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政字〔2022〕21号邹城市政府关于印发邹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pdf
邹政字〔2022〕21 号 邹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邹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 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邹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印发 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邹城市人民政府 2022 年 5 月 20 日 (此件公开发布) — 1 — 邹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邹城建设,根 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 560 号)、国务院《全民 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国发〔2021〕11 号)、《山东 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 《济宁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 —2025 年)》要求,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 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决 策部署,以提升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为引领,以构建我市更高水平 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高质量 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代健康 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形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 居民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 人口 4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7 平方米以上,城市社 区“10 分钟健身圈”逐步形成。乡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设施完好率达到 98%。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进一步提升, — 2 — 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 2.8 个以上。连续举办全民健 身运动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 三、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夯实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基础 1.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明确 土地使用指标,盘活城市的“金角银边”,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 区健身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体育部门作为项目竣工综合验收成员单位,按照国家《城市居住 社区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严格审查验收建设工程中涉及健身设 施的内容。既有居住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 的,要结合本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租 赁等方式,统筹建设完善健身设施。到 2025 年,既有居住社区 健身设施建设明显提升,新建居住社区基本实现同步按标准配建 健身设施。 2.夯实全民健身设施保障基础。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门类齐全、综合利用的指导原则,实施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建设 计划,规划建设我市的步道体系,扩大体育公园数量。到 2025 年,实现村级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改建不低于 20 公里的 健走步道(登山步道),不低于 30 公里的骑行道等公共服务设 施。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 1 块以上。 3.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机 制,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政策。建立开 放预约与信息登记制度,推广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服务。加 — 3 — 快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现有场馆综 合利用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室外健身器材进行定 期巡检维修,确保居民健身安全。 (牵头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局、市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二)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内容 4.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加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供给, 打造市(县)、镇、村三级系列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太极拳、广 场舞、健步徒步、球类、骑行、游泳等具有较高群众基础的运动 项目;积极培育山地户外等具有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 扶持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 原则,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创新举办“社区运动会”。加强全 民健身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冬季运动会的组 织管理工作,扩大各类活动的覆盖率。 5.打造品牌赛事。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体育赛事 运营管理新模式,举办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继续组织好我市峄山登山节、民间民俗体育大会、户外挑 战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扩大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冬季运动 会以及各类综合性赛事的赛事规模和覆盖人群。精心打造“全民 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 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 4 — (三)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 6.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持续完善市体育总会组织,推 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持续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 村和社区建立村级体育总会。到 2025 年实现市镇体育总会全覆 盖,50%以上的村建立体育总会。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 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区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 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 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 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 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 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 7.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 队伍状况的信息整理、等级评定以及再培训。引导各类健身俱乐 部教练、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健身达人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 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其年龄结构 与等级结构。出台奖补政策,对优秀体育指导员给予一定补贴, 支持开展“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树活动。 8.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拓展社会参与平台,动 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 员、体育教师、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全 民健身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评价和激励保障机 制,进一步完善体育志愿服务制度。 — 5 — (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 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四)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9.构建县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 试,提高城乡国民体质抽样检测比例。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实施“全民 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 组织编写全民健身科普读物,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 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 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牵头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参与部门:市科技局、市卫生 健康局,各镇街) (五)加强特定人群健身服务 10.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及各级工人文化宫、 职工文体协会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及 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发挥各 级老年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办好老年人 体育赛事活动,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到 2025 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 60%,完善老年健身活动站 点。完善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继续办好残疾人各类赛事活 动。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 (牵头部门:市总工会、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妇联、市卫 生健康局、市民族宗教局、市残联、市教育体育局,各镇街) — 6 — (六)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 11.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健康生活 方式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良好社 会氛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 作计划,鼓励建设职工室内健身房,增加健身活动场所。认真落 实工间操制度,倡导每周健身 3—4 次,每次不少于 1 小时。大 力推广全民健身优秀基层典型人物和单位,发挥其示范效应,用 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视听同步的精炼文案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 故事。注重体育项目文化的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丰富 体育文化表达方式。鼓励创作体育视频、体育音乐、体育动漫、 体育自媒体等具有健身内涵、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全民健身文 化作品。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民俗体育的保护传 承与创新推广。 (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四、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协调融合发展 (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 发〔2020〕1 号),加强体教融合,完善政策保障,制定青少年 体育发展保障标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 学生每天 1.5 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青少年至少掌握 2 项以上的 体育运动技能。加强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考核评 价。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大力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和 — 7 — 教练员队伍。探索建立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一体的中小学体 育赛事体系,尝试将赛事开展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持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游泳普及活动,举办好“健康夏(冬)令营” 活动。倡导社会力量进入学校进行培训,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 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弥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不足, 探索学校与体育俱乐部合作新模式。 (牵头部门:市教育和体育局、团市委,各镇街) (二)推动体卫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教体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新机制。加强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 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医疗机构、社会力量等建设运营运动康复中 心、健康养老中心、运动医学门诊等体卫融合实体机构。加强体 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体卫融合专家库。支持发展健康体检、 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卫融合服务业态。 选配一批熟练掌握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市 民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发挥体育健身在慢性 病防治中的作用。整合体育、医疗及养老等资源,为社区老年人 提供健身、康复、养老融合的“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牵头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参与部门:市卫生健康局,各 镇街) (三)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鼓励各镇街结合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 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加强品牌体育 — 8 — 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体育精品路线和旅游目的 地。鼓励各地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培育户外露 营、水上运动、民俗项目、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打造具 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和健身休闲产业带。 (牵头部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发展改 革局,各镇街) (四)突出数字赋能,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到 2025 年,至少建 有 5 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管理, 创建共享公共运动场服务模式。 (牵头部门:市教育和体育局;参与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 局、市大数据中心,各镇街) (五)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健身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旅游、医疗、经贸、会展等产业 形态的融合力度,推出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体育服务 综合体。鼓励健身俱乐部推广线上线下复合运营模式,增强抗风 险能力。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依托全 市现有体育场馆,大力开展竞赛表演、青少年体育培训、运动指 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 业的市场监管。 (牵头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 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 — 9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完善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全 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协作, 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实落地。 (二)落实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 设。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形成多元 投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格局。 (三)统筹用地保障 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全民健身 设施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用地。梳理编制可用于建设健身设 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的目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 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支持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 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等多种 方式,挖掘健身设施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潜利用可复合利用的 现有各类设施资源。 (四)优化人才保障 加强部门协同,畅通培养渠道,推动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 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务技能。推动竞技体育科 研成果与全民健身互通共享,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 作。 (五)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服务保 — 10 — 障等标准规范和全民健身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全民健身行政执法 和监督力度,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体系,出台全民健身赛事活 动规范。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按部门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实施保障 加强全民健身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 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以及责任落实,建立政府监管、行业 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全民健身治理现代 化水平。建立全民健身绩效评估制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第 三方评价机制,组织对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的中期和终期评估, 并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向市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七)加强安全监管 加强全民健身活动、赛事组织管理,强化赛事安全主体责任 和监管责任,对大型赛事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安全预案, 严格执行报批和备案机制,做好赛事活动现场安全保障工作,完 善赛事活动保险制度,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体育赛事熔断机 制。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安全管理,排查风险点,杜绝安全 隐患。加强体育行业安全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 件做好执法监管工作。 — 11 —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 市检察院,市人武部。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12 — 2022 年 5 月 20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