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

Painful love(痛爱)5 页 148.557 KB下载文档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随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pdf

各镇人民政府、万福店农场,各风景名胜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 范区”,把随县打造成全国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随州市加快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随政发〔2020〕10 号) 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着力巩固拓展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优 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开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新局面,建设世界华人寻 根谒祖圣地、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为争创中部百强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随县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依托炎帝故里独特资源,做好挖掘、转化、放大文 章,做强炎帝文化品牌,打造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全面实施“旅游+”战略, 推动旅游与生态、文化、健康、信息、城乡建设等深度融合,构建“一心四带” 文旅融合新格局,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荆楚文旅名县”,力争三年内新 增 5A 级景区 1 个,4A 级景区 3 个,3A 级景区 5 个,将随县打造成为具有全国 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文旅发展制度。加强政策支持,出台加快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 展的奖励办法,发改、财政、住建、交通、金融等部门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 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跨部门问题,统筹产业融合发 展事宜,部门间协调顺畅、形成工作合力。促进随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土空 间规划等多规融合,充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旅游安 全联合监管机制和合作救援机制,制定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安 全风险提示发布渠道,提升文旅市场治理水平。 (二)提升文旅产业定位。积极响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 文旅产业作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突破口,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等现代 服务业,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全县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旅游富民、旅游强县。 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文旅企业存量。鼓励现有企业 借势发力,寻求合作投资共建,提升文旅企业质量。调整旅游产业结构,组建大 型文旅企业,扶持中小文旅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文旅项目建设。聚焦“十四五”规划中的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实 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大协调建设推进力度,力争早日建成营运;策划包装一批 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精品项目,组织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推动形 成“谋划储备一批、签约落户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项目建设格 局;实行“点状供地”方式,破解文旅项目用地难题,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盘活旅游资源,因地制 宜推进 A 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提档升级。在拜祖文化游、精品研学游、访古休闲 旅游、美丽乡村游、田园休闲旅游、红色教育游、赏花踏春游、漂流消夏游、赏 叶寻秋游、沐汤暖冬游十大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推介、 彰显特色、补齐短板,构建“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的全域旅游格局。建成随 县淮河至枣阳市随阳店公路,加快推进“随枣一体化”,将随北田王寨景区、西游 记漂流与枣阳汉城等景区串联起来。加快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串 联襄阳古隆中、十堰武当山、神农架,联合打造“襄十随神”历史文化之旅等精品 旅游线路,建成全省重要旅游观光目的地。 (五)培育精品文旅品牌。倡导品牌化经营理念,充分挖掘炎帝文化、西游 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资源,进一步擦亮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谒祖 圣地等标志性文旅品牌,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优 化文旅产品供给,发展具有随县特色的演艺、文创、体验等文旅品牌,推动随县 文旅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扶持西游记公园、西游记漂流、田王寨、神农部 落、抱朴谷等景区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创新营销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一 批设计精良、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的旅游精品品牌;结合本土饮食特 色,打造特色餐饮街区、休闲夜市,在县城、重点旅游乡镇打造小吃一条街、夜 市步行街等,突出亮点、规范管理,争创国家和省级特色餐饮品牌称号;支持洪 山、淮河等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积极争创“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打造特 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六)拓宽文旅消费市场。统筹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资源,建立形式 多样、优势互补的立体宣传矩阵;加强随县文旅形象标识、宣传语、文旅品牌宣 传,积极推动区域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国内重大展会活动, 开展文旅推广活动,积极争取主办或承办全省乃至全国性节会、展览、赛事活动; 鼓励工会组织按规定在县内组织劳模和职工疗养休养、休闲旅游等活动,开展红 色教育。鼓励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引导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消费; 发展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旅游模式,推出一批特 色鲜明、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引导景区、旅行社、酒店 等采取产品打包、价格打捆方式推出“优惠套餐”和“大礼包”,延长消费链条,放 大消费效能。 (七)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打造旅游新产 品。按照“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思路,推动文旅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融合,统 筹谋划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把县城作为 4A 级旅游景区打造;与乡 村振兴战略融合,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 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性体验项 目。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联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文 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 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乡村休闲 旅游示范片;与文化体育事业融合,促进体育赛事、健身休闲、文化演艺、旅游 度假一体化发展;与文物保护融合,做好文物和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利用,打造非 遗文化景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非遗演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动 起来;与科教融合,统筹利用科技工程、科技企业和学校资源,开发研学旅行产 品,做大做强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主动融入“融通鄂豫” 重要枢纽、“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强强联合、抱团 发展。 (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文艺演出、体育 赛事、“三下乡”等系列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基层公共 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民健 身中心、主题乐园、展览馆、动植物园等场所建设,完善文化场馆旅游功能,实 现参观人次和旅游人次双驱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 开放,将免费开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住宿业发 展,以星级酒店为引领,主题酒店、连锁酒店、特色民宿等为支撑,因地制宜建 设一批不同档次、不同规模、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住宿设施,不断增加旅游住宿 产品有效供给,提升旅游住宿品质;发展智慧旅游,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 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全数据信息采集功能,建立全域旅游监测指挥平 台和专门展示中心,完善行业监管、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执法平台、舆 情监测、视频监控、旅游项目管理和营销系统等功能,提供景区旅游交通精准信 息服务;协调推进旅游交通建设,开通随县旅游观光车,在交通枢纽地开通直达 核心景区的旅游公交,努力实现 4A 级景区公路连接线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 提档升级乡村旅游公路。持续与省内外旅行社合作,开通随县旅游专线和旅游直 通车;巩固提升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建设成果,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指引标识体系,完善随县境 内高速服务区的文旅资源宣传推介、旅游咨询服务、文旅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功 能,确保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服务全覆盖。 四、支持政策 (一)对新引进投资额超过 1 亿元的文化旅游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 一议”予以政策支持,并纳入县级重点项目,由县级领导包保推进。 (二)对列入县级以上重点文旅项目以及入选国家级、省级文旅产业发展项 目库的项目,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计划,保障项目用地。 (三)新纳入的创意设计、旅游商品制造、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用地,采取招 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出让地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 发成本和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利用废旧厂房、仓库改建成文旅街 区、文创园区的,经县文化和旅游局认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核后,可采取 租赁方式,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实施改造。 (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和省市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用地 政策规定执行。 (五)县级财政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不低于全年全县地 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除可用于项目的引导、扶持、奖励、补助和旅游营销等文化旅游专项支出外,可 根据工作需要由县政府进行集中、统筹安排。 (六)积极协调支持各级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将扶持文旅产业发展纳入重点支 持范围,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支持服务。 (七)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 策,支持鼓励文旅企业创新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随县旅游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 度,定期召开碰头会,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文旅产业 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把文旅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落地惠企政策,梳理各部门扶持政策,集成“政 策工具包”,加强政策措施宣讲解读,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具体问题,确保文 旅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全覆盖、无遗漏。积极帮助文旅企业解决因疫情影响导致的 合同纠纷、投诉举报等问题。积极为文旅企业和项目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自然资 源和规划、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要 主动服务,争取政策,积极支持,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 作合力。完善县镇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打通景区水、电、路、气、网,尽可能 为文旅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便利,营造文旅产业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建立随县文旅专业人才智 库,引进并培养一批急需的文旅专业人才,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就学等方面 给予优待。确立人才引进奖励机制和跟踪培养机制,对文旅专业优秀人才,在全 县范围内优先调剂使用,助推文旅大发展。健全文旅从业人员管理机制,加强文 旅队伍培训,提高文旅队伍专业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定期组织县内 专业文旅人才赴省内外参加活动、交流学习、考察座谈,提升创新能力。 (四)完善考评机制。继续将文旅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绩效综合考核,逐步建 立完善指标考核和评价体系。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和工作纳入督查计划,强化督办、 严格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协调解决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 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 3 月 5 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