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_陈成吒.pdf
2017.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陈成吒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 摘要:郭店楚墓主是郭店楚简的修编主持者。 从楚简地位分布情况看,墓主极端尊崇子思作品,应是 其门人。 整个楚简子思学派作品里,具有内篇地位的只有子思作品,外篇只见直接记录和反映子思思想 的论著,杂篇里才出现子思弟子的文章,墓主应是子思亲炙弟子,可能是楚人世硕。 墓主对子思学派老子学 作了进一步发展,摘抄、重组《老子》文本,对其内涵进行儒家化改造,将道区别为天之道、人之道,指自然道 为道,人道为 ,并试图用后者兼容德,使之与五行、六德思想相融合,建立一个全面子思学派化的老学。 关键词:郭店楚墓主;子思;世硕;儒化;老子;老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17 )02-0134-005 DOI: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7.02.021 其形制特征,即 简 端 形 状 、简 身 长 度 、编 线 数 、编 一、墓主的儒家身份 线间距、抄字密 度 、字 形 结 构 、书 法 风 格 、标 点 符 号及篇章内部结构等。 笔者曾根据相关形制的 1993 年冬, 湖北荆门出土郭店一号楚墓,发 异同以及简文篇章结构的规律, 确认整个楚简 掘者 指 该 墓 “具 有 战 国 中 期 偏 晚 的 特 点 ,其 下 葬 呈 现 的 是 一 个 修 编 的 文 本 库 ,共 分 五 个 梯 队 ,第 年代当在公元前 4 世纪中期至前 3 世纪初” 。 楚 五、 四梯队中的竹简是简文碎片化到单句或单 墓又出土有鸠杖,表明墓主年寿较长。 两相结合, 章 结 构 、用 于 修 编 新 文 本 的 材 料 ,第 三 、二、一梯 可知其生活于战国中前期。 关于其身份,学界存 队中的竹简是已经过修编或校订后的文本,详情 有争议。 从墓葬形制看,葬具为一棺一椁,不合贵 参见拙文 [2]、[3]。 [1] 族的一般标准,但不能排除特殊原因所致。 从随 该文本库的全部材料集中于墓主处,说明墓 葬品看,事物颇丰,有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 主为主持者。 文库内部有五种文字特征与书写风 漆器以及诸多丝织品。 这些皆非底层百姓与一般 格 ,则 有 五 人 参 与 修 编 ,较 可 能 的 是 墓 主 率 领 四 士所能有,尤其竹简数量之多,也数罕有,当与楚 名弟子进行工作。 库中每一种独立的文章皆由一 国贵族有一定联系。 出土物品中有一件铭刻“东 人完成抄写, 可作为确定墓主手记的基本线索。 宫之 币 (不 )”的 杯 具 ,学 界 曾 围 绕 它 给 出 了 多 种 丙《老》是用于修编新《老子》的摘抄材料,书写风 解释,但可多重性解读也表明它无法成为判断墓 格与修编后的 乙 《老 》、甲 《老 》相 一 致 ,说 明 相 关 主身份的有效依据。 现在唯有全面考察楚简的形 文本从摘抄到修编皆由一人完成。 且完成后,并 制、性质及其思想特点,才能解决该问题。 没有交予第二人抄写。 如交予第二人抄写,不会 (一)楚简构成规律表明墓主为子思门人 在修编完成后还重新抄写剩余材料—— —丙《老》。 楚简信息包含诸多方面,最能客观呈现的是 以此来看,三 组 简 《老 》保 留 了 最 原 初 的 摘 选 、修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00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5EWY001 );中央高校基本 科研业务费项目(2016110053 ) 作者简介:陈成吒(1986 —),笔名玄华,浙江苍南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诸子研究。 134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编过程,且文章的最后抄写者即修编者—— —墓主 事君之道和柔舌之理(庄子等讹误为老莱子告诫 本人。 这也表明其他不同风格的书写篇章为墓主 孔子),《无忧》载田子方曾使人遗白狐之裘,子思 弟子抄写。 现在虽然能作出这样的判断,但因整 辞谢不受。 老莱子本为道家人物,田子方在先秦 个楚简构成复杂 ,有 抄 本 、摘 抄 本 、修 编 本 ,子 思 时也与老聃并举。 子思师友皆谙老子之术,本人 作品 、墓 主 文 章 等 ,以 往 学 者 所 采 用 的 个 别 作 品 兼修此道,也在情理之中。 他曾将君子至诚之道 分析法无法确定其身份,唯有把握整个楚简的修 比于天地之道,云“至诚无息……不见而章,不动 编规律才能明了。 而 变 ,无 为 而 成 ”,并 称 大 道 至 淡 至 简 至 微 ,君 子 在楚简中, 第一梯队包括 《缁衣》、《五行》、 以声色化民为末,以天道无声无臭而化成天下为 《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以及 贵(《诚明》);又曾劝诫齐王去贪利之心,“夫水之 甲《老 》,它 们 皆 以 章 为 文 本 表 层 结 构 基 本 单 位 、 性清,而土壤汨之。 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 故能 文本深层语义结构较系统化的文章。 相较而言, 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 能有名誉者,必无 甲 《老 》简 长 略 短 于 其 他 竹 简 , 说 明 在 墓 主 心 中 以名誉为者也”(《鲁缪公》);授子上知足之理,唯 《老子》地位在其他典籍之下,可以肯定他不是道 有无欲者能成其志,“知以身取节者, 则知足矣。 家后学。 第一、二、三梯队简文地位依次降低,以 苟知足,则不累志矣”(《过齐》);以“上德不德,是 古人编书分内篇、外篇、杂篇看,依次为相应作品 以无德”答县子圣人之问(《无忧》)。 凡此种种,皆 集的三部分。 第一梯队中,《缁衣》、《五行》为子思 合 于 老 子 称 道 言 之 无 味 、视 之 不 足 见 、听 之 不 足 作品,已成学界 共 识 。 而 《性 自 命 出 》谓 “性 自 命 闻,用之不可既以及“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 出,命自天降”与《中庸》“天命之谓性”无二。 《成 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之闻之》“古之用民者, 求之于己为恒”、“君子之 修 之 天 下 ,其 德 乃 博 ”的 修 身 齐 家 治 国 平 天 下 的 求诸己也深”、“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曷。 言 基本思想,乃至无为、无名、无德为太上之治的最 慎求 之 于 己 而 可 以 至 顺 天 常 矣 ”等 ,则 是 对 反 求 高理念。 子思兼修儒道,弟子自然承袭其法,《忠 诸身 理 念 的 专 门 论 述 ;《尊 德 义 》 论 治 民 当 取 人 信之道》、《唐虞之道》 便表现出较深刻的老学思 道,尊德行义,《六德》“[何]谓六德? 圣、智也,仁、 想影响痕迹。 义也,忠、信也”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楚简中, 除子思学派文集外, 仅有三组简 六位之论,显然是对《成之闻之》君子慎六位论题 《老》和《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与丙《老》同属第 的系统展开。 它们与《五行》、《缁衣》本为一体,皆 四 梯 队 ,具 有 修 编 材 料 和 章 独 的 性 质 ,但 其 内 容 系子思作品,也因此才会同列为内篇。 第二梯队 较 少 ,结 构 最 多 也 仅 为 两 章 ,不 适 合 用 来 重 组 文 仅有《鲁穆公问子思子》和《穷达以时》。 恰如周凤 章。 墓主不会明知此点,还特地从另外独立文本 五所言“两篇的内容都与子思的生平、思想相应, 中摘抄。 它本身并非一个独立性质的文本,而是 当属子思学派有关其宗师的嘉言懿行的记录与 附在摘抄丙《老》时所用《老子》原文本后的传文。 阐述” 。 正是由于它们是弟子对子思言行的追 具体而言,是归属今本《老子》第 40 、42 、43 、44 章 记和论述,才在楚简中被视作子思学派文集的外 内容的解说。 关于此点,可参见拙文 [5][6]。 也就是 篇而存在。 第三梯队中的 《忠信之道》、《唐虞之 说,楚简除子 思 子 学 派 文 集 外 ,仅 有 《老 子 》及 其 道》是 弟 子 对 子 思 思 想 的 注 解 与 发 挥 ,故 被 置 入 传文, 这非常合乎子思学派儒道兼修的基本特 杂篇 ,但 从 整 个 楚 简 的 分 布 规 律 看 ,极 可 能 是 墓 点,亦可为墓主是子思门人之证。 [4]54 主的作品。 总之,楚简主体部分为子思学派文集, 墓主应为子思门人。 (二)在儒道兼修层面,墓主也合乎子思门人 的基本特征 (三)墓主对子思作品极端尊崇,应为子思亲 炙弟子,盖为世硕 在相当于子思学派文集的内篇中,无子思之 外作品,仅在杂篇中出现弟子对子思思想进行注 子思学派的重要特点是儒道兼修。 子思对老 解发挥的文章,这不会是再传弟子所为。 否则,作 子思想深有研习,除受孔子亲传外,亦受老莱子、 为其老师—— —子思弟子作品的地位不会如此低, 田子方影响。 《子思子·过齐》载老莱子曾告子思 故墓主是子思亲炙弟子。 135 2017.2 从 现 有 文 献 考 察 子 思 弟 子 ,除 子 上 外 ,其 余 同时,我们已知墓主修编三组简《老》所依据 皆不可考,但世硕颇可留意。 班固《汉书·艺文志》 的底本《老子》是一个附有传文《太一生水》的《老 载“《世子》二十一篇”,并注“名硕,陈人也。 七十 子》注本。 李学勤曾认为《太一生水》是关尹一派 子之弟子”。 王充《论衡·本性》云:“周人世硕以为 的作品 [7],郭沂赞同其观点。 [8]虽然两者关于《太 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 一 生 水 》与 楚 简 《 老 子 》 关 系 等 具 体 看 法 并 不 确 书》一篇。 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 切 ,但 指 出 前 者 与 关 尹 子 存 在 重 要 关 联 ,极 具 启 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班固所谓 发意义。 从《庄子·天下》“(关尹)建之以常无有, 陈人并不确切(王充所说周人指周代人),当时楚 主之以太一”以及《吕氏春秋·不二》“关尹贵清”, 已灭陈,实为楚人。 至于指世硕为七十子弟子而 可 知 太 一 、清 昏 (贵 清 )、虚 静 是 关 尹 子 的 基 本 主 未详 明 师 承 何 人 ,大 概 他 也 难 以 明 晓 ,仅 从 生 存 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传五千言于关 时代推论而已。 子思年幼时亲受教于孔子,古人 尹子,后者盖写定了《老子》文本,并为其作传,墓 也视其为七十子之一。 从时代与传承而言,世硕 主修编简《老》所据《老子》注本便是该派传本。 结 作为子思弟子并无问题。 且王充称世硕主性情、 合《庄子》和《史记》所载,可知关尹子最终与老子 著《养书》,董仲 舒 《春 秋 繁 露·俞 序 》曾 称 引 世 硕 一起隐居沛地。 他的学说以沛为中心,对楚、宋、 之论“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人之道 ,莫美于 陈等地影响最为重大。 世硕作为楚人,对该派老 恕”,并以此指明 《春 秋 》义 理 在 于 “详 己 而 略 人 , 学极为了解,深受影响,理固当然。 因其国而容天下”。 可见世硕思想与子思至诚养 性、反躬自省的基本主张相一致。 总之,墓主为子思弟子。 楚人世硕作为子思 亲 传 弟 子 ,符 合 墓 主 国 别 特 征 , 同 时 他 参 与 《 五 又《荀子·非十二子》载:子思首倡五行,孟子 行 》修 编 传 播 的 历 史 事 实 也 与 该 墓 出 土 楚 简 《五 和之。 帛书《五 行 》所 附 说 (或 称 传 )引 有 世 硕 之 行 》这 一 现 象 相 吻 合 ,且 也 符 合 墓 主 对 关 尹 子 学 言,相关内容为 :“大 者 ,人 行 之 □ 然 者 也 。 世 子 派极为了解的楚人身份特征。 仅就现有材料而 曰:人有恒道,达……简也。 简则行矣。 不匿,不辩 言 ,在 讨 论 墓 主 身 份 时 ,世 硕 应 为 最 重 要 的 参 考 于道。 匿者,言人行小而轸者也。 小而实大,大之 对象。 □者也。 世子曰:知轸之为轸也,斯公然得矣。 轸 者多矣,公然者,心道也。 ”现在一般将这个说法 二、墓主的儒家化老学 确定为世硕弟子依据其传授而修订的。 可知世硕 参与《五行》修 订 与 传 播 ,而 他 早 于 孟 子 ,应 是 子 思亲炙弟子。 楚 墓 出 土 的 三 组 简 《老 》是 性 质 不 同 的 五 千 言摘抄修编本,墓主试图在此基础上改造出儒学 楚 简 也 包 含 一 篇 《五 行 》,与 帛 书 《五 行 》、孟 化的《老子》文本,乙《老 》、甲 《老 》全 方 面 地 呈 现 子五行观相较,楚简《五行》与孟子五行观的差异 了该特点。 以下在详论三组简《老》与五千言思想 较大,帛书《五行》与孟子五行观差异较小。 在春 差 异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论 证 它 们 的 性 质 ,并 系 统 秋末战国初时,人们普遍比较注重圣、智,子思亦 呈现墓主独特的儒家化老学思想。 然, 故在其提出的原始五行体系中, 两者最受重 (一)简《老》的儒家化思想主题 视。 楚简《五行》重圣智,帛书《五行》更强调仁义。 关于三组简《老》的思想主题问题,笔者曾在 孟子的五行观较之帛书《五行》而言,去圣智更远, 《论郭店竹简 < 老子 > 性质》有所论述。 简言之,在 强调仁义更甚。 即大体而言,存在一个由楚简《五 楚简地位方面,丙组简《老》最低,乙组居中,甲组 行》到帛书《五行》,再到孟子五行观的发展过程。 最高。 与之对应的正是文章系统化程度的不断提 似可作如下假说:子思创作《五行》,其弟子修订出 升,实质是抄写者对原有简文的修改与重组力度 楚简《五行》,并加以传教。 此后再传弟子又对《五 不断加强。 在整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原则与方 行》加以修订,以成帛书《五行》中的观念系统,孟 向,自然会呈现出思想倾向,甚至主题。 子作为子思再传弟子参与或继承了后者。 如将该 子思弟子视作世硕,该假说亦可成立。 136 1. 丙《老》是对原五千言章节的直接摘抄,墓 主本戴着儒家的有色眼镜, 取其所感兴趣的章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节,也 体 现 了 一 定 的 儒 化 特 点 ,如 现 存 简 文 都 涉 儒家的天人相分理念, 明确区分自然道与人道, 及治国思想。 当然,因简文本身只是修编文章所 如楚简《性自命出》除“行之不过,知道者也。 闻道 需的 材 料 ,并 未 被 人 为 修 改 与 重 组 ,故 不 存 在 严 反上,上交者也。 闻 格意义上的文章结构与主题。 修身者也”中的 反下,下交者也。 闻道反己, 为道的抄误外,其余文句“ 始 于情,情生于性”、“ 者,群物之也。 凡 的 全 部 主 题 —修 —— 道 、行 德 (主 要 指 治 国 ),仅 涉 主。 为可 及前者。 主题的不完整性也再次证明它是修编未 已”等皆以自然道为道,以人道为 完全的本子。 更为重要的是所缺者为治国部分, 理念转化到其修编的新《老子》文本中。 在甲《老》 表明相关内容尚在修编中。 丙《老》保留的材料皆 中,自然、天 地 之 道 皆 用 道 ,如 是 人 的 道 术 、君 王 涉及该主题,证明它作为原材料而能保存在修编 的治国之法皆用 库中,是因其尚有价值—— —墓主希望以其为基础 涉及人之道,也皆作道。 该区别也再次印证三组 修编出主题为治国的篇章,以补合乙《老》。 简《老》的不同性质,丙、乙、甲的儒化程度依次递 2. 乙《老》为单篇结构,没能涵盖母体五千言 3. 甲《老》完整模拟了五千言上下篇结构,包 四术,唯人 ,心术为 也。 其三术者, 之而 。 墓主也将该 。 但丙《老》、乙《老》不然,即使 增。 含母体的两大主题。 且相对而言,乙《老》部分儒 2. 与德的合一。 原始五千言开篇论德,贯穿 化,甲《老》全面儒化。 如乙《老》与甲《老》相比,前 全文,体现了该观念的重要性。 墓主也对其进行 者中的道仍与丙 《老 》相 同 ,作 道 ;后 者 涉 及 天 道 了创造性转化,在其理想的道、 者皆作道,与人相关者全部作 道, ,该变化体现出其 为人道,即道术、德行,且试图用 消融德。 甲《老》是修编最完善的本子,已形成完整的 儒化的加深,详论见下文。 (二)道、 体系里,道为天 道、 体系的儒化建构 体系,后者也兼具德的内涵,故仅第三组竹 简连片的“含 德 之 厚 者 ,比 于 赤 子 ”涉 及 德 字 ,且 1. 道、 分离。 甲《老》存在一个特殊现象,简 文同时出现道、 二字。 如其第 4 组竹简连片涉 其内涵也非德行,是指天然的德性。 除此之外,不 及道字的有“道 恒 无 名 、朴 ,虽 细 ,天 地 弗 敢 臣 ”、 再收编其他与德相关的内容;乙《老》为修改未完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涉及 有“以 字的 (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保 全的本子,天道、人道尚未彻底分离, 也未被炼 出,出现了不少与德字直接相关的内容。 如第一 (道)恒无为也,侯 组简文“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化)”等,即部分五千言 克”、第二组简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 的道被修改为 。 关于该现象,黄人二认为:“在 足 ,健 德 如 [ 偷 ]”、 第 三 组 简 文 “ 修 之 身 , 其 德 乃 甲组中‘道’作‘ ’,是意在贬损《老子》书中最推 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 崇的‘道’。 ” 此说不确,若墓主真想贬损道家,不 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等等;现存 会使 甲 《老 》在 竹 简 形 制 上 与 儒 家 经 典 保 持 大 体 丙《老》中的 相 关 内 容 本 是 用 于 修 补 乙 《老 》的 材 一致。 高华平在对比各篇的道、 料,皆不涉德字。 从乙《老》包含较多德论的现象 此 (道)者不欲尚盈”,以及“ 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 [9] 差别后,认为书 写者明确区分了天道之道和人道之 [10] ,其说大 体可取。 只是高先生未完全认知楚简书写者的复 杂性—— —他们不是一般的抄写者而是修编者,故 道、 看,原本丙《老》的相关章节应已被修编利用。 总 之,在墓主理想的思想体系中, 兼容老学的德。 3. 与五行、六德的整合。 墓主的目标是修编 之别远非如此简单。 尤其在三组简《老》中 出一套符合儒家思想的老学文本,恰如周凤五所言, 直接与修编完备程度相对应, 具有较高的复杂 他刻意修改文字,避免与儒家思想正面冲突。 [4]53-54 性。 而他建构相关思想体系的基本手法是以 在 老 子 处 ,道 原 本 天 人 融 合 ,但 因 五 千 言 常 云天之道、人之道,后学对此有所误解,以致将道 整合子 思学派的五行、六德。 甲《老》对五千言原有文字 与思想的改造集中体现此点。 分化为自然道、天道、地道、人道等。 儒家老学更 五千言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为显著,从孔子 接 受 子 产 “天 道 远 ,人 道 迩 ”到 子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甲《老》第四组 思的道有四、唯人道可道一脉相承。 墓主继承了 竹 简 连 片 简 文 为 “绝 智 弃 辩 ,民 利 百 倍 。 绝 巧 弃 137 2017.2 ,民复孝慈”。 面对相关差 典的地位,但也相差无几,乙《老》次之,丙《老》最 异,学界解读存有争议。 笔者曾对此有过系统分 低。 与此对应,三者各自结构、思想、主题皆有不 析,详情可参见拙文 [11]。 现就思想意义而言,包含 同:甲《老》为上下篇结构,思想已完全儒化,主题 以下两个方面: 有两个,修道与治国;乙《老》是单篇结构,思想部 利,盗贼无有。 绝 弃 首 先 ,春 秋 晚 期 ,社 会 表 面 上 的 主 流 意 识 形 分儒化,主题单一,为修 道 ;丙 《老 》无 一 定 结 构 , 态仍是天子平和万邦,大言不辩。 战国时,天子失 思 想 尚 未 儒 化 ,也 无 主 题 ,但 其 摘 抄 内 容 主 要 以 权,诸侯处士横议。 五千言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针 治国议题为主。 其二,与《老子》文本文字、结构改 对的 是 春 秋 时 已 流 行 的 圣 、仁 观 念 ,是 出 于 对 王 造相表里的是对《老子》文本思想的儒家化。 墓主 权不再、礼制衰微,统治者大唱仁义而不为,以致 将道区别为天之道和人之道—— —自然道为道,人 混战不休的怪象的反思。 墓主重组本将文字修订 道为 为绝智弃辩、绝 行 、六 德 思 想 相 融 合 ,从 而 建 立 一 个 全 面 子 思 学 弃 ( 指教化、 为思虑),则 是出于对战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春秋时统治者宣扬的圣、智、仁、义、礼 等思想虽被老子批判, 但部分观念仍具积极意 ,并试图用 兼容德,使之与子思学派的五 派化的老学。 这是先秦儒家老学发展的重要阶 段,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老学发展史中亦独树一 帜。 义,故 后 来 子 思 在 建 构 五 行 、六 德 思 想 体 系 时 吸 收转化了相关内容。 子思后学虽各有发明,但墓 主与其看法较接 近 ,极 强 调 圣 智 ,如 楚 简 《五 行 》 曰“金声而玉振之,圣也。 闻之而遂知天之道也, 是圣矣”。 在面对五千言强烈批判圣智仁义观念 时, 虽知其本质上与自家的圣智学说不直接对 应,但仍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感。 故甲《老》易 参考文献: [1 ]荆门市博物馆 .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 ]. 文物,1997 , (7 ):35-48. [2 ]玄华 . 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J ]. 江淮论坛,2011 , (1 ):66-71. [3 ]玄华 . 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J ]. 江 淮论坛,2012 ,(6 ):91-96 ,126. 之以批判智巧、辩言、过度教化和思虑,在批判的 [4 ]周 凤 五 . 郭 店 竹 简 的 形 式 特 征 及 其 分 类 意 义 [C ]// 对象和程度上都有所转移和弱化。 但就根本而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 郭 店 楚 简 国 际 学 术 研 言,这 些 修 改 也 不 是 被 动 为 之 ,是 墓 主 以 儒 家 思 讨会论文集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想对老学进行的主动改造。 —— 论 “太 极 [5 ]玄华 . 论“太一生水”内涵及 其 图 式 —兼 图”起源[J ]. 中州学刊,2012 ,(2 ):118-123. 小 结 [6 ]玄华 . 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 涵 、结 构 与 性 质[J ],中州学刊,2013 ,(8 ):111-116. 墓主是整个楚简的修编主持者。 从各楚简地 位分 布 情 况 看 ,墓 主 极 端 尊 崇 子 思 的 作 品 ,应 是 [7 ]李学勤 . 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C ]// 《中国哲 学 》编 辑 部 ,国 际 儒 联 学 术 委 员 会 . 中 国 哲 学 (20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60-164. 子思门人。 在整个子思学派相关作品里具有内篇 [8 ] 郭 沂 . 试 谈 郭 店 楚 简 《 太 一 生 水 》 及 其 与 简 本 《 老 地位的只有子思作品,外篇只见直接记录和反映 子》的关系[J ]. 中国哲学史,1998 ,(4 ):33-38. 子思思想的论著, 杂篇里才出现其弟子的文章, [9 ]黄 人 二 . 读 郭 店 《老 子 》并 论 其 为 邹 齐 儒 者 之 版 本 故墓主不会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应是亲炙弟子。 [C ]// 武汉大学中国 文 化 研 究 院 . 郭 店 楚 简 国 际 学 通过对《五行》和《太一生水》的分析,可明确墓主 术研讨会论文集 . 武 汉 :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 : 对《五行》修编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关尹子 493-498. 学派极为了解。 就目前所知的子思弟子中,唯有 楚人世硕符合这些条件。 墓主是儒家子思学派的 重要传人,对该派老学作了进一步发展。 其一,从 《老子》文本发 展 而 言 ,摘 抄 五 千 言 ,并 将 之 修 编 为儒家化的三组楚简《老子》。 且三者地位不同, 甲《老》作为“山寨”《老 子 》虽 然 不 能 拥 有 真 正 经 138 [10 ]高华平 . 郭店楚简中的“道”与“ ”[J ]. 哲学研究, 2009 ,(5 ):75-84. [11 ]玄华 . 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 简 《老 子 》性 质 [C ]// 方 勇 . 诸 子 学 刊 (6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2 :65-78. (责任编辑 吴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