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

simple love[简单爱]6 页 772.594 KB下载文档
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
当前文档共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睿智的学者民生的使者-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pdf

C AIZHENGJIANDU 大家 睿智的学者 民生的使者 —访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 院高级研究员马国贤教授 ● 本刊记者 尹 情 杨 卡 他去过祖国最西边当支边青年,是当时财科所年龄最大的研究生,师从著名财政 学家许毅老前辈。 学有所成,潜心学问,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是我国最早洞悉绩效管理方向的学者,致力于农村税费改革研究、农村义务 教育和卫生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为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 不懈奔走献策。 他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 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为人谦和低调的 马国贤教授。 最后一站: 上海 所谓聪明,并不是说你什么都行,而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 每个人都会栽 跟头,但是聪明人会总结经验。 —马国贤 —— 记者:马 老 师 在 业 界 很 低 调,关 于 您 的 马教授:我的经历非常简单。 1963 年在 个 人 报 道 不 多, 主 要 是 从 专 业 角 度 解 江苏无锡上的高中,1965 年高中毕业后去新 读财政领域热点。 请讲讲您的经历。 疆农场当支边青年,属于农业工人。 1972 年, 我从巴楚总场调到巴楚县财政局。 那时正值 文化大革命时期,会计、财政相关知识基本都靠自学。 当时,我对政府的运作很好奇,想 知道在政府这么大的机构里资金是如何运行的。 后来自己看了一些书,有一本是于光远 写的《政治经济学》,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看了之后觉得学习经济学很有意思。 那时 候两派武斗,但都不冲击财政局,因为财政局要管发工资。 为此,我白天要上班,而且经 18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大家 常加班,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 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我是 1980 年参加的研究生考试,在财政 部科研所上了三年研究生。 我比较喜欢研究学问,研究生毕业后,正好江西财经大学成立不久,缺 教师,我就过去了,在那里教了五年书。 后来调到浙江财经学院教了一段时间书,2000 年来到上海 财经大学任教,在这里教了 12 年书,上海是最后一站。 记者:从您的经历来看,读书改变了命运。 考研对于您而言,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马教授:说起来,参加考研很偶然。 1980 年我因 公负伤住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看报纸,有一个广告 吸引了我:财政部科研所招收研究生。 当时想也没多 想,觉得自己学了不少知识,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报名试试。 能考多少分完全没谱,当作是考着 玩,看看自己的水平。 当然,报了名之后观念就不一样了,既然要考,就不能考得不好太丢人,于是 开始正儿八经地准备考试。 当时主要考英语、政治和财政学三门课,没有教材,也没有指定书籍,主要靠自身积累。 我把所 有能找到的书都翻出来看,由于县城里没有考场,南疆考生统一在喀什市考试。考完之后整个人都 快虚脱了,一点劲都没有,三公里路程走了三个多小时,到老乡家里喝了点稀饭,住了一晚,才坐他 的车回去。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总体还可以,就是英语差了点。那年财科所财政学专业在全国的招生 人数是 5 名,我是其中一个。 当时的财科所所长许毅老前辈说,这个学生这么远,考得还可以,英语 差点可以再学,算是破格录取了。 许老后来就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现在想想,考上研究生真是一 件很偶然的事情。 记 者 :工 作 了 15 年 之 后 ,又 重 拾 课 本 , 马教授:我在财科所读研时已经 35 岁了,在所有研 从新疆转到北京继续学习。 在财政部财 究生里面年龄是最大的,压力非常大。 英语一直是我的软 科所学习期间,面临哪些困难? 肋,我的基础太差,记忆力也不好,当时一起进来的年轻 人学习很快。 为了补上英语这门课,毕业后我跟另一名研 究生一起翻译了一本英国的《税收经济学》,获得了中国税务学会的二等奖,这是最早的税收译著。 在财科所学习的三年,是我对财政学知识全面系统学习的开始。 财科所的老师很好,讲稿都非 常具体,那时没有教材,主要靠老师讲。 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因为之前在财政局工作过,财政 学知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 我们是 1980 年初招进去的,9 月份才开学,在北京读了一年之后转到 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湖北财经学院)学习了一年,财大的学习比较规范。 在财科所,除了本 所的老师授课外,还邀请了人大等著名教授,使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专业知识。 记者:从江苏到新疆,再从新疆到北京、 马教授:去了这么多城市,但是教师的身份是不变 江西、浙江、上海,这么多年辗转于祖国 的,到哪里都是讲课、做研究,只不过换了地方,办公桌 东西部之间,您有什么感悟? 搬了个家而已。 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已经退休两年了,博 士生的论文还是认认真真指导,与他们讨论,提出修改 建议。 相对而言,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研究的问题是全国性的,包括国际性问题,接触 的知识更加广阔,视野也相对宽广。 这也是我最后选择留在上海的原因。 2012 年 8 月,上海财经大 学成立了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我是高级研究员,帮他们做一些课题。 “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一个家庭让孩子 读好书,代表了 这个家庭的未来;一个国家让孩子 读好书,代表 了 这 个 国 家 的未来。 —— —马国贤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19 C AIZHENGJIANDU 大家 记者:2006 年,中 国 教 育 支 出 绩 效评 价 研 究 中 心 成 立 ,您 作为 中 心 主 任 ,是 我 国最早一批开展绩效研究的学者。起初 怎么想到做绩效研究? 马教授:1993 年,美国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案》。 1997 年我看到这个法案,预感到它将是中国政府 管理的改革方向,于是就开始研究它。 2005 年,我编著 出版了《政府绩效管理》,这本书从研究政府管理和财 政管理的原理开始, 收集了我在 2003 年以来开展绩 效研究的相关案例,并介绍了绩效评价方法 。 它在财 政部第一届许毅财经科学基金评审时,获得一等奖。 我是从 2003 年开始参与教育财政政策研究的。 当时全国义务教育矛盾非常大,财政政策不 清晰,中央财政收入有限,地方政府不愿出钱。 为此,财政部、教育部委托上海财经大学对农村义 务教育转移支付课题做调查并形成方案。 从 2003 年到 2005 年期间,我们一直在做这项调查,河 南、安徽两个省基本都跑遍了,还去了一些其他的地方,比如甘肃 ,特别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 调查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路径,将教育经费分为三个部分 :教师工资 、公用经费 、建设和修 缮费。 提出的基本观点为:义务教育应该是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但是可以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来解 决地方缺钱的问题。 对于教师工资,由于农村教师也涉及乡镇干部工资,因而这个问题应该由地 方政府解决,而财力上困难的县,应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来解决,以保证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 (至少账面上是这样)。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是公用经费, 这也是办学最困难 的。我们提出了按生均标准,也就是按在校的每个学生标准来计算和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 支付款。 这有四点好处:一是与学校的支出匹配,也容易计算;二是通过国家确立最低标准,对达 不到标准的县给予转移支付,有利于实现最低公平的均等化目标 ;三是随着财政收入增长 ,标准 逐年提高;四是对不同财力水平的省,中央与省可以按不同比例分担,以发挥省级政府的作用。 这 里,我们提出了一个“生均标准的最低公平”的概念。 就是说,国家保障最低标准,地方若要做得更 好,可以超过这个标准,但要自己掏钱。 对于教育危房,我们建议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承担 , 县里也出一点。 这项政策为国家采用,并沿用到现在。 现在看来,这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政策。 记者 : 这 实 际 上 解 决 了 义 务教 育 中 中 央和 地 方 财 政 分 权 问 题 , 理清 了 各 级 政府的职责,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充 足的财力保障。 您正式开展教育支出绩 效评价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马教授:在我看来,在解决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问 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办有质量的义务 教育。 什么叫“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这就要通过绩效 评价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 也是为了防止地方财 政拿了钱而没有用于义务教育上 。 这是我们开展义 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理由, 它得到了财政部和教育 部的支持。 我们首先从西部找一些地区摸底,调查学校的管理现状。 跑了几个地方之后,确定在宁夏的 银川市开展调查。 由于该市周边县比较贫困,教育管理比较薄弱,假如这套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指 标体系能在这里行得通,那么全国其他省市也就能做到。 在宁夏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后,我们 确定了一套基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毛入学率、教育质量、家长和教师满意度 、实验室配备 、图 书馆等标准。 指标建立起来之后,2005 年财政部在全国选了 4 个地区开展试点:江苏无锡、河南 郑州、宁夏银川和甘肃庄浪县。 围绕这些指标对 4 个试点地区进行评价,反映出他们在资金投入、 教育管理、教育质量上差异很大。 这项试点不仅使大家认识到绩效评价的价值,也弥补了我国在 引入绩效的理念后在政策实践上的不足。 通过绩效评价试点,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城市教师 严重超编,而农村教师短缺;同时,经费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 这项研究成为财政部、教育部制定 政策的重要依据。 20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大家 记者 : 前 面 讲 的 这 些 是 2006 年 之 前 开 马教授 :中心成立以后 ,我 们评 价 了 国 家 的 一 些 展的研究,中国教 育支出 绩效 评 价 研 究 重大专项 ,也在各省做了一些项目 ,比 如 福 建 、河 北 、 中心成立之后,在教育支 出 绩 效 研 究方 江苏等省开展的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通过近年来 面又有哪些成果? 持续推进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各部门对义务教育 的责任心增强了,财政投入的钱也增加了。 对孩子们 来说,教育不光是要让他们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读好书,学到东西。 我有一句话:一个家庭让 孩子读好书,代表了家庭的未来;一个国家让孩子读好书,代表了国家的未来。 如果能让全国的孩 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有一个切身体会的例子:80 年代末期,浙江与湖北等省的财政收入差异不大,发展水平也基 本差不多。 但二十年后,两者的经济发展差异非常明显,财政差距一下拉开。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浙江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尤其是基础教育 。 在计划经济时代 也 是 如 此 ,因 而 农 民 的 素 质 比 较 高。 这是潜在因素 ,改革开放使能量释放出来了 ,在大家还不理解时 ,他们就能敏锐地洞察市场 前景,率先办起了工厂。 老百姓主动要求致富,而不是靠政府。 这说明了教育跟未来发展的关系, 希望在孩子们身上。 记者: 您在教育支出绩 效 评价 方 面 做 马教授 :我们不仅做了义务教育支出绩效 评 价 研 出的成果,对其他领域开展绩效研究也 究,还做了高等教育支出绩效和继续教育支出绩效研 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除了在教育领域开 究,这些都是前几年开展的国家重点课题。 从 2007 年 展绩效研究,有没有向其他方向扩展? 开始,我们在做卫生支出绩效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国 家在农村卫生医疗上投入了很多钱 ,如何用好这笔钱 是关键。 现在,每个乡镇都有卫生院。 政府往往攀比投入,认为投入越多,机构越庞大,配备标准越 高,政绩就越大,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既要求卫生院配置达标,也要求统计他们 的看病工作量,即有效公共服务,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均服务的工作量 ,以及服务质量,并综合评价 每个卫生院的绩效,平均计算出县市的卫生支出绩效。 这样的评价有利于防止机构的官僚化,促进 卫生院搞好管理,发挥自身优势,增进为病人服务的质量。这个项目最早是在江苏省开始的,通过对 全省的卫生院进行绩效评价,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往往将乡镇都建设卫生院视为政绩,但有 些卫生院没有人去看病,尤其是城市周边的往往这样,于是我们建议撤消这些卫生院,将钱用于办 好边远乡镇的卫生院。 同时,它也促使卫生院通过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来增加工作量。 记者: 您持续做了这么多年调查研究, 马 教 授 :通 过 近 十 年 来 的 调 查 ,总 的 来 说 有 以 下 跑遍了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开展绩效 几 个结 论 :一 是 农 村 教 育 投 入 比 较 低 ,中 央 政 策 没 有 评价有哪些结论和感受? 落 实到 位 ;二 是 教 师 工 资 问 题 很 大 ,农 村 干 部 和 教 师 工资问题都比较大 ; 三是普遍存在教育质量不高 ,大 多数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不重视外语,特别是农村地区英语学习很差;四是教育基础设备配置 不足,包括初中、高中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 这些基础配备不够, 设备使用也不足,该做的实验没有做。 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都向财政部反映了,并且提出 了解决对策。 我的感悟是:国家应该在教育上多花一点钱。 2003 年冬天,我们到河南省去调查时,当时学 生住的地方条件真差,宿舍的门关不住,窗户没有玻璃,用砖头堵起来的。 宿舍没有热水,要学生 自己去打水。 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就这种学习环境。 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向财政部领导反映说,我 们读书的时候是这种条件,是因为国家穷。 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富裕了,我们有条件让学生们过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21 C AIZHENGJIANDU 大家 得好些。 我的理解是,无论国家如何困难,也要筹钱搞好义务教育,这是能够做好的。 另一个感悟是绩效管理很重要, 全世界政府都重视它, 是因为它包含着政府科学管理的因 素。 比如,十八大指出,腐败问题治理不好将亡党亡国。 而腐败的核心是两点:一是人事腐败,二是 财政失察。 它表现为财政无效率。 如果我们抓住了绩效,就会将制度中的问题揭示出来。 又如,我 国的法律 、机构并不比西方少 ,而且看起来都很忙碌,但政府运行得不好 ,许多事没人管 ,官 僚 主 义、腐败、浪费三大难题始终解决不了 ,就是因为大家忙于做事 ,而没有绩效观念 ,因而 工作 效 果 相互抵消,剩下的有效公共服务不多。 再如,绩效管理提出的以有效公共服务来评价政府职能,就 颠覆了“只要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事就好,有没有效果无所谓”的行政观念。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一 观 三 论 ”,也就 是 花 钱 买 服 务 、买 效 果的 预 算 观 ,公 共 委 托 代 理 理 论 、结 果 导 向 管 理 理 论 和 为 “顾 客”服务理论。 这些既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观念,也是转变我国政府行政的关键。 总之,在我看 来,绩效管理将是 21 世纪我国政府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关键。 然而,绩效管理能不能搞好,不只靠领导重视,更需要科学方法。 只有按照科学方法建立的绩 效指标和标准,才能真实地评价出各项支出业绩,起到促进管理的作用,而目前在这方面,财政还 做得不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建设绩效指标库,十分必要。 改革也是一种 “试错” 目前,国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很多,矛盾也很多。 改革者要有恒心,要运用方法。 宁可走慢一 —马国贤 —— 点,想清楚了再做比匆匆忙忙开始要好。 记者 :从 您 的 著 作 中 可 以 看出 ,您 写 文 章 深 入 浅 出 , 擅长 用 浅 显 的 语 言 道 明 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对于财政监督,您 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奥秘”呢? 马教授 :其实,研究财 政 监 督首 先 要 弄 清 楚 的 问 题是监督的原理,这是一个薄弱环节。 无论是财政监 督,还是人大监督 、审计监督 、人事监察 等 ,都 存 在 着 为什么要监督,监督有什么作用,主客体的关系,监督 事与监督人等关系的研究,这些是必须弄清楚的。 我 认为:一是财政监督有独立性,为此支持他们设局,以 减少行政干扰,独立发挥作用 ;二是监督有自身规律,应当研究监督的原理和方法 ,厘清这些 ,才 能按规律办事;三是科学监督是必然 ,所谓科学监督 ,也就是全面发挥纠偏 、威慑、促进三大作用 的监督。 说到这里,我要讲两个故事。 我在贵刊《新年展望:坚持科学监督的正确方向》一文中曾经讲到一个故事。 达尔文在《物种 起源》一书中,曾经研究过为什么在非洲草原上,羚羊与猎豹都是跑得最快的动物。 经过研究他发 现,羚羊跑得快是因为猎豹要吃羚羊,猎豹把那些老弱病残的、跑得慢的羚羊了吃掉了,剩下的是 强壮的、跑得快的羚羊 。 而猎豹跑得快是因为羚羊,那些老弱病残跑得慢 的猎 豹 ,因 为 抓 不 到 羚 羊而饿死了 ,剩下的当然是最好的 。 竞争的结果是 ,虽然这两种动物都跑得快了 ,但猎豹的速度 始终 略 慢 于 羚 羊 。 在 这 个 故事 中 ,若 是 没 有 了 猎 豹 ,羚羊 就 没 有 了 天 敌 ,会 过 度发 展 ,遍 布 非 洲 草原,个体也会弱不禁风 ,传染病蔓延。 可见,猎豹是推动羚羊种群发展的动力 。 这是自然界的“共生现象”,实际上财政监督也有“共生现象”。 被监督者与监督者的关系犹如 羚羊与猎豹,如果财政监督是“实质性监督”,也就是“吃羚羊的猎豹式”监督,而不是像花瓶一样, 充当“形式”而不起作用,那么,它才能成为公共资金的“看护者和守护神”。 “实质性监督”只会清 除官僚机构中的腐败者,并不会阻碍政府依法行政和改革。 这与猎豹只会吃掉老弱病残的羚羊是 一样的道理。 22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大家 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故事: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传,西西里国王有一个朋友叫达摩克利斯, 他经常埋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而国王多么富有。 为此,国王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他。 达摩克利斯 在吃饭时 ,抬头看到自己座位正上方有一把用马鬃倒悬着的锋利长剑 ,眼看就要掉 到 自 己 头 上 , 吓得离席而逃。 这则故事讲的是威慑作用。 威慑能用低的成本去阻止某些人的行为。 财政监督应 当发挥威慑作用,使觊觎者不敢去做。 但是,它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财政监督必须是实质性监 督,而不是走形式,“监而不督”。 也就是真的有柄锋利无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二是监督信息应 当公开,使达摩克利斯看到剑就悬于头顶。 若是剑锁在国王箱子里,就起不到威慑作用。 这一故事 说明,实质性监督和信息公开是搞好财政监督的关键。 记者:虽然您现 在 退 休 了 ,却一 直 在 进 行学术研究。 平时除了做研究,还有其 他的什么业余活动和爱好? 马教授:我的生活比较简单。 平时就看看书,锻炼 身体。 我想做的事有三件:一是研究预算绩效评价,建 一个 绩 效 指 标 库 ,把 绩 效 评价 引 向 科 学 ,这 也 是 英 国 等 国 家 做 的 ;二 是 写 一 本财 政 监 督 的 书 ,对 监 督 的 原 理和 方 法 做 一 系 统 研 究 , 告诉 大 家 怎 样 才 是 科 学 监 督;三是写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书。 王安石是北宋的改革家,文学造诣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 他在历史上很有争议,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坏。 林语堂把王安石说得一无是处,而康有为、梁启超 却为他“平反”。 我想写一本通俗的小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王安石。 王安石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生活却非常马虎。 有一次别人请他吃饭,在他前面放了一盘 鹿肉,他就把这盘肉吃完了 ,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 。 大家在猜 ,王安 石 是 不 是 喜 欢吃 鹿 肉。 有人说不对,于是第二天就把一大盘青菜放到他面前,把鹿肉推到一边。 他只把青菜吃完了, 却不知道还有其他菜。 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安石在生活上是很马虎的。 但是他在政府改革上却全然不同 ,当时北宋的财政问题很大 ,国家到 了 崩 溃边 缘 ,士 大 夫 尊 古训,不思改革,怕担风险。 王安石却不同,一心想拯救这个国家。 他在鄞县当县令时,为解决水利 问题,进行了一个月调查,有时住在老百姓家里,有时住寺庙,甚至荒野。 他做地方官时政声很好, 经欧阳修等推荐,仁宗皇帝三次调他做京官,他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神宗时才奉诏。 主要是朝廷 保守势力太强大,怕做不出名堂。 我想通过他的故事说明一点:改革是不完美的,是有风险的,但是社会也只有在改革中前进 , 否则国家就会衰败。 这是千古道理。 记者: 现在我 国 政 治 体 制 改革 如 火 如 马老师 :我 们 正 处 在 改 革 时代 ,国 家 的 问 题 很 多 , 荼。 从王安石这个改革者身上,我们应 矛盾也在深化,改革才能渡过困难期。 在改革上我有两 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点想法:第一,改革者一定要有恒心;第二,改革要注意 方法。 王安石的失败是在方法上过快过急 ,致使“煮夹 生饭”。 我 的 理 解 是 ,改 革 宁 可走 慢 一 点 ,想 清 楚 了 再 做,要比匆匆忙忙做好。 实际上,王安石改革对我们的指导性很强。 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对不对:所谓聪明,并不是说你 什么都行,而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 。 每个人都会栽跟头 ,但是聪明人会总结经验 。 社 会改革也是一样 ,很多错误都不可避免 。 实际上 ,改革也是 “试错”。 现行 制 度 、体 制和 机 制 不 行 的,就得改革 ,通过改革寻找出路 ,而不能总在一个地方栽跟头 ,停滞不前 。 这也是我学习十八大 的体会 。 ■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2 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