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

A°Curtain 私念9 页 1.478 MB下载文档
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
当前文档共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陈学明: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pdf

2014 年第 5 期 第 30 卷(总第 177 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NIP) ·哲学与社会· 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 ——评境外华裔学者丁学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 陈学明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摘要:尽管丁学良先生对中国模式形成的背景的分析充满着片面之词,对中国模式的特征与内涵的描述带有资产 阶级学者的偏见,但是他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并且真实地揭示了中国模式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 我们不能接受丁学良先生认定中国模式需要“更新换代”的结论,但他所提出的中国模式应当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 众市场经济,克服深层阻碍,走出真正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则给人以启发, 将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坚持和开辟中国道路的自信心。 关键词:中国道路;小众市场经济;大众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B08;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4)05-0029-09 随着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 然对立起来,完全否定改革开放前中国执政党所执 发向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一道路也越来越为世 政的 30 年对中国模式的作用。在丁教授的眼里, 人所关注。国外、境外的不少学者都在倾心研究中 从 1949 年到 1976 年的将近 30 年里,中国是“连续不 国道路。无疑,所有这些研究对我们真正认清自己 断的破坏”, “ 政治上的破坏,文化上的破坏,教育上 所做的一切,更自觉、正确地走这一道路,是极有价 的破坏,经济上的破坏,社会肌体的破坏,大饥荒中 值的。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丁学良先生就是其 人口的破坏”, “ 破坏即革命才是主旋律”。那时的 中突出的一位。我们在这里就对他的相关研究作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干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被严厉 一简单的评述。 督促‘不断革命、继续革命、永远革命’”,而所谓“不 一、尽管丁学良先生对中国模式形成的背景 的分析充满着片面之词,但他旗帜鲜明地肯定了 “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并指出正是这一模式带 来了“中国的再崛起” 断革命、继续革命、永远革命”实际上就是“以破坏 为主”, “ 能够有机会破坏就先破坏了再说”[1]30 。正 是基于对中国前 30 年是“一无是处” “ 漆黑一团”这 一基本估计,他就提出中国模式是完全针对由毛泽 东所领导的这一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进入到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为什么 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而形成的。他对中国前 30 年的 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大地上会出现“中国模式”这一 成绩否定得一干二净,与此相应,他对中国前后 30 独特的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要正确地回答 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全盘抹杀。他不但无视中国 这一问题,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和具有正确的理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隐含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 论分析框架,但显然丁教授缺少这样的立场和理论 遗传下来的“基因”,而且也一笔勾销中国特色社会 分析框架,从而他对中国模式形成的背景的分析有 主义道路是在前 30 年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基点上开 不少属耳食之言、孤行己见。起码有以下三点我们 创的。 不能苟同。 其 一 ,他 把 中 国 实 施 改 革 开 放 的 前 后 30 年 截 其二,他把中国模式的开辟,主要归结为一个 “偶然因素”,即“纽约和华盛顿遭受‘基地’组织突 收稿日期: 2014-08-10 作者简介:陈学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9 - 陈学明 从 “小众市场经济” 走向 “大众市场经济” 然袭击 ”的 9·11 事件 。在 他看来 ,自 80 年 代 末 90 “正史阶段”, “ 正”就正在门户完全打开,实际上就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以后,实际上美国已把中 是“全盘西化”。 国视为其头号敌人。美国正把拖垮苏联的套索抛 丁教授用上述这些来说明何以会出现中国模 向中国。而当中国急需要摆脱困境寻找“帮忙人” 式,甚至更进一步用来说明这一模式何以能够获得 时, “ 帮忙人就到了”。9·11 事件的爆发, “ 一下子 成功,显然是穿凿附会,不得要领。但这并不妨碍 改变了国际形势的大局面,美国政府顿时把中华人 他对“中国模式”的认定。自从乔舒亚·库珀·雷默 民共和国从它的头号敌人的座位上挪下来,换上激 于 2004 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使用“北京共识” 进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他进一步指出, “ 这实 这一概念以来,围绕着“中国模式”所展开的争论愈 在太幸运了,对于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因为有了 演愈烈。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中国模式”存在 9·11 恐怖袭击,原来美国政界军界要把中国当成它 与否,这实际上也是围绕着“中国模式”展开的所有 的长期的主要威胁的战略构思和部署突然被打乱 争论的逻辑起点。丁教授无论在其研究中国模式 了” ,原用来对付中国这个潜在的头号敌人的主 的专著《辩论“中国模式” 》中还是在其他场合,一再 要物力和精力都转移到他人那里了。中国正是利 强调“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他发表于《深圳商 用了这一“天赐良机”, “ 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机会 报》上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 “中国模式”是客观 主义的重要决定”,即“在国际新一轮的恐怖主义和 存在的》[2] 。他认为,在探寻中国独特发展路径与方 反恐怖主义大决战中,不做美国的敌人,而是跟美 式的意义上, “ 中国模式”是存在的。不论我们称之 国合作” 。中国“埋头搞经济发展”,不把有限的 为“中国模式” “ 中国道路”,还是“中国经验” “ 中国 那点家当挤出来搞战备,而是“闷声大发财” 。总 特色”,都不可否认,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个过程 之,在丁教授看来,中国模式的形成充其量是中国 中,在中国这个地方向人们展现了一条与西方有别 人“拾了一个皮夹子”,这里没有什么“被必然的力 的发展模式。 [1]85 [1]85 [1]86 量所主导”, “ 偶然因素起着极其关键的改变事态方 丁教授本人一再声明, “ 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本 身是中性的,把一种发展道路称之为“模式”并不表 向的作用” 。 [1]88 其三,他把“改革”与“开放”分离开来 ,认为中 明要突出这种发展道路的“普适性”。这就是说,他 国模式的开创 主要利 益于“开放”而 不是“改 革”。 认可“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意味着对其百 他这样说道: “ 越是从长距离回顾那段历程,我越是 般推崇。尽管如此,他实际上如许多研究者一样, 感到‘开放’比‘改革’更关键。这就是为什么我多 认可“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就首先隐含着对这一 次强调,中国不怕没有改革,就怕没有开放。” 在 模式的肯定与赞赏。他在岭南大学做演讲时开宗 他看来, “ 改革”与“开放”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明义第一句话就是: “ 对中国模式过去 20 年来发展 体,而是“开放”统领“改革”;中国模式的开创过程, 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不能低估。”[3] 他主要以“两个着 就是“开放”的过程,辅之于“改革”或“改良”,只有 眼点”来肯定中国模式的成就:一是“以国家机器为 “开放”先行了,那么“改革”会“越革越新”, “ 改良” 着眼点”。他说: “ 如果我们站在中国国家政权的位 会“越改越良”。他说,追溯中国这些年的成功其实 置上,看中国模式在过去二十余年作出的贡献,那 缘由十分简单,这就是“门一直开着”。中国在以往 它的头等功绩当然是保障了中国共产党之不被挑 也曾“改革”过,但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关起门来 战的唯一执政党地位。”[1]94 他把“中国国家政权综 搞改革。而这次邓小平的“改革”,是在“对外开放 合实力的持续和显著的增加扩张”视为“中国模式” 的大前提下,放在与世界作常规互动的背景和环境 的首要功绩。这是丁教授用其特定的语言肯定了 中进行的”。他强调说: “ 中国这次改革之所以有更 “中国模式”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作用。二是“以 实在的成功,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门一 全中国为着眼点”。他引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 直是开着的,虽然有时开得大,有时开得小,但基本 “中国模式”产生了长时间里经济高速增长的实际 上是开着的。” 而所谓“开放”,他认为就是“向资 效果。 [1]33 [1]35 本 主 义 学 习 ”,对 资 本 主 义 的 东 西 采 取“ 拿 来 主 他认为,要对中国这几十年的成就做出评估, 义”。中国在 80 年代初先是向“修正主义”学习,后 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对照系,即跟谁比?跟哪个阶 来马上改变方向跟着“资本主义走”。丁教授把中 段比?如果从一个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把中 国模式分为“史前阶段”与“正史阶段”,而他所说的 国同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原先与中国处境 - 30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5 期 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那么就表明“中国模式” 而当他揭示“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时,他所用的 确实是成功的,它引来了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赞 语言是资产阶级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所用的口气是 赏 与 效 仿 绝 不 是 偶 然 的 。 当 丁 教 授 把“ 当 今 的 中 嘲讽的,并且当然主要从否定的、贬低的含义上去 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加以比较时,他提出了“中国 说的。 的再崛起”这一概念。他追溯中国的历史,发现中 “列宁主义”这一概念在丁教授那里,与在其他 国在历史上好几个世纪里,它的经济总量都是世界 资产阶级学者那里一样,绝对是个贬义词。当他用 第一;在很多时间段里,中国人的人均 GDP 也都是 “核心的列宁主义”来表达“中国模式”的第一个支 名列前茅的;直到 18 世纪以前,中国在许多重要的 点,或者说第一个特征时,显然是对“中国模式”的 生产技术、经济组织、市场化这些方面都属于世界 一种批评与不满。他认为, “ 中 国 模 式 ”奉 行 的 是 的前列。在他看来,当今“中国模式”所导致的“经 “高度垄断的政治架构”,所以“作为中国模式三大 济实力显著的上升,国际贸易额大幅度提级,人均 支点最顶端的权力架构这一部分,称它为核心的列 收入显著的改善”, “ 把所有这类正面的因素放在一 宁主义,是恰当的”[1]44 。他一方面承认正是有了“核 起 ”,表 明“ 当 今 的 中 国 ”正 处 于“ 再 崛 起 ”的 过 程 心的列宁主义”, “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一个共 中。他说,把中国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同它在历史 产党”,另一方面又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主 上所达到的高度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那 要通过把“核心的列宁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加以 是一个“竖的比较”,这样一比较, “ 天下大势、历史 比较,来说明“中国模式”坚持“核心的列宁主义”与 大潮,我们都能够看得明白了” 。丁教授的“中 世界源流相违。他说, “ 从一个多世纪以后的综合 国的再崛起”这一概念确实非常贴切地揭示了“中 效 果 来 看 ,这 条 议 会 制 的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不 但 走 通 国模式”的历史成就与历史位置。他对“中国模式” 了,而且带来了西欧北欧的模式在全世界评比尺度 的成就所做的这一番分析,富有说服力地增强了我 上的优先位置”[1]44 ,而正是由于“中国模式”走的不 们对这一模式的自信心。 是这一条道路,从而实际上它“在全世界评比尺度 [1]108 二、尽管丁学良先生对“中国模式”的特征与 内涵的描述带有资产阶级学者的偏见,但是他真 实地揭示了“中国模式”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具 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上”不拥有“优先位置”。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总把“中国模式”以民主集 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方式描述为一种专制 统治,丁教授也不例外。他说“中国模式”的第二个 支点,或者说第二个特征就是所谓“具有中国特色 丁教授认为,如果谁要从“发生学”的角度,用 的社会控制系统”。他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控制 一个“恰当的、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科学术语”,给 系统里, “ 当然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型即列宁 “中国模式”进行界定,那么他一定会失败,其原因 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控制系统有很大程度上的重 很简单,主要在于这一模式“完全不是按照逻辑设 合”,这就是“社会控制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有力 计出来的”, “ 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矛盾综合体” 。 的实施机构”是“正规的国家机器部分”,但又与后 在丁教授眼里, “ 中国模式”竟然成了毫无逻辑性、 者有着重大的区别,即中国的社会控制系统尽管不 规律性的“捏合体”。在他看来,正因为“中国模式” 是“独立于正规的国家机器”,但是“远远超出”后者 本身充满着矛盾和对立,所以“拿任何一顶不同款 的范围 [1]47 。他把职工所在的工作单位、居民生活的 式的帽子去套中国模式脑袋的时候,似乎都能够盖 居住点等都列入中国的社会控制系统,认为在当今 住这个脑袋的这一部分或者那一部分,但是没有办 中国已形成了对社会成员“进行无微不至、灵活多 法把这个脑袋完整地罩进去” 。毫无疑问, “ 中国 样监控的超级庞大工程”。在他看来,这些由方方 模式”是中国人民创新的产物,用一些传统的思维 面面所构成的社会控制系统使“中国模式”成了世 方式是很难把握和理解这一新生事物的,但“中国 界上专制性最强、最有效的统治人的一种方式。丁 模式”绝不是如丁教授所说的那样杂乱无章、不知 教授竟然把中国当今所实施的“维稳”说成是运用 端倪。 社会控制系统对人的强力统治,他说, “‘维稳’机构 [1]38 [1]40 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丁教授把“中国模式”说 每天都必须从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状况着手上紧发 成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矛盾综合体”,但是他还是力 条”,中共奉行“稳定压倒一切”实际上是“不问任何 图 把 这 一“ 矛 盾 综 合 体 ”的 内 涵 与 特 征 揭 示 出 来 。 代价成本”来实施统治。 - 31 - 陈学明 从 “小众市场经济” 走向 “大众市场经济” 丁 教 授 用“ 管 制 的 市 场 经 济 ”来 表 达“ 中 国 模 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丁教授把“中国模式”的成 式”的第三个支点,或者说第三个特征。他认为,这 本代价系统、深刻、尖锐地揭示出来,活生生地呈现 第三个支点与前两个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给人们,其意义不可小视。 “中国模式的前两大支点既是第三大支点的政治环 丁教授把“中国模式”的成本代价概括为四个 境和社会保障,两者又是从第三个支点即市场经济 方面,按照他的说法,前两个方面是“物质性的”,后 那里吸纳鲜血和氧气,取得各类物质资源” 。但 两个方面是“非物质性的”。他还特地申明, “ 非物 总的说来,这第三个支点最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质性的” “ 不一定是看不见的”[1]114 。 [1]54 [1]54 。 丁教授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受政府调节 他所说的第一方面的成本代价是“对中国的相 的市场经济”表述为“管制的市场经济”,本身就表 对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地区、相对弱势领域的持续 明了他对这种经济模式的一种不满的态度。他竟 不断的剥夺”[5] 。他说, “ 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 然认为,要理解中国的这种经济模式,关注点不能 模式所取得的绩效里面,不可否认包含有很多的泪 放在“市场经济”上,而应盯住“管制”两字。纵观中 和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那几种弱势对象长年 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就可知道, “ 在诸多关键 累月当了‘垫背’”作为基础的 [1]120 。中国广为流传 的 领 域 和 枢 纽 点 上 ,政 府 有 形 的 手 抓 得 紧 紧 的 ”。 的一个术语“带血的 GDP”有力地表达了中国经济 人们总对中国大型国营企业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 高速增长与这种增长下面两极分化日益加强之间 实际上这些国营企业都是政府通过“管制” “ 养育” 的依存关系。 而成的。他这样说道: “ 中国正是有了这些战略制 他所说的第二方面的成本代价是“对中国深层 高点上的有力控制,中央一级的大型和超大型的公 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剥夺、掠夺和损伤”[5] 。 司,才可能做得越来越大;不论这类公司实际经营 他说, “任何人只要有机会在中国的大地上走半 效益是好是坏,也不论中国的经济景气是处于低迷 圈”, “ 都会痛切地感到,中国这些年来高速的经济 状态,还是处于高度亢奋时期。” 他还提出,中国 发展背后,生态环境的成本代价已经支付到了多么 的这种“管制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学的是“国民党掌 可畏的地步”[1]121 。他还特别指出,在当今中国“在 控之下形成的官僚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则借鉴了 无 语 的 受 伤 的 环 境 ”背 后 ,会“ 发 现 受 伤 的 弱 势 群 “东亚资本主义”,但与东亚的其他国家相比,显然 体”,那些无助的“普通居民”, “ 才是支撑着脆弱的 “中国政府控制的力度和深度、其各级官员可以操 生态系统的终极受害者”[1]127-128 。 [1]55 纵的空间要大得多”[1]60 。 他所说的第三方面的成本代价是“掌握公共资 丁教授不但论述了“中国模式”的特征,也进一 源部门里持续、大面积,而且是不断的精致化的不 步剖析了“中国模式”所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所支出 规则行为,这些不规则行为中包括腐败,但比腐败 的成本。我们一是赞同丁教授强调所有这些成本 更 广 ”[5] 。 他 说 , “ 现 在 只 要 有 足 够 的 信 息 流 通 ”, 代价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正如他所说的“天下没 “你就知道”在当今中国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腐败”, 有免费的午餐”, “ 中国模式过去二十多年来产生了 只 是“ 程 度 不 一 样 ”而 已 [4] 。 他 强 调 中 国 的 腐 败 是 这么多的成果”,必然会伴之于“极其巨大的成本代 “体制性”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救药”的。腐败 价” 。我们二是赞同丁教授所提出的对这些成本 在当今中国“已经深入到不仅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 代价千万不能“低估”,也正如他所言: “ 成就不能低 面,同时也深入到社会和民间的方方面面”[1]133 。当 估,但付出的代价更不能低估,前进的政策创新来 今许多中国人都在控诉腐败,但自己本身“也不得 源于对问题的反思,不对中国模式中成本代价进行 不进入腐败的明流暗流”,这就是问题严重之所在。 实事求是的检讨和反思,将会堵塞对中国模式进行 他所说的第四方面的成本代价是“公共政策领 重要的调整和修正的创新来源。” 与他对“中国模 域受到限制越来越严格,使得一连串非常重大的公 式”形成背景与主要特征的分析一样,他对“中国模 共政策上无法进行公开的、持续的和富有前瞻性、 式”的成本代价的论述也带有一定的偏激情绪,但 开创性的讨论”[5] 。他把“这种重大公共政策不允许 显然后者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虽然在当今中国 公 开 透 明 讨 论 的 状 况 ”,把“ 由 此 而 付 出 的 沉 重 代 并不存在他所说的对这些成本代价有意尽量加以 价”,称之为“制度性的愚蠢”。他认为,这种“制度 “掩盖”,后来实在“掩盖不下去了”才有所披露 , 性的愚蠢”在当今中国“已经愈益淤积停滞”, “ 被堵 但对这些成本代价重视不够、估计不足是确实存在 到了政策创新的血管趋于硬化的地步”[1]137-138 。 [4] [5] [5] - 32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5 期 我们可以批评丁教授上述对“中国模式”成本 先的“中国模式”动大手术了。他指责中国政府已 代价的分析言过其实了,也可以对他所用的一些言 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应对“中国模式”实行“改弦易 词提出不同意见,但是无论如何否定不了他所说的 辙”了,却还在那里要增强对这一模式的自信。他 基本上都是符合当今中国之现实的。另外,我们注 说, “ 抽象地讲,只要你不顾代价,什么模式都是可 意到 ,他出版《辩论“ 中 国模式 ” 》这一专 著 的 2011 以持续下去的”,但问题是这个代价很快地会把你 年前后,对这四大成本代价的分析是按照上述顺序 葬送了 [1]140-141 。 展开的。但在近年,他分析的顺序发生了变化,他 丁教授认定“中国模式” “ 已经到了郭晶晶退休 已把“环境生态的破坏”和“体制性的腐败”列为成 的时候了”, “ 中国模式”急需要“更新换代”,是基于 本代价的第一、第二位,而“被相对剥夺的弱势”从 他对“中国模式”目前处境的基本估计。他对“中国 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最后一位仍是“公共政策缺 模式”当下处境的基本估计就是“内外交困”。如许 乏透明度”。这反映了丁教授对“中国模式”的成本 多研究“中国模式”的学者一样,他认为“中国经济 代价的思考和认识的变化与深入。 增长的动力”源于“三个轮子支撑”,不过在他看来, 三、尽管丁学良先生认定“中国模式”处于 “内外交困”之中从而需要“更新换代”,我们是不 能接受的,但是他提出“中国模式”应当从“小众 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给人以启发 这“三个轮子”实际上在当今中国已“转不下去”了, 这必然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的萎缩”, “ 中国 模式”陷于困境。 他 认 为 第 一 个“ 轮 子 ” “ 出 口 ”现 在 是“ 拉 动 乏 力”。依靠出口贸易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这本来 中国人民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东亚模式”的主要内容, “ 中国模式”在这一点上 但这一道路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 中国 没有什么创造,只是把“东亚模式”移植过来而已。 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处于发展过程之 而确实这一增长的“驱动轮”在过去几年的中国越 中 。 但 我 们 这 样 说 ,并 不 意 味 着 接 受 丁 教 授 关 于 转越大,但须知这是在一种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实现 “中国模式”必须加以改朝换代的观点。丁教授明 的,现在这一背景改变了,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驱 确地指出, “ 中国 模式”发 展到今 天,非但“不 可 持 动轮”就必然转不下去。而且中国的“体量”实在太 续”,而且急需“更新换代”。他说: “ 如果把既有的 大,本来整个世界就承载不了这一轮子的转动。他 中国模式当作试验的对象而不是迷信的对象,那么 说道: “ 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模式的第一个 GDP 驱 我们可以很理性地说,这个模式多年来承受着极其 动轮从今以后遭遇越来越大的阻抗力。”[1]148 紧迫的更新换代的压力。”[6] 对某一事物进行“更新 他 认 为 第 二 个“ 轮 子 ” “ 投 资 ”呈 严 重 的“ 低 效 换代”,就意味着不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和 率”。中国的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层都普遍患 发展,连“扬弃”也谈不上,而是“推倒”后加以“重 有 匈 牙 利 经 济 学 家 科 尔 内 所 说 的 那 种“ 投 资 饥 渴 建” 。丁教授正是这样看待“中国模式”的。在 症”,即对于投资的近乎疯狂的追求。他说: “ 由于 2010 年 2 月于北京举办的“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 层层决策者对于扩大投资始终饥渴难当,导致有限 期 间 ,丁 教 授 在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时 ,竟 然 把“ 中 国 模 的国民经济资源不合比例地大量用于基本建设,结 式”比喻为不能再参与跨栏比赛和跳水比赛的刘翔 果是大面积浪费。”[6] 他认为,中国的这种疯狂投资 和郭晶晶。他这样说道: “ 一个模式刚出来的时候 之所以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关键在于“这些 可 能 3、5 年 ,那 个 时 候 很 多 具 体 的 毛 病 都 能 看 出 浪费型的巨大投资造成的”后果与“那些决策者”不 来,运行的过程中,像刘翔第一次跑的时候我们不 用承担责任,相反他们还可以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 知道他有多大本事,几年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他不能 利益,即“有助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的个人收 再 跑 了 。 像 郭 晶 晶 一 样 ,不 是 马 上 嫁 到 香 港 去 了 益以及同他们有特殊关系的‘裙带资本主义’的生 嘛,她跳了那么多年以后知道已经到了极限不能再 存和发展机会”[1]151 。 [1]189 跳了,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模式已经到了‘郭晶晶退 他认为第三个“轮子” “ 居民消费”本来就十分 休的时候”了。” 后来记者发表这篇访谈时所用的 弱 小 ,现 在 是 持 续 下 滑 。 在 他 看 来 ,中 国“ 居 民 消 标 题 就 是《中 国 模 式 已 经 到“ 郭 晶 晶 退 休 的 时 费”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是“民穷”。当今中国政府 候” 》。 在 他 看 来 ,中 国 高 层 领 导 的 讲 话 中 已 经 把 从国内生产总值大饼取走的那一块,不但大于世界 “更好”放在“更快”前面,这实际上也承认需要对原 平均水平,而且也大于原先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 [7] - 33 - 陈学明 从 “小众市场经济” 走向 “大众市场经济” 平均水平。中国的“国富”格局,在强势体制里属于 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与毛泽东时代的“均而贫”形 最 强 势 的 一 档 ,民 间 消 费 在 人 均 GDP 里 所 占 的 比 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一小部分”也就是少数人先 重是在全球最低的 。只要中国一直维持这种“国 发财,是“中国 1970 年代末以后经济发展的基本轨 富民穷”的局面,那么中国的“居民消费”这一轮子 迹 ”。 关 键 在 于“ 让 少 数 人 先 富 起 来 ”是 什 么 样 的 的转动永远是“有气无力”的。 “少数人”?他分析说,开始时是“中国社会的边缘 [6] 丁 教 授 基 于 上 述 分 析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这 三 个 分 子 ”,即“ 在 毛 泽 东 时 代 被 抛 到 社 会 底 层 的‘ 贱 “轮子” “ 照老样子转下去越来越艰难” ,具体地 民’”,后来则主要是“党政官员”。他还分析说, “中 说就是: “ 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前面的道路会越 国模式”的这种“以政府官员及其亲友为主的一部 来越坎坷,转速会越来越慢” 。 分人先富起来”显然有别于印度的那种“以商人、实 [1]159 [1]162 丁教授认为,在这三个“轮子”转不下去背后的 业家为主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说: “ 政府官员 更深层的危机是当今中国所谓“低人权的优势”和 授予商人的发财特权可大可小,可以随时拿走,而 “低环保的优势”的双重丧失。 “ 中国模式”原先依靠 他们自己(包括亲属密友)享有的发财特权相对而 这两大优势维持,但这两大优势现在不再存在。他 言却多多益善并牢固得多。”他赞同国际上比较流 说: “ 这两个优势在最近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国国内 行的一个说法,即把“印度式的一小部分人先富起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还是国际的政治经济和社 来的腐败”称为“金字塔结构”,而把“中国式的一小 会环境,都越来越强硬地阻抗着中国模式以它原来 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腐败”称为“倒金字塔结构”。在 的方式运行下去。” 他看来,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描述中国官员的权 [1]142 丁 教 授 把“ 中 国 模 式 ”的 发 展 归 结 为“ 三 个 轮 力和他们非正规财富之间的正比关系”[1]176 。 子”的驱动未尝不可,他提出这“三个轮子”的转动 他认为,中国的“小众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 遇到了阻力、坎坷也无可厚非,但是他竟然说这三 最大问题是“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具体地说就是: “轮子”在当今中国已转不下去了,从而“中国模式” “私人财富的集中变得越来越突出,那些实权派加 也 急 需“ 改 朝 换 代 ”,就 属 于 言 不 及 义 、一 面 之 词 上跟他们直接或间接相连的那一部分人变得越来 了 。 丁 教 授 是 在 2010 年 做 出 他 的 这 一 判 断 的 ,事 越富,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他认为中国两极分化 实是对他的这一判断的最好的驳斥。客观存在的 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已超过美国, “ 美国 5%的人口占 事实是:自 2010 年以来,这“三个转子”在中国非但 有了全国 60.5%的财富,而中国 1%的家庭则占有了 没有停止转动,而是转动得更协调、更有效率了,从 全国财富的 41.4%”[1]178 。他认为中国的“小众市场 而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获得了发展。 经济”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不稳定不仅仅在于与这种 丁教授在揭示“中国模式”内外交困的基础上, 经济模式相伴随的“两极分化”状况特别严重,而且 力 图 为“ 中 国 模 式 ”摆 脱 这 一 困 境 指 明 一 条 出 路 。 在于“先富起来的人”的身份特殊。这部分人由于 他所说的“出路”就是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 具 有 显 赫 的 身 份 往 往 享 受 着 诸 多 的“ 特 殊 照 顾 ”, 市场经济”。而正是这一思路,成了他研究“中国模 “在别人被‘红灯’拦住的关卡上,他们却走‘绿灯’ 式”的最大亮点。他确实从某个角度为“中国模式” 通道畅行无阻”。这些人“原罪”在身,有许多“把柄 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在别人手中”。一旦出现什么新的形势,这些人就 他 把 从 上 个 世 纪 70 年 代 末 以 来 逐 步 成 型 的 “中国模式”称之为“小众市场经济”。他这样说道: 成了中国动乱的源头。丁教授认为把中国的“富豪 榜”称为“杀猪榜”确实有其道理 [1]173-174 。 “三十多年前,毛泽东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 丁教授为“中国模式”摆脱困境所开出的药方 向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即从‘大众 就是“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他 平均亦赤贫’,转向‘一部人先富起来’,进而演变为 说, “ 从价值观和体制渊源来说”,他所提出的“大众 特权参与市场交易,我把之称为小众的市场经济, 市 场 经 济” “既 有 来 自 于 欧 洲 的‘ 社 会 市场 经 济’、 尽管在整个的过程中,中国民间的生活水平普遍被 ‘人民资本主义’的启发和源泉”, “ 也有来自于中国 显著提升,但是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享有新创造财富 本土的启发和渊源”[1]180 。他之所以致力于创导“大 的一大部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177 显然,丁教授 众市场经济”,为的是“让更多的中国普通公民,无 之所以把“中国模式”称为“小众市场经济”,主要缘 论是来自于乡村和还是城市的,找到更多提升自己 于在他看来,这一模式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 人力资本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推出更多 - 34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5 期 的新型企业的机会”。 “ 大众市场经济” “ 不但对全球 经济”,对当今的“中国模式”加以更新换代,建立新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走出困境是明智之途,对中国 的“中国模式”。但他实际上对建立“新中国模式” 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良性安定都是基础 的前景并不看好,也就是说,并没有信心。他明确 性的善政”。 “ 大众市场经济”与“小众市场经济”的 地说道: “ 中国模式两部曲,第一部曲,那个老路是 根本区别就在于“大众”两字,即它不是着眼于“小 很难再走下去。新的一步曲刚刚迈出。第一步还 众”,着眼于 让“ 小部 分人先 富起来”,而是 一 切 从 没迈出去,刚刚开了一个头,能不能走下去,得看有 “大众”的利益出发。而中国的发展一旦转到“大众 没有条件,但是这些条件还不足以给我们带来极大 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那么当今中国就能够有效地 的信心。”[4] 这就是说,建立“新中国模式”还没有迈 消解“三富三贫结构”,即“国富民穷” “ 官富民穷” 出 第 一 步 ,刚 刚 开 了 一 个 头 ,他 就 已 没 有 信 心 了 。 “城富乡穷”的结构 [1]184 。他说,停留于“小众市场经 他甚至还提出,对“新中国模式”没有信心感绝不是 济”的“中国模式”,受“三富三穷”结构所支撑的“中 他一个人,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是 国模式”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当今中国的上上下 如此。 下都在“提心吊胆中国会发生全面的社会危机”,而 他 为 什 么 会 对“ 新 中 国 模 式 ”如 此 没 有 信 心 一旦中国从“小众市场经济”道路转变为“大众市场 呢?在他看来,关键在于,建立“新中国模式”会遇 经济”道路,那这种危机感马上会减弱甚至会消解。 到深层阻碍,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阻碍在当今中国 丁教授不但向我们指出了从“小众市场经济” 是不可克服的。他所说的“不可克服的深层阻碍” 向“大众市场经济”转变的方向,而且还阐述了如何 就是当今中国的“特殊利益集团”。他说: “ 要想成 具体实现这种转变。他认为这种转变必须首先在 功地将现有的发展模式更新换代,我们就必然要面 两个领域同时展开:一是“人力资本领域”。要通过 对很多的深层次阻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所谓的 强化公共教育系统等措施,让“很多贫寒子弟” “获 既得利益集团。”[8] 他特地申明, “ 毫无疑问,这个回 得上升通道”。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社会流动变 答是符合公众这些年来对现状的观察的 ”[1]190 。他 得越来越困难, “ 那些既无权也无钱的家庭出身的 认为,在过去 30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经 子女” “ 翻身的机 会太少 了”,必须 改变 这种 局 面。 济和行政系统里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特 他说,加大对弱势人群的教育投入, “ 降低职业训练 殊利益集团。这一集团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当 和转行的个人和家庭成本”, “ 是‘大众市场经济’的 然这种利益同普通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相一致的, 基本架构的支点之一” 。 二 是“ 创 业 机 会 领 甚至是冲突的。为了维护其自身特殊的利益,这一 域”。在各行各业里创业和发展的资源与条件,应 集团根本反对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 该大量开放给普通的公民,而不是如现在那样垄断 济”,他 们 深 深 地 知 道,一 旦“中 国 模 式”更 新 换代 在 政 府 手 中 ,然 后 大 量 暗 中 输 送 到 权 势 者 亲 友 那 了,变成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谋利益了,那么就意 里。 “ 大众市场经济”就是要“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公 味着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被剥夺了,于是他们会自 民的创业拓展公平合理的门路,从而让越来越多的 觉不自觉地拼命阻挡“中国模式”朝着这一方面发 普通人有发财的机会” 。 展。所以只要中国的“特殊利益集团”存在着,建立 [1]182 [1]185 丁教授在这里实际上用他特定的概念“大众市 “新中国模式”就无望。他强调, “ 特殊利益集团”在 场 经 济 ”表 述 了“ 共 同 富 裕 ”的 含 义 。 追 求 共 同 富 当今中国是“政治资源和商业资源的结合体”, “今 裕,正是当今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 天中国的普通公民,哪怕对这些特殊集团再不满, 对“中国模式”的期望,丁教授用“大众市场经济”的 也没有办法对付”[1]198 。 表述体现了这一期望。他对实现“大众市场经济” 所提出的两个方面的“抓手”也十分在理。 四、尽管丁学良先生对建立以“大众市场经 济”为标志的“新中国模式”的前景并不看好,强 调会遇到深层阻碍,但他对“新中国模式”的历史 意义和国际意义的阐述非常具有吸引力 丁教授力主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 - 35 - 在丁教授看来, “ 特殊利益集团”在当今中国之 所以如此稳固,这一集团对走向“大众市场经济”的 阻抗之所以如此有力,主要是因为这一集团的命运 与“官僚体制” “ 血肉相连”[1]194 。在这里,他提出了 “官僚体制”,以及相应的“特殊利益集团”是既有的 “ 中 国 模 式”的“ 原 生 态”的 惊 人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社会主义的官僚体制”是毛泽东那一代人奠基的, 但是毛泽东本人 1949 年以后对这个一步步建立和 陈学明 从 “小众市场经济” 走向 “大众市场经济” 强化起来的官僚体制爱恨交加,时间一长,恨的成 施 西 方 那 种 宪 政 模 式 。 丁 教 授 作 为 一 个“ 毫 不 含 分越来越多于爱的成分。毛泽东最终发动文化大 糊”的“西化派”,对这种办法他当然推崇备至。他 革命的动机之一就是要打破这个碍手碍脚的官僚 说, “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警惕把中国推向 体制。邓小平从一开始把自己推动的施政路线称 与世界主流对着干的企图”, “ 我们要越来越明智地 为“ 新 长 征 ”,其 实“ 新 长 征 ”就 是“ 走 老 路 ”,因 为 趋向文明世界发展的主流”[1]113 。在他看来,这第四 “它的主线”是回到“像‘文革’前那样依靠自上而下 种结局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纳入世界文明主流之 任命的官僚体制” 。所以, “ 官僚体制”是与既有 中。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丁教授虽然有着把中国推 的“中国模式”相伴而生。正是这种“官僚体制”使 向世界文明主流的强烈愿望,但在具体论述如何落 中国“保持了二十余年的基本政治稳定”,也为“利 实时又显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义无反顾。值得警 益 集 团 的 形 成 提 供 了 大 好 气 候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醒的是,他再三叹息中国实施宪政民主的最好时机 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二、三十年, “ 是中 已经过去了。 [1]195 国全面官僚化的黄金时代”, “ 到了目前这个时候, 总之,贯穿于丁教授的整个行文之中的是一方 在全面官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看起来越来越 面强烈希望打破既有的“中国模式”建立“新中国模 稳定,另一方面官僚的特权和腐败越来越深化、精 式”,另一方面又对建立这种“新中国模式”心灰意 致化和全面化” 。完全可以这样说,随着时间的 懒,不时地打退堂鼓。由于我们本来就不接受他关 流逝,由这种“官僚体制”所滋生的“特权资本主义” 于既有的“中国模式”需要更新换代,用一种新的模 对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正效应越来越小,相反负效 式取而代之的说法,所以我们对他这些关于“新中 应越来越大,一直到今天竟成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 国模式”遇到不可克服的阻碍而无法实施的论述也 主要“拖累者和扭曲者”。他这样说道, “ 官僚体制” 只能姑妄听之。非常有趣的是,尽管丁教授对建立 “特权资本主义”是“拖累”当今中国发展的“最根本 “新中国模式”没有信心,但是他还是对这种“新中 的制度性障碍”, “ 他们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之强,令 国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意 改良的步伐迈出一寸都难上加难” 。 义和国际意义做了充分的阐述。而正是这一点,引 [1]203 [1]201 丁教授认为,当今中国人面对这种“官僚体制” 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特权资本主义”基本上是无可奈何的。他设想了 他说道: “ 如果中国能够从既有的小众市场经 种种可能的结局,但认为所有这些结局或者本身不 济转向大众市场经济的新模式,那将是一个历史性 合理,从而比处于当今的“官僚体制” “ 特权资本主 的 伟 大 进 步 ,因 为 它 突 破 了 中 国 历 史 的 顽 固 旧 轨 义”的统治下还不如,或者不可能持久,很可能昙花 道。不但如此,它在世界史上也将是一个伟大的进 一现。第一种结局是“军人当政”。这在许多国家 步,因为它不是通过战争或革命改朝换代,而是和 曾出现过,但往往是“用枪杆子赶走了腐败的文官 平转型过渡成功的。”[1]233 丁教授在这里不但肯定了 集团”,但无法用“枪杆子来推动向‘大众市场经济’ 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建立“新 发展”, “ 把以前文官政府的广泛腐败变成军人集团 中国模式”对于中国本身的意义,而且也赞扬了其 的封闭性腐败”。第二种结局是“暴民政治”。他认 世界意义。前者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中国历史的顽 为,这是毛泽东晚年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以不受 固旧轨道”,后者的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开创了“不是 法律约束的暴民运动,狂风暴雨般地冲垮腐败特权 通 过 战 争 或 革 命 改 朝 换 代 ,而 是 和 平 转 型 过 渡 成 的官僚体制”,结果是“官僚体制当然被打碎了,但 功”的人类文明新路径。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他对 同时中国社会也受到全面的损伤”。第三种结局是 这两方面的意义的具体阐述。 “开明专制”。这种办法在新加坡等国家曾经有效 丁教授回顾了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 地实施过,但对“中国大陆基本上不适合”。他这样 过程。他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没 说道, “ 中国大陆 13 亿人口的超大型社会”, “ 缺乏 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稳定成长,没有做到自 多方面多渠道的透明监督”,所谓的“开明专制”就 主地巩固自己的地盘,然后对整个中国国民经济产 会变成“一个巨型黑洞”,怎么可能像新加坡等那样 生 全 面 的 延 伸 。 他 认 为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如 果 从 “在拒绝民众参政和治理腐败之间达到有效的平衡 1980 年末以后逐渐形成的那种中国发展模式,以及 呢”? 第四种结局是“民众参政、推进公平的政 由这种模式所滋生、壮大的“特权资本主义”,在它 治竞争”,即“民主化改革”。这实际上是在中国实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能够逐渐脱胎换骨、更新换代 [1]208 - 36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5 期 到“大众市场经济”模式, “ 我们就可以宣称,这样的 自愿主导下实行的一次走向大众的市场经济这个 一种具有广泛民众社会基础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 更 公 平 、更 有 广 泛 社 会 支 持 的 良 性 循 环 的 发 展 模 近代以来的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地出现的 ” 。由 式。”[1]243 他还特别强调,对整个世界和人类历史将 于这种新的模式一方面是“自主的”,另一方面又是 产生重大意义的中国的这种和平转型模式,是“13 “本土的”,从而它一出现就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亿中国公民的公共财富”,正在向整个人类展开的 次突破”。他说: “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良性的模式转 21 世纪是“中国全体民众”的而“不仅仅是中国官 型,那是非常值得国人庆幸的。” 方”的“盛世”[1]245 。 [1]239 [1]240 在前面我们已 有过介绍,丁教授曾经对既有的“中国模式”也做出 尽管丁教授在阐述“新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 过一定的肯定,认为既有的“中国模式”带来了“中 和国际意义时总是采用“如果……那么……”的叙 国的再崛起”。在丁教授看来, “ 新中国模式”对中 述方式,也就是说,尽管在他眼里, “ 新中国模式”的 国的意义远远超过既有的中国模式。虽然在一定 这些意义都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只有打破了既有 意义上,可以继续把“新中国模式”对中国的意义说 的“中国模式”,真正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了“大 成是带来了“中国的再崛起”,但后者的“再崛起”的 众市场经济”,才有可能谈及这些意义,但是他的所 内涵要比前者丰富得多。如果说,既有的中国模式 有这些对意义的阐述确实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坚持 带来了“中国的再崛起”,主要体现于 GDP 的增长, 和开辟中国道路的自信心。退一步说,我们即使姑 那么“新中国模式”将带来的“中国再崛起”已不仅 且接受他把这些意义说成是潜在的、不确定的,那 仅体现于此,而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崛起”,在一 岂不是也意味着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所有这些意义 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将是一种不需要付出高昂代 就 能 从 潜 在 的 变 成 现 实 的 、从 不 确 定 的 变 成 确 定 价的、持续的,特别是真正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 的,就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吗? “崛起”。 丁教授从国际视野里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现 一些“后工业化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之 所以能够转向“人民资本主义” “ 福利资本主义”,最 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原先都是由“国家资本主 义”膨胀为“军国主义”,接着被打败了,它们在“胜 利国家占领军的强制下”实现了这种转型。他说, “如果中国能够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出来,过渡到大 众的市场经济”,那么这纯粹是属于“自己政权的明 智之举”,这并不是那种“出现了一个对外扩张的军 国主义”, “ 被打败以后在战胜国的强迫之下做出的 转型”[1]243 。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出现了如这些“后 工业化国家”那样的向“人民资本主义” “ 福利资本 主义”的转型,但是实现这种转型的背景与原因则 是完全不同于这些“后工业化国家”的。在丁教授 看来,这正是“新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之所在:它 开创了一种新的转型的道路。他说: “ 假定中国的 模 式 转 型 能 够 成 功 的 话 ,这 将 是 20~21 世 纪 的 世 界史上头一回,头一个在非战争时期,在本国政府 - 37 - 参考文献: [1]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11. [2]丁学良.“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N].深圳商报, 2011-04-27. [3]丁学良.中国发展与中国模式的未来.南方都市报评 论周刊[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824.html. [4] 丁 学 良. 中 国 发 展 模 式 的 两 部 曲 [EB/OL].http:// 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40319102685_ 2.html. [5]丁学良.中国模式巨大成就的四大代价.南方都市报 [EB/OL].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2-08/08/content_ 1146297.htm. [6] 丁学良.警惕中国模式的“慢性病”[EB/OL]. http:// www.infzm.com/content/53359 2012.12.10. [7]丁学良.中国模式已经到“郭晶晶退休的时候”了 [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0203/nn270023836. shtml. [8]丁学良.升级中国模式[N].时代周报, 2011-04-14. [ 责任编辑 方 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