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资讯》2016年第15期(总第207期).pdf
高教资讯 2016 年第 15 期(总第 207 期) 出版日期:2016 年8 月15 日 主管: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主办:济南大学高教研究院 本 期 要 目 构建“纵横有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1 创业学院怎么建立?如何建设?………………3 探秘英国大学的“众创空间”…………………3 教育部公布 2016 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4 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建设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纵观我 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还存在工作体系简 单粗放、教育资源各自为政、资源投放比较单 一等显在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 必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顶 层设计,系统构建契合高校自身特色、符合高 等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规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培育体系。 一、“纵横有道”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 的构建规律 横有道,着重研究以高校内部各部门密切 合作为基础,建立起高校、政府、企业、民间 公益组织等单位多元协同、互促共进的创新创 业能力培育机制。纵有道,着重研究按照企业 发展、人才开发、学生成长的逻辑顺序,制定 基于不同创新创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层级化提升方法。纵横联动有道,研究 “横向互补重广度、纵向递进显深度、多元交 织讲方法、纵横有道守规律”的大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培育体系。 1.遵循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规律。就大学 生创新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言,其创新创业 发展过程往往仅集中在投入期和成长期。而在 这两个阶段中,根据大学生人才培育的基本阶 段性划分,又可进一步分解其过程为知识准备 阶段、创意形成阶段、项目选育阶段、实践孵 化阶段和市场运营阶段。高校在整合教育资源 以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必然遵循这个 一般过程规律,才能有的放矢、科学高效。 2.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高校人才培养 要求全面育人,也要求因材施教。因此,在创 新创业教育这样一条实践性非常强的育人路 径中,既要落实全面满足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多 方需求,又要落实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发 展的个性化需求。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 中,教育资源要很好地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最 终也必须实现其具体化。高校必须将教育相关 资源物化为创新创业教研载体、创新训练载 体、模拟实训载体、项目实验载体、创业孵化 载体等,全面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 需求,才能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效 益最大化。 3.遵循教育资源交互规律。将现有的各界 资源加以具体化,加以整合调配,或能在创新 创业教育工作中事半功倍。在创新创业教育资 源有限的情况下,明晰资源载体在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利益诉求以 及工作重点难点,才能真正产生交互作用,实 现协同价值最大化。 二、纵向层级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育载体建设 纵向上,应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知识积累—意识养成—实训锻炼—项目选 育—实践孵化”的逻辑顺序,制定基于不同年 级、不同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差异 化层级推进路线。形成“创新创业教研载体— 创新训练载体—模拟实训载体—项目实验载 体—创业孵化载体”为主线,有序推进、层次 分明、良性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载体群, 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1.打造双创教研载体,培育知识结构。着 力建设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以优秀的课程为 引领形成科学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着力建 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机构,以目前一些 高校建立的素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为 依托,全面铺开教育教学。(未完,转下页) 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 (接前页)同时应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积 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学校认定的各类竞赛、科学 研究、发明创造以及其他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2.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育精神意识。强 化教学实践训练课程,把实践教学作为连通学 校专业教育与参与创新创业实训的通道。拓展 科技创新训练平台,拓展工程实践训练平台, 以实施国家教育部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计 划为突破口,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大力促 进学生工程意识与素质、实践创新精神与能力 的不断提升。 3.打造模拟实训载体,培育实践技能。以 在全国高校中已经形成广泛影响力的“挑战 杯”赛事为龙头,以各省市、各高校纷纷组织 的科研立项、创新创业赛事为支撑,构建创新 创业教育的模拟竞赛体系,形成“校院班”三 级参赛机制。同时应大力引进创新创业软件系 统,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室”“企业 沙盘对抗模拟中心”“网络创新创业实验室” 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模拟实训的机 会。 4.打造项目实验载体,选育优质项目。多 媒介向大学生推荐创新创业项目信息,组织专 家严格审核,重点帮助大学生遴选“专业服务 型”和“产品开发型”的项目,引导大学生提 升创新创业层次。全面培育创新创业试验项 目,注重资源保障,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零成本”启动,并为重点项目提供持续孵化 通道。采取学校颁发虚拟经营执照的形式,让 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流程。组织创新创业 实验项目阶段性孵化成果评审会,对实验效果 好、运作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安排创新 创业园、科技园等更大平台进行二次孵化。 5.打造创业孵化载体,扶持自主创业。进 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工作。众多高校应 统筹规划,通过共建或自建的方式,打造多个 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并设立 专门的载体管理服务机构。组建大学生创新创 业联盟等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自我管 理、自我服务于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2016 年第 15 期 2008 年第 2期 2016 年年 8月 1530 日出版 2008 1月 日出版 高教资讯 高教资讯 三、横向多元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育机制建立 横向上,应以校内各部门密切合作为基 础,建立起高校、政府、企业、民间公益组织 等单位多元协同的机制,统筹考虑创新创业 “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的培育资 源,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合力。结合纵向 层级推进的路线,从而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网状体系,强调“教育教学 资源—实践实训资源—政策环境资源”的内在 关系和协调重点,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1.以协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重点,提升 通用能力。协同管理、财经等相关学院,建设 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再推广到各二 级院系。协同教务处、校团委、创新创业教学 教研机构等部门,在全校层面上推进创新创业 教育必修课,并设置课外创新创业学分,对各 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训练项目制定相应的 学分评定标准;协同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 和设备处等,加强本科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 学中的实践课程管理,加强通用的创新创业训 练和教学实践课程建设。 2.以协同整合实践实训资源为重点,提升 专业能力。应逐步推进学校与外界单位的协 同,重点促进教育实践资源整合。协同各高校 的创新创业专门培训机构,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实训课程模块设计。协同社会创新创业指导培 训机构、产学研基地等组织,大力构建创新创 业实训平台。 3.以协同整合政策环境资源为重点,提升 机会能力。协同政府的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 园、科技园等,引导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大学 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深入孵化。协同工商税务 部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零起点” 和“一站式”服务。协同杰出校友企业和风投 机构,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筹措 资金。协同地方政府,帮助创新创业大学生落 实和享受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引导其成功 把握优质创业机会。 (摘自 2016 年第 12 期《中 国高等教育》,作者:任泽中) 高教资讯 电话:0531-82765782 E-mail:gjzx@ujn.edu.cn 建立建设创业学院,是改变过去人才培养 模式比较落后的局面,使高校更好地适应为社 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在当下中国,建 立建设创业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推进学 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怎么去 建立,如何去建设?都没有现成的模式。笔者 以为: 第一,建立建设创业学院必须走与企业、 用人单位共建共享之路。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发 展方向与学 校的人才培 养方向要基 本一致。与企业及用人单位合作,不能仅仅拘 泥于建设经费,而应该力求全方位的合作,使 企业及用人单位与学校一起形成为紧密联系以 致浑然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一起分析需求,一 起确定培养目标,一起制定培养方案,一起开 展培养工作,包括定课程、定教材、组织师资、 指导教学、开展实习实训,还要一起分享举办 创业学院的成果,互惠互利。 第二,建立建设创业学院一定要把握一些 基本的、本质的追求。一是把准自身的定位, 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使建立建设创业学院 与学校发展方向、办学水平高度吻合,互为促 进。二是贴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致力于为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3 国家尤其是地方培养更多创业创新人才,使培 养的人才管用,能顶天的顶天,能立地的立地。 三是关注学生综合性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四 是注重发挥创业学院的示范作用,致力于形成 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第三,建立建设创业学院既要做投入的工 作,更要做改革的工作。一是探索改革办学体 制,引入企业,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建立建设 创业学院。二是探索改革育人方式,建设学校、 企业“双元” 育人格局。 三是探索改 革学生学业制度,实现完全的学分制度。学分 制度不完整,学生的休学选择就会受到影响, 相应的创业就很难实施。四是探索改革教师的 任职任课制度。一方面,要把教师送到企业进 行实践体验,把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另 一方面,多形式拓宽社会各类成功创新创业人 才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把社会上的成功人 士吸引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把企业的、社会的 人才资源借好用好。五是探索改革管理体制, 引进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学院建立建设, 建立和规范相关的董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 促进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摘自 2016-02-23 《中国教育报》,作者:刘希平) 前不久,笔者考察了英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所到之处,笔者发现几乎所有英国的 大学都设有类似于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企业孵化器。无论是世界顶尖的剑桥大学,还是 地区性职业学院,名称各异的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英国大学不可或缺的“标配”。 笔者发现,它们的孵化器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一)孵化器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发 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英国的创业教育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 育。前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包括创业精神在内的创业态度和企业家素质,而后者则注重 培养那些准学生企业家在创业准备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尽快进入并适 应市场竞争。英国大学的孵化器主要对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支持,孵化器是准学生企业家的 “练兵场”。因此,孵化器在英国的大学中如同架设在校园与市场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英国学校有全职专业人员负责运营孵化器。这些专业人员不仅具有相应的专业教育 背景,而且有些还具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职业资质。剑桥大学创业中心就有专职人员 30 人。 (三)英国高校的孵化器会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服务。如考文垂大学的孵化器提供 市场定位咨询、团队建设、产品竞争力分析,以及企业注册规范流程、财务、融资等专业化 的服务和辅导。为使准学生企业家顺利起步,他们还开发了非常清晰的“创办自己企业的十 步指南”和“创业工具包”,并将孵化器内的计算机终端直接与当地企业注册机构联网,方 便学生咨询和注册。英国大学的孵化器给本人的印象是,提供物理空间只是孵化器众多支持 中的一项,他们更重视辅导和服务。(摘自 2016-02-26《中国教育报》,作者:孙维业) 4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2016 年第 15 期 2016 年 8 月 15 日出版 高教资讯 教育部公布 2016 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16 年 2 月,教育部启动开展了 2016 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经过学校总 结、推荐申报、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环节,推选产生了 2016 年度 50 所全国创新创 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有三所高校上榜: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协和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认真学习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摘自教 育部网站) 湖北省 2016 年拟扶持 876 个大学生创业项目 2016 年湖北省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团省委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 创业扶持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放宽: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学生和毕业 3 年以内普通高等学校 全日制毕业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湖北省内自主创办企业、个 体经营或从事农业合作社,并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创业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 在鄂创业的台籍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学历认证后,也可成为扶持对象。经 过专家评审等环节,从 1439 个申报项目中择优评选出了 876 个项目。对其中 10 个拟扶持资金 在 10 万元以上的项目,将通过湖北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创业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评选, 现场确定扶持金额。大赛现场还将引入风投资金。(摘自荆楚网,2016-08-01 发布) 山东要求高校“一对一”指导大学生创业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在确保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的同时,将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支持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大学生“一对一”创业指导服 务等,深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山东省政府要求,高校要从 2016 年起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 选修课;升级发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支持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 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摘自 2016-08-08《中国教育报》) 浙工大:亿元基金支持校友创业 浙江工业大学与校友共同发起的创业基金近日正式成立,筹集到首期资金近 1 亿元,旨在 支持并帮扶浙工大校友、在校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积极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激励、引导更 多有梦想的浙工大学子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当中。 在首届“浙工大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30 多家浙工大校友企业和在校大学生企业参加 了角逐,最终 10 家校友初创企业、2 家在校大学生自创企业胜出,获得学校创业基金资助。 该校通过创立母校创业基金,构建学校、社会、校友等投融资方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 丰富了校友创新创业的组织形式,通过大赛能有效地引导创业基金支持校友的创业创新活动, 为我国大专院校探索了一条利用校友优势,发挥母校创业基金独特作用,助推在校大学生和校 友创新创业的新路子。(摘自 2016-04-18《浙江日报》 ) 编辑部人员:王希普 滕爱玲 刘里立 邵雪 电话: (0531)82765782 初 稿 编 辑:刘里立 网址:http://ihe.uj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