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

咆哮着唱call me baby25 页 396.256 KB下载文档
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2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pdf

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2021—2025 年)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方案》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的意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西北师 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西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十四 五”专项规划》《西北师范大学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2021—2025 年)》 ,在全面总结学院“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 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聚焦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面向新时代,启程新起点,为实现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 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高地的奋斗目标, 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 才培养的正确导向,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矢志不渝地坚持立德树人,树立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增进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 1 (2016—2020 年)实施以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 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 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运行平稳、管理规范,教育教学水平 稳步提升。学院通过系列教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 心地位,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加 强专业内涵建设,有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建立教学质量监控 机制,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期教改” 期间,旅游管理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 理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与文化传播学科群” 获批校级特色学科; “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获批 省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旅游管理(航空服务校企合 作)专业作为甘肃省校企合作的示范型专业,2019 年获批航空服务 艺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方面,旅游管理教学 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 《现代礼仪》 《旅游消费者行为》4 门课程获批校级“金课”; 《现代礼仪》获批 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参与式研讨课立项课程 10 门,学校双语示 范课立项课程 2 门,学校课程设计立项课程 2 门等。学院的学科和 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比较 优势突出。 然而,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 要求相比,学院本科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基础依然薄弱,学院本科专业仅有旅游 2 管理一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 家级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还没有取得突破,学院学科、专业建 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体量较小,教师 学科和专业背景发散度高、集中度低,三分之一的教师还没有完全 转型,中青年教师发展后劲不足;青年教师占比较高,成长和发展 不平衡;学科知名专家较少,“双师型”师资缺口较大;人才培养规 模较大但内涵培养不足,学院专业培养尚以知识教育为主,学生专 业实践能力的培育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具有学院优势和特色的培养 模式;学生考研率、考博率依然较低,学院学生在学科竞赛中依然 没有走到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培 育有待加强;学生对文化旅游类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感需进一步提高。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指出,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文化和旅游发展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 强有力保障。新形势、新格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学院必须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把握好本科教学工作面对的战略机遇,在变革中谋大局、在改革中 求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 升为重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创新。 二、指导思想 3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 大会精神,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的各项举措,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抓住国家振兴中西部高 等教育的战略机遇,对标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要求, 聚焦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 升学生能力、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三个核心目标,深化本科教 育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努 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目标和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一流人 才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点,全面加强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切实提升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 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 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到 2025 年,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省内一流行 列。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三全育人。以“三全五育”构筑立德 树人的四梁八柱,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各领域、 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 4 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 严私德。 ——坚持学生中心,注重能力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本,把教师 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与核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 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注重目标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新文科建设,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布局,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 ——坚持分类改革,注重特色发展。探索适应学院自身特点的 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模式,高质量有特色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 类人才。践行全维度教育体系、全主体教育模式、全过程教育生态 和全场景教育体验;凸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新时代特色以及服 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化特色。 ——坚持完善保障,注重协同推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 点,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 践育人机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形成教学改革、 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强化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5 1.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立德树人落 实机制,全面实施《西北师范大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 养体系构建实施方案》《旅游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德智体美劳”五 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执行计划》。构建“五育”并举 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实质性评价体系,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突 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 等。 (二)强化目标导向,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修订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 紧密对接区域发展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完善人才 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实践与产业实际、 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复 杂问题的能力。明确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遵 循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坚持持续改 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 与的培养方案修订机制,确立与一流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培养目标, 明晰毕业去向、重构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准课程设置、更 新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三)强化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推进“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西 部大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 6 战略布局,落实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以社会产业需 求为导向,以协同育人创新为指引,以专业内涵发展核心,以学科 交叉融合为策略,以金课建设引领为手段,以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 为支撑,引领带动学院本科教育在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 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教学改革。 4.建好一流本科专业。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 念先进、保障有力为目标,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建设力度,深化综合改革,辐射引领学院各专业建设水平整 体提升。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专业评估为手段,提升专业内涵, 优化专业布局 形成“一专业一特色”的格局,旅游管理专业达到国 内一流水平。 5.建强一流本科课程。立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 养目标,优化学院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 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以线上、线下、线上线下 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等五类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 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强化课程的高阶性、 创新性与挑战度,深化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健全过程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到 2025 年获批 1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2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5 门校级一流课程、5 门校级课 程思政示范课。 (四)强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6.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教师成长发展轨迹链、教 7 师专业发展进阶链和教学专题活动载体链三条主线,组织教师参加 “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提升技能”培训课程,促进 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师教学创 新大赛,引导学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探索有效 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力争在甘肃省教师 教学竞赛中取得成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由学术水平高、学 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引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积极申报教学研究(教学成果 培育)项目以及新文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教改项目,培育高水 平教学成果。 7.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机制。在专业课(群)中探索重建教研室,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 使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每 学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至少开展 5 次集体教研活动。 8.加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负责人建设。建立健全责、权、 利对等的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负责人制度,明确负责人工作职责, 落实负责人专业和课程改革发展的人才引进建议权、教研活动决策 权、专业和课程质量管理权。 9.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大力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 教学模式,推广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协同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 教学方法。每个专业每学期选派 1 名教师,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 的专题培训,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 8 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为学生提 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型教与学 模式。到 2025 年,每个专业至少建设 8-10 门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 程,建成 10 门以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程。 10.加强教材选用和建设工作。建立院系联动的教材管理体制, 健全院—系—课三级教材编、选、审管理体系,学院成立教材审核 工作组。严把政治关、质量关,保障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 权威性。培育教材编写团队,编写特色教材,探索新形态教材。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11.统筹实习整体规划。制定完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管理规章 制度,统筹专业实习工作管理和质量监控与督查,进一步完善实习 教学大纲,实习流程和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和实习经费预算,细化 实习内容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层组织,负责实习基地和 实习点建设,编写实习指导书或讲义。确保学院各专业校内外各类 实习实训实践活动 1 年左右。 12.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精准对标学生职业生长和职业发展,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布局设计。学院结合专 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 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15%。创新实验课教学,形成涵盖专业学习全阶段的课内课外、校内 校外、线上线下分年级分阶段递进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9 13.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点)建设。完善实践基地(点)建设和 管理体制,推进名企名校产学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长时间专业 实习”基地(点),依托基地制定实习培养方案,调整和重构专业实 习实践流程,明确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培养目标、标准和实施方案, 规范专业实践过程性指导和管理,健全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和评价 机制。建设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点)库,所确定的基地(点)要 “五有”:有规模、有制度、有团队、有就业、有时间保障。2025 年,建成标准化实习实践基地(点)8 个以上。 14.加强实习指导队伍建设。聘请和遴选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指导 教师及校外实习基地(点)负责人,组建数量充足、稳定性强的实 习指导教师队伍,形成校内校外多方联动实习实践工作机制,落实 和完善校内外指导教师聘任、培训和考评奖励机制,建设各专业实 习指导教师库。 15.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严格落实本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管理办法,从选题、收集资料(文献阅读)、开题、研究、实验、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查重、答辩、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加强毕业论 文(设计)过程监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后,学生必须读完导 师指定的一定数量的文献方可开题。严格落实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 查重率高于 50%的论文,须重做或重新选题,延期毕业。学院每年 组织一次毕业论文(设计)展评检查工作,评选院级优秀本科毕业 论文(设计) ,奖励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 (六)强化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科研创新与学科竞赛能力 10 16.支持学生进课题团队。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建立本科生参与的 工作机制,强化科教协同。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主动 设计和公布研究项目,接纳本科生申请和进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 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到 2025 年,学院建设 1 个以上高质量协 同育人平台。 17.加强学生学科竞赛能力培养。加大学科竞赛经费的支持力度, 保证每名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创新训练、实践项目或学科 专业竞赛。教师指导学科竞赛认定相应工作量,指导学生获得高级 别奖项的,除按照《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科研项目成果分类办法》 予以认定外,学院在绩效津贴中给予奖励,并纳入岗位聘期考核。 学院为参赛学生提供支持,包括学分认定、经费支持、优先评奖评 优,优先推免研究生等,对在学科竞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 行表彰和奖励。 (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8.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培育创新创业与学生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 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 代表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赛事指导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 级新创业导师培训。 19.启动实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计划。结合学科竞赛项目、国家 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创新性实 验项目等,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与专 11 业教育深度融合,建设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课程,到 2025 年,建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3 门,其中重点课程 1 门。 20.深入推进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将学生创新 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教学的 方方面面。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到 2025 年,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提升计划”学生参与面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 30%。创新推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 1 项。 21.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大力推进校内、校外创新创业 教育实训平台,为更多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创客空间,到 2025 年,实现学院每个专业至少各建设 1 个符合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 养要求的校外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积极探索与国内、省 内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机制,为学生足不出校 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提供良好的资源和保障。 (八)强化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2.拓宽社会实践覆盖面。将社会实践作为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按照“全方位、多类型、有深 度”的原则“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将实践时间从寒暑假覆盖到全 年,从少数学生集中组队拓展到分散“返家乡”实践。将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纳入“五育”并举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 习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与就业拓展相 结合、与时代需求和基层特点相结合,至少保证在校学生集中或分 12 散参与 1 次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起点前移、 全程督导,推动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共同体。 23.增强志愿服务影响力。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 志愿精神,紧跟时代所需,多方位深化志愿服务内涵,结合专业文 旅融合特色,创新志愿服务工作载体,聚焦培育“成果效应”和 “推广模式” ,在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服务健康成长、组织社会 参与方面探索出有影响、显特色、引风尚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在各 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 入学校“五育” 并举综合评价体系,每年志愿服务时长不低于 50 小时。 24.开创校园文化新阵地。按照“学校活动精品化、学院活动专 业化、班级活动大众化、社团活动兴趣化、宿舍活动生活化”的思 路不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思想教育、学业学习、习惯养成相 融合;用高端文化资源和多元化形式培育优秀人才;建立线上线下 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机制,组织开展具有学院 专业特色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25.建设“第二课堂”新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 学院第二课堂体系,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贯通第一 、第 二课堂,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五育”并举综合评价 体系,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评奖评优、 推优入党、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 13 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九)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就业竞争力 26.培育先进就业文化。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将就业育 人观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各类见习、实践活动,着重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 划意识及就业养成教育;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探索建立学院— 教师—家庭—社会相统一就业教育体系,共同打造、培育全新的就 业文化,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27.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坚持以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模式和更 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抓手,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 学模式、遴选专业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指导课程 交流研讨、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全面提升就业指导课 程质量,;积极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 教育,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学院围绕学科、 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推动就业指导服 务工作特色化发展。 28.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充分利用学院学科专业优势,理清 行业特点和需求,摸排学生就业意向,广开门路、挖潜创新,积极 回访毕业生,多形式联络用人单位。学院以项目申报形式获得学校 经费支持,开展专场招聘、市场开拓、就业基地建设等活动。学院 年度联合或独立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 14 10 场。 29.落实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把优化专业结构、改进专 业设置管理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 作,主动对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 招生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30.承担学院招生就业主体责任。学院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全员 参与,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新格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 的促进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并形成工作台账,对标对表,认真 落实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目标。与学校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 把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党政班子、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年度考核、 评优评先的主要内容,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毕业去向落实率。 确保当年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 80%,当年毕业生年终毕 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 90%的目标,到 2025 年,本科生考研率达到 30% 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去向落实率逐年稳步提升。 (十)强化教学条件建设,提升教学支撑服务能力 31.优化公共教学基础条件。积极寻求学校支持,学院依据学科 特点进行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优化;改善部分楼宇基础条件,积 极筹建“新文科创新创业智慧教育空间”;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积 极筹建“旅游学科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室”,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与应用 能力。 32.扩展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资源。配合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院积极联系扩展校内外学生综合素养实 15 践场地,提供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艺术体验、艺术实践、体育锻 炼等公共资源,提升实践条件。 (十一)强化质量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3.推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 法,增强学院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系、教研室的主动性、积 极性,体现同行评价、过程评价、多维评价,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学 术研究。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重点帮扶教师、拟晋升职称教师的课 程教学成效评价,营造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的良好教研氛围。 34.完善校院联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 团队,建立教学检查、评估、指导、反馈和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运 行体系,完善“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堂督导”工作办法,健全 学生信息反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跟踪机制。到 2025 年建立和完善 校院两级联动的“发现问题-反馈建议-整改落实”教学质量保障 机制。 35.积极寻求第三方评价。借助第三方评价发现问题与不足,进 一步强化反馈与督促整改落实机制。从学院总体本科教学评价、教 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层面形成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 体系。逐年形成累积评价数据,与同类院校评价数据比较,发现存 在的问题与弱项,进行有效的问题诊断,形成教学质量改进方案。 到 2025 年建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发布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16 加强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 作,研究落实支撑和服务本科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院学术 委员会在院党委领导下,负责指导、协调工程项目的实施,研究解 决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教学副院长、系(中心)主任具体负责工程 组织实施,学院党委负责督查评估工程项目落实情况。院办公室、 团委分工协助,做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的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 (二)落实经费预算支出 学院科学谋划经费预算,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本科教学 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障第七期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顺利实施。 (三)抓好工作落实 1.院党委书记主抓、院长落实。院领导班子、院办公室、各系、 各中心要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明确职责,坚持以落实教学基 本制度为底线,形成科研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整体合力,促 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学院是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主体,学院党政主要 负责人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 直接责任人。学院以《西北师范大学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 方案(2021—2025 年)》为蓝本,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及学科专业特 点,梳理确定学院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细化落实实施路 径和重点项目,创造性地推进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作。 17 附件: 旅游学院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重点项目 序号 1 2 类型 学生全 面发展 本科专 业建设 项目名称 责任人员 (部门) 1-1 “五 育”并举 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 项目 旅游学院 五育考核 评价领导 小组、各 育考核评 价工作小 组 2-1 人才 培养方案 全面修订 项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协同人员 (部门)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建设内容 预期绩效 推进“五育”尤其是 德育、美育、劳育、 体育评价改革,利用 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五 育”评价客观、公 正。 对接“五育”并举人 才培养体系,修订人 才培养方案、课程大 纲。 18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修订完 善《旅游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德 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 系建设实施方案>执行计划》 ;引 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形成“五 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 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实质性评价 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考 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 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 等。 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紧密 对接区域发展实际,在深入调研 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 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行 业标准、教学实践与产业实际、 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 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 复杂问题的能力。明确学院各专 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 力,遵循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以 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坚 持持续改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 经费 预算 经费 (万元) 每年 1 万,五年共 5 万。 5 每专业 1 万,四个专业 共 4 万。 4 2-1 人才 培养方案 全面修订 项目 2 本科专 业建设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2-2 国家 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 设点建设 项目 3 教育教 学方法 改革 3-1 一流 本科课程 建设项目 3-1 一流 本科课程 ① 立项资助编写和出 版精品教材 3 部。 ② 旅游学科虚拟仿真 综合实验室建设项 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立项资助校级一流课 程培育,课程制作、 引进、平台服务等。 ①线上一流课程开 发、制作、资源建 设; ②虚拟仿真实验一流 课程开发、制作、资 源建设; ③社会实践课程开 发、资源建设; ④引进国家级优质慕 课资源用于混合式一 流课程建设; ⑤培育线下一流课 19 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行业 企业专家参与的培养方案修订机 制,确立与一流专业建设相适应 的培养目标,明晰毕业去向、重 构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 准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大纲、调 整教学内容,重构人才培养体 系。 组建教材编写团队,推动高水平 教材编写、使用。积极寻求学校 支持,学院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 学条件、教学环境的优化;加强 实验室条件建设,积极筹建“旅 游学科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室” ,提 升学生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 立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 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院平台课 和专业平台课比例结构,加强课 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 规划性、系统性。以线上、线 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等五类一流 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体 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改 革。强化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 与挑战度,深化课堂教学延伸五 个环节,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 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到 2025 年获批 1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2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①每部教材 8 万元,共 计 24 万元。 ②旅游学科虚拟仿真综 合实验室建设,166 万。 190 ①线上课程 1 门,每门 10 万,共 10 万;②虚 拟仿真实验课程 1 门, 每门 40 万,共 40 万; ③社会实践课程 1 门, 每门 4 万,共 4 万;④ 引进国家级优质慕课资 源 4 门用于混合式教 学,每门 1 万,共 4 万;⑤培育线下一流课 程 1 门,每门 1 万,共 1 万;⑥国家级、省级 一流课程课程申报材料 制作和配套建设经费, 省级 2 门,共 6 万元; 70 建设项目 3-2 课程 思政建设 示范项目 3 教育教 学方法 改革 程。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3-3 教学 改革与教 学成果培 育项目 3-3 教学 改革与教 学成果培 育项目 3-4 基层 教学组织 建设项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用五年的时间,建设 1 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 团队,1 个课程思政示 范专业,5 门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 ①教学改革项目(教 学成果培育项目) ; 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 实践项目,新文科建 设发展理念、专业优 化、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质量文化建设研 究与实践 5 个方向选 题立项。 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 发展所需的基层教学 组织,完成对原有 系、教学/实验中心、 教研室、课程组等基 层教学组织的梳理和 规范。实现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的常态化考 20 建设 5 门校级一流课程、5 门校 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动“新文 科”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 化、创新型、交叉型卓越文科人 才。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 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基层教 学组织体系,为各项教学工作的 有效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培育形 成全院上下重视教学、热爱教 学、研究教学的教学质量文化。 国家级 1 门,共 5 万 元。 以上合计五年共 70 万。 ①课程思政示范课,5 年 5 门,每门 1 万,共 5 万;②课程思政示范 专业,5 年 1 个,每个 2 万,共 2 万;③课程 思政团队,5 年 1 个, 每个 3 万,共 3 万。合 计 10 万。 10 ①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每门 0.5 万,立项 2 项,5 年共 1 万; ②新 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 目,立项 1 项,5 年共 1 万;合计 2 万。 2 培育系、中心、教研组 等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5 个,每个给予负责人 1 万元建设经费,5 年共 5 万。 5 核制管理、基层教研 活动的备案制管理和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 的聘用制管理。 3 4 学生专 业实践 能力提 升 4 5 学生创 4-1 实习 基地建设 项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主任、专 业实践中 心主任 4-2 实习 质量提升 项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主任、专 业实践中 心主任 5-1 学生 教学副院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学院办公 室、学院 团委 学院办公 建设学生专业实践基 地(点)库,实行实 践基地(点)准入、 报备和审核制度。 加大专业实习师资、 物资的投入力度(包 括实习指导教师指导 期间往返实习基地产 生的交通、食宿等费 用,以及实习过程中 师生使用的耗材和实 习过程中产生的其他 必要的费用等) ,提升 专业实习质量。 ①每年培训校级创新 21 完善实践基地(点)建设和管理 体制,推进名企名校产学合作, 建立健全校内外“长时间专业实 习”基地(点) ,依托基地制定实 习培养方案,调整和重构专业实 习实践流程,明确学生在企业实 习的培养目标、标准和实施方 案,规范专业实践过程性指导和 管理,健全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 和评价机制。建设学生专业实践 基地(点)库,所确定的基地 (点)要“五有” :有规模、有制 度、有团队、有就业、有时间保 障。2025 年,建成标准化实习实 践基地(点)8 个。 建设 8 个专业实习实践 基地(点) ,每个 2 万 (包含实习材料费用, 基地建设费用等) ,共 计 16 万。 16 根据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需 求和学院专业培养计划等要求, 不断调整专业实习实践计划,加 大对专业实习全过程的监督管 理,以期达到良好的专业人才培 养目标。 本科专业学生,每人每 年 1000 元,每年实习 人数约 250 人,每年共 25 万,5 年共计 125 万。 125 培育创新创业与学生职业生涯发 ①每年 1 万,五年合计 25 新创业 能力与 学科竞 赛能力 提升 创新创业 能力提升 计划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室、学院 团委 5-2 学生 专业竞赛 提质计划 6 学生就 业竞争 力提升 6-1 学生 职业发展 潜力和就 业竞争力 学院团委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创业导师 1 人; ②建设创新创业类课 程 3 门,其中重点课 程 1 门; ③深入推进实施“学 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计划” ,每年争取省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 1 项。 实施学生专业竞赛提 质计划。建立和完善 “一院一品、一院一 特色”制度,形成学 院院级特色赛事,学 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和专业优势,从国家 学科竞赛中选择至少 1 项作为校级比赛承办 项目。 ①遴选专业就业指导 教学人员,组织参加 各类就业指导课程交 流研讨、师资培训、 集体备课等教研活 动,每学期校内培 训、集体备课不少于 2 次,并推荐部分教师 外出参加培训。 ②举办“就业大讲堂” “求职礼仪培训” “经 22 展规划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 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职 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以中国国际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 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赛事指 导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级 新创业导师培训。结合学科竞赛 项目、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 目、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有效促 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 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深度融 合,建设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学生创新精 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教育教 学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教学的 方方面面。 5 万;②重点每门 1 万,一般 0.5 万,合计 2.5 万;③每年立项资 助学术课题研究类项目 10 项,小计 2 万;创新 创业类项目 10 项,小 计 3 万;五年合计 25 万。 学院争取学校专业能力 竞赛投入 3 万;中国国 际“互联网+”创新创 业大赛为代表各类创新 创业大赛 2 万;举办校 级、省级和组织参加国 家学科竞赛 3 万,每年 小计 8 万,五年合计 24 万。 24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就 业指导课程质量,打造大学生就 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 。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培育全新的就业文化,拓展学生 视野,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6 7 学生就 业竞争 力提升 学生社 会实践 和社会 适应能 力提升 6-1 学生 职业发展 潜力和就 业竞争力 7-1 学生 社会实践 和社会适 应能力提 升项目 学院团委 学院团委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验分享会” “就业指导 服务周”等活动;深 入推进寒暑假就业体 验实践项目,每学年 组织学生参与就业体 验项目。 ③实施重点群体毕业 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行动,通过举办专项 培训、职业体验等活 动,加强重点群体就 业帮扶;加强信息化 建立力度,推动就业 工作精准化、个性化 发展。 ④从意识养成、目标 引导、职业发展、就 业观念等环节加强学 生学业指导,支持和 鼓励毕业生明晰发展 定位、并对报考率、 录取率高的班级、专 业、宿舍给予表彰奖 励。 ①拓宽社会实践覆盖 面,推动社会实践 “课程化”建设;② 深化志愿服务内涵, 创新志愿服务工作载 体;③推进校园文化 23 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职业发展 能力。 力争做到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和就 业指导服务个性化,重点群体毕 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不到低于全 校平均水平。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全力提升硕、博研究生报考率, 确保本科各专业研究生年度报考 率不低于 50%,录取率力争达到 30%,引导鼓励学术性硕士毕业生 报考博士研究生,录取率力争达 到 15%的目标,且逐年提高。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拓宽社会实践覆盖面,增强志愿 服务影响力,开创校园文化新阵 地,建设“第二课堂”新体系。 ①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每 年 2 万,5 年 10 万元; ②学生志愿服务经费每 年 0.4 万,5 年 2 万 元;③校园文化活动每 年 1 万,5 年 5 万元; 19.5 活动与学生学业学习 相融合;④完善学校 第二课堂体系。 ①举办青年教师教学 技能大赛,每 1.5 年 举办一次,5 年举办 3 次。 8 教师教 学能力 提升 8-1 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项目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团 委、学院 办公室 ②参加学校举办的教 师创新教学大赛,每 年一次。 ③建设教学水平高、 教学成果丰硕的教授 领衔的教学团队。 9 教学条 件改善 9-1 本科 办学条件 改善 教学副院 长、各系 (中心) 主任 学院团 委、学院 办公室 新文科创新创业智慧 教育空间建设项目 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每年 0.5 万,5 年 2.5 万 元。 打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品 牌,激发青年教师投身一线教学 的积极性。 推动教学创新,全面落实新时代全 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 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 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 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促进我 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重点工作。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成果 突出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队 伍,引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 革创新。 积极寻求学校支持,学院依据学 科特点进行教学条件、教学环境 的优化;改善部分楼宇基础条 件,积极筹建“新文科创新创业 智慧教育空间” ,提升学生专业实 践与应用能力。 合计: 学校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共计投入经费 825.5 万元,平均每年投入经费 165.1 万元。 24 举办三届青年教师,每 届 2 万。五年共 6 万。 6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每年 1 万,5 年合计 5 万。 5 初期建设投入 289 万。 289 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