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资讯》2017年第16期(总第232期).pdf
高教资讯 2017 年第 16 期(总第 232 期) 出版日期:2017 年8 月30 日 主管: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主办:济南大学高教研究院 本 期 要 目 《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工作要点》…1 未 来 , 我 们 需 要 什 么 样 的 教 师 ………………2 整 合 学 科 是 应 对 数 字 革 命 的 关 键 ……………3 10 年建 4 至 6 所网络安全学院 ………………4 《 教 育 部 人 才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2017 年 工 作 要 点 》 印 发 向用人主体放权 为人才松绑 7 月 27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人才工 作领导小组 2017 年工作要点》,明确总要求: 以深化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重点,推进教 育人才队伍建设。 一、强化理论指导和政策宣传引导 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教育思想和人才 思想,开展教育人才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 究,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深入宣传落实人才 发展规划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广 泛开展向黄大年、李保国等同志学习活动。 二、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向用人主体放权。落实《关于深化高等 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 若干意见》。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 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 权、薪酬分配自主权。落实《关于深化职称制 度改革的意见》,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 下放至高校。2.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研究出台 《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 意见》。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 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高等学 校 哲 学 社会 科 学繁 荣计 划 专 项资 金 管 理 办 法》、《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 导意见》、《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 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实 施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和激 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财税政策。3.完善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校学科专业、类 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深化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 基地,研究制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服务产业 转型升级的意见。制定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 划,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政策。启动实 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三、规范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1.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落实《教育部办公 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 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引导高校树立正确人才 观。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作用。建立人才在 高校和企业间双向合理流动机制。2.发挥国家 重大人才工程引导作用。实施国家“千人计划” 和“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 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大向中西部 及东北地区政策倾斜力度。3.加大艰苦边远地 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边远贫 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 划教师专项计划。落实博士服务团选派、“西 部之光”接收培养任务。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着力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四、深入推进教科融合育人工作 1.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强化教授为本 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坚持让优秀的教师为本 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 生班主任。2.加大教科融合力度、完善协同育 人机制。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以出版专著、编辑 教材、讲义等形式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革新 教学技术。壮大聘用制科研队伍。深入实施“基 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科教结合 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推动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 国制造 2025”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五、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做好联系服务专 家工作。建立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摘自 教育部网站,2017-07-27发布) 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对 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未来教师提出了 新的挑战。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 部长余胜泉和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兼商 学院杰出教授赵勇,便进行了一场以“未来教 师”为主题的高峰学术对话。 问题 1: 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怎样? 余胜泉: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教师在 工作形态方面的总体趋势从以知识统一传授 为中心,转变为在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教 学。知识 性的灌 输,知识 性的讲 授在互 联网时代一定会被电脑、互联网的工具所取 代。教师要从研究学生怎么学的角度,而不是 从知识怎么讲清楚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的职 责要从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学习活动。在这背 后,要求教师要实现与每个学生能力素质、个 性特征相匹配的个性化教育。当然,这有一个 前提,即应该对学生有很好的了解,关注、培 养他们的个性,否则,所谓“个性化”的教育 就会像盲人走迷宫一样,出现很多问题。 赵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园 丁”,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部分“杂草学生” 拔掉,培养“优秀学生”。在未来,我认为教 师会走向另一条道路:“自然保护区”模式。 在保护区,每一种植物和动物都值得保护,每 一种人才都值得保护。我认为,今后的教师在 知识传授方面的能力肯定要输给机器。因此, 今后教师的日常形态一定不是“教书”,而更 应该像是一个项目管理员或人生导师,帮助学 生做好自己的项目,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优 点,解决他们的困惑,实现其人生价值。 问题 2:未来还需要人类教师吗, 他们会被机器取代吗? 余胜泉:科技不会取代教师,但会用科技 的教师会取代不会用科技的教师;人工智能也 不会取代教师,但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教师, 会取代对此一无所知的教师。人工智能一方面 会取代教师某一项单一的技能,另一方面,人 2017 年第 16 期 2008 年第 2期 2017 年年 8月 3030 日出版 2008 1月 日出版 高教资讯 高教资讯 工智能技术会成为未来教师、前卫教师的有机 组成部分,成为其能力的组成部分,未来教师 只有凭借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才能应对个性 化教育。 赵勇:如果人工智能真有这样好的话,就 没必要办教育了,教师也就随之消失了。至少 在短期内,人工智能肯定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取 代人类,因为人和机器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 ——人在发现问题,机器在解决问题。我们知 道让一台机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自己不会 知道。 此外, 机器也 不具备 社会属 性,而且机器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会有情 感。而情感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问题 3:如何培养未来的好教师? 余胜泉:在未来教师的培养中要“去机械 化”。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动物在适应外部 环境时,只能改变内在的肌理和结构,当内在 肌理和结构的进化跟不上环境变化时,就会被 淘汰。人类却不一样,人的进化是双轨进化, 即内在肌理变化和外在工具变化的协调发展。 未来教师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应该往 人机结合的方向走。我们要利用外部的工具或 智能来发展人类智慧,打造新内容和新范式。 以前教师工作中机械化的内容要用机器替代, 而智慧化的内容则应该用人与机器的结合完 成,从而能做到在更高层面的应对和引导,以 及在更高层面与学生的陪伴。 赵勇:首先,未来教师的素质会变得多元 化,人们将更加关注教师差异性的价值,而非 同质性的价值;其次,教师将回归到人,培育 教师如何与人打交道,我们的社会性、心理属 性和心理价值将避免我们机械性地看待某个 问题;第三,我们要更多地培养教师,利用全 球化的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 应该真正探讨教育中哪些事是机器该做的,哪 些事是人该做的,哪些是机器可以做而不允许 人类做的,这是一个道德判断的问题。(摘自 2017-06-27《中国科学报》,作者:陈彬 许悦) 高教资讯 电话:0531-82765782 E-mail:gjzx@ujn.edu.cn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 去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宣布,将设立国内首个“未来技术学院”。 未来不可预测,但要做好准备 这里的老师怎么教? 这里的学生怎么学? ” 江雷介绍,未来技术学院不仅集中了像赵卫等来自科研第一线的教学精锐,更 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系:凡是其他专业学院已有的课程,未来技 术学院不再开设,学生可以选修各专业学院的专业核心课;而学院则针对各研究方 向开设各研究领域标志性的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现场教学及系列讲座等,授课方 式以研讨式为主。丁仲礼说,既然是未来技术,或许找不到传统意义上具有权威性 的老师,我们需要有兴趣、有激情,能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老师,“每一 个未来技术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每一条技术路线,都得有人去探索;不同 技术路线之间,还要紧密合作、密切交流,这就需要特殊的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技术学院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说,未来技术是指着眼于未来的、目前 尚无法跟踪模仿的科学技术,未来技术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能够预期或未能预见到 的,至今仍未被人类实现应用的“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中科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赵卫对此深有感触:“超级透镜是一种分辨率远超目 前显微镜的光学透镜。我们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虽独立提出了解决路径,但还是比 美国晚了一点点。未来技术学院的建立,或许就会将这‘一点点’弥补上。” 未来技术学院首批设置 7 个教研室: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光子与量子芯片技术、 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液态金属物质 科学与技术、基因组健康技术。未来技术学院首任院长江雷说:“多学科交叉研究 是取得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 3 未来技术学院的学生郝德昭从事仿生智能界面的研究,他觉得学院的课程有点 儿难,需要阅读的文献特别多,“我们实验室涉及很多交叉性研究,有些内容,真是听不懂。 学院瞄准的虽然是未来技术,但必须打好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我们必须不能满足 于跟踪、模仿,知己知彼才能实现超越。”未来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很“苦”,很少有休息 日。丁仲礼坦言,这样一个新兴的学院,不少制度和课程设置需要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他说, 中国必须对具有颠覆性作用的技术强化研发部署,积极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 才,才能抢占科技革命的主动权。(摘自 2016-10-31《光明日报》,作者:齐芳 王雅娟) 韩国专家:整合学科是应对数字革命的关键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网站 2017 年 7 月 4 日报道,在台湾台中市召开 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卓越研究峰会上,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所(KAIST)(KAIST 连续两年位居 “路透社 TOP75 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首,参见本刊第 230 期)的校长申成辙称,大学必须 接受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他说,三大趋势将推动第四次 工业革命发展,分别是:超高速连接,即物理和数字领域的整合;超级智能,即人工智能和计 算机科学;科学技术融合。申校长认为,大学应该发挥“中心作用”,需要将各学科的研究结 合起来,以期达到比教授单一专业知识更好的效果,涉及人工智能、大脑研究、数据科学和计 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尤为关键。他强调,除了基础科学与工程训练外,学生还需要人文社会方 面的科学教育,才能提高创造力。此外,“对于促进培养下一代的这些技能,团队学习和翻转 课堂非常重要。”(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7 年第 15 期,作者:潘金晶) 4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2017 年第 16 期 2017 年 8 月 30 日出版 高教资讯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10 年建 4 至 6 所网络安全学院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日前印发《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决定在 2017 年至 2027 年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建成 4 至 6 所国内公认、国际上具有影响 力和知名度的网络安全学院。 《办法》规定了申报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三个条件: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支 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的特殊政策措施,包括经费、场地、招生指标和条件、教师和学生评价机 制等;网络安全教师队伍、教学实验条件等比较完善,本科、研究生招生具有一定规模;成立 了独立运行的网络安全学院。此外,示范项目申报每两年受理一次,参与高校原则上控制在 10 个以内。评审认定后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同授牌,并与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办法》提出, 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将承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完善网络安 全人才培养体系等任务。(摘自教育部网站,2017-08-15 发布) 山东高校协同创新:小投入(30 多亿)撬动大产出(523 亿) 自 2013 年山东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 划”以来,山东共立项 23 个、培育建设 12 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省内外 高校 45 所、科研院所 54 个、企业 103 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 20 家,覆盖了全省 83%的硕士 以上授权高校。 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山东省财政专项经费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小投入撬动了 大产出:首期建设,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 2.69 亿元,多渠道带动经费投入 34.97 亿元,经 济效益达到 523 亿元。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说:“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产 业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承担国 家级课题 1478 项,省部级课题 1540 项,产出标志性成果 740 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743 项, 成果转化 590 项。其中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活细胞中四种肿瘤标 志物的同时检测与成像》,在国际化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科学》(Science)专门刊文介绍 了这一成果。(摘自 2017-08-17《中国教育报》,作者:魏海政) 教育部:54 所高校入选 2017 年新增研究生推免高校名单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 2017 年新增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 通高等学校予以备案的通知》,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杭州师范 大学等 54 所 2017 年新增研究生推免普通高校予以备案。山东省属高校有:山东财经大学、山 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大学。(摘自教育部网站,2017-08-07 发布) 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提出: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7 月 17 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 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在北京师范大学 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并 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地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与会嘉宾重点对教育与农村发展 的问题与对策、信息技术助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摘自 2017-08-12 《中国教育报》,作者:赵玉池) 编辑部人员:王希普 刘里立 初 稿 编 辑:刘里立 邵雪 电话:(0531)82765782 网址:http://ihe.uj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