB/OL].http:// dx.doi.org/10.1787/9789264255425-en. 一堂课该如何判断学生“学”的效果呢?负反馈 理论认为,言语作品的分享过程是学生言语能力外化 [2]Released Reading Literacy Items[DB/OL]. http://nces.ed.gov/surveys/pirls/. 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由大众化的“语言”到个性化 [3]James W Stigler, and James Hiebert. The teaching 的“言语”实践的转化过程,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6] 发展。 例如,王亮老师教学《归园田居》时,在教学活动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Free Press,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Sydney. 4 环节,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对“归”字的理解后合作朗 [4]王鉴,王明娣 . 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适教 读全诗,生成的诵读言语作品就与上课之初学生的诵 课堂”到“适学课堂” [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读,在语气、语调、情感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正是王 学版) ,2016(03):93-100. 老师从诵读技巧和理解内容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的结 果。又如,张琼老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不仅通 过三重境界,引导学生完成“一声闲人,多少( ); 一声闲人,多少( )!”的评价,促进学生对“闲人” [5]靳健 . 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03):119. [6]赵晓霞 .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模式探微[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1). 的理解,使学生逐步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还通过 注: [ 基 金 项 目]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编 号 加词法——“(唉!)何夜无月……” “(啊!)何夜 13YJC880119;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 13YD010。 无月……” “(哈哈!)何夜无月……” ,指导学生在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境界。课后,有观课教师评价 这节课“巧加叹词,妙破难点” 。张琼老师的“巧”和 “妙” ,就在于她留给了学生充分生成言语作品的空 间。首先,用诗意的评价作支架——“一声闲人,多 2017.3 • 初中 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