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版).pdf
“教育管理”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45101)(2017 年制订)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学 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高素质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 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了解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能够熟 练使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6.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终身 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且有 3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三、基本学制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 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 毕业)最长不得超过 6 年。 四、培养方式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选择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研究 生实践基地,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成立导师指导小组,校内聘任有基础教育研究和实 践经历的导师,校外聘任有基础教育一线管理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度。 在校集中学习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 拟教学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网 络平台等为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提供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加强学习过程的定期考查。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一般采取半脱产模式,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集中学习。 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 6 个月。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教育管理实践研究四个模块,按一年的总时间安排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 12 学分,专业必修课 12 学分, 专业选修课 6 学分,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6 学分。另外,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 3 门教师教育课程,不计入总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 2 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入总 学分。 六、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研究生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教 育调查、教育评价、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研究等,并提交研究报告和观察报告视频。 1.实践案例研究:研究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并进行反思,撰写不少于 4000 字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观察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完成至少 10 个详细的教育观察报告,并附相应的 完整观察视频。 3.教学专题研究:针对与自己岗位有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不少于 5000 字的研 究报告。 实践教学研究报告经实践教学指导和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指导 和考核小组由所在学院与实践单位有关人员共同组成。 七、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学位论文研究之初,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核。具体操作参照《济 南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 (一)开题要求和中期检查 1.开题要求 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申请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8 个月,开题需提交书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要求查阅大量与选题相关的专业文献,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外文资料。文献综述包括 本选题的背景与依据、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态、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拟 实施的研究方案、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性、研究进度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开题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 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或意见。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 2.中期检查 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一 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学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开题报告内 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 学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的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和今后 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 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中期检查结果不合格者须申请延期答辩,并在规定的修学年 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学生,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具体操作参照《济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及中期检查工作暂行办法》执行。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 开题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运用教 育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2.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教育管理的专题研究、调查研究 报告、典型诊断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教育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等。学位论文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 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案。论文撰写参照《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执行。 3.论文除由导师写出详细的指导意见外,还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 2 名专家进行评阅。论 文评审应主要审核四个方面:第一,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教育领域中 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第三,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 新进展;第四,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等。 4.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 2 万字。 5.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完成必修环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委 员会应由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 1 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基础教育或中等职业技 术教育的一线教育管理或研究人员。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修应修学分,完成必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 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授予工作按照《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符合学位 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十、其他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按照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非全日制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统一要求,由学校统一布置,由济南大学教育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核,经学校批准备案后执行。 2.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的,必须按上述程 序审批。 3.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 培养计划。 4.本方案适用于“ 教育管理”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 2017 级开始实行。 十一、参考书目 [1] 陈敬朴.基础教育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3. [4] [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 [5]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 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1~2)[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黄显华.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 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 约翰•尼威•坎.变化世界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M].1973. [12]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4] [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 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 [M].上海:华东师范 大 学出版社,2003. [17]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8]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3]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5] 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6] 黄济.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7]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 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9] 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简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0] 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5] [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6]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37]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8] [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人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85. [39]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0]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1] [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2]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3]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4] 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5]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6] 刘捷.专业化:挑战 21 世纪的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8]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0]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4]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 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5] 黄崴.教育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6] 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7] 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8]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9] [美]David.Armstrong,Kenneth T.Henson,Tom V.Savage.教育学导论[M].李长华等译.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0]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1] 李波.教育管理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2] 陈孝彬,高洪源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3] 杜萍.教育管理与案例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4] 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5] 胡中锋主编.教育评价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6] 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7] 边玉芳.学与教的新评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8] 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9] [美]科恩,[美]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示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70] 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71] 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2]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3] 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4] [美]萨缪尔森著. 萧琛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5] [美]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 (第 19 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6] 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7]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8]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9] 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0]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 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1] 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82] 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83] 任友群.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 [84]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5] 曲艳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86] 梁斌,罗胜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87](美)诺兰,(美)胡佛著,兰英主译.教师督导与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M].北京: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8] 孙河川.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9] 申继亮.教师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0] 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1] 伍新春.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92] 谢维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93] 张嫦. 陪孩子走成长之路—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略(教师用书)[M]. 天津:天津教育 出 版社,2014. 拟稿人(签字):张素玲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附:“教育管理”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学 位 课 程 非 学 位 课 实践 研究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SS991006Z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 32 2 秋 马克思主义 学院 SS991008Z 英语 32 2 秋 外国语学院 QZ161005 教育原理 32 2 秋 QZ161002 课程与教学论 32 2 秋 QZ161006 教育研究方法 32 2 春 QZ161007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 2 春 QZ163001 教育管理学 32 2 秋 QZ163002 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 32 2 秋 QZ163003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32 2 春 QZ163042 教育统计专题 32 2 春 QZ163043 教育评价专题 32 2 春 QZ163005 教育哲学 32 2 秋 QZ163064 教育名著选读 32 2 春 QZ163006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2 2 春 QZ163007 心理健康研究 32 2 秋 QZ163008 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32 2 秋 QZ163009 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 32 2 秋 QZ163010 学习科学与技术 32 2 秋 QZ163044 学校文化专题 32 2 秋 QZ163038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32 2 春 QZ163045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6 1 春 QZ163046 学校心理服务专题 16 1 春 QZ160001 实践案例研究 32 2 秋 QZ160002 教育观察反思 32 2 春 QZ160003 教学专题研究 32 2 秋 备注 必修 12 教育与心理 科学学院 学分 教育与心理 科学学院 必修 12 学分 教育与心理 科学学院 选修 6 学分 教育与心理 科学学院/ 教育教学实 践基地 必修 6 学分 教育学 心理学 补修 课程 教育心理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管理学 见本科生教学计 教育与心理 划,不计入总学分。 科学学院 非师范 类补修 跨专业 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