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

simple love[简单爱]5 页 1.309 MB下载文档
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斯人担大任责任舍我谁-访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pdf

C AIZHENGJIANDU 大家 斯人担大任 责任舍我谁 —— —访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蒋洪教授 ● 本刊记者 尹 情 杨 卡 蒋洪,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 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上 改变命运的高考 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蒋洪说,高考给了他一次重新选择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 授委员会主任; 曾担任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上海市第 人生的机会。 在参加高考前,他是一名农场工人,后来在铁路局当过搬卸工,每天 工作汗如雨下。 他感叹,那种环境下生活完全没有规划。 高考点亮了人生的新希 望。 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记者 :据 了 解 ,您 以 前 在 农 场当过工人。 在没有参加高 考前, 您的生活是什么样 的? 蒋教授:1966 年,我初中毕业。 当年,文化大 革命爆发 ,我没有再继续读书 。 在家 呆 了 两 年 , 1968 年 11 月 , 响 应 知 识 青 年 “ 上 山 下 乡 ” 的 号 召,我被分配到上海市海丰农场工作。 在农场里 面主要是干一些农活 ,像种棉花 、养猪、养 鸡 、养 鸭等,大部分的农活我都干。 那时候 ,班 上 有 大 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上海的一些工矿企业 ,还有一些被分配到很远的省份,像黑龙 江、内蒙古、云南、江西、安徽等地都有,剩下的被分配到周边的市属农场里工作 。 我和别的知识青年一起 ,白天在农场干农活 ,基本没有什么 文 化 活 动 ,有时 候 学 习毛主席语录。 我在海丰农场工作了七年,1976 年被调往上海铁路分局。 这个单位看起来很 —当搬卸工。 每天将大米粮食之 轻松,实际上我们在里面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 类的大件货物从火车上搬卸下来 ,一包有 100 公 斤 左 右 ,非 常 沉 ,每 次 搬 完 之 后 大汗淋漓。 我们每个小组有 5 个人,每组每天要搬运 3-4 节车厢的货物,总共大 约有 40-50 吨重,平均算下来每人一天要搬运 10 吨左右货物。 在铁路局,我们的 作息时间是工作 12 小时, 休息 24 小时, 也就是从早上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六 20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3 大家 点,休息一天,再从第二天晚上六点工作到早上六点,白班和晚班轮流交替。在铁路局,我当了三年的 搬卸工。其实,身体上的累和辛苦都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生活,每天接受任务,服 从安排,完全没有自己的计划性和主动性。 记者 : 从 您 的 经 历 来 看 ,高 考改变了命运。 工作了将近 十年 再 参 加 高 考 ,您 在 参 加 高考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 难? 考上之后是什么心情? 蒋教授 :1977 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 ,我很兴奋 ,有一种跃跃 欲试的冲动。 但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我没有参加。 当时,我们 班有一位同学找来了一份初二的数学 试 卷 ,我 仔 细看 了 一 下 ,发 觉 很多基础知识都已经忘了。 于是,我准备复习一年再参加高考。 我们 参加高考总共要考六门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和外语。 由 于政治 、历史和地理相关基础知识平 时 接触 得 比 较 多 ,相 对 而 言 比 较容易。 另外,我的语文基础也不错,所以重点是复习数学和英语。 为此,我还专门去书店买了一些资料回来看,利用空余时间重新复习了一年才参加高考。 初中毕业后,我很想继续读书,高考相当于给了我一次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所以参加高考时我 很紧张。那一年,我们铁路局包括我在内一共有 11 个人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的人全部是搬卸工。作 为知识青年的搬卸工,每天承担着大量体力劳动,更有动力和毅力去参加高考。 考上大学确实是一件很令人振奋的事情,在大学里读书与当搬卸工性质完全不一样。 搬卸工每 天穿着工作服扛两百斤左右的东西,一天下来大汗淋漓。而在学校里,主要是上课、看书,应付各种考 试。更为重要的是,如我前面所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规划都不由自己安排,不比 现在,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可以说,高考上大学点亮了我人生的新希望。 记者 :您 读 本 科 、研 究 生 、博 士生 期 间 ,都 是 学 习 的 财 政 学专业。 谈谈您与财政学结 缘的故事。 蒋教授:其实,在高考填报专业的时候,我填了很多专业,财政 学究竟是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也记不得了。 那时,只要能顺利通 过高考进入大学读书,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进入大学读书后, 只要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我都很感兴趣。特别是进入专业学习之 后,我感觉学习财政学知识非常重要。 偌大一个国家,面对庞大的 财政资金,如何进行管理,用好每一分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后来,通过学习慢慢地理解发现:实际上,财政无非是政府理财问题。我自己也写了一本《财政学》书, 财政学就是学习理财治国之道。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两次机会出国访问,分别去了英国和美国,让我对财政学知识有了更 加广阔的认识。 各国在财政治理方面的情况很不一样,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回国之后,我 又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和文献,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将这些观点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思考研究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当院长期间,根据改革需要,利用现代公 共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套教材,完全替代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材。 打造“阳光财政”国度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他设想了一个政治修明的理想国度。 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不同,蒋洪以 实际行动来构建自己理想中的“阳光财政”国度:从 2008 年开始,他带领他的团队对我国省级财政透 明度进行深入调查,并从 2009 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对我国大陆 31 个省、直 辖市、自治区的财政透明度进行排名,引起了社会对财政透明度的高度关注。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3 21 C AIZHENGJIANDU 大家 记者:《2009 中国财政 透明度 报告》首 次 推 出 时 ,引 起 了 极 大的社会反响。 您怎么想到给 各省财政透明度打分? 记者 :您 能 具 体 为 我 们 介 绍 由上海财经大学公 共政策研究中心出 一下您与您的团队所开展 的这项调查评分活动吗? 蒋教授: 实际上, 我们这个项目是从 2008 年开始立项的,2009 年正式开展调查研究。 作为财政领域的研究人员, 自然非常关心政 府的财政信息。 适时,2008 年 5 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 施, 为我们开展财政透明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途径。 另一方 面,开展这项研究实际上也是为了配合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工作。 蒋教授:开展这项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设计评分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分指标体系, 对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分。 所 设计的指标就是我们需要了解政府财政的基本信息指标。 具体包括: 一般政府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版 的 《中 国 财 政 发 展 在这个粗的信息框架下,按照“类”、“款”、“项”、“目”、“节”的预算分类 报 告 》 (1999 — 2011 层级,逐步从粗的信息向细的信息分解。 我们总共设计了 113 个问题,这些问题基本覆盖了所有政府公 年) 共资金运行环节,每个部分从粗到细,包括财政收支和债务情况,基本上涵盖了比较全面的政府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 ,再以这些信息是否能够获得和信息获得的程度为评分依据 ,对不同省 份 和 部 门 进行评分。 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依据《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公民有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的权利。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出版物或者网上检索等途径获取信 息。 再将这两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汇总到一起 ,最后看 113 个问题能获得多少信息。 针对每一个问 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所有信息,那么它就是透明的;反之,就是不透明的。 比如,在 100 个问题里,如果只能获得 10 个问题的信息,那就只能得百分之十的分数,以 100 分为例,就只能得 10 分。 评分结果完全依据信息的可获取程度来衡量和评判。 从 2008 年开始,每年我们都会对全国 31 个省份进行财政透明度的调查。 从八九月份开始搜集 数据,开展调查大概历时三四个月。 调查结束后还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集中整 理,并撰写调查报告。 所以,每年的调查报告通常要到第二年 5 月份才发布。 记者: 通过这些年的调查研 究, 目前我国财政 透明度大 致处于什么水平? 每年的调 查结果有什么变化? 蒋教授:总体来说,很不乐观。 我们可以用一个平均分来表明我 国财政透明度的整体水平。 2009 年,我们发布第一期《中国财政透明 度报告》时,全国 31 个省份平均分是 21.7 分(百分制)。 而目前我们最 新的一期数据在《2012 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公布,平均分是 25 分 左右。 也就是说,大致以每年进步不到 1 分的速度前进。 这样来看,虽 然每年政府信息公开有进步,但是进步非常微小。 实际上,国外也有类似专门针对各个国家财政信息公开程度进行评估的组织,主要是一些国际非营利 性组织,对每个国家的财政透明度进行调查。 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我国财政透明度的排名也很靠后。 具体而言,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年评分排名呈现出两种变化:第一,每年排名靠前的省份在不 断变化。 有些省份去年做得很好,今年却不是很理想,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第二,每年的最高得分在逐年降 低。 比如,第一年最高分是 62 分多点,第二年最高分是 50 多分, 第三年则是 40 多分,现在基本维持在 40 多分。 从这些排名数据中呈现出一种十分怪异的现象:说明现在有些管理部门并没有把政府信息公开当回 事,或者说他们并不想完全公开。 这不仅仅牵扯到部门利益,更重要的是目前全国财政信息公开都是这种 状况,很多地方不愿意走在最前面。 对于他们来说这似乎没有必要,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有人说,如果我们国家财政透明了,那社会就要发生动乱了,财政透明等于是自掘坟墓。 实际上, 政府信息公开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 。 只有将财政运行情况曝光于公众眼球之下 ,让人民群众集体起 来监督政府,了解财政运行情况,才能推动财政事业不断发展。 22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3 大家 记者:开展这么多年的财政 透明度调查,您有哪些体会 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蒋教授:开展这项调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它促使全社会都 形成一种共识:要关注政府信息公开 ,关注财政透明度 。 另外,《中国 财政透明度报告》将我国政府的财政信息公开情况都公布出来。 它不 仅揭示了各省财政透明度的绝对水平,而且揭示了全国各省连续多年 来的变动趋势。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映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中的态度,对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这项工作我们会持续推进下去。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中央部门 的财政透明度也纳入评价范围。 如果条件具备的话,我们还会考虑向基层单位延伸。 目前,我们调查的重 点还是在省一级层面,这与我们的能力比较相称。 因为信息公开越往下走一个层级,工作量会大很多。 目前,我国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不高。 在我们第一年开始调查时,平均分是 21.71 分,第二年增加 到 21.87 分,一年仅增加 0.16 分。 照这个速度,100 年可以增加 16 分,300 年可以增加 48 分。 48 分加上 现在的 20 多分,那个时候才及格了。 因此,我呼吁“阳光财政不能再等三百年”。 现在如果还让我预测的 话,我还是会按照我们统计的数据来进行推测。 但是现在推测出来的时间是一个过长且不可接受的时 间。 我们期待着政府在这方面能有更大的动作,财政信息公开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当然,我们的能力也 有限,并不会因为每年出了这样一个报告,政府就马上有改进。 这件事情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推进。 记 者 :这 些 年 来 ,您 通 过 开 展 蒋教授:在我看来,透明只是一种手段,本身不是目的。 “阳光财政”究 调 查 、学 术 研 究 、“两 会 ”提 案 竟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要让社会公众清楚地辨别哪些钱该花, —— 等途径,为打造“阳光财政”做 哪些钱不该花。 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科学使用。 出了不少努力。 您理想中的 “阳光财政”是什么样的?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透明? 究竟要透明到什么程度? 让我说得具体 一点的话: 如果哪一天, 我们的公款消费能够及时受到公众的有力制 止;如果哪一天,那些形象工程、贪污浪费能够及时地被人揭发出来,这 就是财政透明的理想状态。 就目前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不辱使命敢直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以顾炎武的这句话为座右铭,蒋洪积极践行着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 担任全国 政协委员的五年期间,他为“阳光财政”、“预算公开”提交了 20 余份提案;身为十年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他长 期从事公共财政研究,为上海市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两会”上,他敢于直言,被媒体称为“麻辣委员”。 记者 :担 任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五 年 期 间 , 您 提 交 了 20 余 份 关于 “阳 光 财 政 ”和 “预 算 公 开”的 提 案 。 每 年 的 提 案 有 什么不同与侧重? 蒋教授:作为政协委员,我基本每年都会围绕这些主题提交一些 提案。 比如:第一年我 写 了 一 篇 文 章 叫 《阳光 财 政 ,我 盼 得 头 发 都 白 了》,这个提案是结合我 们开 展 的 各 省 财 政 透 明 度调 查 来 写 的 ,按 照 我前面所说的, 财政透明度一年增加 0.16 分, 还得等 300 年才能及 格,这是一个太过漫长的过程;第二年我又写了一个关于财政透明度 的发言稿,题目是 《提 高 财 政 透 明 度 ,保 障 人 民 的 知 情 权 》,知 情 权是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 而我国财政透明度离保障人民知情权的要 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第三年我写的发言稿是《大力弘扬先进,莫让典型成点缀》。 其实,各地区在财政透 明方面有很多做得很好的单位,但是它们仅仅只是作为先进和典型进行表彰 ,而没有得到大力弘扬和 推广,导致典型仅仅变成了点缀。 前不久,我在“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奢侈浪费的提案》获 得个人优秀提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该提案进行了答复。 围绕着财政透明问题,我还提了一些其他的提案。 比如《保密法 》必须做原则修订 ,保密范围要缩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3 23 C AIZHENGJIANDU 大家 小。另外,还有对规范目前政府管理制度提出的建议。现行制度中有些不太利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 比如,“一事一申请”制度。 根据这项制度,可以计算一下,我们开展财政透明度调查了解一个地区的财 政透明度需要提出多少次申请? 113 个。 显然,这给社会公众了解政府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另外, 新出台的规定:部门预算由部门自己来公开。这会导致什么情况?举一个例子,原来广州市财政局将它 所属的 114 个部门信息全部在自己网站上公开,这样非常有利于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财政运行情况。 但 是新规定出来之后,我们要分别找 114 个网页去获取这些信息。 再比如,一般预算只要求公布到“款”。 也就是说预算只需要公布到第二层级,后面的“项”、“目”、“节”可以不用公开。 这个规定实质上等于把 信息公开的后路堵死了。 这些规定都不利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 记者:从您的观点来看,推动 政府信息公开有赖于制度 的完善。 目前, 需要重点从 哪方面抓信息公开工作? 蒋教授: 我觉得很迫切的一件事情是: 要修订不合理的法律法 规。 前面我们提到的《保密法》,还有现行的《预算法》,以及目前正在 修订的《预算法》修改稿中都有关于预算应当及时公开的规定 。 但是 什么叫“及时公开”? 具体没有时间限制。 三个月以后公开叫“及时”, 还是一年之后叫“及时”? 公开要细致到什么程度,这个也没有规定。 这样的法律没有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实际上,《预算法》当中应该增加 几条规定,对“及时性”进行明确界定,比如:预算通过以后 ,应在 15 或 30 个工作日以内予以公开 ,这 才叫法则。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由谁公开,采用什么方式公开,这些细节性规定可以通过条例来补充 说明。 所以,法律必须要有实质性的东西,不能用口号性的标语来代替法律规定。 因此,目前要做的事 情就是要完善法律规定,修订一些不合理、表述不当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改革趋势的法律法规。 记者:近年来,政府在推进预 蒋教授:1997 年, 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参加政府人大会议审议 算公开方面做出了一些努 预算时,我就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 。 因为周围的代表们会说 :“蒋教 力, 中央各部委连续三年推 授,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本预算你应该可以看懂 。 我们看不懂 ,你 进部门预算公开。 您如何看 帮我们分析解释一下。 ”实际上,当我拿到预算报告时,我也看不懂。 待当前我国预算公开工作? 我就是这么坦白地跟他们说。 为什么看不懂呢? 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预算报告的 信息不全面;二是信息公布得很粗,比如说基本建设多少亿元。 这是 一个很抽象的数据,没有对比数据和具体内容,所以我们对这项内容也没法发表意见。实际上,基本建 设是有具体内容的,做了什么项目,是兴建食堂学校,还是维修办公楼,或者其他项目等 ,各种不同的 项目对于群众切身利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只有当这些预算信息都具体化了以后,我们才能够发现问 题,发表意见,才能说出哪一笔支出不应该花,哪一些支出应该增加,而且增加多少才能满足需要。 所 以关键问题是预算细化的问题,只要预算做得足够的详细,就没有大家看不懂的,但是现在没有代表 能够提出这样的看法。 记 者 :您 既 是 学 者 ,也 是 全 蒋教 授 :这 是 一 种 荣 誉 ,更 是 一 份 沉 甸 甸 的 责 任 。 因 为 我 不 国政协委员。 您如何看待这 是 一 名 普 通 的 学 者 ,我 曾 被 选 为 上 海 市 人 大 代 表 ,也 是 全 国 政 协 样的双重身份? 以, 我更有责任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去推动财政事业向前发 蒋洪教授为老年教职 工传达“两会”精神 委 员 。 我 是 研 究 财 政 领 域 的 学 者 ,同 时 又 是 参 政 议 政 的 一 员 , 所 展 。 中 国 有 句 话 叫 “国 家 兴 旺 ,匹 夫 有 责 ”。 对 于 知 识 分 子 来 说 ,就 应 该 有 这 样 一 种 气 概 ,国 家 兴 旺 ,这 种 责 任 舍 我 其 谁 。 ■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24 财政监督 CAIZHENGJIANDU 2013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