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广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四稿) 规 划 编 制 组 二〇一六年一月 1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5 一、发展基础 .................................. 5 二、机遇和挑战 ................................ 9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12 一、指导思想 ................................. 12 二、基本原则 ................................. 12 三、战略路径 ................................. 13 四、发展定位 ................................. 14 五、发展目标 ................................. 15 第三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19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 19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 23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 30 第四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 34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 34 二、提升中心城区能级 ......................... 35 三、加快小城市建设 ........................... 36 四、构建新型城镇化带 ......................... 37 五、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37 2 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39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 40 一、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 40 二、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1 三、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 42 四、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 ..................... 42 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43 第六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45 一、严格生态红线控制 ......................... 45 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 46 三、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 46 四、加强宜居城乡建设 ......................... 47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48 六、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 49 第七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51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51 二、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51 三、强化人才支撑 ............................. 52 第八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 53 一、大力推进扶贫攻坚 ......................... 53 3 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 54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56 四、提高居民收入 ............................. 57 五、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 57 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60 七、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 62 八、强化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监督 ............... 64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65 一、转变政府职能 ............................. 65 二、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 66 三、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 67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 69 五、切实扩大对外开放 ......................... 7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 71 一、加强党的领导 ............................. 71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 71 三、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 72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72 4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 合力共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全面均衡发 展、特色经济引领、生态文明推进、民生福祉改善、改革开 放深化的五大特征,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经济稳步增强, 两型社会载体建设愈加完善,城乡和谐发展成效显著,制度 红利有效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发展平稳向好。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6.22亿元,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3.5%;2015年 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3亿元,五年累计实现983亿 元,年均增长26.4%;2015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 1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4%;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100.2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2%, “十二五”末 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重由 2010年的20.5:49.2:30.3调整为2015年的19.8:48.1:32.1,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2年广水市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 位先进市,连续四年荣获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应办、广办位 居全省百强乡镇。 5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势不断显现,绿色生态经济开发规模和成 效全省领先。新型工业化明显推进,工业发展规模和效益不 断提升,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8家,实现增 加值112亿元,年均增长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实现 增加值20亿元。新增省级工程技术创新平台1家、省级校企 共建研发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十二五” 期间实现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旅游业加快发展,大众旅 游升级升温,新增3A级旅游景区1家、三星级农家乐20家、 三星级酒店3家。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互联网+”行动 计划深入推进,2015年广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 村综合示范市。 (三)城乡建设扎实推进。马都司新区、武胜关乐山新 区启动建设,应广大道全线通车,形成两城同城发展快速通 道。两城同网供水工程提前通水,加速了两城同城发展步伐。 “一河两岸”完成车行桥、人行桥、彩虹桥工程建设。启动 城市网格化管理,基本完成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中心信息 系统平台建设。城市管理步入新阶段,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 文明城市,实现 “三城同创”目标。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由2010年的36%上升到2015年的47%,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 6 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达20多亿元,新农村建设累计 投入达5亿元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2014 年广水被评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县。杨寨被列为随州市唯一 的省“四化同步”示范镇,严家湾村等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宜 居村庄,桃源村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四)生态建设稳步前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较 “十二五”末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二氧化碳排放 下降3%,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考核任务,总量减排受到省政 府通报表彰。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50万亩、森 林抚育30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公路绿化500公里,森 林覆盖率达41.6%。2012年广水市获评“湖北省绿化模范县”, 2015年武胜关镇获评“湖北森林城镇”,有18个村获评“湖 北省绿色示范村”。中华山获批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河 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2877元,“十二五”期间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22581元,年均增长10.8%,增速均高于随州平均水 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7000万元加快标准化建设,高 标准通过全省督导评估。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通过全 省十强疾控先进市验收,先后荣获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和医 改工作先进市。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9.7%,社会化发放率 7 100%。城乡低保扩面提标,累计增加低保金支出5524万元, 率先在全省对农村五保、孤儿、城镇“三无”人员住院实行 全额救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16户,建成公共租赁住房712 套,改造城市棚户区602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23 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的 9.6万减少到7.16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下降3.2个百 分点。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完成, 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马坪镇巧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事 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公立医院改革平稳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模式全国推广,卫生应急“五个一”工程 规范化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市一医院被纳入全国首批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实施。2012年被评为 医改工作先进市。大力推进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市场化 步伐,启动32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引导 土地流转15.1万亩,高于全省平均流转水平。“十二五”期 间,招商引资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 8%,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24家,2015年实现出口9080.7万美 元,五年累计出口33193万美元,年均增长30%,直接利用外 资达2978万美元,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1100万美元,年 均增长40.7%。 8 二、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广水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五位一 体”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广水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核心 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转型发展战略机遇;大别山革命老区 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广水市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 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激励和实施机遇; 扩大内需战略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有利于广水市加快推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城市能级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广水市的新型城镇 化提供了建设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促进广水市转变 思想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业热情,发挥后发优势,最大限度的 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了制度激励机遇。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期间,广水市也面临着更为多变复杂的挑 战。我国经济呈现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 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倒逼广水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 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新型 工业转变,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必须加大创新 9 驱动,加快科技对创新驱动的动源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 双+”行动计划,改变广水市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高的现状。 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路径,强化产业政策引 领、创新机制激励、人才培养建设、创新联盟实施、产学研 一体化和创新市场化的新模式建设,解决广水市创新需求旺 盛与创新供给短缺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城市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治理和新兴产业推进都面临着 挑战。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的矛盾冲突,急需通过 绿色发展,创新新模式、新方式、新动力、新业态加以解决。 广水还面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挑战。 综合国内、随州市和广水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广水市 仍处于战略机遇期,通过“十三五”的建设,实现广水市社 会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 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断化解矛盾和挑战,挖掘增长潜 力,实现广水市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10 专栏1-1: 广水市“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 指标 2015年 年均增长 单位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0.76 246.22 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6.2 278.33 26.4 经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3.76 10.6 26.4 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1.7 100.21 14.2 发 外贸出口额 万美元 2646 9080 30 展 直接利用外资 万美元 540 2978 4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547 22581 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928 12877 16.8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 城镇化率 %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 广播电视覆盖率 % 城镇从业人数 别 结 (%) 20.5:49.2:30.3 19.8:48.1:32.1 - 构 调 36 48 - 80 - 100 100 - 万人 21.7 2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4 -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2 99.7 -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 % 95 99.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95.26 99.02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38.45 50 - 人均预期寿命 年 74.5 生 万元GDP能耗降低 % 3.52 态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环 境 整 社 会 发 展 公 共 服 务 3.8 - % 98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 森林覆盖率 % 41.6 - 11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将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广水市经济社会 建设的总行动纲领,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 和淮河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以生态立市、创建国家生态市 为核心,高举绿色引领、转型赶超、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 旗帜,按照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引领优势,打造低碳、循 环、绿色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宜居、宜业、宜养的新型城 镇化体系,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共生、 共建、共荣的跨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为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成为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 范区、产业转型发展样板区、城乡一体化展示区、跨区域合 作发展模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与转型赶超同步。以绿色为引领,发 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市、弘扬绿色文化,加快资源节约、 12 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两型社会建设, 实现绿色发展与转型赶超同步。 ——坚持创新驱动与跨越发展同行。以创新为引领,要 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 施增量中创新,创新中增量,不断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实现创新驱动与跨越发展同行。 ——坚持和谐共享与民生改善同伴。以和谐为引领,通 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城市建设、 农村治理、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水平,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实现和谐共享与民生改善同伴。 ——坚持区域协调与合作共建同进。以协调为引领,依 托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按照统筹协调、错位发展、 互惠互利、共建同进的原则,实现跨区域的全面融合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与合作共建同进。 三、战略路径 立足绿色引领、转型赶超、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依托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以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引 领优势为突破口,找准产业经济、创新驱动、城市建设、生 态文明、区域协调、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发展 步骤,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与特色。大力推进传统产业 新型化、新型产业战略化、战略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升级 13 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创新应用、创新模仿、自主创新的“雁 型”模式,构建“一头在内,两头在外”的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加快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再平衡平台建设,以新型城镇 化的“化”为突破口,构建因地制宜的“广水模式”;以创 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和平台,严格资源要素约束,加强生态 保护,实施产业、城乡绿色化,推动生态建设,向绿色发展 方式转变,促进生态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三部曲”绿 色发展体系;按照“以点带面,全面合作”的跨区域协调发 展原则,由生态旅游、交通互通、经济互往为起点,逐步拓 展合作领域,将合作机制建设放在首位,扩大彼此的开放力 度。探索集体与个体、动态与静态、输血与造血的精准扶贫 模式,将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化、组织化和定位化。 四、发展定位 以破解广水市边缘化和萎缩化为导向,积极呼应、融入、 承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为目标,通过凸显比 较优势、先发优势、引领优势,定位广水市经济社会在大别 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角色。 ——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围绕大健康农 业,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 有机农业,加快实施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打造大别山大健康 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 14 ——大力实施“转型赶超”战略,按照引进、转化、创 新的“雁型形态”模式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 转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重要产品,培育一批领 军企业,建设大别山产业转型发展样板区。 ——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充分 发挥大别山生态文化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特色驱动、生态 制衡、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广水市 城乡一体化之路,成为大别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展示区。 ——充分利用广水“口子市”的区位条件,积极推进跨 区域合作,探索、开创跨区域互惠互利、互惠共赢、互为平 台的开放发展模式,将鄂、豫两地建设为大别山跨区域合作 发展模范区。 五、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应稳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 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开放型经济全面 提升,主要指标平衡协调。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形态和城镇体系 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综合能级提升,小城镇辐射带动 15 作用增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 成,能源结构显著优化,单位GDP水耗能耗、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两型”社会建设新阶段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人心,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 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居民生活水 平、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 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治理日臻优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 显著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基本 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 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16 专栏2-1:广水市“十三五”主要指标初步安排 “十三五”规划目标 类 序 别 号 指标名称 指标 2015年 单位 目标值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246.22 2 人均GDP 万元 32375 3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9.8:48.1:32.1 经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9.3 济 5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 - 发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0.21 展 7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9 370 年均增 属性 长(%) 8.5 预期性 预期性 16.1:49.4:34.5 - 预期性 - 预期性 - 预期性 184.6 13 预期性 278.33 584 16 预期性 10.6 16.7 10 预期性 43 - 预期性 城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8 58 - 预期性 创 10 互联网普及率 % 56 71 - 约束性 新 11 % 0.6 1.5 - 预期性 驱 1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0.4 1 - 预期性 动 13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8 11.4 - 预期性 97 67 - 约束性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立方 14 单位GDP水耗 米/万 元 资 15 单位GDP能耗降低 % 0.51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源 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0.51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90 - 约束性 85 - 约束性 环 境 公顷 17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 /亿 元 18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1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17 “十三五”规划目标 类 序 别 号 指标名称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 级天数 20 环境质 量指数 指标 2015年 单位 目标值 天 340 年均增 属性 长(%) 345 - 约束性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地表水达标率 % 森林覆盖率 % 41.6 43 - 约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8.76 45 - 约束性 资 主要污 化学需氧量 %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源 染物排 氨氮排放量 %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放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减少 氮氧化物排放量 %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2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2581 33178 8 预期性 23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4.5以内 - 预期性 2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2 90 -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1.6 2.1 - 预期性 26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张 3.43 - 约束性 27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 元 216 280 - 预期性 28 新增供应各种保障性住房 套 - [3500] - 预期性 2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9.7 99.8 - 约束性 30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5 99.8 - 约束性 环 21 境 人 民 生 活 注:1. 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2015年可比价。 2. []内为累计数。 18 第三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体系为方向,实施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生态化同步推进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 双+”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结 构调整,向大规模定制化的农业发展,实现广水市由农业大 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成为大别山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 生态农业加工及品牌集聚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交易 市场、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先行先试示范区,为将广水市建 设为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 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以建设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为引领,按照 特色种养殖、探索、创新种养殖模式、三次产业融合的农业 生产方式,调整广水市农业生产结构。 1.发掘和推广广水市及大别山地理标识农产品,形成特 色种养殖,包括胭脂红(桃)、西瓜、大蒜、高杆白菜、 “白 羽王国”(鸽)等。充分利用丘陵、荒坡、荒地,打造生态 有机“岭上农业”,形成岭上花园、药园、苗木、果园和菜 园。 19 2.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要 求,探索、推广大宗和特色农业种养殖生产新技术、新品种 和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型种养殖套种模式、循环生态农业、 绿色立体农业、智慧绿色农业,全面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 3.充分利用大别山生态文化优势,将农业与旅游业、现 代物流业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农业, 强化农业产业向旅游产业转变,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 农业生产向旅游服务转变。建设五大生态农产品种养殖基 地:有机水稻、小麦种植基地、岭上木本油料及果蔬种植基 地、森林生态特色养殖基地、特色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形成 西北部森林生态农业经济圈和东南部特色种养殖生态农业 经济圈。 (二)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以生态种养殖为突破口,建立有机种植、有机加工、绿 色运输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加 大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安全保障和监测,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和 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大别山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充 分利用广水市及大别山丰富的地理标识农产品,开发便捷、 健康、有机的家庭调味品、食品、果蔬精深加工产品和跨界 生物保健品。依托随州市食用菌种植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 加快食用菌种业建设。积极发展适宜丘陵种植的马铃薯、红 20 薯等种业,以及广水市地理标识农产品种业建设。加快“三 品一标”认证工作,建设由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质量监 测系统,重点推广、宣传地理标识农产品,便捷、健康、有 机食品和生物保健品,形成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产品特色品 牌。着力打造和建设五大生态农产品品牌: (1)地理标识和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品牌包括吉阳大蒜、胭脂红(桃)、虎 弼冲西瓜、高杆白菜、食用菌、余店“三白”、平林萝卜、 野生猕猴桃等; (2)优质有机稻米、小麦品牌; (3)特色有 机水产品牌包括小龙虾、龟鳖、银鱼、大闸蟹等; (4)特色 森林有机养殖品牌包括有机黄牛肉、羊肉等; (5)有机食用 油及蔬菜品牌。 (三)探索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培育林、种、养专业大户,鼓励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 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按照农户+合作社 (专业大户)+企业的模式,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方向 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综合 性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中的作用;加快 推进适度规模土地流转;增强农民集体市场议价能力;统筹 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三次产业融合;解决农民融资难融 资贵;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管理、组 织和统筹的作用,逐步由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属性,向以经 21 济属性为主体的综合性的农村经济社会治理者、管理者、组 织者的角色转变。 (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广水市交通区位优势,与广水市建设大别山区 域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对接,大力推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仓储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三位一体”建设,形成大别山区域 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 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建设,建立涵盖农业 生产全过程以及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 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公益性农业 服务产品,支持农业发展。鼓励多元化的金融保险服务,积 极开展小额贷款、抵押贷款、融资性担保、贷款保证保险、 农业巨灾保险等金融保险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 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定制农业、智慧农业,构建大别山区域 性农产品大数据信息服务中心,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新模式。健全“以钱养事”机制,增强农技人员的服务意识 和责任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考核办法。 专栏3-1:广水市“十三五”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湖北紫昇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示范园、中粮集团 50 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广 水市 2015-2020 年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广水市 2015-2020 年果林产业基地、湖北 鑫天蓬农业发展公司生态产业园等建设项目。 22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构建低碳、循环、绿色的产 业发展体系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战略化、战略产业规模化的 要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新兴产业同步发展、 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着力解决新型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 高的瓶颈,实施创新驱动与增量发展同步推进战略,做大做 强做优新型产业,实现新型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按 照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引领优势,构建广水市新型产业结 构,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健康、新 能源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五大新型产业领域。积极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工业的高度融合,实施新型产业“互 联网双+”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新型产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 水平,成为大别山产业转型发展样板区。到2020年,实现工 业总产值750亿。 (一)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制造业 继续深化广水市“风机之城”产业优势,依托湖北风机、 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鼓励风机制造向智能化、专业化、环 保化方向发展,拓展风机制造产品链,重点形成城市隧道、 锅炉和工业炉窖、空气调节设备和家用电器设备、谷物烘干 和选送、风洞风源和船舶等产品系列,形成高中端与专业化 23 的风机制造结构,加强风机制造业集聚、集群和集约建设。 以广同为龙头,鼓励向机械制造与机械装备制造一体化方向 发展,以通讯、汽车零配件产品生产为主,拓展高精密零组 件产品生产系列,加快机械装备制造的生产、研发,积极发 展智能制造,由固定机器人向移动机器人(臂)方向发展。 以风机、机械制造为核心,积极培育、推进铸造、模具等产 业的配套发展,充分利用随州市“特种汽车”之都、武汉市 “汽车之城”的产业优势,向汽车零配件和汽车模具生产发 展,拓展铸造、模具产业发展领域,形成新的机械产业支撑。 积极推进机械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大力发展智能 制造,重点培育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激光加工设备、 智能生活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新兴产业。 到2020年,实现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200亿,成为大别 山机械装备制造的重要产业基地。 (二)转型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以创建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为平台,转型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由农产品加工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再向生 态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变,实施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策略,以安 全、健康、有机的市场消费新需求为导向,形成四大类农产 品加工板块。 24 粮食加工板块:重点发展稻米、小麦精深加工,加大有 机米、有机小麦、留胚米、营养米、免淘米规模。延伸加工 产业链条,形成方便米饭、米粉、米线、米汁、米酒、米奶、 米糖等稻米加工产品,以及面包、馒头、饼干、挂面、方便 面、黄酒等小麦加工产品。开发小麦胚芽油、麦胚多肽、胚 芽蛋白营养粉,精炼米糠油、饲料添加剂、谷维素、糖浆、 果糖、葡萄糖、大米蛋白等衍生产品。 地理标识农产品加工板块:重点发展吉阳大蒜、胭脂红 (桃)、食用菌、油茶等生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吉阳 大蒜,形成有机、富硒、富锗、高蒜氨酸含量的药用大蒜等 高端专用大蒜,加工制成蒜粉、蒜泥、蒜瓣、蒜酥、大蒜饮 料、蒜油等食品,提取大蒜素制作大蒜油软胶囊等天然抗菌 医药保健品等。充分利用黄桃生产水果罐头、桃(类)果酒, 提取桃粉制作维生素保健品和桃味食品、茶饮等。开发食用 菌饼干、调味品、即食休闲食品,提取菌粉精华素制作提高 免疫力的保健胶囊。 天然植物化工板块: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白茶精深加 工,形成精油、香精、清洁、护理等日用化工产品,开发花 卉糕点、茶饮、糖果、食品添加剂等食用产品,加大花卉、 苗木植物活性物提取,形成系列保健产品。白茶制作茶包、 茶饼,提取白茶精华素用于美容护肤。 25 畜禽水产加工板块:重点发展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精深 加工,引导企业由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 发展;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速冻预制肉制品、可微波加热 速冻肉制品等产品,推进禽类加工,向中式熏、酱、卤、烤 等传统风味方向发展;加强小龙虾、生态龟鳖、银鱼、大闸 蟹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向高端化、便捷化、养疗化方向发展。 到202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成为大别山大 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 (三)突破性发展大健康(工业)产业 充分利用大别山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围绕打造大别山 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大别山“健康极地谷”、大别 山“候鸟式”健康养疗栖息地建设,突破发展大健康产业, 形成家居健康、生物产业、健康养疗大健康产业结构和产业 发展体系。 家居健康:重点引进、发展空气净化、水净化、家用健 康检测、医疗保健仪器等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优 势,发展绿色环保制板加工,逐步向绿色环保家具产业转变, 加快现有建筑材料生产转型升级发展,杜绝开山采石,鼓励 企业向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生产转变。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 (1)生物医 药产业:结合广水市中医药种植,重点发展野生黄荆子、桔 26 梗等中医药成分提取物、中医药保健产品和中医药物产品。 (2)生物制造产业:结合森林生态种养殖以及大别山重要 的绿色资源,应用生物活性提取技术,发展生物食品、保健 品和日化用品,推进油茶、茶叶、栀子、食用菌、禽蛋、蜈 蚣、蛇类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生物制造跨界发展。 健康医疗:积极引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医疗 康复、医疗检测、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和成套设备。 到2020年,实现大健康(工业)产业产值100亿,成为 大别山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基地。 (四)拓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广水市风能资源,依托二妹山、武胜关、花山、 中华山、牛脊山、乐城山等风电场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风 力发电新能源产业。拓展横向产业链条,加大引进和培育光 伏发电、生物质能新能源项目,深化纵向产业链条,积极引 进培育风力、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关键 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企业。依托德润 锂电池,逐步由电动工具类锂离子电池、通讯数码类锂离子 电池生产,向动力类锂离子电池方向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十 三五”新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重点支持项目,大力推进磷 酸铁锂、镍钴锰三元锂电池生产建设,通过动力电池生产, 27 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广水市储备充电桩、充电站 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 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100亿,成为大别山发 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 (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建设 ——印刷包装:以广彩印刷、昌泰纸业为龙头,进一步 做大做强做优印刷包装产业外,向数字化按需印刷、大规模 定制化生产和设计创意化、绿色服务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50亿。 ——新型建材:以永阳材料、广净环保为依托,将永阳 材料建设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防水卷材基地,向绿色环保产品 系列深化、延伸。鼓励广净环保由生产向生产、研发转型, 加快产业研发后台建设。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50亿元。 ——医药化工:以三江固德、广仁药业为龙头,推动三 江固德乳酸产业向生物化工、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丰富聚乳 酸、食品级乳酸系列产品。鼓励广仁药业开展经典名方中成 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并发展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的保健食 品。着力引进3-5家精细化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 值50亿元。 ——纺织服装:以昌瑞纺织、强海鞋业、新诚达时装、 安宏服饰、金海服饰为依托,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精细纺织 28 和时尚化、设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打造纺织服装精品品 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围绕产业链布局,努力打造鄂北地区 重要的棉纱纺织、服装生产、电商营销基地。到2020年,实 现产业产值50亿元。 ——电子信息:以弘亿物联网为龙头,集合技术研发、 工程应用、信息服务于一体,整合企业资源,推动“互联网 +”商贸,打造广水电子商务中心。支持华都钢琴实施“互 联网+”数码钢琴教学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培育发展电子 信息产业新业态。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50亿元。 (六)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围绕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园区服务,构建公共服务平 台支撑体系,重点解决基础配套、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机 制设计、行政审批等问题。加大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 点开展共性技术、电子商务、检验检测、金融保险、大数据、 产学研一体化等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战略平台,围绕融 合、承接国家及省级战略,加大广水市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以创建大别山大健康生态农业经济示范区、产业样板区、 “健 康极地谷”为引擎,不断提升广水市产业新型化、新兴化发 展水平,全面改善广水市产业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发展 新格局。 29 专栏3-2:广水市“十三五”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风机检测服务中心平台、湖北毅兴机床智能装备产业园、三元流离心鼓风机 与中小型压缩机产业化、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第二代可透 光太阳能发电双玻组建、药品药材保健品以及食品加工产业化、年产 10000 立方 米改性含稀土氧化物 SCR 脱硝催化剂、年产 1000 万立方米非沥青基高分子自粘 防水卷材生产线、PVC、PE 管材智能生产线改造、华中石英深加工基地、35 万吨 高档包装原纸生产线、年产 1.5 亿平方米高档彩色包装产品、广水市电子信息产 业园、锂离子电池电芯专业生产基地、小龙虾健康养殖和小龙虾精深加工、昌瑞 纺织织布、年产 100 台精密卧室式加工中心、博源电瓷技改扩能、年产 5 亿只可 变电阻研发与生产、甘薯深加工项目、5 万吨白酒生产及配套设施、新诚达技术 改造和扩能年产 1.5 万吨稻米油生产线、广水市家禽屠宰深加工、华润新能源广 水竹园风电场工程、国电乐城山风电场、中广核广水寿山风电场工程、中广核广 水余店风电场工程、丰华广水牛脊山风电场、李店镇分布式光伏电站、中电建广 水十里 100MW 风光一体化并网发电、华润新能源湖北广水 400MW 地面集中式光伏 发电、国电长源公司中华山风电场二期、吉阳山风电场、湖北广水丰华香炉山 60MW 风电工程、昌盛日电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丰华广水胡家桥 101MW 地面集中 式光伏发电、广水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大别山“健康极地谷”和“候鸟式”健康休闲旅 游栖息地为抓手,加快广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 按照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加大旅游产业向创意化、极致化、 个性化和休养化转型发展,重置广水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 发展基础,破解广水市多年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停滞不 前的窘境,引导旅游产业合理布局,重塑旅游发展主题,打 造极致旅游景区,开发个性创意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与 一二产业、城乡建设、消费趋势融合,走产业融合、镇景融 30 合、休养融合“三融合”发展之路。到2020年,实现现代服 务业产值100亿,成为大别山“健康极地谷”和“候鸟式” 健康休闲旅游栖息地。 ——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武汉城市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以武胜 关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平台,推进鄂豫区域旅游合作。充分挖 掘、利用广水市良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百里环城健 康休闲生态画廊“一环”为核心,以东北部森林生态健康休 闲旅游区和西南部乡村文化健康休闲旅游区“两区”为支撑, 以南部美丽乡村文化养生带、西北滨水生态休闲带、东部森 林生态观光康体带“三带”为基础,形成广水市生态文化旅 游产业“一环两区三带”发展框架。其中,东北部以森林生 态健康休闲为主题,重点建设三潭旅游景区,打造禅修养生、 休闲观光、避暑康体产业主题,并与信阳鸡公山旅游景区, 实施跨界融合发展;西南部以乡村文化健康休闲为主题,重 点建设徐家河旅游景区,打造生命修复、水上运动、滨水养 生产业主题,并带动美丽乡村文化养生带发展。“十三五” 期间,建成4A级旅游景区3家(三潭、徐家河、中华山) ,3A 景区3-4家;力争建成湖北省旅游名镇1-2家,其中确保马坪 镇建成中国乡村食谷。到2020年,实现游客接待量500万人 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31 ——健康服务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 的原则,积极引进健康管理机构、高端医疗机构、照护康复 机构和健康养老地产,重点建设健康信息服务、第三方医学 检测、个体化疗、数字化健康管理、医疗美容、养老服务、 健康休闲等医养结合领域。 ——现代物流业:以武胜关、杨寨镇为重点,积极引进 和培育现代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大力推动仓储、物流、 交易市场、物流大数据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农产品仓储物 流、商贸物流、大宗原材料、电子商务等物流体系建设。发 展物流+仓储、物流+金融、物流+服务等产业链服务模式, 推进武胜关、杨寨镇向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将广 水市建设为大别山区域物流中心。 ——现代商贸业:以中百仓储、工贸家电等为依托,加 快引进、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贯彻“互联网+流通” 行动计划,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发展电子商务为引领 的主体消费、品牌消费、无店铺消费等新型商业业态和酒店 餐饮、休闲娱乐、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等。完善乡镇、农村 商业网点,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成完善的商贸流通体 系。 ——现代金融业。加大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 引进培育地方商业银行、证券、保险、风投、信托和股权投 32 资公司。加快发展产权交易、股权投资、小额贷款、担保、 信托、租赁等新型金融服务和互联网金融、微型金融、大数 据征信等新型业态。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省农业巨灾保险试 点、科技金融试点。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培育软件、信息服务 企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数 字内容产业、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云计 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技术研发创 新和应用示范。 专栏3-3:广水市“十三五”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桃源翡翠谷、吴店红色旅游开发、三潭风景区、马坪詹王食博园、蔡河五十 里生态长廊、黑龙潭风景区、陈巷镇太白、连氏文化旅游区、广茂综合物流园、 广水群岛软件园等项目。 33 第四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构建以中 心城区、新农村社区“两头”建设为重点,重要节点乡镇为 纽带的“广水模式”。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对新型城镇化的 推进作用,释放新型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作用,将新 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 城镇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加大中心城 区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培育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 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广水市建设为环境优美、健康有 序、经济生态、城乡和谐、人本关怀的新型城市,成为推进 大别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杆。到2020年,实现广水市 城镇化率58%的目标。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以“全域广水”为导向,按照产业带动、特色驱动、辐 射拉动的思路,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鲜明、分类优化、梯次 推进的“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主体形态。 ——“一核”是指由广水街办、应山街办、十里街办、 城郊街办和武胜关开发区构成的中心城区。 ——“两翼”是指由杨寨镇和长岭镇,由市域副中心向 小城市转型发展,成为 “两化”建设的带动者和重要节点。 34 ——“三带”是指由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特色乡镇形成 的三条新型城镇化带。其中,由马坪镇、余店镇、关店镇构 成第一条城镇化带,由郝店镇、蔡河镇、吴店镇构成第二条 城镇化带,由陈巷镇、太平镇、李店镇、骆店镇构成第三条 城镇化带。 ——“多点”是指桃源、白龙、红桥、丁湾、观音、兴 河、老虎岗等若干个“美丽乡村”及“宜居村庄”。 二、提升中心城区能级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经济再平衡平台的作用,着力扩大 中心城区规模,提升中心城区城市能级。到2020年,中心城 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33万人,城市 生活、服务、生态、文化等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城清水 绿、宜居宜业、宜养宜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 ——应广城区:推进两城同城发展,广水街办向东扩展 到武胜关镇,应山街办向西扩展至城郊街办,采取生产、生 活、服务“套种”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生产生活协同发展。 加强应山“一河两岸”和广水“两河四岸”建设,以城市本 土化为核心,形成城市重要的生态文化涵养地,开发城市 “沿河经济”。 ——马都司生态新城:以城市商贸、文化休闲及其他城 市服务业为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 35 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总部经济, 着力完善相关配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产业融合、城景融 合、休养融合“三融合”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经济开发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将十里工业园区 与武胜关开发区进行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水平, 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向城市新型工业社区,再向具有区域辐射 和带动能力的“独立城市”方向发展,依托新型工业化推动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扩大经济开发区对周边乡镇 的产业辐射力。 三、加快小城市建设 按照特色驱动的原则,着力推动杨寨镇、长岭镇“两翼” 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其扩容提质,向小城市发展。 ——杨寨镇:作为湖北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以新 型工业化为驱动力,与武胜关开发区、十里工业园区,形成 新型工业经济走廊,提升杨寨镇作为工业重镇的新型城镇化 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其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 第四方物流,将其建设为大别山区域物流中心。 ——长岭镇: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驱动力,与城郊街办 组成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提升长岭镇作为旅游名镇的新型 城镇化水平。同时,加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旅游特色商品 36 开发、旅游相关产业、农产品物流建设,将长岭镇建设为大 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四、构建新型城镇化带 将中心镇与特色镇建设纳入中心城区、小城市、新农村 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调节器”加 以建设,以三条新型城镇化带为纽带,通过实施“整镇推进”, 实现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同步建设、协同 发展。 ——马坪镇带动余店镇、关庙镇:以美食旅游为特色, 通过旅游庄园式农产品精深加工形式,将健康美食、特色农 副产品、健康养疗融为一体,形成特色产业驱动。 ——陈巷镇带动太平镇、李店镇、骆店镇:以特色农业 种植加工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地理保护 农产品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推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 ——郝店镇带动蔡河镇、吴店镇:着力加快生态文化旅 游业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与休闲农业、农副产品 精深加工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将新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心城区建设摆在同样重要的位 置,实施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政府重点解决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市场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 37 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新农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生产 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广水市新农村社区建设, 重点解决市场介入深度不够的短板,创建“一进、三层”联 动“生产、生活、服务套种”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进”指引进农业企业进入“三层” 。 ——“三层”指以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为基础,以“商到 客”为条件,以综合性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形成“三层” 农民利益的保护层。 通过综合性的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进行谈判,由综 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统筹土地流转和种养殖生产。在保证农民 收入增加的前提下,按照“生产、生活、服务套种”模式, 布局和选点新农村社区,形成生产中有服务、服务中加生活、 生活中融生产。以中心镇区、生产基地、产业园区、旅游资 源集聚的村为重点,就近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包括武胜 关镇桃源村、杨林沟村、易柳村、陈家湾村,吴店镇塘畈村, 马坪镇随应桥村、棚子岗村、狮子岗村,蔡河镇南界村、小 河村、黄土关村等,陈巷镇虎弼冲、兴河村等。科学编制村 庄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幸福村、生态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美丽乡村试点村等各类示范试点建设。 38 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 一体化和城乡统一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 进各级各类规划做到城乡全覆盖,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将 城乡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 通,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农村交通、水利、 能源、通信、网络、环保等基础设施整镇推进建设。三是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健全城乡教育、就业、保险、 医疗、救助、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城乡统一 要素市场,引导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投向农村。从而逐 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 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 合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 39 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一、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重点推进随麻安铁路广水段建设工作,适时启动广水至 孝感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公路建设,重点推进武汉城市圈环 线高速公路广水段和广悟大道建设,加快建设G107、G316、 G346等国道重点路段升级改造工程,打通省道断头路和出口 路,全面实现“乡镇通二级”,境内国省道二级公路比重达 到82%以上。完善市域干线公路网建设,连接广水境内所有 乡镇、码头、物流园区、大型工业园以及重要旅游景点,形 成“六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结构。强化旅游公路布局,推 进市乡公路加密,推动国防公路建设。适时启动马都司新区 至火车站一级公路建设,有效连接马都司新区与随麻安铁 路。完善客运站点,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 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站场,加快推进重点乡镇等 级客运站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实现建制 镇等级客运站100%覆盖。全面加快内河航运发展,依托府河、 广水市4大水库等现有航道资源,在广水境内构成“一主四 辅”航道网。规划启动广水八里岔通用机场的建设,形成军 民两用机场。积极引导物流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综合物流 中心为主体,镇货运站及农村物流配送站为补充的货运物流 40 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打造鄂北交通物流枢 纽。 专栏5-1:广水市“十三五”综合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公路: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项目;广悟大道项目;G107 广水境内一级路升 级改造工程;G346 十里至 G316 一级路改造工程;G316 广水境内路面改造工程; S320 大悟大新至 G107 公路项目;S211 安陆赵棚至太平改造工程;S211 李店镇 绕镇改造工程;S211 广办至太平路面改造工程;S328 牛角冲至岩子河段路面改 造工程;S328 郝店镇绕镇改建工程;S328 吴店镇绕镇改建工程;S328 十里至蔡 河公路项目等。 铁路:随麻安铁路项目。 水路:徐家河航道整治工程;广水市水上救援中心项目;徐家河码头项目等。 航空:八里岔军民两用机场改造工程。 二、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大农村网络建设力度,形成覆盖 城乡的交互式、多功能信息传输网。以“4G”系统建设为重 点,加快建设全市无线数字共网平台。努力建成一批达到国 际国内先进水平、全市通用的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地 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等。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高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开展智慧城市、智慧园区、 智慧城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 慧生活等试点示范建设。 41 三、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做好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前期普查、评估和项目气 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推进光 伏发电项目和风电场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工业余热的综合 利用发电,提升新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加快燃气发展,编制城市燃气发展规划,完成杨寨—王 家棚子主管道建设,与“西气东输”主管网对接,增强天然 气供应能力。完善液化气供应体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燃 气应急处理机制。 四、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国家水安全保障基本思路,针对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供 给不足、农村水利投入偏少、水资源保护有待加强、水利服 务体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水源工 程、旱涝灾害监测预警治理能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体系、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河道治理,基本建 成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环境保护体系 和水利发展服务体系。到2020年,广水河、应山河等重点中 型河流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龙泉河、余店河等中 42 型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 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65立方米以下,农业供水 保证率达到80%,农田灌溉有效水利系数提高到0.5以上,农 村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80%,集中供水率达85%,供水保证率 达95%,水质提升15%,集中饮水水源地保护达到95%以上, 水土流失治理达50%以上。 专栏5-2 :广水市“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防洪减灾:广水河、应山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宝林河、许家井、谭家河 等小流域山洪沟治理工程;虎山、高店、龙泉等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 工程。 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建金鸡河水库工程; 新建黑虎庙等 11 所小型水库工程;黑洞湾水库四家寨水库连通应急调水工程; 徐家河水库连通平林、陈巷应急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农村水利:黑花飞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高峰寺等 15 座中型灌区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农村塘堰综合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坡耕地改造 项目;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道路、停车场、充电桩、公共绿地、 城市综合管廊、文化体育设施和环卫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生 活品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6%,城市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完 43 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乡镇道路、环卫、市政基础设施 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专栏5-3:广水市“十三五”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印台山文化生态园、“一河两岸”延伸段生态景观长廊、马都司生态新城、 广水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地下管线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应山城 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城区功能配套、工业园区及南环 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杨寨“四化同步”、城市停车场、中心集镇供水、中 心集镇污水处理、中心集镇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项目等。 44 第六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五位一体”和“三维纲要”总体要求,以创建省 级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 为着力点,建立环境保护全防全控体系,通过加强环境污染 治理、构筑生态保护屏障、建设生态宜居城乡、完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 主体功能定位的国土开发格局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城乡环 境质量、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建成 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县(市)。 一、严格生态红线控制 明确全市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 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红线、基本农田数量红线和生态红线。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 控和土地用途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 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 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 对划入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土地,执行最严格的环 45 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制度,确保保护性质不变,生 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 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 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继续落 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345天以上。实施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 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 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和规范水产养殖,严格入河 (库)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境内地表水水质全 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达标率为100%。制定实施土 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 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 度,推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合理使用农业 投入品,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农膜和农 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回收利用。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 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三、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46 以中华山、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国有林场为重点,开 展“绿满广水”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 林商业性采伐,力争建成大贵寺、二妹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 区。推进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长江中上游防 护林建设工程、鄂北水资源调度工程、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 养林工程、商品林基地工程。保护修复水生态,力争建成徐 家河水库、花山水库两个省级湿地公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 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 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花山、飞 沙河、霞家河、黑洞湾、余店河、徐家河、许家冲、高峰寺 水库等水源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水污染 治理和监管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推进吉阳河、兴 马河、杨寨河、余店河等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按照治理、使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饮用水安全监督检测与预 警,建立工业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森林、野生动植物和 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村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设,形成应对 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四、加强宜居城乡建设 加强化工、冶金、风机、纺织、建材、造纸等行业的清 洁生产检核,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加快通道、 47 乡村和集镇绿色进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 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 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 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各级生态示范创 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 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大农村 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综合使用整治改造、建设提升、 长效管理等途径,打造村景融合、乡风文明的生态乡村。到 2020年,确保全市60%以上的村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 善,70%的乡镇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70%的村创建成省级生 态村。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和考核机制。把资源 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 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镇(办)、 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违背 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 实行终身追责;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 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 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48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 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 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 动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饮用水安全监督检测 与预警,加强对主要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建立土壤环 境质量常规监测制度,加强农村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 设,开展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监测。制定和 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措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 力。 六、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大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绿色 文化,普及绿色生活理念,倡导全社会文明节约、绿色低碳 的消费理念,推进工业减排、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 构节能、农业农村节能和城市生活节能。启动“碳汇城市” 和“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培育循环企业、循环园区。通过重 点建设造纸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秸 秆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工业节水等试 点示范推广,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 49 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20%、城市生 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5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养殖 业粪便还田利用率达8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75%、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 50 第七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首位意识,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大力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 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农民、未成年人、 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开 展科学普及,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大众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聚集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高新企业 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 务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支持企业建立技 术研发中心,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快 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产学研合作,提高 自主创新水平。 二、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激活创新创业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业 研究院、海归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 51 业。夯实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孵化器大平台,加快建设一批 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实 施财税优惠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给予 奖励补贴。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 建立还贷过桥资金池、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以及对企业进入资 本市场融资提供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设立创新创 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环境建设、完善 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体系。 三、强化人才支撑 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进一 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力实施产业领军人 才培养工程、英才引进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习基地建设。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支持青年大学生和 草根能人创新创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 一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企业 与院校联系,培养适应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 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用人制 度、薪酬及利益分配制度,提高优秀人才落户待遇,为其提 供生活和住房补贴,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绿 色通道”。 52 第八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 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 民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普惠 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 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促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目标。 一、大力推进扶贫攻坚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 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 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改革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到2019年实现7.16万贫困人口全部 脱贫、10个贫困镇办5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 完善由市级到部门到贫困村到重点贫困户的四级精准扶贫 脱贫规划计划体系。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 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区分类别,定向实施生产脱贫、易地 53 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等工程, 确保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 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主导作 用,建立扶贫开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健全 利用扶贫资金建立担保金机制,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 有需求的贫困户实现“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 抵押、全贴息”贷款全覆盖。积极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社 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问责机制。完善责任链条,通过逐级 签订责任书、逐级考核结帐、强化考核问责等举措,形成市、 部门、镇、村四级联动。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 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 计、稽查等工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 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镇(办)第二中心幼儿园、大村幼 儿园建设,落实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有关规定, 到“十三五”末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巩固深化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中 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1.3万个;整合高中教育资源, 54 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和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壮大中职 教育资源,利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教育事 业发展专项规划资金,新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加强各 级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面改薄”规划任务, 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全 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优势作用,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依 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 度。切实落实政府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教 育投入,强化教育经费投入审计监督。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教师资格 定期注册制度,建立乡村教师“退一补一”补充机制,优化 教师培训和培养机制,推出一批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 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专栏8-1:广水市教育事业 “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情况表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新建小学 8 所、初级中学 1 所,扩建小学 8 所、初级中学 4 所;“全面改薄”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 项目;新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 个。 55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 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发展吸纳就业能力 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预防和有 效调控失业风险。大力推进创业带就业,营造宽松便捷的准 入环境,培育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 支持担保贷款的发展,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落实高 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实 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通过加快实训基地建 设,将培训点延伸到乡镇,开展特色培训,帮助困难对象实 现再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 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 在4.5%以内,保障劳动用工形势整体稳定。 宣传《社会保险法》,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促 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社会保险法》,增强广大劳动者自觉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执行劳 动合同制度,推进治理企业不参保问题,健全劳动人事争议 调解基层组织,逐步实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办案标准 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依法纠正企 业违法行为。加强劳动监察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提供公共 服务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56 四、提高居民收入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 资制度调整工作,实施县以下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进一步 规范公务员津贴调整,规范奖励、改革性补贴;完善事业单 位收入分配办法,继续巩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实施成 果,突出岗位绩效,实现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监督检查。加强工资宏观调控,确保 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稳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 指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协商调整的机制,保证职 工工资得到合理增长,以积极的收入分配导向激发劳动者干 事的热情。 五、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社会保 障,推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 互助等民生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实现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 展同步增长。 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 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 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建立正常调整机制。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研究实行退休人员医保缴 57 费参保政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改 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途 径,城乡居民根据自愿原则可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强化预防 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和医疗费用监控, 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完善工伤预防、经济补偿、 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 疗保险合并实施。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加强人社领域信息化建 设,全面实现社保经办“五险一单”。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与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 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 展。及时将城市和农村低收入贫困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实现 按标施保。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城乡 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大救助力度。完善社会捐助制度,实 行经常性捐助和集中捐助相结合。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临时性、突发性的特殊困 难。 58 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加快完善以救灾制度为基 础,动员社会力量和自救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 害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市镇(办事处)两级灾害应急救助指 挥系统,加强救灾装备建设。加大防灾减灾法宣传力度。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 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 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医养结合全覆盖,养老示范 村达到全市行政村数的10%以上。强化对福利资金使用的监 管,确保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三院合一”市社会 福利中心各项配套设施,全面落实养育、教育、医疗等儿童 社会福利政策。 提高优抚安置服务。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活动,改善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医疗条件,保障优抚对 象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享有的相关待遇,切实落实 军休人员“两项待遇”。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完 善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 专栏8-2:广水市社会保障 “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情况表 广水市人社综合服务大楼、广水市实训基地、避灾减灾指挥中心、“三院合 一”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造、军休干部服务中心、新建殡仪馆、大型公益性公墓、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 59 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和结构,构建体系完整、分 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 民群众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覆 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 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 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按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调整医疗资源 布局与结构,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 布局。促进社会资本办医,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 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加强市级医 院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乡 镇卫生院“四化”和村卫生室“五化”工程。进一步完善社 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城乡医院 对口支援,进一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 “三支一扶”支医工作。加强卫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 创新意识、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高层卫生人才,一批具有 过硬技术水平的农村卫生人才,一批能承担医疗、预防、保 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城 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以及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推进公共 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 60 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 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人口健康综合信息 平台建设和卫生计生信息专网建设,构建高效、安全、稳定 的县级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平台,与省、市实现公共卫生、计 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 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用。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 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进计 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公共服务水 平,重点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注重家庭发展,推动医养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继续实施艾滋病、结 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 娩、重点地区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预防 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以培训、演练、装备、储备为 形式,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能力,保障群 众健康安全。 61 专栏8-3:广水市卫生计生“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情况表 中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工程;市二医院医技大楼建 设项目;疾控中心体检中心建设项目;城郊、十里两个社区卫生院建设项目;精 神病医院建设项目;广水口腔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应办、广办两个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建设项目;余店、长岭、杨寨、郝店 4 家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 七、大力发展文体事业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 务设施建设,形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实施 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 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会展中心,以及镇办文化中心 “三室一厅一场”、村文化中心、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 数字图书移动终端、文艺辅导车等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巩固三乡文 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工程,激活一批艺术团体,唱响 一批地方歌曲,打造一台地方精品戏,拍摄一部电影(电视 剧),建设一个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工程, 建设“一场三馆”、市民休闲活动场地、社区多功能运动场、 农民健身工程等项目,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实施特色文化建 设工程。实施文物和非遗保护工程,加强地面文物和室内文 物保护,积极申报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文物保护 62 单位、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实施 文化人才战略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有广水特色和急需专业 的文化人才,培养一批领军型、复合型高端文化人才。 大力发展文体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工程,规划布局 文化集成区、文化创意落户示范区、生态文化保护区;以及 高峰寺水库等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徐家河库区户外运动训练 基地,发展文化体育创意休闲产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积极作用,继续拓展 有线电视用户,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 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推进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广 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专栏8-4:广水市文化事业“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情况表 大别山红色文物保护区、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十里生态 新城文化活动中心、镇办文化中心“三室一厅一场”、村文化中心、流动服务项 目、“一场三馆”(运动场、篮球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社区多功能运动 场、农民健身工程、高峰寺水库等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徐家河库区户外运动训练 基地等。 63 八、强化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监督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预 防和坚决遏止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安全生产规划应 与城乡规划相衔接,包括地上设施、地下管网等,完善安全 生产硬件设施。以防护工程为重点,特别是急弯陡坡、临水 临崖等危险路段的防护,完善交通防护设施。按照科技兴安 三年行动方案中“机械化换人、机械化减人”的要求,在非 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生产行业三年内减人30%。按照 企业标准化建设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全部达标,高危行 业及重点领域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加强 安全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以适应安全生产发展要求。继续 推进安全生产“两化”体系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治安 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督。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 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 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标 准化体系,实现生产源地可控制;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管,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开展全过程监管。 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食品监管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乡、 重心下移、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64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主导 作用,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 出问题,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动力。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培育竞争 新优势。 一、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优 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建立职能有机统一 的大部门体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教 文卫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以发展规划为导向,以财政 政策等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权责边 界,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 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节约行政成 本。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对各类行政 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深化 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政府网上办事大厅,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 65 全程上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推进行政审 批服务标准化。建立行政审批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二、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设立PPP发展基金,采取“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模式 为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建立健全PPP管理体制机制,引导 社会资本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等 公共事业。推进投融资平台转型,成为自负盈亏、可持续发 展的市场主体,推进地方融资平台的存量项目向PPP模式转 化,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形成政府引导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的机制,扶持支柱型产业发展壮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 强,完善政府投资进入和退出政策。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预算 管理制度,强化刚性预算管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 算制度。完善财政体制,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加强政府性工程项目审计,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健全政 府预算外收入、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加 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66 积极推动地方金融创新。积极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创业 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并购基金、对冲基金,引导私募 基金投资广水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符合条 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在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小额贷款、商业保理、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科技保险 等专业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程中心建设、科技 项目立项、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探索组建知 识产权交易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让服务;探索 组建股权交易中心,为科技型企业的产权(股份)转让、融 资提供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综合授信 模式,扩大质押物范围,扩大质押融资规模。 探索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 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使资 源性产品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 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步推进水价、污水处理费、 垃圾处理费、环保收费等改革。 三、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为重点,积极 67 开展农民和农村集体拥有的各类用益物权交易。稳妥推进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依法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的管理 权和收益权。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 务,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资 金互助社、农村保险互助社、相互制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等 新型金融保险机构。扩大农民抵押贷款担保物范围,探索赋 予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权的实现方式,推动开展大型农 机具融资租赁业务和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完 善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财政补贴制度,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加 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提高农业保 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和重灾风险分散机制。深入 开展农户评级授信和信用村创建工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 设。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村级组织活 动场所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村务 公开,健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管理民主听证 制度,提高农村新型社区自治程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服 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镇(办)、社区(村)三级农村 综合便民体系。 68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 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转换投入 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 杠杆作用,建立多元化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机制。整合涉农专 项资金,统筹使用,提高效益,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严 格执行国家惠农补贴政策,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融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加强与武汉城 市圈的对接,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创新区域协调和合 作机制,重点加强产业经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城镇建 设、生态文明领域合作。 加强广水与武汉市在创业创新、产业经济、金融服务等 方面的交流合作,吸引科研院所、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和相 关中介服务机构来广水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资本、技术、 人才和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加大广水与信阳市在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 域的项目合作,将广水建设为大别山跨区域合作发展模范 区。 69 五、切实扩大对外开放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出口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以风机、印胶 机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基地。巩固 传统出口产品优势,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高新 技术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优质农产品等出口。大力实施市 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高度重视进口贸易, 积极扩大鼓励类进口贸易,引导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围绕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 目。推进具有品牌、管理、网络、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本 土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 合作,支持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出国培训和参与国际经 济技术交流。深化农产品种植加工、轻工机械领域的国际合 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国际 合作交流。 7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各级 党委(党组)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依法开展工作 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 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优化领导班子知 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 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 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 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为经济社会 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决策。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整合执法主体,探索综合执法。推进和创新政务公开。完善 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决策范围、权限,健全决策机制。 强化公正司法,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法治队伍正规化、专业 化、职业化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构建党内监督、人大 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 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建立社会信 用体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进重点商务与社会领域诚信 71 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 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三、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 重大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 证制度。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 化、调解处置机制,健全信访制度。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因 地制宜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集成规划、整合建设和集约 使用,实现社区规范化达标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健康、购物、 家政、托幼、养老、助残等市场化、便民化服务。加强社区 民主自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 系建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坚持打防结合,强化预警, 加强基层警务等设施标准化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 保障能力。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互 联网安全管理,努力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各类规划功能,增强总体规划对其 他专项规划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产业、环境、文化、交通、 民政等若干专项规划。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加强 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 建立健全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72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健全分类实施机制,完善市场 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 化责任落实,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确保约束性指标和主 要预期性指标实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围绕主要目标、重 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完善规划调整制 度,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做好项目支撑。强化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作 用,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 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促进规划落实。健全项目实 施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动态管理、动态储备、 滚动实施机制。十三五时期,全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项目 共355个,总投资2156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62个,总投 资276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32个,总投资34亿元;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128个,总投资1233亿元;生态环境治理项目29 个,总投资66亿元;社会事业发展项目50个,总投资382亿 元;农林水项目54个,总投资165亿元。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