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清学研究及其方_省略_以新考据派史家胡适_傅斯年为中心_徐国利.pdf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清学研究 及其方法论得失 ——— 以新考据派史家胡适 、傅斯年为中心 徐国利 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17.02.021 摘 要 胡适、 傅斯年从进化史观角度 , 以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史学观为依据对清代学术做了 较为全面的研究 。胡适认为, 清学是对宋学科学方 法 论 的 发 扬 , 两 者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清代朴学最具 科学精神, 但与西方科学相比则存在很大不足 。傅斯年主张, 清代学问是历代学问中最可信和最有 条理的; 近代中国史学盛于清代 。他们着力发掘清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义 , 以之作为中国学 术现代转型的传统资源 , 体现了工具理性的价 值 观 , 为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建 构 做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然 而, 他们否认中国传统学术道德理性的价值及其对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建 构 的 意 义 , 是一种唯科学主义和西 方文化中心论 , 存 在 一 定 的 理 论 缺 陷 ,探 讨 其 学 术 方 法 论 的 得 失 对 中 国 当 代 学 术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启示。 关键词 现代科学观 胡适 傅斯年 清学 清代学术( 简称清学) 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最 后阶段, 中国现代 诸 多 史 学 流 派 和 史 家 从 不 同 视 域 方法论 术方 法 论 的 得 失 对 中 国 当 代 学 术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启示。 对清学做了评判 , 其中新考据派史家所做贡献 出发, 颇多。笔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新考据派当以胡适 、 ① 学术界对新考据 派 的 认 识 存 在 分 歧。有 学 者 说,新 考 据 派 是 20 傅 斯 年、顾 颉 刚、陈 垣 等 为 代 表。 他 们 推 崇 清 代 学 世纪上半期史学派别之 一,包 括 以 顾 颉 刚 为 首 的 古 史 辨 派、以 傅 术, 视其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最高峰或最有价值者 , 这 斯年为首的史料学派,皆是在胡适“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口号下 创生的(张岱 年 主 编:《中 国 哲 学 大 辞 典》,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2010 是将他们 归 为 新 考 据 派 的 根 本 依 据 所 在 ① 。 其 中, 年版,第 829 页)。董恩强 主 张,新 考 据 派 亦 曰“史 料 学 派”,是 指 胡适和傅斯 年 从 进 化 史 观 的 角 度 ,以 近 现 代 ② 科 学 民国时期具有新观念,重 视 新 材 料,注 重 实 证 的 学 者,以 王 国 维、 方法论和史学观 为 依 据 对 清 学 进 行 考 察 评 述 ,着 力 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陈 垣、陈 寅 恪、李 济 等 为 代 表(董 恩 强:《平 等的眼光:民国 新 派 学 人 的 史 料 观 ( 1919—1949)》,《福 建 论 坛》 发掘其科学精神 和 方 法 论 意 义 ,并 以 之 作 为 中 国 学 “新考据学派”包括方法学派和史 2007 年第 12 期)。许冠三认为, 术现代转型的传统资源 , 体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观 , 料学派,其中,方法学派 代 表 人 物 为 胡 适、顾 颉 刚,史 料 学 派 代 表 为中国现代学 术 的 建 构 做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然 而,他 人物为傅斯年、陈寅恪(许 冠 三:《新 史 学 九 十 年》,岳 麓 书 社 2003 年版,第 3 页)。笔者认 为,陈 寅 恪 推 崇 宋 学 而 鄙 薄 清 学,王 国 维 们忽视乃至否认中国传统学术道德理性的价值及其 主张学无中西新旧,对清 代 学 术 的 推 崇 主 要 是 金 石 学,且 持 保 守 对中国现代学术 建 构 的 意 义 ,是 一 种 唯 科 学 主 义 和 西方文化中心论 , 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 , 探讨其学 的文化观,故不应将他们归入新考据派。 ② 胡适多用“现代(史)”的概念,傅斯年则多用“近代(史)”的概念。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39 述, 把清代考据学 的 形 成 视 为 宋 代 以 来 学 术 累 积 的 一 、胡适 :现代科学方法论和 “ — —如 所以近三百年来这种批判研究的学术 — 产物, 精神视域下的清学 研究有关 古 籍 版 本 的 真 伪 ,和 内 容 的 正 讹 的 ‘校 勘 ; — — 学’ 和研究古籍中文字的原义的‘ 训诂学’ 等等— 胡适终生以传播和建立中国现代学术科学方法 都有了更迅速 的 发 展 。 在 这 些 方 面 的 研 究 ,更 发 展 论为己任, 他倡导 的 实 用 主 义 方 法 论 对 中 国 现 代 学 ” 。 出一个较概括的学术名词叫‘ 考据学’ 或‘ 考证学’ 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适在评述清学时便以科 他进而指出, 朱熹的科学批判性 、 怀疑精神和治学方 学方法论为视域 , 称其最富科学精神 , 却又未达到西 “从 某 些 方 面 来 说 ,朱 法论为清代学术 奠 定 了 基 础 , 成就有限。 方现代科学方法的水平 , 子本人便是一位科学家 。他对古代典籍深具批判能 ( 一) 清学是 对 宋 学 科 学 方 法 论 的 发 扬 ,两 者 是 一脉相承的 力。朱熹 也 是 研 究 古 音 韵 的 急 先 锋 。 他 开 始 怀 疑 ‘ 书经’ 中大部都 是 伪 作 ;平 时 对 古 籍 的 处 理 也 完 全 胡 适 以 进 化 史 观 来 考 察 中 国 学 术 史 ,指 出 清 代 不拘泥于传统; 每每使用新方法, 另创新论。所以从 格物致知” 科学方法论 学术在方法上是对程朱理学“ 我国自十七世纪其后凡三百年的学 这一方面来说, 的继承和发扬 , 清学与宋学实是一脉相承的 。 术研究, 实在并不 是 反 对 朱 熹 和 宋 学 ;相 反 的,近 三 胡 适 以 科 学 方 法 的 发 现 和 建 立 为 主 线 ,将 中 国 百年来的学者, 实 是 承 继 了 朱 子 治 学 的 精 神。这 也 思想史分为三个时期 , 即古典时期, 从公元前第一个 ”⑥ 胡适的 认 识 超 越 了 有 清 以 来 汉 是个崭新的观点 ! “这 是 中 国 思 想 史 上 最 有 创 造 性 、 一千年直到汉代 , 宋对立的各种学术观点 , 自成一家之言。 ;此 后,从 两 汉 统 一 进 最有原始性的固 有 思 想 时 代 ” ( 二) 清代朴学最富科学精神及其缺陷 ;第 三 个 时 期 是 现 代 期 ,从 入分裂时期, 即“ 中古期” “ 胡 适 对 清 代 朴 学 做 了 高 度 评 价,称: 中国旧有 北宋初期) 开始, 可称为“ 中国文艺复兴 公元一千年( 只有清 代 的 ‘朴 学 ’确 有 ‘科 学 ’的 精 神 ”⑦ 。 的学术, 。胡适指出, 阶段” 宋儒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儒家经典 因为清代朴学善 于 将 归 纳 与 演 绎 相 结 合 ,是 真 正 的 《 — — —“格 物 ” , 大学》 中“ 发现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在古 代 史 料 整 理 上 取 得 了 重 要 成 就 。 不 科学方法, “ ‘ ‘ 格’ 至也; 物’犹 事 也。 穷 至 事 物 之 理 ;欲 其 极 处 过胡适同时指出 , 与西方科学相比, 它没能正确看待 。“ ;也 就 是 这就 是 培 根 所 说 的 ‘新 工 具 ’ 无不到也” ”① 。 他 认 为, “格 物 致 知” 笛卡尔所提倡的‘ 方 法 论’ 方法与材料的关系 , 治学只限于纸上材料 , 缺乏现代 科学实验( 实证) 的方法, 成就又相当有限。 “ 方法论被提出来 , 方才算是寻得了中国近世哲学的 方法论”② , 开中国现代科学方法之先河 。 清代学术是对宋儒提出的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 胡适认为: 这个风气一开, 中间虽有陆、 王的反科学 的有力运动, 终不 能 阻 止 这 个 科 学 的 路 重 现 而 大 盛 清代学者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 善于运用假设, 形成了真正的 科 学 方 法 。 胡 适 说,朴 学 主 要 涉 及 文 字学、 训诂学、 校 勘 学 和 考 订 学 ,其 根 本 观 念 主 要 包 ( 括: 研究古书, 并非不许人有独立的见解 , 但是每 1) ( 立一种新见解必须 有 物 观 的 证 据 ; 2)汉 学 家 的 “证 ”③ 因此, 他反 对 梁 启 超 等 人 “清 学 是 于最近三百年 。 对宋学反动” 的观点, 指出清学实是对宋学精神的继 “ 承。清儒排斥宋儒 , 然而顾炎武、 戴震、 钱大昕也实 ① 胡适:《胡适的自 传 》,载 葛 懋 春、李 兴 芝 编 《胡 适 哲 学 思 想 资 料 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年 版,第 274、 278、 280、 281 , 黄震、 王应麟的嫡传子孙” 所以从历史上 在是朱熹、 页。 胡适:《清代学 者 的 治 学 方 法 》,载 《胡 适 文 存 》一 集,黄 山 书 社 “ 来看, 清 代 的 汉 学 其 实 也 只 是 一 种 新 宋 学 ”④ 。 他 ② 还对清代朴学与 程 朱 理 学 、陆 王 心 学 之 间 演 变 的 关 1996 年版,第 281 页。 ③ 胡适:《读梁 漱 溟 先 生 的 〈东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学〉》,载 《胡 适 文 存 》 “ 系做了阐述: 程 朱 的 归 纳 手 续 ,经 过 陆 王 一 派 的 解 二集,第 179 页。 是中国学术史的一大转机 。解放后的思想 , 重新 放, ④ 胡适:《费经虞与费密》,载《胡适文存》二集,第 53 页。 又采取程朱的归纳 精 神 ,重 新 经 过 一 番 ‘朴 学 ’的 训 ⑤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载《胡适文存》一集,第 285 页。 ⑥ 胡适:《胡适的自 传 》,载 葛 懋 春、李 兴 芝 编 《胡 适 哲 学 思 想 资 料 练, 于是有清代学者的科学方法出现 , 这又是中国学 ”⑤ 胡适晚 年 对 此 问 题 又 做 了 新 论 术史的一大转机 。 140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 选》(下),第 129、 283 页。 ⑦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载《胡适文存》一集,第 285 页。 ; ( 据” 完全是“ 例证” 举例作证是归纳的方法 。( 3) 4) 传说禁不起三两个学者的批评指摘 。然而河南发现 汉学家的“ 归纳手续” 不是完全被动的, 是很能用“ 假 了一地的龟甲兽 骨 ,便 可 以 把 古 代 殷 商 民 族 的 历 史 设” 的。故他们的 方 法 是 归 纳 和 演 绎 同 时 并 用 的 科 。 因 此, “单 学 得 一 个 方 法 是 建立在实物的基 础 上 ” 学方法 ① 。假 设 之 所 以 重 要,在 于 它 使 归 纳 法 被 运 最要紧的关头是你用什么材料”⑥ 。 不够的; 用时格外经济和 省 力 ,因 为 归 纳 法 并 不 是 教 人 观 察 朴学只限于纸上材料, 且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方 “ , “ ,在 凡天下之物” 归 纳 法 的 真 义 在 于 教 人 ‘举 例 ’ 故其成就难以与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相比。胡适指 法, 于使人于乱七八糟 的 事 物 里 面 寻 出 一 些 ‘类 似 的 事 , 出, 中国近世学 术 除 了 宋 应 星 的 《 天 工 开 物》 都是一 。当 他 ‘举 例 ’时,心 里 必 已 有 了 一 种 假 设 ”② 。 物’ 而 西 方 学 术 已 走 上 自 然 科 学 的 大 路, 些纸上的学问, 所以,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总括起来主要包括两点 : “ 顾炎武、 阎若璩规定了中国三百年的学术的局面; 葛 ( “ ( 大胆的假设 , 1) 2)小 心 的 求 证。 假 设 不 大 胆 ,不 解白勒、 波耳、 牛敦规定了西洋三百年的学术的 利略、 。戴震所 能有新发明。证据不充分, 不能使人信仰” 。两者的 方 法 是 相 同 的, “ 但 材 料 完 全 不 同, 顾 局面” ‘ 但 宜 推 求,勿 为 株 守 ’八 个 字 是 清 学 的 真 精 说的“ 氏、 阎氏的材料 完 全 是 文 字 的, 葛利略一班人的材料 神”③ 。程朱理学“ 格物致 知”强 调 归 纳, 陆王心学重 完全是实物的。文 字 的 材 料 有 限, 钻 来 钻 去, 总不出 视演绎, 直到清代朴学才将两者相结合 , 使之成为真 这故纸堆的范围; 故三百年的中国学术的最大成绩不 正的科学方法 并 取 得 了 重 要 学 术 成 就 。 胡 适 认 为: 。即使在朴学最有成就 过是两大部《 皇清经解》 而已” “ 西洋这三百年的自然科学都是这种方法的成绩 ; 中 的音韵学上, 由 于 西 方 学 者 善 用 科 学 方 法 和 实 验, 成 ”④ 国这三百的朴学也都是这种方法的结果 。 “ 一 个 格 林 姆( 就也远远 胜 出, G r i mm)便 抵 得 许 多 钱 ,目 标 是 建 立 清代朴学实为 一 场 “史 学 的 运 动 ” 大昕、 孔广森的 成 绩。他 们 研 究 音 韵 的 转 弯, 文字的 “风 新理学。胡适指 出,十 七 八 世 纪 是 反 理 学 时 期, 材料之外, 还要 实 地 考 察 各 国 各 地 的 方 言, 和人身发 气所趋, 遂 成 了 一 个 ‘朴 学 ’时 代,大 家 都 不 讲 哲 学 朴学’ 是 做 ‘实 事 求 是 ’的 工 夫,用 证 据 作 了。……‘ 基础, 考订一切古文化 。其实这是一个史学的运动 , 是中国古文化的新 研 究 ,可 算 是 中 国 的 ‘文 艺 复 兴 ’ 音的器官。由实 地 的 考 察, 归 纳 成 种 种 通 则, 故能成 ⑦ 。他 特 别 推 崇 瑞 典 珂 罗 倔 伦 《 切 为有系统的科 学” 韵》 的成就, 称其“ 可算是上集三百年古音研究之大 ⑧。 成, 而下开后来无穷学者的新门径” ( ; ,戴 时代” 其 目 的 是 要 建 立 “新 理 学 ” Re n a i s s a n c e) 二 、傅斯年 :现代科学观和 “ 重新估定五百年的 震用考证的方法和历史的眼光 , 理学的价值, 打倒旧的理学 , 而建立新的理学 。是为 史学观视角下的清学 近世哲学 的 中 兴 ”⑤ 。 胡 适 是 把 朴 学 放 在 重 新 研 究 中国文化和重建 中 国 哲 学 的 高 度 来 阐 释 的 ,称 它 是 史学意义” 的儒学, 即新理学的重建 , 这是胡适 具有“ 对清代学术及戴震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见解 。 傅斯年提出了 著 名 的 “史 学 便 是 史 料 学 ”思 想, 主张用科学方法来搜集 、 整理和编辑史料, 认为近代 学术的价值即在于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运用科学方 同时, 胡适亦指出了清代朴学的局限性 , 认为清 代朴学未能正确 看 待 方 法 与 材 料 的 关 系 ,不 会 运 用 现代科学实验 的 方 法 。 治 学 方 法 与 材 料 关 系 密 切 , ①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载《胡 适 文 存》一 集,第 287~288 页。 “ 不但材料规定了学术的范围 , 材料并且可以大大地 ②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载《胡适文存》一集,第 293 页。 ; “纸 上 的 材 料 只 能 产 生 考 据 的 方 影响方法的本身” ③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 方 法》,载 《胡 适 文 存 》一 集,第 298、 300 考据的方法 只 是 被 动 的 运 用 材 料 。 自 然 科 学 的 法; 页。 ④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载《胡适文存》三集,第 93 页。 材料却可以产生 实 验 的 方 法 ;实 验 便 不 受 现 成 材 料 ⑤ 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载《胡适文存》三集,第 66、 67 页。 。而且, “纸 上 的 学 问 也 不 是 单 靠 材 料 去 研 的拘束” ⑥ 胡适:《治学的 方 法 与 材 料 》,载 《胡 适 文 存 》三 集,第 98、 101~ ⑦ 102 页。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载《胡适文存》三集,第 97、 胡适: 101 页。 ⑧ 《〈左传真 伪〉的 提 要 与 批 评》,载 《胡 适 文 存》三 集,第 138 胡适: 究的。单有精密的方法是不够用的 。材料可以限死 方法, 材料也可 以 帮 助 方 法。 三 百 年 的 古 韵 学 抵 不 得一个外国学者运用活方言的实验 。几千年的古史 页。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41 法全面考察了清 代 学 术 ,特 别 是 对 清 代 史 学 颇 多 阐 学派, 是清学里最 大 的 一 派 ;二 是 今 文 学 派 ,即 从 孔 指出清代学问是最可信和最有条理的 , 清代史学 述, 庄存与到康 有 为 一 派 ;三 是 理 学 派 ,只 包 括 颜 广森、 达到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最高峰 。 习斋、 李刚主等两三人 ; 四是浙东学派, 有黄梨洲、 万 ( 一) 清代学问是历代学问中最可信和最有条 氏 兄 弟、全 谢 山、章 实 斋 等。 王 船 山、陈 兰 甫 虽 不 能 算浙东学 派,可 学 问 上 有 非 常 相 同 之 论 ,当 归 为 一 理的 傅 斯 年 以 现 代 科 学 观 为 依 据 ,对 清 代 的 学 术 发 一 为 胚 胎 期, 派 ④ 。他还主张将清学发展 分 为 五 期 : 展、 学术精神、 学术贡献、 清代学术与宋学的关系 、 清 从王应麟到焦竑 , 清以前的朴学先进都归在这一时 代学术的流派及其近代转向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 二为发展期, 从 顾 亭 林 到 江 慎 修 的 时 代 ;三 为 极 期; 关于清学与宋学的关系 , 在“ 五四” 时期, 傅斯年 是 钱 晓 徵、戴 东 原、段 懋 堂、王 怀 祖 的 时 代;四 盛期, 清代的学问“只 是 宋 明 学 问 的 反 动 ,很 像 西 洋 认为, 为再变期, 是 从 孔 众 仲 到 俞 曲 园 的 时 代 ;五 为 结 束 , 正对着中 世 的 学 问 而 发 ” Re n a i s s a n c e时代的学问, “这 都 是 中 国 以康有为和 章 太 炎 为 代 表 。 他 说: 期, “ 清代学问是中国思想最后的出产品 。在汉朝以后 , 的学艺再兴时代的各阶级 。前三期是遵着一条线而 出产的各种学问中 , 算 是 最 切 实 最 有 条 理 的”① 。 清 第四期是前三期的反动 ; 朴学派的发达已经极 行的; 代学问是宋明学问的反动可以戴东原的“ 以理为学, 圆满了, 大家觉着他难以复加 , 又觉着他烦琐无用的 以道为统, 以心为宗; 探之茫茫, 索之冥冥, 不若反求 可厌, 所以才能别辟一条道路 。第五期是结束第二、 为证。因此, 清学与宋学是对立的两极 。傅 诸六经” 第三两期的; 太炎先生结束第三期 , 康有为结束第四 “ 斯年指出: 宋明 的 学 问 是 主 观 的 ,清 代 的 学 问 是 客 ” 到 第 五 期 后,由 于 古 文、今 文 学 已 经 自 成 系 统, 期。 观的; 宋明的学 问 是 演 绎 的 ,清 代 的 学 问 是 归 纳 的 ; “相 逢 之 下,此 消 彼 加上西洋学问渐 渐 引 介 到 中 国 , 宋明的学问是悟的 , 清代的学问是证的 ; 宋明的学问 所以这个时期竟可说是中国近代 长的时机已熟了 , 是理想的, 清代的学问是经验的 ; 宋明的学问是独断 文化转移的枢 纽 。 这 个 以 前,是 中 国 的 学 艺 复 兴 时 ” “ 清代的学问是怀疑的 。 因此, 清代的学问, 很有 的, 代, 这个以后, 便要说是中国的学艺再兴时代”⑤ 。 点科学的意味 ,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 , 不过西洋人曾 傅斯年以现代科学的怀疑和实证精神评述了清 经用在窥探自然 界 上 ,我 们 的 先 辈 曾 经 用 在 整 理 古 意义和地位。他指出, 清代学问精神 代学术的价值、 事物上”② 。到 2 0世纪4 0年代傅斯年的观点发生 消 极 的 方 面 是 怀 疑 ,这 怀 疑 恰 成 一 串, 具有二重性: 清代朴学虽然攻击程朱理学 , 立场 了变化。他认为, 疑宋 儒、疑 伪 古 文、疑 古 文、疑 今 文,结 果 便 疑 孔 子, 却实与之相近 。朱子 学 虽 然 倡 导 “尊 德 性 ”与 “道 问 “ 于是乎百家平等了 ……于是乎容纳印度化、 西洋化 , , , 学” 本质却是重“ 道问学” 故实为“ 物学” 清代朴学 ; “ 了” 积极的方面是本着亲历实验的态度 , 用着归纳 “ 朱子之究心训 的重要经学问题都得自宋儒 。他说: 的方法, 取得无数的材料 , 翻来覆去, 仔细考索, 求异 名物, 礼 数,一 如 清 代 朴 学 家 ,‘物 学 ’之 采 色 极 诂, — —这真是 条 好 教 训 ” 。 清 朝 学 问 的 意 义 ,“第 求同— 重。朱子门人及其支裔诚多舍此但讲性命者 。然东 一是求知, 因为知 识 培 养 心 意 (朴 学 家 的 作 用 ,只 是 发、 深宁 竟 为 清 代 朴 学 之 远 祖 。 此 不 磨 之 事 实 也 。 ; 学问养其心知) 第二是求实用( 这 求知。戴东原说, , 清代朴学家之最大贡献 , 语学耳( 兼训诂音声) 至于 ;第 三 是 求 实 用 (这 是 今 文 学 派 主 是颜、李 一 派 ) , “清 代 朴 学 家 之 立 场 , 每得自宋儒” 经学中之大题 , 岂非去朱子为近”③ 。可见, 傅斯年对朴学与宋学的 ① 关系认识虽有变 化 ,但 评 价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都 是 以 现 2010 年版,第 57 页。 ② 傅 斯 年:《清 代 学 问 的 门 径 书 几 种 》,载 《傅 斯 年 集 》,第 58~59 代科学观与方法 论 为 依 据 的 ,其 早 期 称 清 学 与 宋 学 对立, 是指清学是 科 学 的 ,宋 学 是 不 科 学 的 ;后 来 主 页。 ③ 傅 斯 年 还 用 进 化 论 考 察 清 代 的 学 术 流 派 、学 术 演变和近代转 向 。 他 将 清 代 学 术 分 成 四 派 :一 是 朴 142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载《傅 斯 年 全 集》第 2 卷,湖 南 教 育 出 版社 2003 年版,第 661 页。 张清学与 朱 子 学 立 场 相 近 ,亦 是 指 朱 子 学 的 “道 问 是科学方法, 其研究开启朴学研究之先河 。 学”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 几 种》,载 《傅 斯 年 集》,花 城 出 版 社 ④ 傅 斯 年:《清 代 学 问 的 门 径 书 几 种 》,载 《傅 斯 年 集 》,第 59~60 页。 ⑤ 傅 斯 年:《清 代 学 问 的 门 径 书 几 种 》,载 《傅 斯 年 集 》,第 60~61 页。 ” 。所以, “ 义) 清代 学 问 在 中 国 历 朝 的 各 派 学 问 中, 炎武搜求直接的 史 料 订 史 文 ,以 因 时 因 地 的 音 变 观 竟是比较的最可信 、 最 有 条 理 的”① 。 现 代 学 者 要 整 阎若璩以实在地理订古记载 , 以一切比核 念为语学, 理中国历史上的 学 问 、从 事 中 国 语 言 学 研 究 和 中 国 辨证伪孔, 不注经 而 提 出 经 的 题 目 ,并 解 决 了 他,不 古代社会 史 研 究,自 然 要 吸 收 西 方 的 研 究 方 法 ,但 著史而成就了 可 以 永 远 为 法 式 的 辨 史 料 法 。 亭 林、 “ 必须用清朴学家的精神才能成功”② 。 百诗这样对付历史学和语言学 , 是最近代的: 这样立 ( 二) 近代中国史学盛于清代 点便是不朽的遗训”⑧ 。 对于近代史学 , 傅斯年提出了“ 近代中国的语言 不过, 清代 史 学 也 存 在 严 重 局 限 性 。 傅 斯 年 强 学和历史 学,开 创 于 赵 宋,近 三 百 年 来 成 绩 很 大 ”③ ( 判定近代史学的 进 步 有 三 条 标 准 : 调, 1)凡 能 直 接 的重要观点。他运用“ 史学便是史料学” 理论对清代 便进 步。 凡 间 接 研 究 前 人 所 研 究 或 前 人 研究材料, 指出其史料考据和整理运用了和西 史学加以评析 , 所创造之系统, 而不繁丰细密参照所包含的事实 , 便 方相同的方法 , 极大扩充了史料 , 取得了和西方语言 ( 凡一种 学 问 能 扩 张 研 究 的 材 料 便 进 步 ,不 退步; 2) 史学类似的成就 , 达到了中国史学的高峰 。 学、 ( 能的便退步; 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做研究时应用的 3) 首先, 清学 是 对 宋 学 的 发 扬 光 大 。 傅 斯 年 高 度 工具的则 进 步,不 能 的 则 退 步 ⑨ 。 以 此 衡 量,“除 几 肯定宋代史学 、 尤其 是 司 马 光 《通 鉴 考 异 》在 史 料 考 个例外算, 近几世 中 中 国 语 言 学 和 历 史 学 实 不 大 进 称其开中国近代史学之先河 , 在 订和整理上的成就 , 。他认 为,清 代 史 学 的 成 就 主 要 是 直 接 研 究 材 步” “到 十 七 八 世 纪,这 方 法 才 算 有 自 觉 的 完 成 西洋, “ 料, 亭林 百 诗 在 很 早 的 时 代 已 经 使 用 最 近 代 的 手 了”④ 。他指出, 清代和近代 史 学 以 纸 质 文 献 与 金 石 他们的历史学 和 语 言 学 都 是 照 着 材 料 的 分 量 出 段, “ 文献比勘互证始于宋代 , 北宋人的史学分析工夫到 货物的。他们搜 寻 金 石 刻 文 以 考 证 史 事 ,亲 看 地 势 、 《通 鉴 》那 样 的 制 作 。 这个地步, 所以才 能 有 《唐 书 》 以察古地名。亭林于语言按照时和地变迁的这一个 到了近代顾亭林 、朱 竹 垞 等,以 石 文 校 史 书 ,时 有 精 观念看得颇清楚 , 百诗于文籍考订上成那末一个伟 而钱竹汀‘ 乃 尽 …… 出 其 上,遂 为 古 今 金 石 学 之 论, 大的模范著作, 都是能利用旧的新的材料 , 客观的处 。廿一史之考 异 ,金 石 文 之 跋 尾,皆 同 一 意 义 之 冠’ 。他甚至认 为: “最 近 三 十 年 中 ,缪 荃 荪、罗 振 工作” 王国维皆于石 刻 与 史 传 之 校 正 工 夫 上 续 有 所 贡 玉、 ”⑤ 他 然其造诣之最高点 , 亦 不 过 如 钱 竹 汀 而 已。 献, 强调, 史语所的治 史 宗 旨 和 方 法 亦 是 对 此 方 法 的 继 理实在问题, 因解决之问题更生新问题 , 因问题之解 瑠。 但 清 代 史 学 在 扩 张 材 料 瑏 决更要求 多 项 的 材 料 ” 和新工具上却存 在 严 重 不 足 ,近 代 史 学 已 成 为 各 种 “ 科学 方 法 之 汇 集, 地 质,地 理,考 古,生 物,气 象,天 文等学, 无一不 供 给 研 究 历 史 问 题 者 之 工 具 。 顾 亭 “ 承, 此在中国, 固为司马光以至钱大昕之治史方法 , 在西洋, 亦为软克、 莫母森之著史立点”⑥ 。 其 次,清 代 史 学 已 具 有 近 代 西 方 语 言 学 和 史 学 的性质。傅斯年说, 近代史学便是史料学 , 便是语言 ① 页。 ②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载《傅斯年集》,第 64 页。 ③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 页。 “ 学, 因为, 本来语言即是思想 , 一个民族的语言即是 这一个民族精神上的 富 有”⑦ 。 易 言 之, 只有通过对 训诂和解释, 才能明白 文献史料中语言文字的考订 、 傅 斯 年:《清 代 学 问 的 门 径 书 几 种 》,载 《傅 斯 年 集 》,第 61~62 ④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 讲 史 学》,凤 凰 出 版 社 2008 年版,第 2 页。 ⑤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讲史学》,第 17~18、 19 页。 史料包含的思想信息 , 才能还原客观的历史 。他说, ⑥ 傅斯年:《〈史料与 史 学 〉发 刊 词 》,载 《傅 斯 年 全 集 》第 3 卷,第 ,中 国 却 “发 达 甚 欧洲“ 历史 学 和 语 言 学 发 达 甚 后” 335 页。 ⑦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 司马 迁 “能 那 样 子 传 信 存 疑 以 别 史 料 ,能 作 八 早” 书, 能排比列国的纪年 , 能有若干观念比十九世纪的 。到宋代, 大名家还近代些” 语言学和史学获得了大 “ 照这样进 化 到 明 朝 ,应 可 以 有 当 代 欧 洲 的 局 发展, 面了, 不幸胡元之乱 , 明朝人之浮夸, 不特不进步 , 或 。到清代, “ 者退步了” 出现了最具近代性的史学 , 顾 ⑧ 180 页。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180~181 页。 ⑨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182~183 页。 瑠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瑏 184~185 页。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43 林研究历史事迹时自己观察地形 , 这意思虽然至好 , 具, 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 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 但如果他能有我们现在可以向西洋人借来的一切自 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 , 而史学外的达尔文 范域, 然科学的工具 , 成 绩 岂 不 更 卓 越 呢? 若 干 历 史 学 的 论, 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③ 。 在方法论方面, 两人所说不尽相同。胡适推崇的 无从解决”① 。 问题非有自然科学之资助无从下手 , 科学方法论主要是杜威的实验( 实用) 主义。他说, 哲 三 、胡适 、傅斯年清学研究的科学观 、 其 最 新 成 就 便 是 实 验 哲 学, 尤其 学就是科学方 法 论, 方法论及其启示 是杜威的实验 主 义 哲 学。实 验 主 义 的 两 个 基 本 观 念 “ 历史的态度, 这两个基本观念 是科学实验室的态度、 综上可见, 胡适和傅斯年考察清学的视角和方 实验主 都是十九世纪科学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 法虽有差异, 但都 以 近 现 代 科 学 的 进 化 史 观 和 方 法 ④ 。他 往 往 又 把 义不过是科学方法在哲学 上 的 应 用” 论为视域, 是一 种 科 学 的 工 具 理 性 思 维。 他 们 希 望 , “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科学的 科学方法概括为“ 通过对清学中科 学 精 神 和 方 法 论 资 源 的 发 掘 ,为 中 方法, 说 来 其 实 很 简 单,只 不 过 ‘尊 重 事 实,尊 重 证 国现代学术的 建 立 提 供 现 代 科 学 方 法 论 。 但 是,由 。在应用上, 科 学 的 方 法 只 不 过‘ 大 胆 的 假 设, 小 据’ 于他们忽视价值理性对中国现代学术建构的重要作 ” “ ⑤ 。实 际 上, 心的 求 证’ 大 胆 的 假 设, 小 心 的 求 证” 用, 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 具有唯科学主义和西方中 是“ 科学实验室的态度” 的具体展开, 两种说法并不矛 心主义倾向, 其理 论 得 失 对 当 代 中 国 学 术 发 展 具 有 盾。实验主义对史学同样适用。他说, 历史科学和实 重要启示。 “ 只是历史科学里的‘ 证据’ 无法复制。 验科学的不同, ( 一) 胡适、 傅斯年清学研究的科学观与方法论 历史科学家只有去寻找证据; 他们不能( 用实验方法) 如上所述, 胡适和傅斯年均从进化史观出发 , 视 ⑥。 来创制或重造证据” 清学为宋学的继 承 和 发 展 ,其 进 化 的 动 力 就 是 具 有 傅斯年的方 法 论 主 要 是“ 史 学 便 是 史 料 学”的 近 现代意义的科 学 精 神 和 方 法 。 他 们 认 为,中 国 传 统 代史学观, 它实 质 是 一 套 搜 集、 整理和编纂史料的方 学术思想发展史 就 是 科 学 精 神 和 方 法 萌 发 、曲 折 演 法论体系, 是借 鉴 德 国 兰 克 学 派 等 实 证 史 学 的 产 物。 进的历史, 并以之 评 判 清 学 在 中 国 学 术 史 上 的 地 位 其“ 史学便是史料学” 的命题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同时 及其与宋学的 关 系 。 在 经 学 层 面,清 代 朴 学 之 所 以 ( 也是史学研究 依 次 递 进 的 三 个 步 骤 的 工 作: 1)史 学 达到传统学术的最高峰 , 或是因其“ 确有‘ 科学’ 的精 的进步依赖 史 料 的 发 现 与 扩 张。“ 可 见 史 料 的 发 见, ( , ( 。 胡适) 或是因其“ 最可信、 最有条理” 傅斯年) 神” 足以促成史学 之 进 步, 而 史 学 之 进 步, 最赖史料之增 在史学层面, 傅斯年 以 “史 学 便 是 史 料 学 ”的 近 代 史 。“ 加” 新史料之发见与应用, 实是史学进步的最要条 学观来衡量清代史学 , 认为近代中国史学“ 开创于赵 ⑦ 。这实际是指 史 学 研 究 的 第 一 步 工 作, 件” 即不断 ,其 治 史 方 法 甚 至 可 与 西 近三百年来成 绩 很 大 ” 宋, 发现和搜集各种史料。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史学的发 方近代的兰克和莫母森相比拟 。 展。( 史学便 是 通 过 史 料 的 整 理 和 比 较 研 究, 以还 2) 他 们 都 认 为 进 化 论 是 现 代 科 学 的 产 物 ,并 以 之 “ 史 学 便 是 史 料 学 …… 原和呈现历 史 事 实。他 主 张, 考察学术思想 的 发 展 ,形 成 了 一 种 学 术 进 化 观 。 胡 ;而 整 理 史 料 的 方 法, 史料学 便 是 比 较 方 法 之 应 用” 适说, 实验主义作为一种新哲学是 1 9 世纪科学进步 作为其两 个 根 本 观 念 之 一 的 “历 史 的 态 度 ” 的产物, ① “ 即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物 , 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 184 页。 ② 胡适:《实验主义》,载《胡适文存》一集,第 216 页。 ③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的结果,便 发 生 了 一 种 ‘历 史 的 态 度 ’( t h eg e n e t i e 。……这 就 是 要 研 究 事 务 如 何 发 生 ,怎 样 me t h o d) 怎样变到现 在 的 样 子 …… 这 种 历 史 的 态 度 便 来的, 是实验主 义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元 素 ”② 。 傅 斯 年 也 把 达 “近 代 的 历 尔文进化论视为 根 本 性 的 方 法 ,他 主 张: 史学只是史料学 , 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 144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180 页。 《实验主义》,载《胡适文存》一集,第 216 页。 ④ 胡适: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载《胡适文存》三集,第 93 页。 ⑤ 胡适: ⑥ 《胡适的自传》,载葛懋春、李兴芝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 胡适: (下),第 198 页。 ⑦ 《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讲史学》,第 21、 傅斯年: 22 页。 “ 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第 目标”⑤ 。 ① 。通 过 对 各 类 史 料 进 行 比 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 ,随 着 傅 斯 年 则 主 张, 所 谓 方 法,无 所 谓 新 旧” 较, 校勘其真伪, 考订其史实, 最终还原和呈现历史事 时代 的 变 迁 和 进 步 ,“常 有 新 观 念 新 方 法 产 生 ”⑥ 。 “ 史学只是 史 料 编 纂 学。他 认 为: 近 代 史 学, 实。( 3) 东西方学术发展 道 路 是 相 同 的 ,而 且 古 代 中 国 长 期 史料编辑之学也, 虽工拙有异, 同归则一, 因史料供给 “ 处于领先地位。他指出: 论到语言学和历史学在中 遂生批评之方式, 此种方式非抽象而来, 实由 之丰富, 国的发达是很引人寻思的 。西历纪元前两世纪的司 ” ② 即在史料搜集、 事实之经验。 校勘和考订工 作 完 成 能那样子传 信 存 疑 以 别 史 料 ,能 作 八 书,能 排 马迁, 后, 对最能反映 历 史 真 实 性 的 史 料 加 以 编 纂, 史学的 比列国的纪年, 能有若干观念比十九世纪的大名家 工作和任务至此完成。在傅斯年看来, 只有具备这些 ”⑦ 但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学 术 却 落 后 了 ,清 代 还近代些。 内涵和操作程序的史学才是近代意义的科学史学。 学术虽然具有近 代 科 学 精 神 和 方 法 ,却 无 法 与 完 全 ( 二)胡 适、傅 斯 年 治 史 方 法 的 理 论 得 失 及 其 启示 运用科学方法 的 近 代 西 方 学 术 相 比 。 所 以,必 须 在 继承清代学术的 基 础 上 ,吸 收 西 方 近 代 方 法 论 来 建 清 学 是 中 国 古 代 学 术 发 展 史 上 的 最 后 阶 段 ,中 立中国近代学 术 。 因 此,他 一 方 面 把 清 代 朴 学 的 治 国近代以来的学 术 史 与 之 有 着 直 接 的 承 继 关 系 ,是 “ 我们宗旨第一条 学方法作为史语所的第一条宗旨 : 中国近代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作为中 是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 。……正因为我们觉得亭林 国现代史学科学 化 的 领 军 人 物 ,胡 适 和 傅 斯 年 希 望 百诗在很早的时 代 已 经 使 用 最 近 代 的 手 段 ,他 们 的 通过对清学的研 究 ,发 掘 其 内 在 的 科 学 精 神 和 方 法 历史学和语言学都是照 着 材 料 的 分 量 出 货 物 的 ”⑧ ; 论资源, 阐释其蕴涵的现代性价值 , 为中国现代学术 另一方面又强调中 国 近 代 学 术 必 须 是 超 越 “正 统 汉 的建立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证明 。 。他强调, 学” 的“ 科学的东方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设 “ 胡适认为科学方法无东西之分 , 科学的法则只 “ 立的目的, 并非求继续汉学之正统 , 乃欲以‘ 扩充材 是把常识上的法则纪律化而已 。……事实上治学方 料, 扩充工具’ 为 方 术,而 致 中 国 历 史 语 言 之 学 于 自 。“ ‘考 据 ’或 ‘考 证 ’的 意 法, 东西双方原是 一 致 的 ” 然科学之境界中”⑨ 。“ 我们 要 科 学 的 东 方 学 之 正 统 。我说有证据的探讨一直就 义便是‘ 有证据的探讨’ ” 瑠 瑏 在中国! 这也是一切历史科学( 所共 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 ; 胡适和傅斯年为包括史学在内的中国现代学术 。 在 谈 到 杜 威 实 用 主 义 时 ,他 说: 的治 学 方 法” 用) 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传播的实用主义方 “ 在那个时候, 很少人( 甚至根本没有人) 曾想到现代 法论在中国现代 学 术 界 产 生 了 广 泛 和 深 远 的 影 响 , 的科学法则和我国古代的考据学 、 考证学, 在方法上 傅斯年“ 史学便是 史 料 学 ”的 思 想 及 其 创 建 “科 学 的 ”③ 另 一 方 有相通之处。我是第一个 说 这 句 话 的 人 。 胡适却认为中 国 学 术 缺 乏 西 方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科 面, 学精神和方法 , 如 “中 国 人 作 史,最 不 讲 究 史 料 。 神 ① 《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讲史学》,第 2 页。 傅斯年: ②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 迁》,载《傅 斯 年 全 集》第 3 卷,第 156 傅斯年: 页。 话官书, 都可作史料, 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 。却 不知道 史 料 若 不 可 靠,所 作 的 历 史 便 无 信 史 的 价 即便是像 清 学 这 样 具 有 科 学 精 神 值”④ 。在他看来, 和方法的 学 术,与 西 方 学 术 相 比 ,依 然 存 在 严 重 不 ③ 选》(下),第 110、 198、 109 页。 ④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2 页。 ⑤ 胡适:《胡适的自 传 》,载 葛 懋 春、李 兴 芝 编 《胡 适 哲 学 思 想 资 料 选》(下),第 262 页。 足。 因 此,他 试 图 通 过 引 介 西 方 现 代 科 学 观 、方 法 在发掘清学现 代 性 资 源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中 国 现 代 论, 学术, 故而他有时 将 用 科 学 方 法 研 究 国 学 的 事 业 称 , 为“ 新汉学” 并 视 之 为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的 革 命。 他 晚 ⑥ 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载《傅斯年讲史学》,第 159 页。 ⑦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180~181 页。 ⑧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⑨ 184 页。 傅斯年:《致王献唐》,载《傅斯年全集》第 7 卷,第 92 页。 瑠 瑏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 作 之 旨 趣》,载 《傅 斯 年 讲 史 学》,第 “在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我 们 真 新文化运 动 以 来, 年曾说, 也是企图搞出个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来 。……把 汉学研究的范围 扩 大 ,本 来 也 是 我 个 人 野 心 的 主 要 胡适:《胡适的自 传 》,载 葛 懋 春、李 兴 芝 编 《胡 适 哲 学 思 想 资 料 188 页。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45 东方学” 也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 想家如 尼 采 就 开 始 批 判 西 方 工 具 理 性 文 明 。 进 入 这里不再赘述 。 然 而,他 们 上 述 思 想 和 实 践 具 有 典 这种 批 判 的 声 音 越 来 越 强 烈 ,韦 伯 较 早 地 2 0 世纪, 型的“ 工具理性” 倾 向,无 视 甚 至 否 定 “价 值 理 性 ”在 注意到工业社 会 中 工 具 理 性 张 扬 的 倾 向 。 在 当 代, 学术发展中的地 位 和 作 用 ,是 典 型 的 唯 科 学 主 义 和 法兰克福学派、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对其都有 西方文化中心论 。 深刻批判。 “ 工具理性” 与“ 价值理性” 是马克斯·韦伯提出 在 东 西 方 历 史 发 展 中,两 种 理 性 所 占 的 地 位 和 关于人的社会 行 动 的 基 本 概 念 。 所 谓 工 具 理 性 ,即 所起的作用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 “ 它决定于对客体 在 环 境 中 的 表 现 和 他 人 的 表 现 的 可以说, 中国历史文化是 传统文化更看重道德理性 , , 预期; 行动者会把这些预期用作‘ 条件’ 或者‘ 手段’ 在人文道德理 性 的 主 导 下 发 展 起 来 的 。 进 入 近 代, 以实现自 身 的 理 性 追 求 和 特 定 目 标 ”① 。 工 具 理 性 由于受到西方的 全 面 冲 击 ,中 国 步 入 了 学 习 西 方 的 不看重行动本身 的 价 值 ,而 看 重 行 动 能 否 成 为 达 到 其表现 就 是 实 现 以 工 具 理 性 为 核 心 的 科 历史进程, 目的的有效手段 及 其 选 择 的 手 段 是 否 最 有 效 率 ,因 学和民主的现代化过程 ; 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上 , 主 ,它 关 注 的 是 此也被称为“ 功效 理 性”或 “效 率 理 性 ” 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全盘西化论 。 客观世界。所谓价值理性, 即“ 它决定于对某种包含 胡适和傅斯年以现代科学观和方法论对清学的 在特定行 为 方 式 中 的 无 条 件 的 内 在 价 值 的 自 觉 信 评判无疑是以工 具 理 性 为 原 则 和 依 据 的 ,他 们 眼 中 无论该价值是 伦 理 的 、美 学 的、宗 教 的 还 是 其 他 仰, 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实为西方科学观视域下的学术思 的什么东西, 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 , 而不管其成败与 想史, 其传统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被轻蔑地排除了 。 , 否”② 。价值理性只看重行 为 的 “ 绝 对 价 值” 即行为 如他们对清学及其 与 宋 学 关 系 的 阐 述 是 只 见 其 “道 自身的价值, 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 它关注的是人文世 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 而无视其“ 尊德性” 的道德 问学” 。 界, 尤其是道德精神世界 , 故亦被称为“ 道德理性” 精神和人文传统 。他们以工具理性的科学方法论为 两种理性是 人 和 社 会 都 具 有 的 。 不 过,西 方 历 唯一方法建构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 在 他 们 看 来 ,科 学 可 史、 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 , 本质上是在工具理 以解决包括伦理 道 德 和 人 文 精 神 在 内 的 一 切 问 题 , 性主导下发展起 来 的 ,其 表 现 就 是 科 学 主 导 社 会 和 。有学者说: “ 这是十足的“ 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 使 西 方 实 现 现 代 化。 工 具 理 性 的 运 用 历史的发展, ( 形容词 是 ‘唯 科 学 的 ’ s c i e n t i s t i c)可 定 义 为 是 那 种 “ 一 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和积极的意义 , 把所有的实在都 置 于 自 然 秩 序 之 内 ,并 相 信 仅 存 科 般地说, 工具理性 兴 起 对 于 任 何 一 个 国 家 的 社 会 现 即生物的、 社 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 代化进程来说都 是 必 要 的 ,当 一 个 社 会 的 基 本 发 展 ”⑤ 唯 科 学 主 义 会的、 物理的或心理的力 面)的 观 点。 目 标 确 定 之 后,张 扬 并 运 用 工 具 理 性 便 至 关 重 是西方近代以来 科 学 发 展 的 产 物 ,以 它 为 方 法 和 准 创造了 要”③ 。它不仅带来了社会 器 物 层 面 的 变 化 , 则来评判中国历史文化和建构现代化的各种思想和 以往任何时代不 可 比 拟 的 物 质 成 就 ,也 创 造 了 巨 大 “我 很 不 实践, 必然导致 全 盘 西 化 论 。 胡 适 曾 宣 称 : 的精神财 富,改 变 了 人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精 神 面 貌 。 客气的指摘我们 的 东 方 文 明 ,很 热 烈 的 颂 扬 西 洋 的 但是, 片面强调 工 具 理 性 ,甚 至 主 张 唯 工 具 理 性 论 , ”⑥ 因 此,中 国 的 出 路 就 是 全 盘 西 化 ,“所 近代文明。 以至价值理性被 遮 蔽 ,也 给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带 来 了 严 重的问题和危机 。“ 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的显著效用 极大地强化了它 的 合 法 性 ,使 其 影 响 远 远 超 出 了 工 渗透 于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成 为 衡 量、 具的范畴, 规范和裁判人类 行 为 合 理 性 最 权 威 的 标 准 ,甚 至 逐 ① 社 2010 年版,第 114 页。 ②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 1 卷,第 114 页。 ③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 展 理 论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2013 年 版,第 200~201 页。 渐 取 代 了 价 值 尺 度,成 为 一 种 崇 拜 或 信 仰 的 对 象。……工具理性 对 价 值 理 性 的 排 斥 ,正 是 现 代 科 学危机的症结之 一 ,也 是 现 代 社 会 陷 入 精 神 危 机 的 根源之所 在 ”④ 。 从 1 9 世 纪 晚 期 开 始,西 方 一 些 思 146 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 1 卷,阎 克 文 译,上 海 人 民 出 版 ④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第 196 页。 ⑤ 郭颖颐:《中国 现 代 思 想 中 的 唯 科 学 主 义 ( 1900—1950)》,雷 颐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 页。 ⑥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载《胡适文存》四集,第 458 页。 以我主 张 全 盘 的 西 化,一 心 一 意 的 走 上 世 界 化 的 有将工具理性和 道 德 理 性 统 一 起 来 ,把 科 学 精 神 与 “ 觉 得 欧 美 的 东 西 都 是 好 的, 路”① 。傅斯年也曾说: 人文关怀密切结 合 ,才 能 建 构 起 富 有 中 国 特 色 和 话 固然是荒谬极了 ; 但是极端的崇外 , 却未尝不可 。人 语权的当代中国人文学术 。 有一步一步的阶级 , 西洋文化比起中 类文明的进化 , 国来, 实在是先了几步 , 我们只是崇拜适于我们的文 本文系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多 维 视 角 下 传 所以一百件事 , 就有 化。……因为中国文化后一步 , 统 史 学 与 中 国 现 代 新 史 学 关 系 研 究 ”(项 目 号: 九十九件比较的不如人 , 于是乎中西的问题 , 常常变 的阶段性成果。 1 2BZS 0 0 2) ”② 成是非的问题了 。 ( 本文作者: 徐国利 这种片面崇尚工具理性的唯科学主义和全盘西 化论对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发 展 构 成 了 严 重 的 危 害 。 因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 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 王 为, 作为人文学科 的 史 学 包 括 事 实 层 面 的 认 识 和 价 贞 事实层面的认识必须要有科学的认 值层面的理解 , 识方式, 但建立在 事 实 认 识 基 础 上 的 道 德 情 感 认 同 却需要人文的价值判断 。因此, 史学既是科学 , 又是 “ 天才史家” 的张荫麟说: 史学应 艺术。被誉为民国“ 抑 艺 术 欤? 曰 兼 之。 …… 惟 以 历 史 所 表 为科学欤, 现者为真境, 故其资料必有待于科学的搜集与整理 。 然仅有资料, 虽极精确, 亦不成史。即更经科学的综 , 合, 亦不成史。何也?以感情、 生命、 神彩( 采) 有待 ”③ 现 代 史 家 陈 寅 于直观的认 取,与 艺 术 的 表 现 也。 恪基于人文价值 理 性 ,对 宋 学 和 清 学 做 出 截 然 不 同 于傅斯年、 胡适的评判 。他认为, 中国文化和学术在 宋代 达 到 顶 峰。 在 史 学 上,“宋 贤 史 学,今 古 罕 “ 有清一代经学号称 极 盛 , 而史学则远不逮宋 匹”④ , 不仅在于 宋 代 史 家 的 长 编 考 异 法 人”⑤ 。究其原因, 为后世中国史学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方 法 论 ,更 在 于 宋 代 “欧 阳 永 叔 少 学 韩 昌 黎 之 文 ,晚 学术崇尚民族气 节 , 作义儿冯道诸传 , 贬斥势利, 尊崇气节, 撰五代史记, 遂一匡五代之浇漓 , 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 , 竟为我民 族 遗 留 之 瑰 宝 ”⑥ 。 以 柳 诒 徵 和 钱 穆 为 代 表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史家则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 ① 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载《胡适文存》四集,第 400 页。 传统道德理性的价值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 ② 傅斯年:《答 余 裴 山》,《新 潮》第 一 卷 第 三 号,载 《新 潮》第 一 册, 他们亦对宋代史学和文化予以高度 中的决定作用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54 页。 ③ 张荫麟:《论历史 学 之 过 去 与 未 来 》,载 陈 润 成、李 欣 荣 编 《张 荫 ④ 麟全集》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935 页。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148 页。 ⑤ 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 化 考〉序》,载 《金 明 馆 丛 稿 二 编》,三 ⑥ 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269 页。 陈寅恪:《赠蒋秉南序》,载《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评价, 批评清代学术不讲义理和片面追求考据 , 是中 国史学发展的衰退 ⑦ 。 中国当代人文学术正处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 时期,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胡适 、 傅斯年清学研究的科 版,第 162 页。 学观、 方法论及其 为 建 构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体 系 所 做 出 也要 看 到 其 存 在 的 价 值 理 性 缺 失 所 带 的重要贡献, ⑦ 参见拙文《新儒学视野下中国传统史学的阐释与建构———柳诒徵 来的严重弊端 ; 同时, 要充分吸收诸多中国现代史家 的中国传统史学观述评》,(韩 国)《中 国 史 研 究》 2014 年 第 93 辑;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新书写———以钱穆前 重视传统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合理因素 。只 《河北学刊》 期的传统中国史学研究为例》, 2014 年第 4 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