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形态.pdf
道德发展的 “中国问题 ”与中国理论形态 樊 摘 要 浩 , “ ! 它 们 的 存 在 使 当 今 以 “道 德” 道德发展的“ 中国问题” 是什 么?“ 无 伦 理” 没 精 神” 为轴心的“ 道德建设” 南辕北辙, 事倍功半。回溯中国道德文明史 , 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的大智慧是 “ ” , 以‘ 伦’ 济‘ 道’ 伦理优先。现代道德哲学的中国理论形态 , 应当是“ 伦理精神” 形态, 而不是“ 实践 理性” 形态。“ 伦理精神” 形态是“ 伦理” 与“ 精 神”的 圆 融, 它以实体性、 终 极 性 的 “伦”为 前 提, 以 “精 “ ; “ 。它是非宗教的中国文 为达致“ 伦” 的条件, 其精髓是: 从实体出发”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神” 化生态中道德发展的哲学形态 。 关键词 道德发展 伦理精神 中国问题 中国理论形态 道德发展的“ 中国问题” 到底是什么?这一追问 一 、何种 “中国问题 ”? “无伦理 ”,“没精神 ”! 。 的意义已经不再 凝 滞 于 学 术 域 的 “中 国 问 题 意 识 ” 现代化驱动与全球化飓风双重裹胁催生道德哲学理 , 论的“ 西方依赖” 长 期 “依 赖”而 “中 国 问 题 依 旧 ”之 从纷 繁 的 感 性 经 验 中 甄 别 和 揭 示 道 德 发 展 的 “ 后, 中国问题意识 ”便 由 本 土 情 结 转 向 一 种 具 有 哲 — —“ ? 学意义的质疑— 西方药” 能否治“ 中国病” “ , 中国问题” 无疑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学术任务 , 因为 由 于 自 上 个 世 纪 后 期 以 来 ,西 方 道 德 哲 学 开 始 它既需要基于可 靠 调 查 的 事 实 呈 现 ,更 需 要 思 与 辨 了由宏大 理 论 研 究 向 具 体 问 题 关 切 的 重 大 转 向 ① , 的哲学沉思。一般道德问题之成为“ 中国问题” 应当 — —是否西方 于是问题便更严峻也更尖锐地演绎为 — 具有两个 条 件 :其 一,是 产 生 其 他 诸 多 道 德 问 题 的 人生病, 中国人跟着吃药 ? “ 元问题” 并对它们具有解释力; 其二, 是当代中国社 密涅瓦的 猫 头 鹰 只 有 在 黄 昏 才 起 飞 !“中 国 问 会道德变迁的基本方面并对它们具有表达力 。 , 背负的是“ 中国经验” 蕴涵着现实与历史 。道德 题” 哲学的猫头鹰只有在亲历和鸟瞰了一天的生活进入 ① 本人自 2010 年 10 月在英国期间,曾与同事一道,对英国大英图 沉思的黄昏之 后,才 能 享 受 翱 翔 天 空 的 自 由。 现 代 书馆和伦敦国王 学 院 图 书 馆 的 伦 理 学 藏 书 进 行 了 较 全 面 的 检 中国道德哲学, 期待两个革命性的进程 : 透过深入的 索分析,发现自上个世纪 80 年 代 以 来,西 方 的 伦 理 学 研 究 出 现 了由理论与历史研究向问题与 现 实 研 究 的 转 向,这 一 转 向 愈 演 ; 调查研究, 切实把握“ 中国问题” 透过尖端性理论研 愈烈,至本世纪的 前 十 年,宏 大 理 论 研 究 和 传 统 经 典 的 著 作 已 。 究, 建构道德哲学的“ 中国理论形态” 经十分稀少,学术研究的一个断裂带已经生成。 18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沿 着 这 个 思 路,当 代 中 国 道 德 发 展 到 底 遭 遇 何 多重功能过渡环 节 ,使 诸 伦 理 实 体 具 有 同 质 性 的 生 ? 一 言 以 蔽 之, “无 伦 理 ” , “没 精 神 ” ! 种“ 中国问题” “ , 态关联, 单位” 既是“ 第二家庭” 又是“ 国家” 伦理实 温和地表达: 伦理缺场, 精神退隐。 体的具体体现 。 多 种 经 济 形 式 和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使 当今中国道德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基本问题是什 经济生活这个最世 俗 的 社 会 生 活 领 域 彻 底 地 “经 济 么?相关调 查 数 据 似 乎 向 我 们 的 日 常 经 验 提 出 挑 , 化” 彻底地贯彻经济理性 , 伦理乃至政治 , 已经不像 “ 你对 当 前 我 国 的 道 德 风 尚 与 伦 理 状 况 , 战。例如, 公有制和计划经 济 那 样 ,成 为 经 济 运 行 的 目 的 和 前 — — —1 总体上 的 满 意 程 度 是 ” 2 0 0 份 问 卷 调 查 显 示: 提条件, 最多只是在 “市 场 失 灵 ”时 将 道 德 和 政 府 作 7 5. 0% 对 道 德 状 况 满 意 或 基 本 满 意 , 7 3. 1% 对 人 际 、 “第 三 只 手 ” 。 为某种补救措施 , 即 所 谓 “第 二 只 手 ” 关系不满意 ① 。 无论如何, 伦理 在 经 济 生 活 中 退 隐 和 缺 场 了 。 时 至 ( 这个数据表 明: 当前我国道德发展的主要问 1) 今日, 中国社会、 中国经济仍未真正找到经过深刻而 题, 是伦理问题, 而不是道德问题, 道德上基本满意的 巨大的变革之后 , 使伦理普遍物重新在经济生活与 但对作为道德自由的 主要方面是对道德自由的满意, 在场”的 有 效 机 制 与 合 理 理 论 ,像 马 克 经济运行中“ ( 伦理后果即人际关系, 却高度不满意; 道德上的基 2) 斯·韦伯所指出的新教伦理那样 。当下社会结构中 在社会判断与大众心 本满意与伦理上的基本不满意, 的情景更为明显 。“ 单位制” 解构之后, 进入所谓“ 后 理中, 势均力敌, 形 成 一 种 伦 理—道 德 悖 论。以 伦 理 。 单位制”时 代,“后 单 位 制 ”实 质 上 是 “无 单 位 制 ” 问题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伦理—道德悖论, 是道德发展 “ 无单位” 留下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社会结构上的 的“ 中国问题” 的基本表现与集中表达。 荒野如 何 填 补? “单 位 ”的 文 化 替 代 是 什 么 ?9 0年 ? 追 究 下 去,什 么 是 伦 理 ? 什么 是 “伦 理 问 题 ” 代学术界引进“ 市 民 社 会 ”的 理 念 与 理 论,而 市 民 社 “ 黑格尔曾这样揭示伦理的哲学本性 : 伦理本性上是 ,是 以 个 体 尤 其 是 个 个人 利 益 的 战 场 ” 会本质上是“ 普遍的东西, 这种 出 之 于 自 然 的 关 联 (指 家 庭,引 者 ,基 于 利 益 博 弈 所 建 构 体利益为本位的“法 权 社 会 ” 注) 本质上同样是一种精神 , 而且它只有作为精神本 的社会普遍性 , 只是形式普遍性, 难以达到真正的伦 ”② 从这段 话 中 可 以 抽 象 出 伦 理 的 质时才是伦理的 。 与此过程相伴生的, 还有第三个因 理普遍物。同时, “ , 两大特质。第一, 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或者说伦理 素, 即独生子女政 策 的 强 力 实 施 ,以 及 城 镇 化、城 市 本质上是一种普 遍 物 ,因 而 伦 理 关 系 不 是 个 别 性 的 化的不断推进 。这 两 大 变 化 的 伦 理 后 果 是 ,前 者 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或所谓人际关系, 而是个别性的 大弱化了作为自然伦理实体的家庭的伦理功能和伦 人与实体性的“ 伦 ”之 间 的 关 系 ,或 人 伦 关 系;第 二, 理存在, 后者则摧 毁 了 乡 村 这 个 伦 理 和 伦 理 生 活 的 , 伦理实现的条件是“ 精神” 也只能是精神, 因为精神 自然策源地 , 由此,伦 理 的 自 然 根 源 动 摇 ,并 且 正 逐 “ “ 是单一物与普遍物 的 统 一”③ 。 简 言 之, 普遍的东 渐丧失其伦理含量和伦理功能 。 ( “ ) 西” 普遍物” 是伦理之为伦理或伦理存在的基础 , 上 述 变 化 的 结 果,导 致 当 代 社 会 正 遭 遇 一 场 空 而“ 精神” 则是 达 到 伦 理 的 主 观 条 件 。 据 此,黑 格 尔 ( — —到底是否存 伦理存在的危机— 前的伦理危机 : 1) “ 对“ 伦理行为” 进行哲学辩证 : 伦理行为必须是实体 ? 我 们 今 天 所 谓 的 “伦 ”或 “伦 在作为普遍物的 “伦” 性的, 换句话说, 必 须 是 整 个 的 和 普 遍 的 ;因 而 伦 理 行为所关涉的只能是整个的个体 , 或者说, 只能是其 ① ”④ 本身是普遍物的那种个体 。 言说方便,本文的“道德发展”概念包括伦理与道德。自 2006 年 以来,本人作为首席专家率领国 家 社 会 科 学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组 和 我国近三十年历史变迁的最深刻道德哲学后 江苏省重大项目组,分别就当前 我 国 的 伦 理 道 德 状 况 和 意 识 形 果, 是伦理“ 普遍物”或 所 谓 “伦 ”本 身 及 其 存 在 方 式 态状况在江苏、广 西、新 疆、广 东 四 省 区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调 查 ,两 发生了根本性 变 化。 在 经 济 生 活 中,由 计 划 经 济 向 “ “ 市场经济转变, 公有” 的所有制形式、 计划” 的经济 大调查所投放的问卷都在万份左右。 ② 制” 在家庭与国家之间建立起兼具伦理 、 政治与经济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 卷,贺 麟、王 久 兴 译,商 务 印 书 馆 1996 年版,第 8 页。 都是伦理普遍性或伦理作为“ 本性上普遍的东 体制, “ 西” 的直接表达和经济学表现 ; 在社会结构中 , 单位 在本人的研究中,伦 理 与 道 德 有 着 严 格 而 精 微 的 哲 学 区 分 ,为 ③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第 176 页。 ④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 9 页。 学术评论 1 9 , 理” 是否拥有真正的伦理普遍性或是否是真实的伦 具 体 地 说,权 力 的 公 共 性 与 财 富 的 社 会 理普遍性, — —我 们 理普遍物?( 2)社 会 的 伦 理 合 法 性 的 危 机 — 性, 是它们的合 法 性 的 伦 理 基 础 和 伦 理 条 件 。 在 这 今天的社会是否只是一个具有经济效率和法律的形 干部腐败和分配不公, 决不只是一般意义 个意义上, 式普遍性, 但却缺乏伦理合法性的社会 ?( 社会伦 3) 上的干部道德和 分 配 制 度 问 题 ,它 们 从 根 本 上 动 摇 — —我们的文明、 理能力的危机— 我们的社会、 我们社 甚至颠覆了现代 社 会 的 伦 理 基 础 ,使 社 会 的 现 实 伦 是否还具有伦理建构 , 回归“ 伦” 的家园 会中的个体, 理存在成为虚无 。 干 部 腐 败 使 国 家 权 力 成 为 “少 数 的能力?伦理能 力 是 否 已 像 我 们 身 上 的 尾 骨 一 样 , , 从而丧失公共性; 分配不公使“ 为自己 人的战利品” 成为一种退化和正在消逝的能力 ? 劳动也就是为他 人 劳 动 ”的 财 富 普 遍 性 消 解 。 上 述 作 为 以 上 三 大 危 机 的 文 化 后 果 和 社 会 感 知 ,是 问题的存在, 使当 今 社 会 陷 入 深 重 的 伦 理 信 任 与 伦 — —人 们 在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的 同 时 ,幸 幸福感的危 机— 理信念危机 , 瓦解 了 社 会 的 伦 理 实 体 性 与 伦 理 聚 合 福感却在下降。 , 攻克这两大“ 改革开放问题” 从根本上说 力。所以, 在这里, 我们 必 须 进 行 两 种 辩 证。一 是 伦 理 问 是一场伦理保卫战 。 题与道德问题的辩证 。人们每每忧虑今天的道德状 也许, 人们会认为, 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法律制度 似乎问题总是存在于道德领域 , 也总是归责于个 况, 的完备将会甚至已经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找到建构同 体道德, 而其背后 更 深 刻 的 伦 理 根 源 却 逍 遥 于 思 想 一性的更有效率的路径 。然而, 社会同一性 , 与社会 的触须之外, 结果, 虽然社会总是不断地呼吁和加强 同一性的伦理基础和伦理合法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 道德建设, 但其效果却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 原因很简 论域。市场和法 制 的 经 济 理 性 和 形 式 普 遍 性 ,并 不 根本问题不在道德 , 而在伦理, 于是单一的“ 道德 单, 能形成社会同一 性 的 精 神 基 础 ,而 伦 理 的 条 件 却 是 只能是南 辕 北 辙 。 二 是 伦 理 问 题 与 伦 理 现 象 建设” “ , 精神” 伦理与“ 精神” 直接同一。黑格尔曾断言 , 当 的辩证。社会生 活 中 现 实 存 在 的 大 量 问 题 ,不 仅 是 谈到伦理 时,永 远 只 有 两 种 可 能 。 一 是 “从 实 体 出 深刻的伦理问题 , 而且很多只是伦理问题的现象形 , , , 二是“ 原子式地思考” 而后者是“ 没有精神的” 发” 是伦理存在、 伦 理 能 力 危 机 的 现 象 形 态 ,如 果 社 态, ,而 精 神 是 因为它只能做到基 于 个 人 的 “集 合 并 列 ” 会的注意力总是聚集和凝滞于这些现象 , 那么, 问题 “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① 。 市场经济的绝对逻辑和绝对价值观的必然结 便难以解决, 至少难以根本地和全局地解决 。 “ 一些调研信息无疑可以支持以上分析 。( 你 1) 是经济 理 性 和 法 律 理 性 取 代 伦 理 的 精 神 诉 求 。 果, ”居 前 两 位 的 选 择 对改革开 放 的 主 要 忧 虑 是 什 么 ? “ “精 神 ”金 乌 西 坠,理 性 主 义 于是, 理性” 玉兔 东 升, “ ; “ 分配不公, 导致两极分化 : 干部腐败: 是: 3 8. 2% ” 的挺进与精神的退隐成为现代中国伦理乃至中国社 。( “ 影响人们的政治信念和生活信心的 3 3. 8% ” 2) 会的重要表征 。 ” , 因素有哪些? 一半 以 上 调 查 对 象 首 选 “干 部 腐 败 ” ( “ 在问卷调查中 , 以下数据值得关注 : 对伦理 1) 。( 其次是“ 分配不 公,两 极 分 化” 3)“伦 理 道 德 方 面 ” 关系和道德风尚产生最大负面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 ”在 多 项 选 择 中 ,政 府 官 员 最不满意的群体 是 哪 些 ? “ 市 场 经 济 导 致 的 个 人 主 义 ”以 5 5. 4% 高 居 榜 首; 演艺娱乐圈占 4 企业家占 3 7 4. 8% , 8. 6% , 3. 7% 。 ( “ ” 公民道德素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 2) 8 0. 7% 以 上 信 息 都 与 两 个 问 题 有 关 :国 家 权 力 与 社 会 ; ( 调查对象认为是“有 道 德 知 识,但 不 见 诸 行 动 ” 3) 财富。重要的是, 这些信息决不能只看作一般的社 “ ”人 与 人 的 当今中国社会 的 基 本 伦 理 冲 突 有 哪 些 ? 会心态和社会问 题 ,而 是 具 有 深 刻 且 直 接 的 伦 理 意 ( “ ” “ 冲突居第一位 ; 人与人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 过 4) ,在 社 会 生 活 与 义。伦理作为“ 本性 上 普 遍 的 东 西” 以6 度的个人主义” 5. 7% 的选择率成为第一因素 。 人的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在其直 这 些 信 息 表 面 上 和 理 性 与 精 神 的 辩 证 无 关 ,实 接性上是家庭与 民 族 ,家 庭 与 民 族 是 自 然 的 伦 理 实 际上正是“ 精神”缺 失 症 的 表 现。 “精 神 ”之 为 精 神, 在其现实性上 , 便是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 , 因为, 体; 有两 个 重 要 的 特 质 。 一 是 “单 一 物 与 普 遍 物 的 统 在现实社会生活 中 ,国 家 权 力 与 社 会 财 富 是 个 体 与 其公共本质同一的现实形态 , 或政治与经济形态 , 伦 20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①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176 页。 , , 一” 其价值逻辑是“ 从实体出发” 运用于伦理, 便是 德性论追究个体道德 。与道德上满意 、 伦理 会伦理, 从普遍性的“ 伦”出 发,达 到 个 体 性 的 人 与 实 体 性 的 “中 国 上 不 满 意 的 伦 理—道 德 悖 论 关 联,笔 者 认 为: “ ; 伦” 的统一, 而不是基于个体利益的“ 集合并列” 二 是一 个 伦 理 —道 德 生 态 或 伦 理 —道 德 关 系 问 问题” 是思维与 意 志、知 与 行 的 统 一,如 果 停 留 于 道 德 的 题, 从根本上说是伦理问题 。也许, 我们只有达到这 “ 知” 或知识, 那么最多只是一种“ 优美灵魂” 或“ 伦理 ,至 少, 样的认知与判断 , 才 能 准 确 把 握 “中 国 问 题 ” , 永远无法使理性成为现实 。个人主义是西方 意境” 可以为“ 中国问题” 的定位寻找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 理性主义的现实 形 态 ,个 人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哲 学 并 不 完全排斥社会性 , 而 是 用 “原 子 式 思 维 ”建 构 社 会 同 一性, 即“ 集合并 列 ”的 无 精 神 的 形 式 普 遍 性 。 在 当 二 、何种 “中国经验 ”? “人之有道 ”—“教以人伦 ” 过度的个 人 主 义 既 与 对 西 方 理 性 主 义 的 误 代中国, 读和不恰当移植 有 关 ,也 是 消 解 社 会 的 伦 理 存 在 的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伦理理念与伦理现实 有知无行, 正是素质构 重要因素。而知与行的脱节 , 的关系问题 , 历来 是 中 西 方 道 德 哲 学 的 大 问 题 和 大 造中精神退隐的直接表现 , 只有知与行的同一 , 才不 智慧。伦理与道 德 作 为 建 构 个 体 与 实 体 、个 人 与 社 ,而 是 王 阳 明 所 说 的 知 是西方式的纯粹理 性 的 “知 ” 会的同一性的意 义 世 界 的 意 识 形 态 和 人 文 智 慧 ,具 行合一的良知或所谓精神 。 有精微 但 却 深 刻 的 哲 学 殊 异 和 文 明 分 工 。 简 单 地 “ , “ , 由此, 无伦理” 没 精 神” 或 者 伦 理 缺 场, 精神 伦理着力 “人 ”与 “伦 ”的 关 系,道 德 着 力 “人 ”与 说, 。其实, 退隐, 成为道德发展的“ 中国问题” 它们是“ 合 “ 理” 的关系; 伦理具有客观性与实在性 , 而道德具有 的问题。因为, 精神是达到伦理的必由之路, 二而一” 主观性与个别性 。无论现代道德哲学如何调和伦理 也是伦理存在的主观条件。伦理作为“ 本性上普遍的 与道德, 试图使它浑然一体 ; 无论现代人如何缺乏学 , , 东西” 只有透过“ 从实体出发” 的“ 精神努力” 才能使 术耐心和思想耐 力 ,无 视 伦 理 与 道 德 的 分 殊 而 一 厢 人从个体存在者成为普遍存在, 达到单一性与普遍性 情愿地将它们合 而 为 一 ,伦 理 与 道 德 总 是 不 仅 分 立 “ , 没 精 神”必 然 “ 无 伦 理” 至 的统一。在这个意 义 上, 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严格地履行着 于人们的思维中 , “ 少在主观条件 方 面 如 此, 理 性 依 赖”所 建 构 的, 只能 自己的文化担 当 与 文 明 使 命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伦 理 , 。 是一个“ 单向度的人” 而不是“ 有精神的人” 面临的永恒挑战 , 是 伦 理 作 为 “本 性 上 普 遍 的 东 西 ” 饱经市场 经 济 “改 革 ”的 洗 礼 和 西 方 理 性 主 义 的理念和理想 , 与伦理现实之间的矛盾甚至鸿沟 , 使 “ 开放” 的冲击之 后,当 代 中 国 如 何 重 新 建 构 和 认 同 伦理陷入表面上难以自拔事实上非常辩证的悖论之 社会的伦理存 在,是 必 须 严 肃 对 待 的 尖 锐 问 题 。 也 如果没有矛盾 , 伦理( 包括伦理的理念) 与理想将 中: 我们通过艰难的长期探索和建设 , 使市场经济和 许, 失去自身的意义 , 因为它已经存在; 如果鸿沟太深以 市民社会 在 经 济 与 社 会 两 大 领 域 成 为 伦 理 性 的 存 , 至难以逾越 , 伦理便没有现实性。伦理是否“ 存在” 就像公有制和“单 位 ”曾 是 中 国 社 会 的 伦 理 传 统 在, 或伦理与存在的 关 系 问 题 ,一 直 是 伦 理 关 系 和 道 德 , 那样, 但是, 如何使 市 场 经 济 和 市 民 社 会 “有 精 神 ” 哲学理论中难解的 纠 结 ,它 们 之 间 “乐 观 的 紧 张 ”形 却是它们能否成为伦理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当今道 成伦理作为最基 本 的 文 明 因 子 的 文 化 张 力 。 而 “如 德发展的“ 中国问 题”往 往 以 特 殊 的 形 式 呈 现:表 现 作为中西方的多元智慧 , 在现代性中以 何达到伦理” 于道德, 根源于伦 理;在 现 象 形 态 上 是 道 德 问 题,但 更为严峻 的 方 式 出 现 于 世 人 面 前 和 道 德 哲 学 理 论 根本上却是伦理问题 。因而往往表现和表达为某种 中, 这一课 题 如 此 严 峻 ,以 至 它 已 经 威 胁 到 伦 理 本 伦理与道德的纠结 , 确切地说, 源于伦理—道德生态 “伦 理 ”到 底 只 是 一 种 延 传 即: 在现代性文 明 中 , 身, 链的断裂。这一立论同样获得了相关调研信息的支 ,还 是 一 种 有 生 命 力 的话语形态或所谓 “文 化 遗 存 ” “ 持。例如, 在现代中国社会 , 你认为应当公正优先 , 的文明存在和文化因子 ?当试图以法律或经济的形 ” 还是德 性 优 先? 1 2 0 0 份 问 卷 中, 5 0. 0 4% 选 择 公 正 式取代伦 理 同 一 性 并 将 它 们 宣 布 为 “伦 理 ”时,“伦 优 先, 4 8. 9% 选 择 德 性 优 先 。 公 正 论 与 德 性 论 二 元 事实上就已经死了 , 至少, 已经沉沦为一个“ 没精 理” 对峙!其本质是 伦 理 与 道 德 的 对 峙 :公 正 论 追 究 社 、 神” 无灵魂的 躯 壳 。 现 代 性 社 会,包 括 现 代 中 国 社 学术评论 2 1 会, 断言伦理濒临死亡也许过于武断 , 或者会影响人 其二, 在儒家那里, 尤其《 论语》 中, 仁出 孔子的创造; 们对于生活和未 来 的 信 心 ,但 伦 理 确 实 已 经 成 为 十 现频率比礼多 , 地 位 也 更 重 要。 “礼 ”在 《论 语 》中 出 , 文化熊猫” 至少相对于“ 道德” 是如此, 道 分稀有的“ 而“ 仁” 出现 1 现7 5 次, 0 9 次。这些理由当然有说服 德上满意, 伦理上不满意的伦理 —道德悖论, 已经折 力, 但它们都是知 识 层 面 的 表 象 ,最 重 要 的 是,在 礼 射出伦理之于现 代 文 明 状 况 ,它 不 仅 是 一 种 心 理 感 与仁 之 间,孔 子 的 根 本 目 标 是 什 么? 是 建 构 一 个 而且应当视为一种文明诊断和价值 受和事实判断, “ 礼” 的社会, 还 是 “仁 ”的 个 体? 二 者 之 间 有 没 有 一 “ 愿景。因此, 拯救 伦 理 ”应 当 是 一 个 来 自 文 明 深 处 个谁更优位的问题 ?《 论语·颜渊》 中的一段话对诠 的深切呼唤。 “ 释“ 礼” 与“ 仁” 的关系特别重要, 克己复礼为仁 。一 基于“ 中国问题” 思考伦理以及如何达到伦理的 。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应当回首中西方道德文明的经验和智慧 , 尤其 问题, ,以 “礼 ”立 “仁 ” 。 “仁 ”的 根 孔子以“ 仁” 说 “礼” ?何种 是中国经 验 和 中 国 智 慧 。 何 种 “中 国 经 验 ” 本目标是“ 礼” 的伦理实体的建构。孔子以“ 复礼” 为 “ ?简单 地 说,就 是 “ ‘人 之 有 道 ’ —‘教 以 中国智慧” “ , “ 复礼” 必须“ 克己” 克己” 者胜己 自己的终极使命 , ” 人伦’ 的道德哲学。 也, 即超越自己的 个 别 性 ,达 到 人 或 孔 子 所 谓 的 “大 伦理与道德共生 , 是中西方文明的共同历史 ; 然 。“ 的“ 普遍性” 克己复礼” 的过程, 就是“ 仁” 的建 人” 而, 共生之后, 彼 此 的 文 化 命 运 ,或 者 所 经 受 的 文 化 构过程。在这个过 程 中,道 德 主 体 的 “仁 ”始 终 服 务 选 择,及 其 所 形 成 的 伦 理 —道 德 的 历 史 哲 学 运 动 就 。“ 乃至服从于伦理实体的“ 礼” 克己复礼” 是一个道 迥然不同了。中 国 文 明 史 上,儒 家 与 道 家 是 一 对 孪 德与伦理同一的 过 程 ,或 道 德 完 成 与 伦 理 实 现 同 一 《 在时间序列上 , 道 德 经 》在 《论 语 》之 先,其 标 生儿, 但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复 礼 ”确 实 具 有 目 的 意 的过程, “道 德 ” 题已充分彰显了 它 的 哲 学 旨 趣 和 文 化 偏 好 , “ 复礼” 的伦理, 相对于“ 克己” 的“ 仁” 确实具有更 义, 《道 德 经 》中 的 道 与 是它的主题和思 想 重 心 。 当 然, 为优先的地位 。只是, 这个优先地位隐蔽 , 因为孔子 德, 与后来乃至我们今天的道德有很大不同 , 它们更 将“ 礼” 或“ 复礼”作 为 一 种 价 值 预 设 ,着 力 解 决 的 问 “ , 哲学” 或者说 主 要 是 一 个 哲 学 范 畴 ,但 无 论 如 何 , 仁”的 道 德 主 体,他 对 “仁 ”之 于 “礼 ” 题是如何建构“ 今天的“ 道德” 由此而来, 却是不争的事实 。它说明, 的意义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 以至极易发生误读 , 在文明的开端, 道德首先被提出和重视 , 至少在系统 以为“ 仁” 比“ 礼”更 重 要。 也 许,将 “仁 ”的 道 德 当 作 的哲学理论中 如 此。 与 之 比 较,孔 子 及 其 创 立 的 儒 达致“ 礼” 的伦 理 的 精 神 过 程 更 为 恰 当 。 孔 子 言 仁, 家似乎更重视伦理 。无疑, 老子和孔子, 在强调道之 “ , 认为人人皆有仁之可能和种子 , 为仁由己” 但从未 伦之理的同 时,并 没 有 完 全 否 定 或 忽 视 另 一 方 , 德、 仁人”或 已 经 达 到 “仁 ”的 境 界。 因 为,在 称赞谁是“ 区别 在 于 确 定 的 优 位 不 同。 《道 德 经 》在 讲 “道 可 “ 仁” 存在于“ 颠沛必如是, 造次必如是” 的 孔子那里, 、 “ 。 《论 道” 上德不 德 ”的 同 时,也 讨 论 “伦 ”与 “理 ” 自强不息的努力之 中 ,是 由 “己 ”或 所 谓 “小 人 ”的 个 , 强调人伦之“ 礼” 但对道德之“ 仁” 突显到如此地 语》 大人” 的普遍性的“ 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 别性达到“ 步, 以至它不仅被公认为是孔子的独创和特殊贡献 , 的精神过程。所 以,如 果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伦 理 与 道 德 。 需 要 追 究 的 是 ,在 而且很多人认为 孔 学 乃 “仁 学 ” 在孔子体系中的地位 , 或孔子道德哲学体系的特质 , 儒家学说尤其是《论 语 》中,伦 理 与 道 德 的 关 系 到 底 那就是: 礼仁同一, 伦理与道德合一, 伦理优先。 ,尤 其 是 如何?这种关系定 位 与 它 日 后 成 为 “显 学 ” 中国问题” 有何关系? 解决“ 孔子开辟的这一传统在孟子那里得到更为具体 孟子·滕文公上》 的一段话最 的发挥和辩证展开 。《 儒家学说有 两 个 基 本 概 念 :礼 与 仁。 如 果 进 行 “ 能代表儒家关于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 , 人之有道 道德哲学分析, 那么, 礼可以视为伦理尤其是伦理实 也, 饱食、 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 “ 体的概念, 仁”是 道 德 尤 其 是 道 德 主 体 的 概 念 。 礼 之, 使 契 为 司 徒,教 以 人 伦:父 子 有 亲,君 臣 有 义,夫 就是伦理与道德的传统概念与中国话语形态 。 与仁, 。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妇有别, 一般认为, 孔子的学 说 尤 其 是 道 德 哲 学 以 “仁 ”为 核 这段话中,最 关 键 的 是 “人 之 有 道 ”与 “教 以 人 心, 最重要的理由有二 : 其一, 礼是孔子的继承 , 仁是 伦” 之间的关系。 儒 家 乃 至 整 个 中 国 文 化 最 大 的 忧 22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 , 患是“ 类于禽兽” 即所谓“ 忧道” 这是忧患意识的发 , 庸” 达到伦理客观性与道德主观性 、 伦理认同与 谓“ 源和根本。如何解决这一课题 ?中国文化的历史智 道德自由之间的和 谐 与 合 理 ,只 是 “中 庸 ”作 为 一 种 。 在 这 种 源 头 性 的 “中 国 经 验 ”中, 教以人伦” 慧是“ “ 。 其至矣乎” 的德, 已经“ 民鲜久矣” “ 教以人伦” 是 消 除 “类 于 禽 兽 ”忧 患 的 根 本。 “人 之 要言之, 关 于 伦 理—道 德 关 系 的 “中 国 经 验 ”和 , ,既 是 “中 国 经 验 ” ,也 是 “中 国 有道” 以“ 伦” 济“道” “ , 中国智慧” 是礼仁合一, 伦理道德共生, 伦理优先。 。在这个意义上诠释道家与儒家的关系 , 如果 智慧” —“ ,就 是 这 种 历 史 经 验 和 文 “ 人之有道” 教以人伦” 说《 道德经》 揭示了一个作为宇宙 、 社会、 人生的逻格 化智慧 的 理 论 表 达 。 这 种 经 验 和 智 慧 的 合 理 性 前 , ,那 么, 斯的“ 道” 也言说 了 一 个 世 人 “得 道 ”的 “德 ” 提, 是伦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 这是中国道德哲 《 论语》 和儒家则 指 出 了 天 道 如 何 成 为 人 道 ,如 何 走 学遭遇的一大 难 题 。 应 对 伦 理 合 法 性 的 现 实 危 机 , 。因此, 即“ 教以人伦” 人伦的伦 出失道之忧的智慧 , 道家在哲学上不 仅 对 现 实 的 伦 理 存 在 ,而 且 对 伦 理 理, 在儒家道德哲学中 , 始终具有目的性和前提性的 《 本身采取激烈批判甚至彻底否定的态度 , 道德经· 地位。对中国文 化 进 行 宏 大 叙 事 ,道 家 与 儒 家 的 同 “ 三十八章》 载: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失 德 而 后 仁,失 仁 而 在, 便是道德与伦理的共生 , 宋明理学达到的儒道释 ” 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便 是 伦 理 与 道 德 的 文 化 圆 融。 中 观 地 三者的统一, 老子反演伦理与道德关系的逻辑, 将一切不道德 考察, 在儒家体 系 中,伦 理 与 道 德 始 终 是 一 个 生 态 , 的根源归于 对“ 礼” 的 伦 理 的 恪 守。儒 家 伦 理 则 似 一 只是在历 史 发 展 中 具 有 不 同 的 话 语 形 态 和 历 史 内 把双刃 剑。一 方 面,以 道 德 理 想 主 义 和 伦 理 理 想 主 , , 涵。在孔子是“ 礼” 与“ 仁” 在孟子是“ 五伦四德” 董 义, 对现实的伦 理 存 在 和 道 德 状 况 采 取 批 判 的 态 度, 。 无 论 如 何 形 变 ,伦 理 与 仲舒以后则是“三 纲 五 常 ” , “ 内圣外王” 以“ 圣” 为“ 王” 的 前 提 条 件 的 伦 理 规 律, 、 “ 、 “ 而且“ 礼” 五伦” 三纲” 的伦理, 之 道德始终一体, “ 不患寡而患 不 均” 的 财 富 忧 患, 孔 孟 儒 家“ 好为王者 、 “ 、 “五 常”的 道 德 总 是 具 有 优 先 地 位 。 于“ 仁” 四德” 师” 对“ 王者” 的道德教训, 凡此种种, 都可以视为对权 用现代道德哲学 的 话 语 诠 释 ,中 国 传 统 道 德 哲 学 总 力公共性与财富普遍性的伦理合理性的追求和固持。 是在具体 的 伦 理 情 境 中 建 构 道 德 的 合 理 性 与 合 法 宋明理学透 过 儒 道 释 的 融 合,以 “ 理”或 “ 天 理”统 摄 而不是诉诸西方式自由意志之类的抽象 。 性, “ 礼” 的伦理与“ 仁” 的道德, 也是伦理合理性与道德合 孔 子 以 后,在 中 国 传 统 道 德 体 系 尤 其 是 儒 家 体 法性统 一 的 一 种 努 力。至 此,中 国 道 德 哲 学 核 心 概 系中, 总有 三 个 结 构 性 元 素:伦 理 性 的 “礼 ”或 人 伦 , , 念, 在话语形态上已经既不是“ 礼” 也不是“ 仁” 而是 ( “ ) ,道 德 性 的 仁 或 德 性 ( “四 德 ”或 五伦”或 “三 纲 ” “ !然而, 理” 由 于 伦 理 存 在 的 历 史 具 体 性, 无论儒家 “ ) , 五常” 而修养则 是 它 们 之 间 使 二 者 同 一 的 “第 三 伦理总是难以成为一种现实合理的 如何忧患和批判, 。修养的真谛 是 什 么 ? 是 “修 身 养 性 ” 。 “身 ” 元素” 对伦 理 优 先 的 固 执, 一旦与现实政治结 存在。于是, , ; “ 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 单一物” 是人之“ 小者” 性” 合, 一旦被专制 政 治 所 利 用, 最后便演化为一种残酷 ,是 人 之 “大 者 ” 。 即人的 公 共 本 质 或 所 谓 “普 遍 物 ” “ !正 因 为 如 此, 以礼杀 人” 反“ 三 纲”的 伦 理 的悲局: 中国哲学智慧的 精 髓 是 :性 作 为 普 遍 本 质 为 人 所 共 启蒙, 是近代反封建的开端; 而反“ 五常” 的道德启蒙, ; “ 有, 因而只需要“ 养” 身” 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 则相当程度上 是 封 建 社 会 内 部 的 异 端。在 这 个 意 义 。 “修 身 养 存某种 道 德 上 的 危 险 性 ,因 而 有 待 “修 ” 上, 礼仁合一、 伦理优先是“ 中国历史经验” 和“ 中国历 性” 的过程, 就是 人 的 单 一 性 与 普 遍 性 统 一 ,使 人 从 , 。 史智慧” 而“ 以礼杀人” 则是“ 中国历史问题” 单一物” 成为“ 普遍物” 的精神运动过程 。所 存在的“ 鸟 瞰 西 方 道 德 哲 学,似 乎 走 过 了 一 条 相 反 的 道 , 谓“ 养其大者为大人 , 养其小者为小人” 在个别性的 路。柏拉图与亚 里 士 多 德 两 种 学 说 之 间 的 关 系 ,某 “ 。 身” 与普遍性的“ 性” 之间, 存在某种“ 乐观的紧张” 种意义上有点类 似 于 老 子 与 孔 子 ,只 是 前 者 由 于 直 当然, 中国道德哲 学 也 洞 察 到 伦 理 与 道 德 之 间 的 紧 接的师 承 而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哲 学 同 质 性 。 柏 拉 图 的 因而从孔子便提出“ 中庸” 境界, 其真义是 张和矛盾, “ 理念” 可以理解为老子“ 道” 的西方话语。亚里士多 透过超越于复多的 人 伦 关 系 之 上 的 作 为 “天 下 之 大 ,申 德把德性区分为“伦 理 的 德 性 ”和 “理 智 的 德 性 ” , 本” 的“ 中” 以及对大本“ 不偏不倚” 的择善固执的所 言“ 理智的德性” 具有优先地位和更大的合理性 。在 学术评论 2 3 《 “伦 理 的 德 性 ”更 多 是 基 于 风 尼可马可伦理学》中, 人类种族的绵亘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能 样一个时刻: 俗习惯的自然伦 常 ,而 理 智 的 德 性 则 是 经 过 反 思 的 ” ② 伦理 启 蒙, 够学到的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 是 合于“ 理念” 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虽然突显伦理的理 现代文明早该完成但却远未完成, 甚至还未真正意识 念, 但对理智德性的偏好和强调 , 不仅与柏拉图的理 到的时代任务, 这 一 任 务 是 如 此 重 要, 以至它不仅关 念主义一脉相承 , 而且也为古希腊之后开始 、 完成于 涉道德发展, 而且与人类文明的前途深切关联。对道 康德的由伦理强 势 向 道 德 强 势 的 转 变 ,由 伦 理 学 向 德哲学研究来 说, 迫 切 需 要 追 究 的 问 题 是: 应当以何 道德哲学形变 埋 下 伏 笔 。 所 以,虽 然 黑 格 尔 进 行 了 种理论形态引导现代社会的道德发展?具体地说, 到 伦理与道德的辩 证 综 合 ,并 建 构 了 融 伦 理 与 道 德 于 , ? 实践理性” 还是“ 伦理精神” 底是“ 一 体、伦 理—道 德 辩 证 运 动 的 精 神 哲 学 体 系 和 法 哲 无 论 在 理 论 还 是 实 践 方 面 ,现 当 代 道 德 发 展 的 学体系, 但由于西 方 哲 学 对 黑 格 尔 的 狭 隘 而 过 度 的 主题似乎是道 德 压 过 伦 理 。 在 中 国,这 一 主 题 的 形 也由于对意志自由和普遍法则的抽象追求 , 对 冷落, 历史地可能与以 “反 三 纲 ”为 标 帜 的 传 统 社 会 的 成, 道德自由的热衷 , 其始终是西方现代道德哲学和道 伦理启蒙有关 , 在现 实 性 方 面 可 能 与 “改 革 开 放 ”对 德生活的主流和 主 题 ,而 伦 理 则 在 受 冷 落 的 同 时 逐 个体的解放有关 , 而在理论上则自觉不自觉地源于 渐失落, 由此形成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深刻矛盾 。 对“ 实践理性” 的认同与偏好。近代以来, 康德“ 实践 “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 道德优先” 是“ 西方经验” 道 的理念成为道德哲学的主旋律 , 它对道德发展 理性” 。 西方问题” 德自由与伦理认同的矛盾是“ 产生了 深 远 影 响 。 作 为 西 方 道 德 哲 学 由 伦 理 向 道 随着全球化的强势推进 , 使“ 中国经验” 与“ 西方 由道德 向 道 德 哲 学 型 变 的 关 键 性 环 节 ,康 德 的 德、 、 “ 经验” 中国问题”与 “西 方 问 题”交 汇 和 交 织 于 “当 “ 实践理 性 ”理 念 以 个 体 的 意 志 自 由 为 出 发 点 和 目 这个特定时空中 , 形成一种看不见但却现实 代中国” 人们在接受康德理论, 中国学术界在移植 的。但是, 存在的文化世 界。 现 代 化 的 时 代 课 题 ,五 四 运 动 所 《 实践理性批判》 时, 有几个公案没有澄清 , 甚至没有 开辟的批判性的 现 代 传 统 ,容 易 诱 导 人 们 过 于 青 睐 引起必要的关 注 。 第 一,康 德 道 德 哲 学 缺 乏 伦 理 的 “ , , 西方经验” 并试图以此解释与解决“ 中国问题” 对 “康 德 多 半 喜 欢 使 观念, 正如黑格尔 所 批 评 的 那 样 : “ 中国经验” 和 “中 国 智 慧 ”采 取 过 于 激 烈 的 否 定 态 用道德一词。其实在他的哲学中各项道德原则完全 度。伦理—道德悖 论,以 公 正 论 与 德 性 论 为 聚 焦 点 限于道德这一概念 , 致使伦理的观点完全不能成立 , 的 伦 理—道 德 的 二 元 对 峙 ,已 经 将 道 德 哲 学 和 现 代 ”③ 取 消 伦 理 的 并且甚至把 它 公 然 取 消 ,加 以 凌 辱。 道德文明推进到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严峻时刻 。学 ,虽 然 “纯 结果是, 使道德成为 “真 空 中 飞 翔 的 鸽 子 ” 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 , 也是最重要的 会选择, , 粹” 却缺乏现 实 性 。 第 二,康 德 是 否 认 为 道 德 就 是 智 慧。 不 过,在 历 史 选 择 之 前 ,必 须 进 行 理 论 准 备 , “ , 实践理性” 乃 是 一 个 有 待 严 肃 追 究 的 问 题。虽 然 理论准备的核心 课 题 之 一 ,就 是 关 于 现 代 中 国 道 德 《 实践理性批判》是 他 的 重 要 道 德 哲 学 著 作 ,但 由 此 哲学的理论形态的思考与探索 。 反推道德就是实 践 理 性 却 难 以 成 立 。 作 为 《纯 粹 理 , 《 性批判》 的“ 接着讲” 实践理性批判》 的基本主题是 三 、何种理论形态 ? “实践理性 ”还是 “伦理精神 ”? 以道德论证纯粹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 。道德只是实 践理性的一种形 态 ,政 治 理 性、经 济 理 性 等,都 是 实 践理性 ④ 。由 道 德 是 实 践 理 性 的 一 种 形 态 ,反 推 道 “ , “ , , 中国问题” 中国经验” 乃至“ 西方难题” 从否 定与肯定的不 同 侧 面, 都 纠 结 于 一 点, 这 就 是: 伦 理。 伦理之于现代文明的意义, 中西方早已形成某些跨文 ①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9 页。 ② “ 素也睿智地指出: 在人类历史上, 我们第一次到达这 24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罗素: 版社 1992 年版,第 159 页。 “ 化共识。2 陈 独 秀 便 深 切 感 悟: 伦理的觉 0 世 纪 初, ” ① 西方哲 学 家 罗 悟, 为吾人之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吾人之最后觉悟》,载任建树等编《陈独秀文集》第 1 卷, 陈独秀: ③ ④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42 页。 关于此问题的辩证,参见拙 文《“实 践 理 性”与 “伦 理 精 神”》,《哲 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德就是实践理性 , 在逻辑上犯了必要条件与充要条 不仅具有客观现实性 , 即呈现为诸具体社会 普遍物, 件混淆的错误。第三, 更重要的是 , 以“ 实践理性” 诠 形态, 而且具有也 必 须 具 有 主 观 现 实 性 ,就 是 说,客 是康德的贡献 , 也是他的理论局限所 释和论证道德, , 观存在的“ 伦” 只有透过主观认同才获得真正的现 在。透过 哲 学 的 “思 ”与 “辨 ”可 以 发 现,无 论 是 “实 实性, 在这 个 意 义 上,“伦 ”既 是 客 观 也 是 主 观 的 存 、 “ , , 践” 理性” 还是二者结合的“ 实践理性” 都将道德 在, 客观与主观的 统 一 通 过 “精 神 ”实 现。 “伦 ”是 人 限定于世俗生活 的 领 域 ,尤 其 是 世 俗 生 活 中 个 体 的 是也应当是普遍存在者 , 它的抽象形 的实体或共体 , 意志自由, 于是, 便 无 法 逾 越 两 大 难 题。 ( 1)缺 乏 理 态是人性, 自然和直接的形态是家庭和民族 , 世俗或 论上的彻底性 与 彻 底 的 道 德 效 力 。 正 因 为 如 此 ,康 教化形态是国 家 权 力 和 财 富 。 关 键 在 于,它 们 往 往 德必须将 在 哲 学 与 科 学 中 清 除 出 去 的 上 帝 再 请 回 因其“ 客观”而 被 忽 视 “精 神 ”的 意 义。 “精 神 ”作 为 ( 来, 悬置“ 灵魂不朽”与 “上 帝 存 在”两 大 预 设; 2)缺 “ , 、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是达到“ 伦” 实现“ 伦” 的 乏超越性乃至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神 圣 感 ,难 以 解 释 道 德 必要和根本条件 。 缺 乏 “精 神 ”的 普 遍 性,可 能 只 是 对一些具 有 实 体 性 和 终 极 性 的 伦 理 存 在 只 的根源, 制度的普遍性 、 利 益 的 普 遍 性,最 终 会 陷 入 “简 单 和 。 正 如 《实 践 理 性 批 判 》开 卷 所 表 白 的 那 能“ 敬畏” ( 抽象的整体性) 与“ 僵硬和顽固的单 冷酷的普遍性” “ 有两样东西, 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 , 它 样: ( 一点” 原子式个人) 的对立。诚然, 伦理普遍性需要 们就愈使 心 灵 充 满 始 终 新 鲜 不 断 增 长 的 景 仰 和 敬 也必须诉诸制度和利益的普遍性 , 但是, 缺乏精神的 ”① 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 制度和利益的普 遍 性 ,只 是 僵 硬 的 缺 乏 生 命 力 的 普 仔细琢磨, 这种表白潜隐着某种深深的无奈 , 这 遍性, 这是“ 实践 理 性”的 误 区 所 在。 “实 践 理 性 ”建 实践理性” 自 身 的 无 奈。 虽 然 康 德 强 调 “绝 对 命 是“ 自由意志” 与 “理 性”同 一 的 基 础 上,自 由 意 志 立在“ , 试图以此给自由意志以同一性 , 但毋宁将“ 绝对 令” 也必须以理性为条件, 但借助“ 理性” 不但需要理性 , 命令” 当作化解甚 至 逃 逸 “实 践 理 性 ”矛 盾 一 个 体 系 所建构的自由意志 的 普 遍 性 ,只 是 “集 合 并 列 ”的 形 。 可 见,即 便 康 德 真 的 将 道 德 性要求的“ 哲学 黑 洞 ” 式 普 遍 性,缺 乏 主 观 现 实 性 ,因 而 也 缺 乏 生 命 力 。 , 实践理性” 由于缺乏并“ 凌辱” 伦理的概念 , 他 当作“ 、 “ ,是 “伦 理 精 “ 伦理” 与“ 精神” 自 由 意 志”与 “理 性 ” 本身已经陷入 难 以 自 拔 的 困 境 。 原 因 很 简 单,康 德 神” 与“ 实践理性” 两种形态的结构性区别所在 。 ,是 “原 子 式 思 考 ”的 基于“ 意志自由” 的 “实 践 理 性” “ 。 理性” 的“ 集合并列” ,是 “伦 理 精 “ 从实体 出 发 ”与 “原 子 式 地 思 考 ” 神” 与“ 实践理 性”的 另 一 哲 学 殊 异。 在 “伦 理 精 神 ” ,道 德 发 展 要 走 出 道德哲学要走 出 “康 德 困 境 ” “ 形态中, 伦” 不仅 是 普 遍 物 ,而 且 是 价 值 的 源 头,是 “ , 实践理性悖论” 必须确立伦理的概念和理念 , 以此 具有神圣性 , 它赋予人 行为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基础 , , 黄昏起飞的猫头鹰” 而不是“ 真空中飞 使道德成为“ 的行为以具体社 会 情 境 的 现 实 合 理 性 ,而 不 是 抽 象 。伦理 要 成 为 当 代 道 德 哲 学 和 道 德 发 展 翔的鸽子” 的理智或 意 志 自 由 的 合 理 性 ,这 便 是 孔 子 “亲 亲 相 ( 必须 兼 具 三 个 基 本 条 件 : 的概念与理念, 1)作 为 实 隐” 的“ 直” 的哲学内涵和哲学根据所在 。在“ 伦理精 ( 体性的“ 伦” 存在; 2)具 有 达 到 并 实 现 “伦 ”的 能 力, “ 神” 中, 伦” 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 它不仅预设了“ 家 ( 或“ 伦” 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力 ; 伦理与道德构成有 3) , 。与 而且具有回 归 家 园 的 能 力 ,这 就 是 “精 神 ” 园” 机合理的价值 生 态。 它 们 的 问 题 指 向 是:我 们 的 文 “ 。它以个 之比较, 实践理 性”则 是 “原 子 式 地 思 考 ” ? 如 何 达 到 “伦 ” ?如何 明是否需要、 是 否 存 在 “伦 ” 体及其意志自由为 价 值 预 设 ,透 过 “理 性 ”建 构 普 遍 “伦 理 精 神 ”便 成 伦” 与个 体 的 同 一 性 ? 于 是, 建构“ “ 。由此形成两 理性” 的现 实 样 态 是 “集 合 并 列 ” 性, 为现代道德哲学的理论形态 。 “ “ 种合理性: 伦理精神” 是实体合理性, 实践理性” 是 “ 伦理精神” 与“ 实践理性” 如何哲学地殊异 ? 原子合理性。在“ 伦 理 精 神 ”中,普 遍 性 或 所 谓 “伦 ” “ 作为一种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形态 , 伦理精 是信念和信仰的对象 , 在“ 实践理性” 中, 普遍性是理 不只一般地包含“ 伦理” 与“ 精神” 两个结构, 更是 神” 由两因子构成的哲 学 同 一 体 ,是 “伦 理 ”与 “精 神 ”圆 融的道德哲学形态 。“ 伦” 是具有实体和本体意义的 ① 康德:《实践 理 性 批 判 》,韩 水 法 译,商 务 印 书 馆 1999 年 版,第 177 页。 学术评论 2 5 智权衡和利益博弈的结果 。如果说“ 伦理精神” 具有 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 与祖先崇拜有关 ; “ 某种超越性和神圣性 , 那么, 实践理性” 则具有世俗 统伦理的宋明理 学 中 已 经 融 合 了 佛 教 的 结 构 ,宗 教 由于意志自由的多样性与主观性 , 实践理 性。但是, 参与了中国伦理 的 历 史 建 构 和 现 实 发 展 ,更 重 要 的 性最终难以从个 体 主 义 、相 对 主 义 和 原 子 主 义 中 自 “ 是, 从实体出发”的 “伦 理 精 神 ”本 身 与 宗 教 有 相 通 拔, 不仅伦理, 而且社会, 终将受其威胁, 因为它会瓦 之处。实体, 准确地说“ 伦” 的实体, 是一个具有现实 伦理” 和“ 社会” 的能力。 解人的“ 但又必须透 过 精 神 才 能 把 握 和 建 构 的 具 有 某 形态, “伦 理 精 神 ”要 求 伦 理 与 道 德 的 同 与此相关联, 一,建 构 “伦—理—道—德—得 ”的 辩 证 价 值 生 态。 种终极意义的存在 , 对个体与它的同一 , 是一种具有 彼岸意义的超越 。 因为, 精神的本性不仅是单一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 而 所 以,中 国 道 德 哲 学 一 开 始 就 悬 置 了 一 个 兼 具 且是思维与意志 、知 与 行 的 统 一。 “伦 理 精 神 ”只 是 “天 道 远,人 道 迩 ” 。 伦理与宗教意义的 “天 ”的 概 念, 强调普遍 性 的 “伦 ”的 意 义,以 及 透 过 “精 神 ”达 到 “ 天” 介于哲学的 最 高 实 体 与 宗 教 的 终 极 实 体 之 间 , “ 伦” 的普遍性的 能 力 ,并 不 排 斥 道 德 的 意 义 ,相 反, , 因而到宋明理学 , 当此岸世界的“ 伦” 之“ 理” 与彼岸 它将道德作为伦 理 在 个 体 中 的 落 实 和 贯 彻 ,是 其 现 世界的“ 天” 结合, 形成所谓“ 天理” 概念时, 便标志着 实性的 体 现。 在 精 神 发 展 进 程 中,当 “伦 ”转 化 为 中国传统道德哲 学 的 完 成 ,所 以 二 程 才 将 这 一 概 念 “ “ 德” 时, 单一物 与 普 遍 物 的 统 一 ”便 由 实 体 转 化 为 “ 视为自己独特乃至最大的哲学贡献 。程颢曾说: 吾 主体, 从而 获 得 主 观 现 实 性 ;当 “德 ”与 “得 ”辩 证 互 ‘ ”中 国 学虽有所受, 天 理 ’二 字 却 是 自 家 体 贴 出 来 。 “ 动, 德—得” 相通时, 这种统一便获得现实性 。伦理 “人 心 不 古,世 风 日 下。 ”上 帝 自孔子始最担忧 的 是 : 精神是伦理与道 德 的 价 值 生 态 ,它 不 像 实 践 理 性 那 是西方与中国文化生态中两个最 存在与伦理存在 , 忽视甚至排斥伦理的概念 , 尤其是伦理之于道德 样, 重要的文化信 念 和 精 神 家 园 。 当 然,对 中 国 文 化 来 “伦 理 精 神 ”必 的具体历史情境 的 意 义 。 简 单 地 说, 说, 如何防止“ 伦” 或伦理的暴政, 用启蒙哲学话语言 定诉诸道 德,而 “实 践 理 性 ”则 排 斥 伦 理 的 前 提 ,至 , 之, 即如何防止“ 以礼杀人” 这是一个必须高度警惕 在历史传统如它的创立者康德哲学中如此 。 少, 这是伦理之成为“ 最后觉悟之最 和有待完成的任务 , “ 伦理精神” 的 概 念 和 理 念 ,之 于 中 国 道 德 哲 学 后觉悟” 的根本原因。 和中国道德发 展,具 有 特 殊 意 义。 伦 理 道 德 是 一 个 “ ,不 仅 伦理” 与“ 精神”圆 融 而 成 的 “伦 理 精 神 ” 生态性的文明存 在 ,其 内 部 要 素 和 与 其 他 诸 文 化 因 一般地意 味 着 二 者 的 同 一 性 ,更 重 要 的 是 指 谓 “精 子之间的关系都 是 如 此 ,因 而 只 有 在 文 化 生 态 中 才 神” 是“ 伦理” 的条件。二者的同一, 是伦理存在与伦 伦理精神” 和“ 实践理性” 某种意义 能解释和把握。“ “ 伦理能力的同一, 这种同一的精髓是 : 从实 理方式、 上可以 说 是 道 德 哲 学 的 中 西 方 话 语 。 这 不 仅 因 为 ; “ 。至 此,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 一 ” 基 于 “中 体出发” “ 理性” 是一个哲 学 的 舶 来 品 ,而 “精 神 ”是 具 有 深 厚 , 国问题” 和“ 中国经验” 的“ 中国理论形态” 凝结为道 “ 更重要的是 , 伦理精神” 具有 哲学根源的中国气质 , 德哲学和道德 发 展 的 两 个 重 要 的 口 号 和 理 念 :“保 特殊的哲学意 蕴 和 文 化 功 能 。 与 西 方 相 比 ,中 国 没 ”“ ” 卫伦理! 蓬勃精神! 有强大的宗教, 像西方没有中国式强大的伦理一样 , 但从生态有机性 和 生 态 合 理 性 的 维 度 考 察 ,如 果 它 本文系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现 代 们是必然和必要 的 文 明 因 子 ,那 么 只 能 假 设 一 定 存 、国 伦理学诸 理 论 形 态 研 究 ”(项 目 号: 1 0&ZD0 7 2) 在某种具有相 似 功 能 的 文 化 替 代 。 宗 教 与 伦 理 ,在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点 项 目 “伦 理 道 德 的 精 神 哲 学 形 文化功能方面存在某种哲学的相似与相通 。中国没 (项 目 号: 态研究” 1 0&AZX0 0 4)暨 江 苏 省 高 校 哲 学 有强大的宗教, 但中国伦理具有某种准宗教的意义 ,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因而不需要强大的宗教 ; 西方有强大的宗教 , 因而不 需要强大的伦理 。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 伦理的准宗教意 义 ,这 不 仅 因 为 中 国 伦 理 以 家 庭 伦 , 理为基础, 所谓“ 人伦本于天伦而立” 而家庭孝敬则 26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 本 文 作 者:樊 浩 东 南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院 长、 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赵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