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的学者 谈笑风生的哲人-访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pdf
C AIZHENGJIANDU 大家 厚积薄发的学者 谈笑风生的哲人 —— —访著名财税学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 ● 本刊记者 阮 静 他站过无数的讲台。 从上海财经大学税收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课程讲授到日本 东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作中国税收问题专题演讲,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浦东干部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心举办的 CEO 、CFO 高级研修班的讲师到地方 政府乃至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决策层的 “座上宾”—— —他既是上海市教学名师、2012 年上海市 育才奖获得者,又是国家税务总局税务专家、特邀评论员和上海市政策咨询专家。 自然,他的 “讲台”经历不止这些。 他是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讲者,通过网络这一“讲台”将财税知 识传播地更广更远,使受益者更为多元化;他也曾经在只有初中学历的时候站在初中课堂的 讲台上用当年说着仍蹩脚的普通话讲授语文。 他最近站过的讲台是面对上海财经大学 2013 级 3000 多名新生作为全校教师代表做的一次主题发言,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珍 惜 机 遇 、不 懈 追 求 、努 力 付 出 、懂 得 感 恩 、学 会 包 容 ”为 主 题 给 新 生 们 上 了 一 堂 生 动 的 “人 生 课”。 他曾笑言“站在讲台上讲课如同唱卡拉 OK ”,他享受着将知识教予他人的满足感和勇攀 —胡怡建 学术高峰的成就感。而他身上更加广为人知的“标签”是研究“营改增”的知名学者—— 教授。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在财税学界成就颇丰的学者,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采访间胡怡建 教授时而谈笑风生似哲人,仿佛在不断提醒着笔者:这是一位曾大量阅读哲学著作的年轻人、 这是一位曾梦想读哲学专业的逐梦者、这是一位曾以哲学系统论思想为支撑写作第一篇论文 的财政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一位治学严谨、思辨力极强、在税收领域逐步集大成的学问家。 尽 管在其学术成就中难以捕捉到哲学的影子, 但有种睿智和哲思似乎渗透于其治学历程中,让 16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大家 他在扎实走稳每一个阶段的时候不断抵达人生的新高度。 胡怡建,1952 年生人,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 生导师,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 兼任国务院税务专业硕士 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上海市注册税务师学会常务理事。 胡怡建教授长 期从事税收理论、政策、制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我国税收领域具有较 大的社会影响。 笔者有幸专访了这位税收学界的知名学者,了解到大家背后的智慧人生。 “老三届”的曲折高考路 “大串联”,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文革记忆。 作为 68 届初中毕业生,胡怡建与众多“老 三届”一样都经历过“大串联”的热潮。 一批一批学生前往北京、韶山、井冈山,排队一天一 夜为买一个毛主席像章,“串联最紧张的时候一个火车卫生间里站了五个人”, 胡怡建回 忆道当时的情景。 “轰轰烈烈”的年代夹杂着群体的狂热和无知,而后“革命队伍”阶级类 型的划分则让无数个体经历着某种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 由于父亲被划为右派,来自社 会和环境的歧视使十几岁的胡怡建心中有种压抑和自卑。 后来又经历“上山下乡”运动, 哥哥姐姐到黑龙江插队, 由于身体气喘原因不适应北方生活的胡怡建便留在了上海 ,在 那段时间里,学习绘画、练习书法、涉猎古典文学、马列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著作便成为他 全部的生活内容。 “回头来看当时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阅读,但这种生活经历和知识积 累为以后的发展还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种基础首先就为胡怡建在里弄图书馆 “谋”了一职。 1974 年,由于他在书法 、绘画 方面的特长被安排至里弄图书馆做管理员,直至 1977 年恢复高考时。 对于文革前期的初 中毕业生来讲,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荒废无疑给高考设立了一道屏障 。 不过身为图书管 理员的胡怡建自有其“自学之道”。 在他印象中很清楚的是 77 年有一套 16 本的高考复习 自学丛书出版,其中四本数学书是当时最难啃的“硬骨头”。 “就是从第一页起,看一道例 题做三道习题,啃完四本书;同时在图书馆有个 66 届的高中毕业生 ,我遇到不懂的问题 就去请教他”,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 “笨工夫”,这一年参加高考的胡怡 建 考 试 成 绩 高 出 录 取 分 数 线 83 分。 其中数学成绩比那位 66 届高 中生还高出许多。 以例题为老师, 以习题为作 业 ,以 答 案 为 参 考 ,自 学 方 法 就 是 这样摸索出来,自学能力也是这样 逐步培养起来,加之不懈付出与努 力,成绩自然有所体现。 让人难以 2013 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代表全校教师发言 想象的是,而今这位在税收研究领域叱咤风云的学者在这次高考中还曾怀揣着一个成为 艺术家的梦想,当年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改变自己身处底层工作境遇的胡怡建由于 多年习字绘画的爱好以及对艺术家的崇拜,在其心中自然地认为最理想的专业是学习艺 术,其次是哲学,再次是文史专业,然而即便高分过线的他仍被挡在大学门外 ,也与那时 的梦想失之交臂。 第一次高考落榜,胡怡建并未计较这一结果,且在当年大规模恢复教育 的背景下以高分过线的高考成绩取得了在初中教学的资格,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68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17 C AIZHENGJIANDU 大家 届初中毕业生就去给初中生上课,还是教语文,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标准,开始的时候心里 是很没底的”,胡怡建笑言这一经历。 第二年再次高考,胡怡建仍然高分过线,但结果仍是 未被录取。 此时的他去询问区招办,招办回复说其档案中有上山下乡时的病退记录,即因 身体原因被大学拒之门外;于是又去医院询问,却得到“有气喘病史未能去北方插队大概 也不适宜读书”的答复。 区里觉得高分落榜实在可惜,便对胡怡建的情况作进一步调查 , 于是又经历了街道调查 、初中老师调查 ,证明其 身 体 并无 大 碍 后 才 得 以 在 当 年扩 招 的 机 为“公 共 政 策 与 治 理 研 究 院 ”题 写 院名 会中被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录取。 大学前的这段经历在胡怡建的讲述中似乎并无过多或沉重或控诉的情感表达 ,反而 于平和的回忆里多了几分笑谈几分感恩,他讲到文革期间无所事事的人们时常在晚饭后 无休止地争论着,“也不知道在争论什么东西”; 也讲到自己第二次高考落榜后与十多年 未曾联络的初中老师建立联系后 、老师又为他介绍 女 朋 友 终 成 为其 夫 人 的 故 事 ,并 慨 叹 “人生的机缘有时也很奇妙”。 回忆中不乏感怀,笑谈中略带沉思,然而在动荡的年代里先 于别人接触书法绘画以及哲学著作等 、 高考的机会到来时又不断摸索方法勤学苦练 、叩 响大学之门时于一次次挫折中探路前行 ,套用一句俗话“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 播”,在时代跌宕、荒废、转型的大幕前演出好个人的“现场直播”,除了心志的坚毅,那份持 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必不可少。 机遇垂青的是不懈追求的人 在上海财经大学 2013 级新生开学典礼上, 胡怡建作为教师代表以五个关键词寄语 新生,其中开篇第一个主题即为 “珍惜机遇”,他深有感慨地讲道: “在人的一生发展中会有很多机遇,其实,能够进上海财经大学这样所中国一流财经 大学深造应该是最重要的机遇。 对此,我深有感受。 34 年前,我是离开中学 12 年后重新有 机会考入大学,深切感受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从而克服年龄大、底子薄、条件差困难,凭 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完成学业。 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的人生……” 1979 年,胡怡建进入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学习 ,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用他一句笑 言“如同农奴翻身”,由于学校在文革期间停办此时刚刚复校 ,教学环境、住宿条件等极为 艰苦,“但大家学习真是非常刻苦”。 对胡怡建而言,大学读书的过程起初并不那么顺遂 , 大一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胡怡建住院半年,出院后才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但年龄大, 底子薄 ,条 件 差 ,并 未 成 为 他学 习 的 阻 力 ,反 而 如 同一股巨大的动力推动 着如他一般经历了动荡 年代且长期禁锢在系统 知识学习之外的一代人 不断下苦功读书。 让胡怡 建感 到 庆 幸 的 是 ,在 那 样 一个 条 件 艰 苦 的 环 境 中 , 身边的恩师都是学贯中 参与网络“微访谈”谈个税改革 18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西的大家。 他记得有两个 海外博士学位且经历坎 大家 坷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曹立瀛老师用表 格的方式向学生教授西方财政学的相 关学理,亦记得声望颇高、宽宏大度的 苏挺老师从四个平衡角度来讲财政问 题,还有老一辈著名税收专家、中国国 际税收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葛惟熹老 师课堂上的出口成章、 注重学生思辨 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让胡怡建印象 颇深且受益至今。 与其他后来从教的老师不同的 是, 本科毕业后的胡怡建并未选择继 应邀在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上海)作专家发言 续学习深造, 拥有一份工作实践反而 是他当年最迫切的想法。 1983 年,胡怡建分配至上海市财政局,“当时认为分到财政局是 最不好的,最好的是分到工厂里做工人”,在当年的各类职业收入中 ,政府机关 、学校等单 位只有 60 元的工资, 而工人的收入除了 60 元工资还有 5 元奖金以及加班费,“现在来看 可能有所不同了吧”, 胡怡建颇有感慨地说 。 当年他所在的第四分局分管 “海陆空吃穿 用”, 与管理钢铁大户、化工大户、纺织大户的其他分局相比,第四分局管理的着实是利润 最低、税收最少的行业,“而且我是做专管员,不是在办公室就是跑企业督促征税或者进行 检查,这种工作实践与我自己所想从事的工作是有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想到了考 研读书”。 于是,1984 年胡怡建再次回到上海财经大学就读财政学专业研究生 ,而这一阶 段的学习对其个人而言则意味着学术研究的起点。 《系统论与对外开放》是胡怡建在硕士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看似与财税研究 并无关系的文章却给当年的胡怡建以极大的信心和成就感。“因为我们硕士阶段第一门课 是方法论,其中主要是对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且当时恰逢国家对外开放初期 ,我就 在想以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对外开放和对内的关系问题。 于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便去投 稿,寄到《福建论坛》,没想到这第一篇文章就被选中发表,真的是让我自信心大增! ”现在 看来,对已经在财税专业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70 余篇的胡怡建来说 ,这篇文章从发表 档次到研究内容都不是其个人可圈可点的学术成果, 然而对于一个人长远的学术发展这 —既让当年的胡怡建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 确实有着旗开得胜的意味和鼓舞人心的效力—— 写作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与时 代潮流共进退的思维, 同时还能学以 致用产生新的思想, 成为以后学术研 究的动力之源。 紧接着在上海市经济 体制改革研究会的课题参与中给他以 契机和启发, 接连写就并发表关于股 份 制改 革 、国 有 企 业 “利 改 税 ”等 方 面 的文章, 而整个硕士阶段共有五六篇 论文的发表数量使之与同学相比实属 “高产”, 这也为他从学习转向学术研 参加“深化中国税制改革研究”国际研讨会 究奠定基础。 1987 年,胡怡建 完 成 了 从 学 生 到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19 C AIZHENGJIANDU 大家 老师的身份转变, 硕士毕业的他在回财政局工作和留校从教之间选择了走上三尺讲台 , 一方面研究生阶段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能力的锤炼加上谈吐不俗 、写得一手好字足以 让他有能力胜任教师一职 ,另一方面当年求贤若 渴 、十 分 器 重他 的 财 金 系 李 儒 训 主 任 更 是不断向学校申请以为其解决住房问题的优厚条件大力挽留他 ,而在胡怡建自己看来更 为重要的一点是个人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更加适合当老师做学问 。 其后他又攻读下博 士学位,逐步确定税收研究方向,不断为教学科研夯实根基,于是这讲台一站也已近三十 年。 在当前很多“学而优则仕”的同辈中像他这样仍坚守且专注于教学科研的学者并不在 多数,而胡怡建仍乐此不疲。 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学习知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逻辑归 纳能力 、表达写作能力 ”四 大能 力 培 养 ,他 带 出 的 学 生也 成 绩 骄 人 —既 —— 有 参加 第 56 届 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博士生钟炜 (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只有三人参会),也有博士论文获 得“黄达—蒙代尔奖”的学生张阳(该奖项全国每两年只有 5 名学生有机会获得)。 而学生 对他的爱戴更是在全校评教每次都获得优秀评价中可见一斑 。 “读大学时追求知识渊博、成绩优秀;研究生时追求思想内涵、论文发表 ;博士生时追 求学术底蕴、专著出版;当老师时追求培养优秀学生、学术有所贡献”,镜头再次拉回胡怡 建在 2013 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个人不同阶段的追求 “现身说法”寄语新生 ,于他而言 ,一 个人有所成绩最重要和可贵的因素是 “不懈追求 ”,如 是 才会 有 动 力 ,才 会 为 自 己 创造 机 会、把握机遇、开辟道路、收获硕果。 做个有“四大影响力” 的学者 在国内财政税收领域,胡怡建是颇具知名度和学术声望的学者 ,早在 1997 年时他就 已经被评为财政部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密切关注国家 经 济 改 革 发 展 、始 终 站在 财 税 学 科发展前沿、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成为多年来胡怡建作为一介学者的担当 ,也使他 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他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专业顶 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完成专 著教材等 20 余本,承担各级各类政府决策 咨询研究课题数十项。 在潜心科学研究的 同时更加注 重 学 以 致 用 ,主动 对 接 国 家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需 求 ,“ 为 中 国 新 一 轮 改 革 开 放、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学校学科建设 献计献策”。 而当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谈 及于他个人而 言 最 有 意 义 的 学 术 成果 时 , 胡怡建首先提及的是一部专著和一本教 材。 这部专著是 《转轨经济中的间接税》, 是在其博士论文写就以后即出版的专业 著作, 这 在 九 十 年 代 中 前 期并 不 多 见 ,且 该书出版后便 在 税 收 学 界 产 生 一 定影 响 , 并 于 1999 年 获 得 国 家 税 务总 局 优 秀 著 作 20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交流上海 “营 一等奖。 在胡怡建看来, 从论文发表转向 改增”问题 专业著作的写作本身就是个人学术研究 大家 上向前跨出的一步,且这部专著从税收体系中就间接税理论分析和制度设计层面对间接税 效率公平、间接税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探讨 ,至今都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 义,既是其个人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又为后来做进一步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因此这部专著对 胡怡建个人而言不可谓不有着学术研究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 而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编写的《税收学》教材。 “这本书从出版至今累计印数有十五万册 到二十万册,很多高校如果不用自编教材,大多都选择用我这本教材”,这本《税收学 》的出 版渊源还是在 1994 年分税制改革背景下, 当时的上海三联书店开始注重学术专著和教材 的出版,在前期由上海财经大学老师编写的会计学类相关教程发行量大 、影响面广的基础 上,三联书店计划出版一本《税收学教程》,此时便找到已经与三联有过 《新税制 》自读本编 写合作的胡怡建,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在国内税收专业教学中颇具影响力的教材 。 后来被 纳入财政部统编教材更名为《税 收学》, 并成为教育部十五国家 级重点规划教材, 于 2002 年获 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 秀教材二等奖。 与传统税收专业 教材相比,胡怡建在编写该书时 有意做了如下方面的改变:摒弃 了传统教材以 “国家税收”、“中 国 税 制 ”等 命 名 习 惯 ,将 西 方 财 政税收理论与中国税收思想糅 合; 且站在中性的角度以非国 在苏州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微讲堂”演讲 家、非纳税人的视角来考虑税收问题 ,同 时 内 容 涵 盖税 收 理 论 、政 策 、制 度 和 管理 ,并 将 内 容、习题、答案编写在一起,这些无论从立意、架构、内容到编排细节的改变都让这本 《税收 学》比传统教材有了更多的亮点和突破 ,其受欢迎程度和发行规模自然在全国同类教材中 稳居前列。 论文发表、专著出版都先于他人的胡怡建,在编写教材方面也赶上了“头班车”,胡怡建 回忆起在《税收学》这本教材最初出版时,一些学者本以为他是位老先生 ,因为当时编撰教 材的都较为年长,等见面后才愕然发现竟是一位青年教师,“所以在年轻人写教材的队伍里 我也算是比较早的。 ”后来编撰的研究税收理论且具有研究生教材性质的《税收经济学》是 国内税收教材中为数不多的理论性研究著作 ,《国际贸易税收》、《走向公共财政之路 --- 浦 东新区财政改革 10 年》、《上海财政运行实证分析》、《税收逃逸的形成与治理》 亦是他近年 来笔耕不辍的著作成果。 在今天的胡怡建看来,一个学者真正的影响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通过发表高 水准的学术论文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 ;其二,通过教材专著编写和各类课程及团队建设树 立自己的学校影响;其三,通过承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发挥自己的政 府政策影响 ;其四,通过接受采访 、上 电 视 做 节 目等 借 力 各 类 媒 体 打 造 自己 的 社 会 舆 论 影 响。 毫无疑问,七十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二十余万册教材的发行、教育部精品视频 公开课《中国税收专题》等课程建设已经奠定了胡怡建在学术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力;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税收问题愈加密切的关注和重视也让胡怡建主动对接起这一需求 ,受邀为中央 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等各类媒体作政策分析、专业解读 ,成为高校中为数不多的 “出镜率”较高的学者,“接受媒体采访、上电视做节目其实投入很大、但又不算作学术成果,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21 C AIZHENGJIANDU 大家 是很多学者不愿参与其中的原因,但我并没考虑那么多,只把它当做一种在这个阶段应尽 的社会责任吧”,也许正是这种再朴素不过的学者担当正悄然促成了他的社会影响 。 而之 于政府和政策影响,则是近年来胡怡建倾力为之且做出更大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之路 。 集大成于“营改增” 2012 年 1 月,国家确定在上海进行服务业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 进而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向全国推开。 这一重要的财税改革措施自试点起就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而此时的胡怡建已经对“营改增”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跟踪研究 ,完成了多项 研究报告,为政府这一改革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 注重政策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是胡怡建多年前有意转型的学术研究方向 。 “因为长期在学术圈你会发现很多学术探讨是很有局限性的 , 如何做好学术成果转化、主 动对接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便成为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多思考的问题 ”,谈起自 己走上政策影响之路的缘起,胡怡建如是说,而上海市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较高也 为其进行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为上海市政府提 供决策咨询的“智囊”机构,每年中心定期发布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具有全 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相关的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 ,作为财税界知名学者,胡怡建承担 下了中心发布的大多数财政政策性研究课题,包括《新一轮税制改革对上海财政经济影响 研究》、《加强税收与涵养税源辩证关系研究 》、《两税合并对上海重点行业影响定量分析研 究》、《上海城市转型财源长效增长机制及财政体系研究 》等,并连续获得第七届和第八届 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 等奖。 而真正通过课题研究 做出较大影响的则是其对 “营改增”相关问题的研究。 在上海 “十二五 ” 规划 中, 现代服务业是其重点发 展方向, 但服务业营业税对 于上海服务经济发展无疑是 一种制度性障碍。 因此早在 2009 年 ,上 海 市 就 开 始 致 力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改增”研讨会上发言 于打破服务业发展的税制、 管制、体制瓶颈研究,市委市 政府专门组成“冷班子”调研组,其中税制研究组便委托胡怡建完成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制 度政策研究 ”的课题作为 “冷班子 ”对增值税改革调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 2011 年向 国务院提请上海市增值税扩围研究报告。 因此从最初“营改增”在上海市先行先试的可行 性研究上,胡怡建已经开始有所作为。 此后他主动承接并完成了《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变 动 和 政 策效 应 研 究 》、《营 改 增 试 点 经济 效 应 和 风 险 控 制 研 究 》、《文 化 产 业 营 改 增 实 证 研 究》等课题,对“营改增 ”在试点及扩围过程中作持续深入的跟踪调研 、形成一系列研究成 果,并在各类媒体及平台就 “营改增 ”相关问题发表重要观点 :在《解放日报 》发文“增值税 扩围:力促服务经济转型 ”、在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 (上海)作主题为“‘营改增 ’解决了服务 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性障碍 ”的专家发言 ,受邀参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的全 国“营改增”试点评估总结座谈会并就 “营改增”效果评估 、问题分析和深化探讨作专家发 22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大家 言 …… 2013 年 6 月 出 版 《2013 中 国 财 政 发 展 报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营改增”研究》,其中以 40 告—— 万字篇幅从“营改增”制度变革、效用分析、行业研究、 改革完善四个主要部分对“营改增 ”问题做了系 统 全 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并在北京召开 “中国公共财政 高 —营业税改增值税学术研讨会暨 《2013 中 层论坛—— 国财政发展报告》专题讨论”…… 从“营改增”的可行性研究、到全程参与跟踪调研 及总结分析 , 又组织完成一本研究报告并 以 高 层 论 坛的形式发布 , 在国内除了胡怡建恐怕难找 到 第 二 —“的确倾注 人在“营改增”研究上如此之“集大成”—— 了很多心血 ,尽管最终收效如何并不清楚 ,但将 学 术 做成精品的想法还是有的”,胡怡建颇有感慨地说。 在“营改增 ”之外,胡怡建的政策影响之路 也 不 断 跃 上新 台 阶 ,2012 年 上 海 市 人 民 政府 发展研究中心胡怡建工作室(基地)授牌成立,搭建起以胡怡建为领军人物的城市财政和税 收为研究方向的研究平台。 2013 年对胡怡建而言更是“实现了学术研究上的突破” :一方面 以其个人名义申报、 以学校资源为载体筹建的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已入选上海市教委重 点建设的十大高校智库之一, 在越来越重视国家智库建设的当下申请下来这一智库建设对 学校利用科研优势影响社会决策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平台, 而作为院长的胡怡建责任 也更加重大;另一方面这一年承接的课题涵盖了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等财税研究领域内几乎所有权威部门发布的课题 ,实力之强、任务 之重也可见一斑。 如同这位学者在其人生经历中其他阶段不懈努力敢为人先所取得的成绩一般 , 一种厚 积薄发之势在这位年逾 60 岁的学者身上再次展现无余。 而当被笔者问及对青年一代有何寄语时,胡怡建笑着回应道:“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短期 看不到回报、长期必有大报! ”爽朗的笑声、简单的话语里却传达出最朴素的智慧和希望。 ■ (采访录音由实习编辑唐诗蔚整理)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记者手记: 说得夸张点 ,胡 怡 建 教 授 是当 前 媒 体 “竞 相 追 逐 ”的 “红人 ”,其 在 税 收 领 域 的 深 耕细 作、学术威望与日渐形成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为其争得公共舆论场上税收话题的话语权, 且关于他的学术观点和个人报道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这为我的采访及写作都出了一 —如何挖掘并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大家形象? 好在我没有被电视荧幕中他的理性 个难题—— 学者形象所 束缚,也没有被报道文 章 中 他 那 严 肃 且“高 大 全 ”的 一 面 所 禁 锢 ,整个 采 访 下 来,胡怡建教授的谦逊大度、幽默睿智,反而让我与他的交流像与忘年的老朋友般,丝毫没 有隔阂,且是充满笑声。采访中我曾说道:“感觉您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胡怡建教授则大 笑着回应“所以你采访的就不是我一个人了”,一下子让我感到理性学者面孔背后那份机 智幽默和平易近人。 采访下来,其厚积薄发的治学历程自然是一部励志故事,而其谈笑风 生间表现出的宽厚达观的生活态度则更让我感佩, 那种言谈里超出学术的理性光芒不禁 让人喟叹—— —谁说这不是一位哲人呢? 越是大家越坦荡,越懂得包容,越能平和看待人与 我,越能理性对待得与失—— —这些在与胡怡建教授的交流中感受得再真切不过。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1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