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管院通讯》第7期.pdf

哥特式、悲伤14 页 2.096 MB下载文档
《管院通讯》第7期.pdf《管院通讯》第7期.pdf《管院通讯》第7期.pdf《管院通讯》第7期.pdf《管院通讯》第7期.pdf《管院通讯》第7期.pdf
当前文档共1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管院通讯》第7期.pdf

2014年第7期(2014.7.1-7.31) 管院通讯 热点新闻 师 者 风 范 毕业季 校友 风采 热点新闻 战略定位谋创新 凝练团队汇人才 ——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第1页 中国现代管理学科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已建院30年的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管理学科的学院之一。虽然有着 良好的学科基础,但由于经历多次拆分重组,领导班子更替频繁、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规范、学术团队不成形等问题一 度滞缓了学院前进的步伐。2011年底以来,管理学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重整旗鼓,从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凸显特色、破解难题等环节入手,确立学院战略方向,健全学院规章制度,积极网络专业人才,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和水平跃上一个崭新台阶。 近三年,管理学院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或SSCI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数量不断 增加的同时,论文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在上海高校范围内,继交大、复旦之后,是第三个以第一作者单位在管理科学领域国际最 著名刊物Operations Research刊物发表论文的高校。除此之外,管理学院教师近年来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Mathematical Programming,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IIE Transactions等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可的国际A+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在国际商学院领域公认的“Financial Times (FT) 45 Journal”顶级期刊上发表4篇,ESI高引论文2篇。目前,学院承担纵向科研项目共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课题12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约5000万元,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奖励6项,各类人才计划14 项,包括:东方学者 1人、曙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8人、晨光学者2人。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尤建新院长、樊春妹书记 与新进校青年教师亲切交流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调整师资结构 完善研究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师资结构是近年来管理学院建设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积极调动 内外资源,努力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的助推器。经过不懈努力,管理学院已经 逐步形成一支国内外紧密合作、积极进取的学术梯队。短短两年时间,学院教授规模不仅在数量上 有了50%以上的增长,并且在结构上有了巨大改善,青年教授脱颖而出。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博导人数也从原来的5位增加至22位。目前,45岁以下青年博士已经占到学院全体专业教师的80% ,加上每年陆续加盟的海归博士和国内顶尖高校博士,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潜力巨大的科研、教学的 生力军。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热点新闻 战略定位谋创新 凝练团队汇人才 ——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第2页 整合内外资源 创新科研模式 近两年,管理学院组织结构充分体现“教授治院”的治理理念,由“研究所”、“研究中心”构成两条主线,建立学科团队、 明确错位发展、搭建交叉平台,形成新的亮点。学院成立由教授、学科带头人领衔的研究所18个,充分发挥系、所在学科专业方向 建设的平台作用。此外,鼓励校级和院级学科交叉平台并举,鼓励各平台积极承接重大科研课题和举办重大学术活动。 学院认真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明确重点建设领域,将“运筹、决策与优化”、“工程与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三个学科重 点建设方向聚焦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亟需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质量管理”、“服务工程”、“创新创业”三个重点领域 展开科学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三纵三横”矩阵式的学科重点建设布局。每一个重点方向与重点领域的思想交汇都自然形成一支 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共同促进完成以“质量管理”为建设亮点的学科发展高峰目标。学院学科 建设方向的明确和科研团队带头人的确立,在学院中形成了“传、帮、带”的学术氛围,学术民主、优势互补,为青年教师的快速 成长、科研成果的厚积薄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研究所 (中心) 学术活 动剪影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热点新闻 战略定位谋创新 凝练团队汇人才 ——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 第3页 搭建交流平台 培养青年教师 为促进青年教师交流,提高研究和教学水平,管理学院搭建了一系列开放的交流平台。上海管理论坛举办至今107期,定期 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商界精英进行学术交流和高端对话,广采名家思想,促进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 世界名企的科研合作;青年教师联谊会“成长空间”系列活动每两周或三周举行一次,主体成员为青年教师和进站博士后,同时 邀请教授们参与分享研究经验,致力于打造开放、自由、互助的青年学者成长空间,为青年学者提供非正式的组织支持;“会计 与财务学术”沙龙定期由一位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研究工作,互通有无,问道解惑,灵感的火花在质疑与挑战中迸发;每年专为 自科项目申请召开的预评审会,将评审专家请进学院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项目的中标率。 除了学术名家“请进来”,管理学院近年出台多项资助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每年有4-5位青年教师远赴世界一 流高校交流访学,为自己进行更好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储备能量。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发,甚至愿意自费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 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思想,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在每年管理学界最高级别的美国管理学会(AOM)年会中,都有管理学院的 青年教师一展风采。 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管理学院将以 学校全系统质量管理为抓手,以高峰高原学科 建设为契机,依托科研项目,凝聚科研团队, 在“宽松融洽、团结创新”和“学术思想自由 、学术精神独立”的良好科研氛围中,继续努 力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 青年科研、教学骨干。在现有学科基础与科研 成果基础上,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主动纳入 到国家战略与上海发展战略的需求中,努力实 现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发展的新突破。 (院办沈洁 供稿) 青年教师 学术交流 (注:转载自6月23日校报第788期第1版)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热点新闻 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展 2013-2014年度考核工作 第4页 7月8日下午,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467会议室举行2013-2014年度工作考核,学院党委书记樊春妹,副书记朱宏涛参加了 考评会,学院10名本科生辅导员、2名研究生专职委员及3名兼职辅导员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每位老师都在前期精心准备了PPT,会上除了汇报所带班级学生的日常情况,特别是对党建、团学、创新创业、生涯指导、 就业、本硕互动等专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樊书记在汇报结束后做了总结讲话,她希望我们的辅导员要做一名有思考、有思想的辅导员,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要鞭 策自己不断学习,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提升工作效能。 结合全校的人事考核,学院对于辅导员和研究生专职委员的考核周期也是一年。除此之外,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团 委、招毕办、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也会对辅导员和研究生专职委员的专项工作进行定期综合考评,并结合全体学生的网上测评 、座谈会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对辅导员和研究生专职委员的工作进行考察。 每一次的总结,辅导员们不仅仅是回顾以往的工作得失,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寻找和思考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突破口,推动 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工办李晓磊 供稿)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热点新闻 2014年度第四次党政联席会议 (暨教授会议)纪要 第5页 2014年7月2日下午,管理学院2014年度第四次党政联席(暨教授会议)在东区420召开,会议由院长尤建新主持,党政班子 及教授出席了会议:樊春妹、朱宏涛、李怀勇、陈以增、任永平、熊励、林贵华、孙继伟、徐宗宇、于丽英、单而芳、镇璐、张 昊民、范小军、许学国、阎春宁。本次会议主题:研究所的重新梳理和建设、MBA青年教席。 围绕学院的学科发展,结合学院KPI指标及高峰高原计划的实施,参会同志对研究所进行了重新的梳理,确定建立16个研究 所(其中管科、信管7个,工商6个,会计3个),并对研究所所长的人选达成共识。接着,参会同志围绕研究所建设的制度、方 案以及研究中心的成立展开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如下:由各研究所所长确定所的关键词,建立团队,确保所有专业教师明确研 究方向,纳入到所;研究所的建立主要是推进学院科研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依然由系来安排;研究中心的成立采取项目化跨所 合作的方式推进;关于研究所具体的团队建设、制度方案,以及考核激励措施,经下次会议讨论后,提交教代会通过。 参会同志围绕学院设立MBA青年教席的申报对象、标准要求、考核方案等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初步共识,具体细则将于日后 确定。另外,大家还围绕研究所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培养制度等进行了讨论。 (史焱赟 供稿)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我院李燚、刘虎沉老师获得2014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姓名 课题名称 李燚 《知识员工沉默行为的结构、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研究》 刘虎沉 《不确定条件下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14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 目立项名单日前公布,我院李燚和刘 虎沉两位老师申报的课题喜获C类项 目立项资助。 (院办徐翔 供稿) 师者风范 创业教育:铸起大学创新之魂 ——张昊民教授访谈 第6页 张昊民,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导。上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专家。 国内外刊物与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20余篇论文被世界三大检索收录,9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与 经济管理文摘全文收录;《多网融合的大学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 名第一,2008-2013);出版专著及教材13部,教材《人力资源管理》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一著者),上海市精 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相关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人文 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重点课题、大型国企(中石油、中海油、上 海宝钢集团、中航集团)委托咨询课题等,研究成果曾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为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主讲《思 维创新》《组织团队建设》《管理沟通》《企业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课程200余场次。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学习能力最强、最具想象力、 思想和行为最容易塑造的阶段。我们的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主 体,更是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当今美 国财富的95%以上由上世纪80 年代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一代所创 造;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引入创业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逐渐提高到教育发展的 国家战略层面。 从 2002 年教育部确立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至今,国内已 有 2000 多所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从创业试点班到 创业学院,在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 但系统梳理、比较中外高校创业教育差异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系 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有效的实践发展平台,却并不多见。2013 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之一,由 我校张昊民、马君、徐学良、钟德津、邱允生等数位教授学者组 成的课题组历时五年,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现场访谈、实证研 究和大量国内外个案和跨案例分析,积极拓展了国内创业教育理 论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出“多网融合的大学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体 系”,作为发展创业教育的平台,丰富和优化了上海大学及相关 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教学实践成果逐步显现。 大学教育的核心应是创业教育 以创新理念带动大学生创业的说法近年来多有拥趸,但张 昊民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大学生创业的边际 要大于创新,(大学生)创新被包含在创业之中。”这一说法立 刻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通常许多人觉得“创业”这个词很大很 沉重,似乎要创造出一个公司、一个企业才能称得上创业,但对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师者风范 创业教育:铸起大学创新之魂 ——张昊民教授访谈 个人来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职位、职业或事业,也是一种创 业。”张教授本人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他和课题组成员 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力资源专业研究者的视角与方法来剖 析制约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与教学实践的主要因素,从中寻找到更 易推广及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张昊民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应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 的施教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创业者,教育的目的也不局限于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图,而是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 合体,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吸收社会及企业的各方面资源,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开发工作 岗位以及创造自我价值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张昊民教授研究团队学术活动 第7页 简言之,就是激励适合创业的学生从事创业活动,鼓励不适合创 业的同学从事专业或者技术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 理解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才能,明确自我职 业生涯的选择。这不正是大学最应该教给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吗?” 张昊民教授笑着说道。 多网融合、四流汇聚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型的教育模式,兼容专业教育、博雅教 育、人文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需要 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把校园教育延伸到社会, 形成协同创新的知识创造和转化体系。 正是顺应这一特征,张昊民及其核心团队本次的教学成果 ——“多网融合的大学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积极融合了高校 教育资源网络、社会资本网络、政府政策资源网络三大资源网络; 以校内外知识共享机制、校区─园区知识转移机制、校—企成果 转化机制三大动力机制为驱动引擎;全方位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 共享,促进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四流汇聚”,提 高大学生创业效果和品质。该体系要求从点到面,覆盖各类学生 需求,突出体现校企之间密切合作,注重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 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咨询服务,在高校、企业、政府 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彼此促进的“生态系统”。 要让这些单个“零件”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运行的“系 统”,其基础就在于信息的集成与分享。上海大学目前已经初步” 师者风范 创业教育:铸起大学创新之魂 ——张昊民教授访谈 建立创业教育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转化、 创业行为、创业辅导以及创业企业生成与发展等活动进行系统数 据采集和导入,形成比较齐备的创业教育信息集成与分享系统。 多网融合与资源共享为创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在具体 的创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还建立了多网融合与资源共享下 的创业知识内化机制,构建了基于大学生认知──情感系统 (CPS)创业知识内化模式和“三阶段”创业课程动态教学法, 旨在从学生的认知──情感系统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多元整合 知识,注重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抵御能力、情绪智力领导能力、 商业运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开发工作岗位以及创造自我 价值的能力;在创业课程教学中着眼于全人教育和创业者的全面 发展,开发出基于多网融合与资源共享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师资体系及创业实践体系。 实践成果应用广泛收获颇丰 创业教育模式变革点燃了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激情,也带动了 学校创新与创业实践发展。目前上海大学已建立科技创业园区、 艺术创意园区和创业苗圃 等多个创业实践基地,其中科技园创业 基地 2000 平方米,团委和科技园区联建大学生创业苗圃 500 平 方米。 通过这些基地共培育出 24家自主创业企业,带动大学生创 业 80 余人。成果实施四年以来,培养和培育了一批优秀大学生 创业实践者。近三年自主创业人数分别为:76人、14人、30人。 第8页 自主创业以团队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创意创业为主。学生已经 申请到校级大学生创业项目15个,上海市级大学生创业类项目 13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类项目8个,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 获得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累计达到2000万元左右; “挑战杯”商业计划大赛等各类获奖达32项;邀请著名企业家、 社会名流主讲创业论坛累计50余场,学生受众达10000余人。 学生亦在课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2013 年10月17日, 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十三届“挑 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苏州),上海大学 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的优异成 绩,以总分290分的成绩位居全国高校第15,上海高校第3,并 力捧“优胜杯”。 张昊民教授分享学术成果 师者风范 创业教育:铸起大学创新之魂 ——张昊民教授访谈 做可推广、可复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言谈间,记者能感受到张昊民教授对研究成果抱有很高的热 情与信心,对于课题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明确的目标规划。他说有 “底气”的原因既来自团队多年来在该领域中不懈耕耘,也来自 同行间的肯定。理论专著《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 土实践》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高峰论坛”等会议上获得与 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截至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理论 张昊民教授指导学生 第9页 研究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最高的专著之一”;还要感谢学校教务 部门以及宣传部门多方协调,整合了学校各专业学院、管理学院 以及学生管理部门各方资源,为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 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助力;同时感谢 闸北区科委、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政府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使得 校区─园区知识转移机制以及校—企成果转化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下一步,课题组将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丰富、拓展国内创 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扩大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在 校内,与上海大学正在进行的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使 上海大学的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校外,则进一步将影响力 辐射向其他高校,期待与兄弟院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与实践方面 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采访接近尾声,张昊民教授说:“像我们这样的专业老师从 事教育工作多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及时传授 给学生,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学以致用是分内事。我们课题组的 主要成员一直在人力资源领域、创业教育等相关领域做研究,以 人力资源研究者的视角为解决教育问题探索道路,应该说实践性 更强,也更有针对性。希望使我们的创业教育模式做到可推广、 可复制,为国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添砖加瓦。” (校报记者吴沁 供稿) (注:转载自6月19日校报第787期第1版) 校友风采 郑秋棠 第10页 郑秋棠先生1983年9月毕业于上海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是我院最早 毕业的一批校友之一。他曾任上海轻工业局,调查组组长,上海牙膏厂 党委书记。后于1994年任职于联合利华,担任副总经理。管理学院校友 会借邀请郑秋棠先生重返母校与在校学生交流的机会对他进行了采访。 郑秋棠 郑秋棠先生是我院校友的杰出代表。他作为联合利华合资企业中方 高层,在联合利华任职长达十年,主要负责供应链,质量保证,销售等, 并领导团队,将企业从八个亿的产值提升到30多个亿。在联合利华期间, 郑秋堂先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目前他们中的一分部精英已经 成为了各行知名企业的高管。 1983年毕业于 上海大学企业管 理专业 2004年联合利华撤出上海时,导致上海多家工厂关门和大量员工失 业,通过郑秋棠先生的努力,安抚失业群众,并为工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但即使如此,对郑秋棠先生也造成极大的冲击。他坦言道04年后他决定 从联合利华辞职也与此事有所关系。但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郑秋棠先生 作为一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内心时时刻刻都装着每一名普通员工。 联合利华合资企 业创始中方高管 谈到重返母校的感觉,郑秋棠先生感叹学校的变化之大,令他及其 欣慰。他对学校关注学生发展也是非常的赞赏。就学校建议上,郑秋棠 先生在当下就业问题上,希望学校的专业设置更针对就业,关注学生的 学习与职业发展。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李勤 供稿) 毕业季 毕业寄语——尤建新院长 第11页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管理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亲爱的 同学们致以衷心的祝贺!同时,感谢你们选择了上海大学, 让上海大学充满了活力。也感谢亲友们的支持,为上海大学 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毕业典礼上致辞或寄语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是每年的 讲话都有太多的重复。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再次重复 以前的话语,我认为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在同学们即将奔 赴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的时刻,以前已经陈述过的一些内容 我就不再重复,而是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点感想,希望有 助于你们今后的发展。 首先,当你们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当初高 考时选择了什么大学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了什么 是选择、为什么选择。每一个人的人生路程中一直都在选择, 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所以,懂得选择很重要!同学们 一定要记住,许许多多的进步是在不断提高对选择的认知中 实现的。对于大学的选择,仅仅是你人生的开始。 其次,你们工作后就会发现,当初学了什么专业有时候 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学习了。昨天、今天、明天, 人生一直在学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需 要学习。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在许多时候,你的学习能力水 平决定了你个人的发展水平。 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马云在浙江渡过了美好的大学时 光,他考上的是浙江大学吗?马云开创了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 他学的是这一领域相关的专业吗?都不是!所以,关键是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能成就自己! 第三,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你们会逐渐发现,从事什么 工作也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快乐!无论是学习还是 工作,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自己的、家 人的幸福和快乐。如果连自己和家人的快乐都被忽视了,缺乏 孝心和爱心的快乐是不完整的。在快乐面前,钱多钱少都不太 重要,重要的是对快乐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否则所有的努力 都将失去意义。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健康幸福是父母含辛茹苦 把你们送进大学的期望,所以你们绝不可以辜负了他们的一片 苦心,并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和你父母健康幸福的目标! 最后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 会健康发展有贡献的人。同学们,“今天我以上海大学为荣, 明天上海大学以我为荣”,这不是口号,而是应该在今后的点 点滴滴的努力中永远记住和实践的准绳。我期盼着,今后的校 友光荣榜上经常闪耀着你们的名字,让上海大学为有你们这些 杰出的校友而骄傲! 亲爱的同学们,上海大学永远是你们的港湾,欢迎你们经 常回家看看,共同分享你们的成长。我衷心祝愿你们一切如意, 事业有成!也祝愿你们的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快乐!谢谢大家! 尤建新 2014-07-06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毕业季 四年学习 一朝毕业 奔赴四方 放飞梦想 第12页 师生合影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红毯秀 毕业典礼 畅达信息 记载历史 传递温暖 弘扬文化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踊跃投稿! 信息和建议请发送至:sdgytx@126.com 本期编辑:沈 洁 本期审核:樊春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