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地球科学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pdf
2015-2016 学年地球科学学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二零一七年三月 目 录 一、前言 ....................................................................................................................... 1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概况 ............................................................................... 2 1.研究生学位点情况.............................................................................................. 2 2.在读研究生情况.................................................................................................. 3 3.导师队伍建设情况.............................................................................................. 4 4.教育教学资源情况.............................................................................................. 6 5.改革及成效.......................................................................................................... 7 二、研究生生源质量 ................................................................................................... 8 1 .研究生招生总规模............................................................................................. 8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和生源质量情况.......................................................... 8 3.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9 4.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9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 ......................................................................................... 11 1.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11 2.研究生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 11 3.研究生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 12 四、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 13 1.学位授予质量.................................................................................................... 13 2.研究生就业质量................................................................................................ 14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 15 1.研究生党建........................................................................................................ 15 2.研究生主题教育................................................................................................ 15 3.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 16 4.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 16 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 ..................................................................................... 17 1.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 17 2.外籍科技专家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情况........................................................ 17 3.留学生情况........................................................................................................ 17 七、研究生奖助体系-德育总结 ................................................................................ 19 1.绿色通道............................................................................................................ 19 2.国家助学贷款.................................................................................................... 20 3.国家拨款(奖学金、助学金、学业奖学金)................................................ 20 4.学校奖励(三助一辅、其他奖励)................................................................ 20 5.社会个人、团体资助........................................................................................ 21 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 21 1.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21 2.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21 3.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22 4.学位授予质量保障............................................................................................ 22 九、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 22 1.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22 2.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机制改革.................................................................... 22 3.继续加强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 23 一、前言 地球科学学院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211”工程重点学 科建设所在地。学院的办学目标:坚持标准,追求卓越,探索地球科学奥秘,谋 求人地和谐发展,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 1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 7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 1 个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涵盖 3 个工程领域。 学院现有教职工 155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6 人,专职博士生导师 48 人,教授 62 人,副教授 40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人、青年学者 1 人,国家“千人计划”1 人,青年千人计划 4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 6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 2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教育部部属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 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 7 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2 个,教 育部创新团队 2 个,湖北省创新群体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3 个,湖北省教学名 师 3 人。 学院科学研究围绕壳-幔体系物质及其交换过程、生物环境及沉积地质的浅 部协同演变过程开展研究,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部分进入国际前沿。行星地 质与化学作为学科增长点,参与国内嫦娥工程和国外其他探测计划,处于国内领 先水平。地理学以自然地理为主,在第四纪地质、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 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形成优势。 平台建设本着学科与两个国重“一体两翼”的思想,强化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 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系,推动“全球大地 构造研究中心”和“长江流域典型关键带研究基地”建设,完善基础教学实验室 体系和三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学院建成 2 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 2 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自然科学基 金年平均获资助 30 项左右、发表 SCI 检索论文近 100 篇,共发表《Nature》论 文 4 篇、 《Science》论文 2 篇。先后获国家科技奖 7 项,承担国家“973”项目 1 项,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26 项。 1 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追求学术卓越”为中心,积极探索以激励研究生教 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优化和学术卓越为核心价值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研 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地学人才协同创新、国际化视野培养,学院先后 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悉尼大学、法国巴黎大学 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选送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并且设立" 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鼓励并资助优秀研究生出国(出境)进行国际交流 和联合培养。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概况 1、研究生学位点情况 学院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 个;涵盖 2 个学科门类;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1 个,其中工程硕士包涵地质工程、环境 工程和测绘工程等 3 个工程领域。按学科门类或专业学位类型,学院学位点分布 情况见表 1、2、3。 表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点 序号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名称 0707 1 海洋科学 07 理学 0709 自设二级学科代码、名称 授权级别 一级学科 0709Z2 地球生物学 0709Z3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地质学 一级学科 表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硕士学位点 序号 1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名称 授权级别 0705 地理学 一级学科 0707 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0709 2 自设二级学科代码、名称 08 工学 0816 0709Z2 地球生物学 0709Z3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地质学 一级学科 测绘科学 与技术 一级学科 2 表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点 专业学位类型 专业代码 专业(领域)名称 085215 测绘工程 085217 地质工程 085229 环境工程 工程硕士 2、在读研究生情况 2015年,我院各类研究生招生规模269人,研究生与本科生规模比例1:1。在 读研究生总规模约达1068人(见图1),其中,全日制博士生242人;同等学历博 士23人;全日制硕士生410人;在职专硕393人; 393, 36% 242, 23% 23, 2% 全日制博士 同等学历博士 全日制硕士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 410, 39% 图1 地球科学学院2015-2016学年度在读研究生规模 表 4 地球科学学院 2015-206 学年度在读研究生人数统计表 学科、专业(领 域)代码 学科、专业(领域) 博士在 名称 读人数 全日制硕士在 读人数 非全日制硕 士在读人数 0705 地理学 0707 海洋科学 4 11 0709 地质学 238 320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9 085215 测绘工程 5 085217 地质工程 36 085229 环境工程 4 085218 矿业工程 4 总计 同等学历博 士在读人数 29 242 410 3 23 385 393 23 3、导师队伍建设情况 3.1 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总数155人,其中专任老师1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 专业技术职务的62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4人,占94%, 具有硕士学位5人,占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98%。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教职工总数 专任老师 正高 副高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图2 地球科学学院教师整体情况 3.2 研究生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6年8月底,学院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8人。专职硕士生指导教师 121人。专职博导中入选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博导有27人,占56%。 2015-2016学年度,学院新增专职博士生导师7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 青年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新增专职博士生导师中35岁及 以下有5有,平均年龄34岁;副教授3人,占43%;最高学历均为博士研究生,且 有2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1人获得香港博士学位,占34%。 4 2, 29% 35岁及以下 35岁以上 5, 71% 图3 2015-2016学年度新增博导年龄情况 1, 14% 本校博士 3, 43% 2, 29% 国内博士 国外博士 海外博士 1, 14% 图4 2015-2016学年度新增博导学位情况 3.3 专职博导队伍结构 学院专职博士生导师中,35岁及以下5人,占10%;36岁至45岁之间的13人, 占27%;46岁及以上的30人,占63%。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共计45人,占94%;硕 士研空生1人,占2%;学士2人,占4%。职称为正高的43人,占90%;副高5人,占 10%。获得本校学位的33人,占68%;获得境内其他高校(院所)学位的6人,占 13%;获得;获得境外高校学位的9人,占19%。 5 35 30 25 20 15 10 5 0 <35≤45 ≤35 >45 图5 专职博导年龄结构 3.4 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 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73人,35岁及以下32人,占44%;36岁至45岁之间 的22人,占30%;46岁及以上的19人,占26%。 40 30 20 10 0 ≤35 <35≤45 >45 图6 专职硕导年龄结构 3.5 生师比 截止到2016年8月底,学院共有全日制博士生272人,专职博士生导师48人, 在读生平均生师比为5.7:1;2015年招全日制生博士生54人,平均生师比1.1:1。 截止到2016年8月底,学院共有全日制硕士生429人,专职硕士生导师73人,在读 生平均生师比为5.9:1;2015年招生全日制硕士生152人,平均生师比2.1:1。 4、教育教学资源情况 地球科学学院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211”工程建设重 点学科所在地。地球科学学院科学研究面向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和地球 动力学三大学科群,主体支撑“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 6 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有“长江流域典型关键带的形成与演 化”和“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两个学术创新基地。 2016 年学院全年实到科研纵向经费 4403.86 万元、横向经费 678.73 万元。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9 项,总经费 1480 万(含杰出青年基金 1 项、优秀 青年科学基金 1 项、面上项目 11 项联合基金项目 1 项,青年基金项目 5 项) ;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牵头单位,谢树成教授负责,2500 万) ;获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2 项(郑建平 830 万、张宏飞 768 万)。学院师生共发表 SCI 论文 125 篇,其中,T1 论文 16 篇,T2 论文 67 篇,占 66%。 5、改革及成效 学院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研究生招录、培养、答辩和学位申请。在研究生 招录方面,规定每年审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规定博士研究生导师 每年招生 1 名指标,优秀人才、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省优论文获得者的导 师,可以奖励 1 名指标;规定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每年招录 3 名硕士研究生。 这些措施全面消除了研究生招生极度不均匀、极度不合理的局面,导师培养积极 性增加,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出台了“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有关办法”,“资助推 免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实施细则”,“资助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出国外语考试的办 法”,修改了硕士和博士培养大纲,绘制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过程流程 图。从政策上规范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并且要学生从入学开始,明确各项培养 内容和时间节点,导师好操作,学生好计划。 在毕业和答辩方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全部参加答辩前盲审,杜绝不合格论 文进入答辩程序。硕士研究生均需参加地学院各系或学科组组织的集中答辩。地 球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不接受未参加集中答辩的学历硕士生的学位申请。 博士生和非学历研究生答辩由导师组织。各系答辩成绩后 5%的硕士生或各答辩 分组成绩最后 1 名的硕士生参加地学院组织的集中答辩。集中答辩不合格者,不 允许毕业。答辩后的最终版查重论文需上传到管理系统,学院在答辩后只进行一 次查重,查重比例必须<=15%。如果查重比例超过 15%将不能提交到地学院分学 位委员会上申请学位。2016 年,全员因二次答辩未通过没有毕业的学生 2 位, 因论文查重没有毕业的学生 3 位,因发表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不相关没有毕业的 博士研究生 2 位。这些政策对导师和研究生均产生很大影响,推动了导师教学管 7 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急迫感。 二、研究生生源质量 1、研究生招生总规模 2015年,我院各类研究生招生规模269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生54人;全日 制硕士生163人其中学术硕士生139人,专业24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52人。 52, 19% 54, 20% 全日制博士 24, 9% 全日制学术硕 全日制专业硕士 139, 52%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 图7 2015年地球科学学院招生规模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和生源质量情况 2015年学院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3人,比去年增长23%,其中少数民族骨 干计划录取4人。 录取的159名普通计划中,学术学位136人,占86%;专业学位23人,占14%。 应届考生146人(不含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占80%。 表5 学科门类 07 理学 08 工学 2015 年全日制学术硕士招生规模 学科代码、名称 招生人数(人) 授权级别 0705 地理学 14 一级学科 0707 海洋科学 3 一级学科 0709 地质学 120 一级学科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3 一级学科 8 表6 专业学位类型 2015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 专业代码 专业(领域)名称 招生人数 085215 测绘工程 1 085217 地质工程 22 工程硕士 2015年一志愿报考我校考生352人。其中,全国统考生(不含推荐免试、少 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313人,统考生考录比2.5:1。 2015年录取考生(不含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中,推荐免试34人,占21%。 全日制本科毕业于本及其他211高校考生占43%,毕业于一般高校考生占36%。 一般高 校,57 36% 推免,34 21% 本校,62 39% 其他211高校7 4% 图8 201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 3、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015年学院共录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4人,其中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录取1人, 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 录取的54人中,公开招考16人,申请考核2人,硕博连读27人,本科直博9 人,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占67%,较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男性43人,占80%,较 上年增加20个百分点。 录取考生中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于本校及其他211高校考生占89%,较上年降低 1个百分点。 4、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015年学院能过全国在职联考录取工程硕士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52人,占 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24%。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 9 的2.26倍。 在职联考研究生的生源单位中,地勘单位,占92%。其他事业单位4%,国家 企业2%,其他企业2%。 2, 4% 16, 29% 公开招考 硕博连读 本科直博 27, 50% 申请考核 9, 17% 图9 表7 2015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录取情况 2015 年在职联考研究生招生生源单位性质情况 单位性质 人数(人) 比例% 地勘单位 48 92% 其他事业单位 2 4% 国家企业 1 2% 其他企业 1 2% 2, 4% 1, 2% 1, 2% 地勘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48, 92% 国家企业 其他企业 图10 2015年地球科学学院在职联考研究生招生生源单位性质情况 10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 1.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为适应我院试点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我院研究生教 育的实际情况,2013年12月学院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就研究生课程设置、学 术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修改。该培养方案将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对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博士生取消了专业选修课,增加实践学术 报告3学分,必修,要求参加至少20次(1个学分),主讲至少3次(2个学分) ,其 中至少有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或两次全国学术会议报告。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16学分,其中学位课13学分,实践环节的学术报告3学分。 硕士生减少了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学术报告(硕士) 2学分,必修,听报告至少15次(1个学分) ,公开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1个学分), 并按要求填写学术报告手册。学位课增加了一门研究方向文献综述课,必修, 3 学分。硕士生课程总学分24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7学分,学位课9学分,选修课 6学分,实践环节的学术报告2学分。 2. 研究生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 学院强化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要求研究生课堂教学严格执 行培养方案,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制定出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大 纲。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制,主讲教师由学术造诣深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 教授和博导担任。学院对课程主进教师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考勤和课程考核,并及时登录成绩。为减少研究生教学事故 的发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于出现的教学事故,严格按照《中 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修订版) 》 (地大校办字〔2009〕 18号)进行处理。 研究生科研成果方面,2016 年学院层面有 54 名研究生代表所在科研项目参 与科技论文报告会,经过严格评选,有 8 名同学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研究生科技论 文报告会答辩,其中王健、黄昶同学获得校级特等奖,张一鸣获得校级一等奖, 程雪梅等 5 名同学获得校级二等奖。此外,共 17 名博士生获得学校资助赴海外 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 11 表8 学院 2015-2016 学年度开设研究生课程 19 门,具体课程如下: 课程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时 S01015 沉积地质学 48 颜佳新(主讲) S01023 生物地质学 48 王永标(主讲) S01038 化学岩石学 32 马昌前(主讲) S01039 高级岩石学 48 赵军红(主讲) S01040 大地构造学 48 王国灿(主讲) S01048 环境地球化学 48 向武(主讲) S01055 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 48 李长安(主讲) S01060 同位素地球化学 48 凌文黎 S01087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48 肖龙(主讲) S01088 实验构造地质学 48 曾佐勋(主讲) S01089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8 刘勇胜 S01091 第四纪环境重建技术 48 黄俊华(主讲) S01093 岩石圈地球化学 48 刘勇胜(主讲) S01094 解析构造学 48 李德威 48 S01095 矿物和岩石物理基础 48 章军锋 48 S01035 成因矿物学 48 钟玉芳(主讲) B01001 现代地球科学前沿与科学方法论 64 冯庆来等(主讲) B01010 地学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64 陈中强(主讲) S00009 专业硕士专业英语 16 文森特 3.研究生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 研究生科技论文发表方面,2015 年 9 月至 2016 年 8 月期间,我院研究生共 发表高水平文章 135 篇,其中,16 篇 T1 文章,64 篇 T2 文章,20 篇 T3 文章及 35 篇 T4 文章。 12 四、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1. 学位授予质量 1.1 学位授予规模 我院2015-2016学年度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核拟授予博 士、硕士学位情况。共计我院拟授予博士学位37人,理学37人;硕士学位185人, 理学115人,工学4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66人。 表9 专业代码 2015-2016 学年度地球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授博士学位统计 2015年12月 2016年6月 授博士学位人数 授博士学位人数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0707 海洋科学 0 1 理学 0709 地质学 6 30 理学 表 10 专业代码 2015-2016 学年度地球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授学术硕士学位统计 2015年12月 2016年6月 授硕士学位人数 授硕士学位人数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0705 地理学 0 4 理学 0707 海洋科学 0 6 理学 0709 地质学 4 101 理学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 4 工学 表 11 2015-2016 学年度地球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授专业硕士学位统计 2015 年 12 月 2016年6月 授专业硕士学位人数 授专业硕士学位人数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专业(领域) 专业代码 专业学位 名称 类型 085215 测绘工程 0 0 4 0 工程硕士 085217 地质工程 0 19 17 25 工程硕士 085227 环境工程 0 0 0 1 工程硕士 13 1.2 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2015 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 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5 篇。2016 年学校评选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8 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奖 7 篇。 表 12 2015 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序号 研究生 学位论文题目 类型 1 博士 2 博士 3 博士 4 博士 5 博士 6 硕士 7 硕士 8 硕士 9 硕士 10 硕士 东秦岭-桐柏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 同阶段演化的变质和岩浆作用 含水石榴子石流变学性质的高温高压变形 实验研究 陆相微生物脂类 GDGTs 的古气候重建:现代 过程及其在黄土-古土壤和石笋中的应用 月球表面哥白尼纪与水星表面柯伊伯纪的 地质活动对比研究 华北北缘下地壳岩石磁性结构研究 贵州紫云晚二叠世生物礁的演化及其对火 山作用的响应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的 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活性基体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 谱分析中的增敏作用及其应用研究 贺兰山中段孔兹岩的发现及其年代学证据 华南寒武纪早期(约 526-514 Ma)海洋化学 时空演化及其与早期动物演化关系初探 作者姓名 导师姓名 王浩 吴元保 许丽丽 金振民 杨欢 谢树成 肖智勇 曾佐勋 李智勇 郑建平 范广慧 王永标 田健 廖群安 刘圣华 胡兆初 李黎明 曾佐勋 金承胜 李超 2.研究生就业质量 2016 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3.87%、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为 77.14%。 截止到 12 月 1 日, 就业率达到 93.33%,其中硕士研究生为 95.97%, 博士研究生为 97.14%。硕士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区域为中部地区,占硕士毕 业生协议就业人数的 57.00%;博士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区域为东部地区,占 博士协议就业人数的 55.56%。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 14 服务业”(30.00%) 、“其他行业”(19.0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16.00%)”和“教育业(15.00%)”;毕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5.56%)、“教育业”(33.33%)。硕士研究生集中 在事业单位(28.00%)、国有企业(20.00%)和其他企业单位(33.00%);博士研 究生则主要集中在教育单位(44.44%)、科研设计单位(25.93%)和其他事业单 位(25.93%)就业。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1. 研究生党建 学院以示范党支部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 学院党委统一部署下,学院组织各个研究生党支部加强立项建设,通过项目创建 带动党支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项目设计政治理论类、学术科研类和志愿服务 类,全院共有 18 个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同时有 5 个党支部上报学校“示范党支 部创建”。针对学生党支部“学习抓不住点”问题,组建地学之光讲师团“政治 理论宣讲队”(14 支宣讲队中研究生有 11 支队伍) ,让一批带头学、学得好的 党员去各支部进行理论宣讲,保证了学习重点的把握、保证了学习效果。结合学 院特色开展“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研究生党员周豪主讲)和“学习高山精神” (研究生党员胡庆海主讲)等主题宣讲,宣讲 40 余场次,辐射 4 个学院学生, 超过 4000 人次。岩石圈地球化学党支部、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党支部、第四 纪地质与环境党支部获校“研究生示范党支部”荣誉称号。 创新支部设置,继续完善研究生党支部按照学术团队设置模式,实现了支部 精神、学术发展内核传承的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支部的组织建设。学院党校举 办第 14 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邀请朱勤文副书记、刘亚东部长和学院书记、 副书记等集中授课,参训学生 167 人。举办 2016 年春季学期学生党员培训班, 邀请李长安教授、吴东华教授和学院党委领导进行专题讲座,以“坚持标准、保 证质量”为原则发展学生党员,严格党员发展流程,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全 年新发展研究生党员 18 人。 2.研究生主题教育 学院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深化研究生政治认同。全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 15 题教育活动,深化研究生政治认同,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在全 体研究生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结合 学院实际,制定学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方案,扎实推进学院学生党建工 作;第二,集中开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主题学习,引领广 大研究生党员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新时代内涵,积极传递和输出正能量;第三, 在全体研究生群体展开学习高山精神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院士精神,力求传承奉 献;第四,组织研究生代表赴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学总理笔记、重 走总理路,探寻地质精神,坚定做党和人民信得过的红色地质师的崇高理想。第 五,组织研究生党员代表赴中山舰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在引导研究生党员提高思想政治水 平、加强广大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取得 了良好效果。 3.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 学院近年来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推广创新理念,支持创新实 践,营造创新氛围,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此,学院在 2016 年 试点“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导师项目为依托,鼓励研究生、高年级本科 生组成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目前已有 8 支团队进入立项运 行阶段。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果,在 2016 年全国“小平科技 创新团队”的评选中,由硕士研究生金伟东、杨亚洲等组成的行星科学研究团队 经过层层筛选,获得该项殊荣。 4.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 2016 年地学院主要举办研究生文体活动 8 项,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形式活 泼多样,包括魅力女性论坛、研究生“十佳歌手”院赛等文艺活动和研究生羽毛 球赛等体育活动,得到研究生同学的积极支持。地理系硕士生马晓晨在 2016 年 研究生十佳歌手大赛中过关斩将获大赛冠军;构造系硕士生王琛、地古系硕士生 易雨昊分获校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一、二等奖;多名同学获研究生羽毛球比赛好 成绩;构造系硕士生获全校研究生羽毛球比赛男单第二名,覃军颖、宫旎娜、田 廉荣、熊启慧分获混双二、三名。 16 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 1. 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 2016 年度学院努力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加强学生全球视野培养,促进学 生提高外语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学院全年共邀请 21 位外国专家走进地学院, 并邀请他们与究生交流成长与发展、国际合作等话题。此外,学院继续鼓励研究 生参加托福、雅思考试,2016 年有 150 余名研究生报名参加雅思考试网络培训 课程的学习,全年共有 16 位研究生获得考试资助,其中博士研究生汪程远考取 雅思 7.5 分高分。学好外语、提升外语交流能力成为广大研究生同学的共识。同 时,学院鼓励研究生加强国际交流。鼓励研究生加强国际交流是学院拓展研究生 国际视野的重要举措,学院继续完善政策,搭建海外交流资助支持体系。2016 年度学院共资助 15 位推免生和 15 位研究生赴海外学习。此外,4 名研究生获国 外全额奖学金资助到国外读学位,9 名博士生获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 究生项目”,4 名博士生获批学校资助短期出国研修,14 名博士生获学院资助进 行国际联合培养,17 名博士生获批学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 2. 外籍科技专家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情况 课程教学国际化是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环节,学院继续推动课程教学 国际化。2015 年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国际碳酸盐岩微相课》,德国埃尔朗根大 学 Axel Munnecke 教授主讲,颜佳新、张宁教授助课;邀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Helmut Weissert 教授前来作国际沉积地质学家学会(IAS)组织的全球知名沉 积地质学家巡回演讲(IAS Lecture Tour 2015),黄春菊教授助讲;举办“地球 表面撞击坑”短期培训班,加拿大西安大略学院 Gordon Osinski 教授主讲,肖 智勇副教授助课,该课还进入到研究生管理系统供研究生选课。 3. 留学生情况 学院现有硕士留学生 32 人,其中,2015 级 5 人,2016 级 17 人。主要来源 于“一带一路”国家。 17 生源所在国家 所学专业 就读人数 备注 蒙古 地质学 4 2015 级 1 人,2016 级 3 人 约旦 地质学 3 2016 级 秘鲁 地质学 2 2016 级 巴基斯坦 地质学 2 2016 级 刚果(金) 地质学 2 2016 级 泰国 地质学 1 2016 级 纳米比亚 地质学 1 2016 级 老挝 地质学 1 2016 级 马里 地质学 1 2016 级 赞比亚 地质学 1 2016 级 科摩罗 地质学 1 2015 级 南非 地质学 1 2015 级 苏单 地质学 1 2015 级 乌兹别克斯坦 地质学 1 2015 级 学院现有硕士留学生 25 人,其中,2011 级 1 人,2012 级 1 人,2012 级 2 人,2013 级 3 人,2014 级 1 人,2015 级 6 人,2016 级 11 人。 学号 姓名 性别 年级 专业(领域) 2201590002 MUHAMMAD IMRAZ 男 2015 070900|地质学 2201590003 MALIHA ZAREEN KHAN 女 2015 07090001|地质学(地学) 2201590013 ADAMA ZIE OUATTARA 男 2015 070900|地质学 2201590037 ALHOUSSEYNI TRAORE 男 2015 070900|地质学 2201590038 HASSAN NASIR MANGI 男 2015 070900|地质学 男 2016 070900|地质学 男 2016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2201690007 2201690008 MAHMOUD MOHAMMED, RAGHEB ABBAS KOUA, KADIO AKA DONALD 2201690015 HUSSAIN, AMJAD 男 2016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2201690017 THANG, TA VAN 男 2016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8 学号 姓名 性别 年级 专业(领域) 2201690018 NGUYEN, MINH QUYEN 男 2016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男 2016 070904|构造地质学 男 2016 男 2016 070904|构造地质学 男 2016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男 2016 070900|地质学 男 2016 070900|地质学 女 2010 07090301|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学) 女 2011 2201690019 TREEROTCHANANON, ANUWAT AL-GABRI, MAJED 2201690029 NASSER ALI KHUKHUUDEI, 2201690035 ULAMBADRAKH NUUDEL, 2201690037 UGTAKHBAYAR NGONATA, GRESSON 2201690051 2201690066 LBYG20100012 CEDRIQUE BASUA AFANGA, ARCHELAUS EMMANUEL HADJIRA BOUCHIKHI LBYG20110017 ALY BANGOURA MARIAMA 070901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学) 070901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学) LBYG20120001 BERKANA WAFA 女 2012 070902|地球化学 LBYG20120010 LAOCHOU SOTOUKY 男 2012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LBYG20130001 TAYLOR ARMSTRONG 男 2013 07090401|构造地质学(地学) 女 2013 07090401|构造地质学(地学) 男 2014 070902|地球化学 男 2013 07090001|地质学(地学) 男 2015 LBYG20130003 ALEXANDRA DENISENKO MOHAMMED ISHAG LBYG20130015 MOHAMMED ABDALLSAMED LBYG20130020 LBYG20140015 HAFIZULLAH ABBA AHMED HUU TRONG NGUYEN 070901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学) 七、研究生奖助体系-德育总结 1. 绿色通道 学院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新生入学报到时,确因家庭经济贫困,无 法足额缴清学费,则需通过申请“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手续。申请人可凭当 19 年度家庭经济贫困证明材料,在研究生院“绿色通道”处现场领取申请表,经个 人递交申请(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复印件) ,交由研工部审核,办理缓交学费手 续。2016 年共 22 名硕士研究生申请“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 2.国家助学贷款 学院贯彻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大力推进国家 助学贷款的通知》 (教财厅[2002]4 号)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 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在校 就读的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16 年共有 5 名硕士研究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其中 16 级硕士研究生 3 人,15 级硕士研究生 1 人,14 级硕士研究生 1 人。 3. 国家拨款(奖学金、助学金、学业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方面,学院 2016 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经学生评议团初 评、候选人答辩、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最终选出 10 名硕士研究生和 7 名博 士研究生为国家奖学金学院获得者: 一、硕士生 10 人: 苏靖、赵宇洁、叶茜、邓宝柱、吴丹、张一鸣、仇鑫程、陈粲、 张可、马坤元 二、博士生 7 人: 陈春飞、刘超、范若颖、宋俊俊、连东洋、方谦、杨亚洲 学业奖学金方面,经学生本人申请,班级组织审核,学院复核,2016 年硕 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共有获得者 195 名。2014 级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得者 共 115 名,其中一等 95 名,二等 20 名;2015 级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得者 共 80 名,其中一等 50 名,二等 30 名。 4.学校奖励(三助一辅、其他奖励) 2016 年秋季学院设置助教岗位 38 个,助管岗位 6 个,助管助教岗位酬金按 月发放,酬金发放标准为硕士生每人每月 300 元,博士生每人每月 400 元;2016 年秋季学院助研申请共 692 条,由导师自定发放金额,基本保证研究生在校生活 需要。 20 5.社会个人、团体资助 社会类奖学金方面,经个人申请,学院初审初评,2016 年度共计 7 人获得 5 类研究生社会类奖学金,博士生 4 人,硕士生 3 人,名单如下: 李四光英才奖学金 王广哲 郝诒纯奖学金 王 锐鸣校友奖学金 党心悦、王振胜 校研 84 级奖学金 邬 璐 铁 恒顺矿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陈发垚、欧阳光 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1.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学院研究生教育围绕“试点学院”改革,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学生国际化交 流的有关办法”、 “关于资助推免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实施细则(试行)”、“本 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细则”、“地球科学学院学历研究生招生指标 分配办法”、“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招录与培养改革方案”、“关于研究生在校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地 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此基础上,2016 年学院又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至此, 学院全面构建和完善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2.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学院建立了“导师--系-院”三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导师做为研究生 的第一责任人,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自身学科背景和学术水平的差异,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各系建立了多个研究 生党支部,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组织研究生多项学术和联合野外考察活动,博 士研究生参加系里教学活动,包括担任室内外教学助理,实验室管理等任务,增 强了研究生的归属感和集体合作精神,也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对研究综合能力培 21 养具有很好作用。学院主要从宏观和政策上开展了多想管理和质量监督保障作用。 从而健全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组织。 3. 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2016 年主要做了下列工作:增加优秀的年轻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特 别是国外新入职的优秀教师;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学校、学院政 策解读宣传,使各位导师明确责任感,自觉执行学校、学院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政 策;动员和鼓励优秀的年轻人才,特别是国外新入职的优秀人才为研究生讲课, 使学生学到更前缘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召开会议, 牵线搭桥,把优秀的年轻教师,特别是国外新入职的优秀教师,介绍给学生,使 宝贵的优秀生源向优秀的人才流动,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4. 学位授予质量保障 通过论文盲审-修改-答辩-再修改-查重和相关性复审等循环措施的实施,一 批质量不过关的论文逐级被淘汰,向学院、学校提交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 高;最后,经过院学位委员会和校学位委员会把关,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得到提高。 九、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建设思路 瞄准国际地质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基础和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引领我国地质学学科发展,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地质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1.2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科基础厚实、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强烈创新意识和国际视 野,有志于从事地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2.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机制改革 在研究生招生和选拔机制改革上,学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 5 个新文件,“地 22 球科学学院学历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关于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有关 办法”、 “关于资助推免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实施细则(试行)”、“本科毕业 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细则”、“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招录与培养改革方 案”。为学院在接收推免生和招收考试生方面取得显著效。 3. 继续加强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 学校和学院出台许多研究生培养文件,严格执行这些文件,发现问题及时修 订或建议修订文件,是 2017 年的基本工作。另外,在研究生招录和毕业答辩方 面取得了较好进展,相对来讲,培养过程的管理仍然较薄弱,任务也最重,需要 持之以恒抓下去,包括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管理也是需要改进的方面。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