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

巴黎右岸Proven▼21 页 1.213 MB下载文档
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
当前文档共2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道教义理学上所反映的三论学派之论法.pdf

道敎義理學上所反映的三論學派之論法 麥谷邦夫 復旦大學夏期硏修班 2014.6.25 1. 「王家八竝」 ・ 孟安排《道敎義樞》 唐高宗時期的道士孟安排正確地摘要當時存在的大部道敎敎義書《玄門大義》而編成爲 以下三十七義。它反映了在北周通道觀等所進行的三敎敎義硏究的成果、受到了佛敎敎 義的濃厚影響。 道德義。法身義。三寶義。位業義。三洞義。七部義。十二部義。兩半義。道意義。十 善義。因果義。五廕義。六情義。三業義。十惡義。三一義。二觀義。三乘義。六通義。 四 義。六度義。四等義。三界義。五道義。混元義。理敎義。境智義。自然義。道性 義。福田義。淨土義。三世義。五濁義。動寂義。感應義。有無義。假實義。 ・ 《道敎義樞》序 ……洎乎元始天尊昇玄入妙、形像旣著、文敎大行、玄言滿於天下、奧義盈乎寶藏。於 是繫象探其深旨、子史竊其微詞、翻譯之流、實宗其要。所以儒書道敎、事或相通、了 義玄章、理歸其一。能知其本、則彼我俱忘、但識其末、則是非斯起、而世人逐末者衆、 歸本者稀、欲令息紛競於胸中、固不可也。惜哉、莊生有言、擧天下皆惑、余雖有所嚮、 庸可得乎。其有支公十番之辯、鍾生四本之談、雖事玄虛、空論勝負。王家八竝、宋氏 四非、赭道正之玄章、劉先生之通論、咸存主客、從競往還。至於二觀三乘六通四等衆 經要旨、祕而未申。惟玄門大義盛論斯致。…… (a) 支公十番之辯(支遁) 于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後精(稱)漸歸支、意甚不忿(伏/平) 、遂遁跡剡下。遣弟 子出都、語使過會稽。于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 「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 中」 。因示語攻難數十番、云、 「舊此中不可復通」 。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値講、因謹 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屈。厲聲曰、 「君何足復受人寄載」 。( 《世說新語》文學) (注)名德沙門題目曰、 「于法開才辨從橫、以數術弘敎」 。高逸沙門傳曰、 「法開初 以義學著名、後與支遁有競、故遁居剡縣、更學醫術」。 (b) 鍾生四本之談(鍾會) 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旣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 外遙擲、便回急走。( 《世說新語》文學) (注)魏志曰、 「會論才性同異、傳於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 性離也。尙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郞鍾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文 多不載」。 1 (c) 宋氏四非(宋文明) P.2861-2, P.2256 《通門論》 《(道德經)義泉》5 卷 (d) 赭道正之玄章(諸(褚)糅) 此道德經自函谷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鴻儒碩學、詮疏箋註六十餘家、則有…… 陳道士諸糅。 (作玄覽六卷)隋道士劉進喜。(作疏六卷)……道士宗文明。(作義泉 五卷)……(《道德眞經廣聖義》序) (e) 劉先生之通論(劉進喜) 道士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新唐書》藝文志) (f) 二觀三乘六通四等 →《釋門自鏡錄》 ・ 「王家」是甚麼? (a) 王卡說(「王玄覽著作的一點考察―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BD04687 號抄本校理」(《中 國哲學史》2011 年 3 期) * 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敦煌文獻 BD04687 號所載的問答當中含有「竝」這個很 有特色的論難。→相當於「王家八竝」的「竝」。 * 王玄覽的《玄珠錄》和 BD04687 號之閒可以看出內容上的類似。→擬定王玄覽 爲 BD04687 號的著者。 * 從以上兩個證據,他主張「王家」的「王」是王玄覽,擬定了 BD04687 號的標 題爲「王玄覽道德經論難(擬)」。 * BD04687 號是最近重新整理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敦煌文獻時候的編號。陳垣 《敦煌劫餘錄》的編號是「劍 87 號」 ,從來的北京圖書館的目錄編號是「北 8721 號」,擬定標題爲「道敎詮理答難」。 (b) 我的看法—「王家」的「王」是王斌 i. 《釋門自鏡錄》卷上「梁僞沙門智稜罷道毀法失音舌卷事(道學傳王斌附)」 (大 正藏 51、810a) 又有王斌者,亦少爲沙門。言辭淸辯,兼好文義。然性用躁誕,多違戒行,體奇 遂反緇 性異,爲事不倫。常著草屨,來處上座,或著屧逍遙衢路。旣頻忤僧衆, 向道,以藻思淸新,乃處黃巾之望。邵陵王雅相賞接,號爲三敎學士。所著道家 靈寶大旨,總稱四玄八景三洞九玄等數百卷,多引佛經,故有因緣法輪五道三界 天堂地獄餓鬼宿世十號十戒十方三十三天等。又改六通爲六洞,如鬱單之國云棄 賢世界,亦有大梵觀音三寶六情四等六度三業三災九十六種三會六齋等語。又撰 五格【八竝】,爲論難之法。 * 伊吹敦「唐僧慧祥 就 」(《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硏究科紀要》別册 14 集,1987 年 1 月) 2 ・ 《釋門自鏡錄》舊本題唐僧懷信撰。其實,眞的撰者是跟懷信同樣的藍谷悟 眞寺(或說津梁寺)僧侶慧祥(639 / 645—?)。 ・成書年代是中宗聖曆 2 年(699)以前。 ii. 《南史》卷 48 陸慧曉傳附陸厥傳 時有王斌者,不知何許人。著四聲論行於時。斌初爲道人,博涉經籍,雅有才辯, 善屬文,能唱導而不修容儀。嘗弊衣於瓦官寺聽雲法師講成實論,無復坐處,唯 僧正慧超尙空席,斌直坐其側。……而撫機問難,辭理淸擧,四座皆屬目。後還 俗,以詩樂自樂,人莫能名之。 * 《陳書》馬樞傳 馬樞字要理,扶風郿人也。……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極經 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 梁邵陵王綸爲南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爲學士。綸時自講大品經,令樞講維 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欲極觀優劣,乃謂衆曰, 「與 馬學士論義,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 。於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 剖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流別,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受而已。綸甚嘉之, 將引薦於朝廷。尋遇侯景之亂,……乃隱于茅山,有終焉之志。……太建十三 年卒,時年六十。撰道覺論二十卷行於世。 * 《舊唐書》經籍志 學道傳二十卷(馬樞撰) * 《續高僧傳》卷 5 法雲傳(大正藏 50,464a) 天監二年……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雲乃經論合撰,有四十科爲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又敕於寺三遍敷講,廣請義學,充諸堂宇。 iii. 《辯正論》卷 5 釋李師資篇第四(大正藏 52,524b) 所以佛號法王,世之調御。下凡上聖靡不歸依。豈有稱五老之神,佩三皇之籙, 而能爲釋氏之師乎。 (注)顏光祿王斌等云,道者練形,法在仙化。佛者持心,敎在濟物。論道所宗, 三皇及與五龍也。 * 顏延之「庭誥」第 2 章 爲道者,蓋流出於仙法,故以練形爲上。崇佛者,本在於神敎,故以治心爲先。 iv. 「王家」的「王」就是王斌 * 他從南齊到梁初在建康活動(確實活到天監 2 年(503)) * 他本來是沙門,其後轉爲道士。 * 梁邵陵王綸(?–551)稱他三敎學士。 * 他撰述了《靈寶大旨》等數百卷的道敎方面的著作。 * 他擅長辯論和著述,撰述了「五格」和「八竝」這種有關辯論法的書籍。 2. 三論學派之辯論形式的「竝」 3 (a) 王斌論竝,明琛蛇勢←當時很有名的辯論法 道宣《續高僧傳》卷 15 末(大正藏 50,549c) 「論贊」 原夫論義之設,其本四焉。或擊揚以明其道,幽旨由斯得開。或影響以扇其風,慧業由 斯弘樹。或抱疑以諮明決,斯要正是當機。或矜伐以冒時賢,安詞以拔愚箭。託緣乃四, 通在無嫌。必事相陵,還符畜狩。故世中論士鮮會淸柔。初事含容,終成陷黷,名聞誰 賞。境界非凡,徒盛拒輪,畢歸磨臆。故有王斌論竝,明琛蛇勢,會空屋子,宗統語工。 聽其論道,惟聞殺死之言,觀其容色,但見紛披之相。及後業之作也,或生充蛇報,或舌 爛喉中,或僧獄接其來生,或猛火焚其往咎。彥琮山樓之驗,又可誡哉。是知道寄人弘, 非人未可言道。豈言義府竝若斯耶。 ・ 在道敎方面資料當中,從來沒有發現王斌使用「竝」的辯論方法之具體例子。現在 BD04687 號可能是唯一的例子。 ・ 明琛蛇報 《續高僧傳》卷 25(大正藏 50,656a)感通上・釋明琛傳 明琛,齊人。少遊學兩河,以通鑒知譽。然經論雖富,而以徵難爲心。當魏明代,釋 門云盛。琛有學識,遊肆而已。故其雅量,頗非鴻業。時有智翼沙門,道聲載穆,遠 近望塵,學門若巿。琛不勝幽情,深忌聲略,私結密交,廣搜論道。初爲屋子論議法, 立圖著經。外施名敎,內搆言引,牽引出入,罔冒聲說,聽言可領,及述茫然。勇意之 徒,相從雲集。觀圖望經,怳若雲夢。一從指授,渙若冰消。故來學者先辦泉帛。此 屋子法,入學遂多。餘有獲者,不能隱祕。故琛聲望,少歇於前,乃更撰蛇勢法。其 勢若葛亮陣圖,常山蛇勢,擊頭尾至。大約若斯。還以法數,傍蛇比擬,乍度乍卻, 前後參差。余曾見圖,極是可畏。畫作一蛇,可長三尺。時屈時伸,傍加道品。大 業之季,大有學之。今則不行,想應絕滅。初琛行蛇論,遍於東川。有道行者,深相 諫喩,決意已行,博爲道藝。潞州上邑思弘法華,乃往巖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忘 其名,往講。琛素與知識,聞便往造。其人聞至,中心戰灼,知琛論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吿曰, 「此邑初信,事須歸伏。諸士俗等,已有傾心。願法師不遺故舊,共相 成贊。今有少衣裁,輒用相奉。琛體此懷,乃投絹十匹」。琛曰,「本來於此,可有 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肯去,欲聽一上」 。此僧彌怖,事不獲已,如常上講。琛 最後入堂。齎絹束掇,在衆中曰, 「高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請不須論議。然佛法宏 曠,是非須分。脫以邪法化人,幾許誤諸士俗」。高座聞此,懾怖無聊,依常唱文, 如疏所解。琛卽喚住,欲論至理。高座爾時神意奔勇,泰然待問。琛便設問,隨問便 解。重疊雖多,無不通義。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卽從座起曰, 「高座法師猶來闇 塞,如何今日頓解若斯。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爾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時 大笑。琛卽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旣得氣滿,噎而不下。餘解喩, 「何所諍耶。 論議不來,天常大理。何因頓起如許煩惱」 。琛不應。相隨東出。步步歎吒,登嶺困 極,止一樹下。語二伴曰,「我今煩惱,熱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赤露而 臥,翻覆不定,長展兩足。須臾之閒,兩足忽合,而爲蛇尾,翹翹上擧,仍自動轉。 語伴曰,「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蛇心若至,則有呑噬之緣。可急急上 4 樹」。心猶未變,伴便上樹,仍共交語。每作蛇論,果至如何。言語之閒,奄便全身 作蛇。唯頭未變,亦不復語,宛轉在地,擧頭自打,打仍不止,遂至於碎。欻作蟒頭, 身形忽變,長五丈許。擧首四視,目如火星。于時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此蟒擧 頭,去地五六尺許,趣谷而下,諸蛇相隨而去。其伴目驗斯報,至鄴說之。 (b) 吉藏(549–623)《十二門論疏》裏所見的「竝」 《十二門論疏》卷上末(大正藏 42,189b)「觀有果無果門」 就長行爲二。第一前釋偈三句,第二次釋第四句,以齊萬法。就釋三句又二。初總唱三 句不生,第二別釋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句竝不生者,若令三種生成卽無第一義諦。 若無第一義諦亦無世諦。 「何以故」下第二別釋三句不生,卽爲三別。就釋因中前有果不生。就破救論之,問答凡 有八番。第一牒有,第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破,第五重救,第六重破,第七重救,第 八重破,卽成四立四破。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門論之,凡有五門。初章就生不生門(有 七破) ,第二據變不變門(有四破) ,第三就果麤細門(有四破) ,第四就嘖果不成門(有 五破),第五嘖異果門(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門。若因中先有果生者,第一立也。是卽 無窮,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門凡有七破。一俱生破,二俱不生破,三以同嘖異破,四將異竝同破,五無異 破,六無用破,七嘖用破。今略釋之。然後附文可見。 俱生破者,未生是有,旣其得生,生已亦有,亦應更生。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 俱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旣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名俱不生破。 以同徵異破者,旣同是有,云何有一生一不生異。故名以同徵異破。 將異竝同破者,未生旣有,生已應無。將已未之異竝有同義。名將異竝同破。 無異破者,有義旣同,則已未旣無異。 無用破者,縱果已有,何用更生。 嘖用破者,異(果)旣已有,應有可見之用。 此七門因循次第而來。 (中略) 「復次」下第四捉異竝同破。提外人生未生異,以徵果體不應始終有同。汝已未相違,亦 應有無相違。未生旣有,生已則無也。又汝反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已生便應是 無。又此亦得是【竝】。若必言生未生異,亦應有無異也。已未相違故。是二作相,亦 亦應相違者,正作有無相違難也。二所作果體之相,亦應相違,則未生之果旣其是有,已 生之果卽應是無。問,「何故名作相」。答,「果是起作相,故名作相」。 「復次」下第五無異破。前正難,次釋難。正難中前牒世閒未生是無生已是有,故言有與 無相違,無與有相違也。「若生已亦有」下,正難外也。汝若避前第四生已無難,便當果 體始終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生已未生有何異耶。又此亦得【竝】。若 生未生同是有者,亦應生未生同皆是已也。生未生俱已,若以未生爲未,生已爲已,亦 應已生爲未,未生爲已。又若有未有已,則有有有無。具四難也。…… 5 「復次」下第六無用破。自上已來, 難【竝】縱橫。今竝停之,直迥嘖其有義。汝旣已 有,何用更生。直作斯嘖,辭理則窮,無言可對。又夫論義之方有難有【竝】有嘖。上已 明【竝】難。今次嘖也。此嘖僧佉及二世有義。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嘖。旣已有理,理 已出空,已入有竟。何須更出空更入有耶。若更出空入有,卽墮更生。如是無窮,還墮 前五破。故此一破與前進退相成也。 ・ 《十二門論》(大正藏 30,160b)「觀有果無果門」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復次諸法不生。何以故。(長行發起) 先有則不生 先無亦不生 有無亦不生 誰當有生者(偈本破) 若果因中先有,則不應生。先無亦不應生。先有無亦不應生。(總唱三句不生) 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則無窮。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復應更生。何 以故。因中常有故,從是有邊復應更生。是則無窮。(別釋三句不生/初就生不生門 /第一俱生破。以下,別釋三句不生/初就生不生門 省略) 若謂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無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第二俱 不生破)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謂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無 有是處。(第三以同嘖異破) 復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則應無。何以故。生未生共相違故。生未生相違故,是 二作相亦相違。(第四捉異竝同破) 復次,有與無相違,無與有相違。若生已亦有,未生時亦有者,則生未生不應有異。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別。生未生無差別,是 事不然。是故有不生。(第五無異破) 復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應作,成已不應成。是故有法不應生。(第六 無用破) 復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時,果應可見,而實不可見。如泥中甁蒲中席,應可見而實 不可見。是故有不生。(第七嘖用破) (c) 其他吉藏著作裏所見的「竝」 i. 《中觀論疏》卷 6 末(大正藏 42,102a) 不老死有生者,法應先老死而後生。今不老死,云何有生耶。不生有老死者,若老 死不因生有,亦此生之後應無老死。又得是【竝】。若不老死而有於生,亦應不生 而有老死也。 ・ 《中論》觀本際品(大正藏 30,16a) 若使先有生 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後有生者 6 是則爲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死衆生,若先生漸有老而後有死者,則生無老死。法應生有老死,老死有生。 又不老死而生,是亦不然。又不因生有老死,若先老死後生,老死則無因,生在 後故。又不生何有老死。若謂生老死先後不可,謂一時成者,是亦有過。 ii. 《百論疏》卷下之上(大正藏 42,288c) 三接上破老少生。老時不失此是有法不失。無老之中無無所失。破意同前。注云泥 團不應變爲甁者,此亦得是【竝】。不失則不變,若變則失。 ・ 《百論》破因中有果品(大正藏 30,177b) 外曰, 「如少壯老。如一人身亦少亦壯亦老。因果亦如是」 。內曰, 「不一故,少 不作壯,壯不作老。是故汝喩非也。復次若有不失,無失。若有不失者,泥團不 應變爲甁。是則無甁。若有不失者,無無故亦不應失。然則都無失」。 外曰, 「無失有何咎。若常故無失,泥團不應變爲甁。無無常有何過」 。內曰, 「若 無無常,無罪福等。若無無常,罪福等悉亦當無。何以故。罪人常爲罪人,不應 爲福。福人常無福人,不應爲罪。罪福等者,布施竊盜,持戒犯戒等,如是皆無」 。 iii. 《法華玄論》卷 6(大正藏 34,409c)→《法華經》譬喩品(大正藏 9,12c) 問, 「經文題三車名。就文索之,故云「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云何背文,但 言二乘人索,菩薩不索耶」。 又【竝】曰, 「若二乘人索三者,應二乘人乘三車。二乘人實不乘三。二乘人亦不 索三」。 又【竝】曰, 「若二乘人索菩薩車者,菩薩之人應索二乘車也。文義往推,進退窮撿。 幸宜依舊,無俟斯通」 。 答, 「若領解前通,無俟後問。蓋是騰昔三以徵今一耳。昔本道三,今遂云唯此一事 實,餘二則非眞。若爾,昔日明有羊鹿牛車,爲何所在。騰三徵一,文義煥然。下 諸難【竝】,不通自去。宜改舊迷,以從新悟也」。 iv. 《中觀論疏》卷 3 末(大正藏 42,47a)→《中論》因緣品第 6–8 偈(大正藏 30,2c) 下半緣成非緣破,還翻上半三義。一者,緣有定性,則不由果有緣。則不名緣,應名 非緣。二者,若果不在緣前而緣在果前,則緣不由果,何得名緣。三者,若緣生於 果,果不生緣,則不由果有緣,亦名非緣。此偈具得破數論大乘等前因後果義。如 毘曇云, 「報無記果未起時,云何名善惡爲因。大乘佛果未起時,云何名金剛心萬行 爲因耶」。又【竝之】,「未生果已名緣者,生果竟應名非緣」。又【竝】,「汝若未生 果已名緣,緣不由果者,亦未有緣時已有果,果應不由緣也」。 3. 「八竝」是甚麼? —多種多樣的「竝」 (a) 【正竝】(吉藏《中觀論疏》卷 4 本,大正藏 42,56b) 問,「此有何過耶」。 答, 「旣有二法,卽有二時。若有一時,應有一法。豈一時之中而有兩去法耶。又去法名 身動。旣有兩動,便有二身二色陰也。色陰旣二,四心豈一耶」。 7 問曰,「二去有何咎」。 (答曰, ) 「此生第四兩人破。外人未覺兩法之失,是故致問。又雖知有失而著難便例,是 故問也。答中爲二。上半牒而【正竝】 ,下半【釋竝】 。二去法是二色陰,旣有二色陰,卽 成於二人。若唯有一人,亦但有一法。故復進退屈也。又若言法二而人一,亦應人二法 一也。下半【釋竝】者,以離法無人故,法二卽人二也。又本是一人,由汝立去時中有 去,卽成二人。旣成二人,卽一人與去法往東,一人與去法往西。西東東人復於去時中 去,復成二法二人。如是卽一人成無量人,一法成無量法。若爾者,卽失一人一法。旣 失其一,何有多耶。故一多俱壞。至此已來,卽立法窮矣」。 (b) 【反竝】(吉藏《中觀論疏》卷三本,大正藏 42,42c) 三論破他有三門。一總門。一切法無非是自,自外無復有他。若破自卽破他。二相卽。如 他於他卽是自,破自卽破他。三相待可解。共生則有二過。此破共有兩。…… 問,「山門有無因義不」。 答, 「他因無因,二唯是因,不得無因。不得無因,豈成因耶。今只因是無因,故因無因 不二也」。 問,「無因有幾種」。 答, 「有二種。一者計無有於因。故名無因。二者計有因是無因。如初章云, 「有有可有」 。 有是自有,故不因無也。破無因事有四過。一常過,二理奪,三【反竝】 ,四倒感果。常 過者,旣不因緣合而生,亦不從緣離而滅。不生不滅故是常也。又虛空不從因而是常者, 萬物不從因亦應常也。是事不然者,第二理奪破。道理之中,非是無因。故大論云, 「諸 法實有因緣,但愚癡故不知。如人從扇求風,從木求火」 。豈是無因。無因則無果,第三 【反竝】破。因無故果卽無,亦應果有故因卽有。若無因有果,亦可無果有因也。若無因 有果者,第四倒感果破。理實應云, 「無惡因得惡果,無善因得善果」 。而今不得爾者,持 戒之人無地獄因,應生地獄。五逆之人無生天因,應生天也」。 (c) 【例竝】(吉藏《百論疏》卷下之上,大正藏 42,289a) 「外曰因中前有果」下。自上已來,第一破彼二十五諦大宗明有不失義。今第二正破因中 前有果。今外前擧因有,證因中有果。若無果與非因不異。今旣有因非因異。非因旣無 果,則驗因中已有果。如數人云, 「因有果性」 。論因有果理,異非性理。「內曰」下有二。 一牒二破。 「若因中前有果故有果」,牒外義也。「果無故因無果」,次破也。汝實不見因 中有果,但見果從因生,謂因中前有果者,亦應見甁果後時破壞,應說因中無果。若見果 壞,不言因中無,亦見果成,不說因中有。又【例竝】云,「若見後時無而因中前有者, 亦見後有應因中無」。又無非因中無,乃是後時無,則無自然爲,亦當有是自然有。又 若因中本無,此無後方無者,亦因中本無,此有後自有耳。 ・ 《百論》卷下「破因中有果品」(大正藏 30,177a) 外曰, 「因中先有果。因有故。若泥中先無甁,泥不應爲甁因」 。內曰, 「若因先有果故 有果,果無故因無果。若泥團作甁,泥不失故,因中有果。是甁若破,應因中無果」 。 (d) 【例竝】 (隋章安頂法師撰・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大般涅槃經疏》卷 29,大正藏 38,205c) 8 次乳酪譬中二。先正作乳,次更爲乳作生識譬。初又三。先正定中道,次破偏執,三結 就性理。初正定中,先問,次答。答中爲三。初定,二結,假說亦有亦無,三釋。善男 子二破偏執,亦應雙破有無。今但破有,文爲三。初作因果同時互出難,次明因中有果 【例竝】難,三明果中有因【例竝】難。(1)初明乳酪旣其同時,亦應酥醍醐等一時而出。 以同時故,是故更責, 「若不時出,誰作次第」 。(2) 「善男子若有」下,第二因中有果難, 又二。先作【例竝】 ,次難不例。(3)初【例竝】者,乳是酪因,而能出酪,水草乳因,亦 應生乳(云云) 。(4)次「何以故」下, 【不例】 。(5) 「善男子若言乳中」下,第三果中有 因【例竝】難。言【例竝】者,乳爲酪因,酪爲乳果。乳爲酪因,因中有果者,酪爲乳果, 果應有因。其中又二,先正難,次結難。於中二,(a)先結本無,(b)次結非有非無。 ・ 《大般涅槃經》 (大正藏 12,572) (1)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卽是酪,酪卽是乳,其性是一。何因緣故,乳 在先出,酪不先生。若有因緣,一切世人,何故不說。若無因緣,何故酪不先出。若 酪不先出,誰作次第乳酪生蘇熟蘇醍醐。是故知酪先無今有。若先無今有,是無常 法。(2)善男子。若有說言乳有酪性,能生於酪,水無酪性,故不生酪。是義不然。 何以故。(3)水草亦有乳酪之性。所以者何。因於水草,則出乳酪。若言乳中定有酪 性,水草無者,是名虛妄。(4)何以故,心不等故,故言虛妄。(5)善男子。若言乳 中定有酪者,酪中亦應定有乳性。何因緣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a)若無因緣, 當知是酪本無今有。(b)是故智者應言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善男子。是故如 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是名爲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 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 (e) 【雙竝】、 【竝端】 、 【四竝】 、 【順竝】 、 【逆竝】 (智顗《維摩經文疏》 ,卍續藏經 18,591b) 此是第三【雙竝】。文卽有二。(一)以四(如)爲【竝端】,二【正結竝】。初約四如爲 【竝端】者,第一約一切衆生皆如爲【竝端】 ,二約一切法如爲【竝端】 ,三約衆賢如爲【竝 端】 ,四約彌勒如爲【竝端】 。今就此【四竝】 ,深求其意,亦玄約三敎,一敎皆作【四竝】 也。初約通作四。三是【順竝】,從初至後。一是【逆竝】,從後至初也。 一約衆生如爲端。【順竝】者,衆生卽是假人,假人如與彌勒如無二如。若衆生如不生不 滅不得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何得獨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此則彌勒如異 一切衆生如也。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無異,那得一受記一不得受記。若一切衆生 如不得受記,彌勒如亦不得記。若通若【竝】,非三敎翻也。 二約一切法如, 【順竝】。一切法如通有情無情。有情者內五陰實法,無情者卽是外國土 地水火風草木瓦石等。一切無情之物悉皆是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如。若國土草木等一 切法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那獨受記。若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是 則彌勒如異國土草木等一切法如也。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無異,那得一得受記一 不得受記。若一切法如不得受記,彌勒如亦不得受記也。所以者何。無情之法,佛不授 記。故大涅槃經云,「若尼拘陀樹能修戒定智慧,我亦授三菩提記。以其無心修道,不 與受記」。故淨名以此爲【竝】,異有情衆生也。 9 三約賢聖如,【順竝】。卽是三藏敎通敎明三乘賢聖也。此諸賢聖皆悉是如,與彌勒如一 如無二如。若諸賢聖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者,彌勒如不生不滅,何得獨受記也。若彌勒 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此則彌勒如異諸賢聖如。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無異,那一 得受記一不得受記。若賢聖如不得受記,彌勒如亦不受記也。所以然者,自法華經已前, 一切二乘賢聖皆不得受記。故淨名以此爲【竝】也。 四還約彌勒如【竝】 。此是【反竝】 。彌勒如無生滅得受記,賢聖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賢 聖如不得受記者,彌勒如那得獨受記也。若不得受記,卽如有異也。如若有異,是非如。 若無異,那得一得受記一不得受記也。諸賢聖不得受記者,卽彌勒亦不得受記也。 次約彌勒如, 【反竝】。一切法如亦如是。次約彌勒,【反竝】。一切衆生如亦如是,類前 作【竝】,其意宛然。 二約別敎作【四竝】,一往類通敎可知。 三約圓敎作【四竝】。亦一往類通敎可知。 但別圓兩敎,皆約中道眞如,作【竝】爲異也。 ・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大正藏 14,542b)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 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 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 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 切衆生卽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 生畢竟寂滅,卽涅槃相不復更滅。…… (f) 【結竝】(湛然《維摩經略疏》,大正藏 38,638a–c) 問,「但用一番,豈令封三敎者。各各異聞,各捨所執」。 答, 「昔還陜郷,見導因寺。張公爲梁宣帝於大殿北壁畫一鋪盧舍那,幷畫一龜。其像兩 眼隨人動止,皆悉視人。龜眼亦爾。世色法妙,尙能如是。豈況淨名住不思議之妙智也。 一番所難,令三各破執心之患自捨者哉。 「一切衆生下」三【雙竝】 ,文爲二。一以四如爲【竝端】 。二正【結竝】 。初文者,一約 一切衆生如,二約一切法如,三約衆賢聖如,四約彌勒如。就此【四竝】 ,深求其意,亦 玄約三敎。初約通作四【竝】 ,三是【順竝】,從初至後。一是【逆竝】,從後至初。 一約衆生如【順竝】者,衆生卽假人。假人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如。若衆生如不生不滅 不得受記,彌勒如亦然。何得獨記。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則二如爲異。異則非如。 若如無異,記則應同,不記亦同。若通若【竝】,非三數番。 二約一切法如, 【順竝】。一切法如通情無情,情謂五陰實法,無情卽是外國土等悉皆是 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此但以無情替於衆生,句句悉同。須類說之。何者,無情之法, 佛不受記。故大經云, 「若尼呴陀樹能修戒定智慧。我亦授三菩提記。以其無心,不與授 記」。故以爲【竝】 ,異有情也。 10 三約衆聖賢如, 【順竝】。卽藏通三乘賢聖皆悉是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此亦例前。若 衆生已下句句悉同,准例說之。自法華已前,二乘賢聖皆無受記。故以爲【竝】。 四還約彌勒如, 【返竝】前三。故名爲返。此有三重,謂【竝】前三番。一一皆云一如無 二記不記等。其意宛然。 二約別敎,三約圓敎,皆作【四竝】。類通可知。若「彌勒至不二不異」,二【結竝】亦 有四意。一約衆生,二約一切法,三約諸賢聖,四約彌勒。就此四番,亦玄約三敎。一 約通敎【竝】 。亦三順一逆。初約衆生, 【順結竝】云,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 受記」 。二如旣一,應俱得記。淨名乃自釋云, 「夫如者不二不異」 。若有二有異,可許一 記一不記。旣無二無異,應俱得記」。 問,「二與異何別」 。 答,「二但論其體別異,則辨相不同」。 二約一切法【結竝】 。三約衆聖賢【結竝】 。文略不出,類衆生【竝】可知。四約彌勒【反 竝】者,文略不出,須准前【反竝】者。若諸賢聖不得受記者,彌勒亦不得記。所以者 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一切衆生不得受記,一切法亦如是【竝】。 二約別圓,亦玄作四番【結竝】 。類通可知。若彌勒不能通者,則三敎受記義壞示受折也。 (g) 【四竝】(吉藏《百論疏》卷上之下,大正藏 42,253c) 又就此凡有【四竝】 。一近遠俱不到,則近遠俱破。二遠近俱不到,遠近俱不破。三破近 不破遠。應到近不到遠,則有到有不到。四若俱不到,破近不破遠,亦應破遠不破近。 ・ 《百論》(大正藏 30,169a) 外曰, 「如咒星故。若遙咒遠人能令惱。亦如星變在天,令人不吉。燈亦如是。雖不 到闇,而能破闇。內曰, 「太過實故。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何不天竺然燈, 破振旦闇。如咒星力能及遠而燈事不爾。是故汝喩非也」。 (h) 【八竝】、【四勢】(S.8289+S.9443+S.9431+S.6245) 八種通難,意同【八竝】。今不具載,更擧【四勢】,用爲通法。 ・ 【四勢】(法藏《華嚴經關脈義記》,大正藏 45,656a) 今略斷億此經,上下文意乃有多勢不同。且以四勢明之。餘者准思取解。言【四勢】 者,一展轉無盡勢,二卷攝相無勢,三卷展無礙勢,四問答取之文勢。第一展轉無 盡者,復有二門。一,展一爲多,二,類結成本。第一展一爲多者,創展取淸淨法 界,爲理智兩門,卽開菩提涅槃之異。……。第二卷攝相無者,復有三門。一,攝 廣就略,二,以義圓收,三,攝末歸本。……第三展卷無礙者,先明展後明卷。…… 第四問答取文者亦二。一,問答會違,二,結勸修學。 4. 答辯當中之「竝」的例子 (a) 智顗《法華玄義》卷 1 下(大正藏 33,690b) 問,「三藏菩薩雖得四悉檀,望通敎但成三悉檀。今通敎望別敎云何」。 11 答,「有二義。當通是得四,望別但得三」。 問,「別敎望圓亦爾不」 。 答,「不例。圓別證道同故」。 【竝】曰,「三藏通敎,俱證眞諦,亦應俱得四」。 答,「三藏眞諦雖同,菩薩不斷惑故闕一。圓別俱斷惑,是故俱四」。 又【竝】,「三藏通等雖四而三可是權,別敎四而不三,應非是權」。 答, 「三藏通敎,敎證俱是權故,但三無四。別敎敎道權,證道實。從證則四,從敎則權」 。 又【竝】,「證道有四,敎道應三」。 答,「若取地前爲敎道,應如所問(云云)」。 (b) 上……又召僧道士入內殿躬御論場觀其義理事第二(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 正藏 52,389c) 顯慶三年冬十一月……時道士李榮先昇高座,立本際義。敕褒云, 「承師能論義。請昇高 座,共談名理」,便卽登座。 問云,「旣義標本際。爲道本於際,名爲本際。爲際本道,名爲本際。 答云,「互得進」。 難云,「道本於際,際爲道本,亦可際本於道,道爲際元」。 答云,「何往不通」。 【竝】曰,「若使道將本際互得相返,亦可自然與道互得相法」。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又【竝】曰,「若使道法於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於本際,本際不本道」。 於是道士著難,恐墜厥宗。但存緘默,不能加報。褒卽覆結難云, 「汝道本於本際,遂得 道際互相本,亦可道法於自然,何爲道自不得互相法」。榮得【重竝】,旣不領難,又不 解結。 (c) 大慈恩寺沙門靈辯與道士對論第六(《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正藏 52,394a) 至(龍朔三年)六月十二日,於蓬萊宮蓬萊殿論義。靈辯與道士李榮同奉見。上謂榮曰, 「襄陽道人有精神。好交言,無令墮其圍中」 。榮奏曰, 「孔子尙畏後生。況榮不如前哲」 。 辯奏曰, 「靈辯誠爲後生,李榮故當是老(以榮住在蜀中故有此譏)」。上大笑曰,「榮已 被逼」。 榮開昇玄經題曰,「道玄不可以言象詮」。 辯問曰,「玄理本寂,思慮情智不可度量。妙道旣絕言詞,若爲得啓題目」。 (榮)答,「玄雖不可說,亦可以言說。雖復有言說,此說無所說」。 (辯)難, 「玄若可言詮,卽當云可詮。如實不可詮,當云不可詮。何得向云不可詮,今 復言可詮」。榮領難不得。 辯謂榮曰, 「求魚兔者必藉於筌蹄,尋玄旨者要資於言象。在言旣其謇棘,於理信亦迷矇」 。 又更爲述前難。 12 (榮)答曰, 「玄道實絕言,假言以詮玄。玄道或有說,玄道或無說。微妙至道中,無說 無不說」。 辯曰, 「此是中論龍樹菩薩偈。偈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 非我》。安得影玆正偈,爲彼邪言。竊菩薩之詞,作監齋之語」。 榮曰,「佛道何殊。西域名爲涅槃,止是此處死滅」。 辯曰, 「螢光日光不可一,邪法正法安得齊。西域名涅槃,唐翻爲滅者,此乃玄寂之妙境, 恬澹之虛宗。絕患累於後身,證無爲於極地。詎得以生死變謝而相擬乎。子聞涅槃亦是 滅,生死亦是滅,兩滅卽是齊。烏鵲亦有聲,鸞鳳亦有聲,二聲應可一。二鳥俱出聲,淸 雅猶來別。二法雖同滅,冥寂本不均」。 因【呵】曰, 「足下若不情昏菽麥,目闇玄黃。何爲以至人涅槃同庶類生死」 。上大笑曰, 「向者道士標章,今乃翻是道人豎義令難」。 (榮)問,「玄理是可詮,可使以言詮。玄理體是不可詮,如何得言詮」。 (辯)答,「曉悟物情,假以言詮,玄亦可詮」。 (榮)難, 「玄體不可詮,假言以詮玄。玄遂可詮者,空刺不可拔,强以手來拔,空刺應 可拔」。 (榮)【反問】, 「空是玄不」 。 (辯)【反答】, 「非是玄」 。 (榮)【反難】, 「是玄可【竝】玄,非玄若爲得【竝】玄」。 (榮) 【正難】 , 「空旣不【竝】玄,空體非是玄。言旣可詮玄,可【竝】玄。非玄若爲得 【竝】玄」。 (辯) 【正難】 , 「空旣不【竝】玄,空體非是玄。言旣可詮玄,言應得是玄。言雖不是玄, 言亦可詮玄。空雖不是玄,何妨空【竝】玄」。 (榮)答,「玄是微妙,如何以空來【竝】」。 (辯)難, 「玄是微妙,如何以言來詮。又汝玄理不可詮,玄理亦可詮。空雖不可【竝】 , 空亦應可【竝】。空體不可【竝】,非【竝】不得【竝】。玄體不可詮,非詮不得詮」。 榮不能答,直抗聲曰, 「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貢」 。辯曰, 「日磾生於塞外,爲忠臣於漢朝。 道陵長自蜀中,作米賊於魏日」 。榮默然不答。又謂之曰, 「得嘲急解,何事踟躕」 。榮曰, 「旣得玄旨,所以杜默」 。辯曰, 「魚目不類明珠,結舌何關杜口」 。上大笑,令更難。…… (d) 茅齋中與國學博士范贇談論序(《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正藏 52,395a) 問曰,「……秋毫太山,儒墨咸稱大小。莊生以爲不爾。豈非孟浪之談」。 范曰,「俗滯情於是非,莊生遂忘於大小」。 難曰,「但忘俗見之情,應不齊彼山毫之質」。 范曰,「意在忘情」。 (中略) 13 難曰, 「物雖各冥其極,大小之體不無。莊周雖貴捐情,不覺飜迷物理。至如空虛,本無 質象,不可論有差殊。山毫旣有形容,安得談其均等」。 范曰,「談其齊等,本貴忘情。若欲均形,豈非爲蛇畫足」。 難曰,「前言形均,始可情喪,未是悟他。今持畫足過人翻爲自因」。 更【竝】曰, 「山大毫小,莊書遂可齊其大小。天尊地卑,周易應可混其尊卑。莊生安得 齊其大小」。 范曰, 「二敎所詮,由來是別。均齊之理,本自不同。難易本是別不得同。山毫本不齊。 不齊應說異。異物旣不異。不異得說異。別物應可同。何得說不同」。 ・ 「茅齋中與國學博士范贇談論序」的《佛道論衡》卷首的標題是「又在司成宣 范 義頵宅難莊易義一條」 。 「司成宣」是「司成館守宣業」 ,就是「國子監博士」 。《舊唐 書》職官志一「龍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國子監爲司成館,國子祭 酒爲大司成,司業爲少司成,博士爲宣業」 。這裏沒有記載范贇之對手的姓名,但是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 5 之 3(大正藏 46,299c)說「若均山毫等鳧鶴,恐未可 也。具如論衡范贇與靜泰論於齊物。贇屈於泰者,以齊物無理故也」 ,湛然言及《佛 道論衡》的這篇文章,主張對手是靜泰,可是其根據不明白。從《佛道論衡》的編 排順序來看,靈辯就是對手還算是符合實際。 ・ 靈辯(《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丁,大正藏 52,395) 靈辯姓安氏,襄陽人也。其先西域古族。……幼而聰慧,早能言理。年十五出家, 聽習三論。大乘諸經,究極幽微,尤長白黑。天骨峻爽,風韻凄淸。眉目口鼻之閒, 自然虛肅,常若秋崖含霽,霜松引颷。每至,辯波騰迅,詞芒灑落。又如河箭飛流, 月弦揚彩。永徽年中,暫遊東都,聲馳天闕。尋奉敕住大慈恩寺,仍被追入內論義。 前後與道士李榮等亟經往復。靈辯肅對宸嚴,縱敷雄辯,神氣高邁,精彩抑揚,望 敵摧鋒,前無强陣,嘲戲閒發,滑稽餘裕,頻解聖頤,每延優獎。 5. 國家圖書館藏 BD04687 號裏所見的「竝」和「責(嘖)」 ・ 只殘存(第二豎理敎義) 、第三豎本迹義、第四豎眞應義、第五豎境智義和第六豎因果義 五義。這篇義全都也跟《道敎義樞》的義一樣。 ・ 每篇義的開頭標出億單的論題,以下全部記載與論題有關的問答形式的辯論。這樣的形 式跟《道敎義樞》不同。 ・ 有些問答之中,附於回答的注釋裏有「宜寛作聲答」或者「宜寛作聲」這樣注意回答人的 腔調的記述。我們要注目這件注釋與上面所引的道宣《續高僧傳》論贊「聽其論道,惟 聞殺死之言,觀其容色,但見紛披之相」的關係。 ・ 王卡敎授擬定這件文獻爲《道德經義論難》 ,他理解這件文獻是關於《道德經》經義的辯 論書。但是我想這件文獻是在佛敎敎義的强烈影響下所編成的,濃厚帶有道敎敎義的辯 論方法的實例課本的性質。 14 (a) 第四豎眞應義 問,「喚何者爲眞,何者爲應」。 答,「(無生無滅是眞,)消滅是應」。 更問,「爲當一體辯眞應,爲當二體辯眞應」。 答,「非一體辯眞應」。 難,「若非一體辯眞應者,是應二體辯眞應」。 答,「眞應尙非一體辯,云何二體辯」。 難,「若使喚作眞應不得以一二辯,亦可喚作水火不得以冷熱論」。 答, 「不例。我從眞處起應,汝可從水起火耶。又一二與冷熱非爲【竝】,眞應水火義不 同。向若答云眞應不得以本迹辯,容可道亦應水火不得以冷熱論。今論此難,何但眞應 水火相乖,亦乃一二冷熱不例」。 (b) 第四豎眞應義 問,「爲是眞身說經,爲是應身說經」。 答,「應說眞不說」。 (中略) 問,「此經旣是應身說,未知眞身亦說不」。 答,「眞身不說」。 難,「若也應說眞不說,應此應非眞應」。 答,「應是眞應」。 難,「應是眞應,亦應應說眞亦說」。 答,「應說眞不說」。 卽【竝】, 「若應是眞應,應說眞不說,亦可柱是木柱,柱柱木不柱。若使柱是木柱,柱 柱木亦柱,亦可應是眞應,應說眞亦說」。 答,「木柱可是眞應耶。不例」。 (中略) 問,「聖人應身旣度衆生,眞身亦度衆生不」。 答,「應身度,眞身不度」 。 【責】, 「若爲應身度,眞身不度」。 答,「言(眞)身無形相,……」。 (中略) 問,「眞應爲當是一,爲是二」。 答,「眞應論何物一二。亦得云,眞應不一亦不二」。 【責】, 「眞應若爲不一,若爲不二」。 (答,) 「若先拒之,卽云眞應故不一二」。 15 【責】, 「眞應若爲不一二」 。 答,「只以眞應故不一,眞應故不二」。 (c) 第六豎因果義 又問,「因有種種因,果又有種種果不。布施因應成布施果,持戒者不必能布施」。 答,「同只是一箇因,同成一箇果。如屋梁椽柱同是屋因,還成得屋果」。 難,「學問因得聰明果,布施因得富貴果,果有不同,何因道同成一果」。 答,「如泥甁因果者,只道泥是甁因,甁是泥果,例前」。 又問,「以泥成甁,甁成有泥在不」。 答,「無泥在」。 【竝】, 「以泥成甁,甁成無泥在,又可以金成釧,釧成無金在」。 答,「如此」。 【責】, 「若爲如此」。 答,「以泥成甁,甁成無有泥,以金成釧,釧成無有金」。 (d) 豎理敎義第二 (反復敎和理的關係之問答難) 問,「敎旣有三,理亦爲三不」。 答,「敎三理不三」。 責,「若爲敎三理不三」。 答,「三乘之敎同明一理,以是故敎三理不三」。 難,「若爾者,……」 。 (中略) 問,「理敎俱常不」 。 答,「理敎俱常」。 【責】, 「理敎若爲俱常」。 答,「理敎流傳萬代,……」。 ・ 「竝」是提出帶有跟對手擧例的命題同樣的論理構造的例子來論難對手的辯論法。但 是,命題的構造縱使形式上是同一、可是論理構造不同的例子,被作爲「不例」而 排除。 ・ 「責(嘖) 」是對於對手的回答,更詳細地確認其內容,或者質問或者責問的辯論法。 16 国民い 十三門前 -5 符是一生未生相芯故 生 紛 宅 問・。 詔 一F 不失有日先成,何回用主生対 一一営知外線等法 亦図 如 縁者‘ 詑8 有所 晶法a 可 然ポ 我無 ‘如 可 無 詑然 v皆 可v ν v有 v ν ν v ・二 不融 v 一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燭受愛一 経収 一詑 有福生 音許 老諾死 比丘 ・ 国故 各 一 如ベ若h ・ 作・成巳不思臆埼是故有法贋 不 我 有a 我所 埼4 a ν ν 生二一…ドパ' 有則 魚川 法無 -怨 故 屯 知我 無営 魚 生時 ・中 果臆 一時元A 理 ν巾 一一各先図一 是 内後 外生 諸・ 法如 ・皆従呆繰-了v是我 ・ 昌 所 一一時同町 →一 復如 ・次蒋有生 図 未 ν ν a 故有=瓶生寸又如議@縄機一法一境 A 甘可 是 心応 三倶 2相 9 対不有 掛二作棺@亦想粧台復次有一一恒 v者・鷹=者一心e u有 a =@墨会又知品治地築基一故・衆繰毘臼 殺誠郎等和A授 生是 ・故 縁ニ ゑ兵 故無従 -線 相生 一法 連・ ,亦 無血(レ有相違-若生巳 g・ r則 山政有 。換控室 i八功等和 A 定 一事 常石室鉱山霊者銀法還付況笠間時 亦 者不履有暴,何以故・二制町。 生有 未生 a ヰ刻如、酪知 v ν s亦 e 詑 碍鎖格人功等和A 口故有=。献生寸叉如品種子一耶,悶主陰十一・ 法 有 一入 書十 砲八 有界 生有 生昂 己締 有 抑 是生未生ニ叩二 未生 亦一 有説 v一 地水火風虚盛時節人劫等和人口説有w生二v 我・如=悶v 可 1生 然旋回講 師 未= 生無 有 芽 然 有 何 差ぷ 別剃 1 是事不然 a ν ν ・若除入界窓・克二 v 是故=持制眠 特地陶-師等和 5 J 6 e r e e e 2 e e 然 ν 愛護法印是呆者,即宮中一子 e 臆生 酪佐一寸外因縁生時 如符@内国ぺ果岡山中先有,則不ν 是 不亦可 惨 宅. 先一 無不 ・= 亦 不潟 一一 果 , 則果畢寛不可符.何以故.是麓一一宮 m v名 y皆 ν 6 然? 事不 是故@ 席不 一一性最J有 席 有生 者誰 一営 故抗言己未一是麓 故 態 不 若? 謂見 晶未明控=よ一 v ν生 ν 以論争鉱・飴瓶」十有無亦ν e 一一故v 有又蒲亦無首位三例以故譜亦従=衆一復失諸法不生・何以拭一先有量.何以故.設法因中先有某故 H.若瓶=棚 席 J 政無首位誕=自怪-不故 一三辞出 得 ν 一百以=蒲一先有期不生先無亦不生一等生選亦先有感常=可見詰貨不可得.是一一割払 一2 一 ・需=蒲於席 ν 若者五乙一一日=以清一慢簡明同一言葉 一 !I a 無 是一 故堂 波詑 士故。・ν 若 以有 ν 蒲席一鰹‘不=名一法一疋何成.是故有魚無魚。及ν 我 皆耶 空.‘ 不因中先有果 蒲故 席者 則 名ν ν 両生一一一一閣は 一一一格採 回 1 f =生 d従衆線生日時郎非=曇注目耶.若法自性一浬興法室、何以故 生必 一五 飴陰 一減 不瓦 量不如 泥中議中席明懸可易問貨一一城暗号 可 ν a v ν gg 筑豊亦無・自他z亦 無a 他性-故王室皇室陰本官接待所滅ν 故 説見一 不 一一七日 目 ・是 故有v 不 可ν 生.2 ・Z 四Z 他若 性一 有以 品別 者 牛以=馬一名註榊明文我f誰 亦相復 p 議故不見・仙台日-若瓶未生時・瓶鰹= 一一無=自性寸 謂故ヲ 復衣無生m 一未 ゲ室 担内 架 1 a 以牛 h性 奈桂 い有れ同由 一一性-有骨馬以ι梨= -一 有存奈以 a一法名昌1 浬 栄成者 e無生法亦嬉ν 成‘生一回未獲 見故 者不 .以 何相}如二一口組泥 中先 若駒 生法 ν a vご 飴一皆 爾貨不ν 然 若諮る不弘一 円以 瓶生 相一 有法 瓶足 以=牛相馬ψ 相故 有 四時 一一梨性 有際而 喝 先治 制不 巳詑=因縁議官日一復科禿 是=故 一 一下瓶 一 一 4 一 ν一 一一他性-故有 一・ 因者、是亦 中 瓶相 無-者亦無“一牛相馬相嘉一一側一川 他材 故有 然 材以一不ν 成民生法一故名誕生芽生法不成 ν不 ν ν 、無生一瓶耶五泥a 7 e f e J d是 v者 生先 而生 一者 v 未 今一謂口鑓巳是果一 曾一 則川 図 4河 中 2一 先一 無同 則 有レ生一而是 生型…窮 拘一日米 魚ν ν v i T F 相 二臨 而ν可 不 v -d 塑培地一桜m 壊 匂 町A伽 虚空向 知者.却下鳥a 飛 J 舟 宥縁 一一 何滅 得・ 為肉 一 究 生 巳故則 無‘ 何紘 以一一 究生 未生 共違 一一・多国 法‘ 無十二国 v v ι一 fg 一一故足物先因役目喜一電若衆心 中 ・・ 十生こ 謂。是曲亦二ν 勾同 知‘勝故不 可知 生有 一者 巾生 巳国 不一 益者 倶 有 誠故 一不 故ν 不v 可 可ν 未 ν ・倣ぷ丘 b v ζ 一一 一 一 一 民 = 臥 町 返而 一一線法‘則各各別異も 心先 減分 巳共 .後分誰一一生v 一 不強有 一v 知 細J故 不不ν可知 可 生. …=是底活情次若未レ生定有v ν 者.如=眠中薬蓬有一翻曜佳 ν v a 果 問果 日先 =怨 在日-一心中vお F 多心中一一生*巳復墜英生荷四 以、 故中常有故従=是一戎困中先v 有.レ ,有 或警 先但 住一 …一 A一 Z釘 v 可 由見建 昌河 生 巳 克 一昌 不二宮本 一一品十二因縁生法 ‘蛍 若有 謂 自レ 無生・潟三者浩一道臆=一見宍是則可無 界 有 得や 。若 凡詰 物白 有 而 不如 ν v v ν ν s 遠而不可 勾 旬一 レ近 不v 知 或伺有ν 可 一一心中有誘-衆心中有若一心中有生 者ポ 因生 果民 印生 一} 不有是有 物而 或 蛸リ 町唱 γ 中= 無生理一、是故一先 v 一← ν v ν =一一時共生‘叉阻呆一時v 有‘ ‘何 是以 事一 不有市生.ν 品 戎或根 壊住故 然 是川 事川 不」低次若図中先有呆ぜ而 心不 故不 不ν 可知 可一 知 ν'.障一二峨開場ほ v ' ν 一縁法賀無ν金者謂 一一縁生法曹 若 中一 先小 有陰 一先無 無. 援故 亦瓶 臆等果華寛不四可位、若一一 是 不如 可符.如-一七十一体問中詑 一以回 先一 有合 無同亦 生一 .何 故 v ν亦 ν 1 2 3 4 .、 埼幽・ 2 十コ門倉時 ma 菅上求 ハ e J破 方乃破縁故也‘又二一門並 果 通果 有魚‘有一亦慮不生。者倶不生破、以同徴異 破下 差第 問二 同倶不生破よ則是縦生門.一令未生 君謂 果書以潟@果.所以雨門並破果者重第三門一不生磁丞相巳生是有.師窮 共過 不生生 是窮有 .未 是生 則無 。下第四線結 若前無呆亦有@亦有亦無望小生呆.是即雨一文可見. 倶得生 岩殺生 生者是 J箕 営有 如卸是生巳更生.砦因内之有生日 宅破 生巳 d市 門始終並是破岡 上門血中縁破呆‘今週ー噴一亦有ダ臆夏生‘令 未則倶 生之者 倶生生 破生. 更巳 生き 因外 有亦 巳更 .民 如是一物無 悶此偏典前口叩一同偏何異.笠別品初畑譲明一者第一立也.是 無.窮 二 也更〈 故印 得生 果第 在因 外破 不復 生.是故今明。因外 内外無生£偶別明内法無生‘但前備直明一就生不生町舟有七克之 一有塁 二 不.生 不塊 異因 内倶 之有 故是図中常有。内有師 果従縁生故無自怯無自性故是即無果伊今一破上二以同噴異般‘ 四 具亦並 同又破 五 異言.此則是 生. 則勝 外有 生. 只@ 図内 之無 有生 偏重就因縁申噴号故一一白線中若前有果.一破』ハ無用破。七生 噴巴用 ぷ放略 之是議 後復附 更破 生. 図樟 内巳 有克 不慮生,遺言 g 就備嬉二J 一句穂非 第四句町噴 又一第四一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門論之 凡 五 。巳初 章.未生是有臨其特 巴生 .有 未生 亦円 有生 亦有 句亦名揖法字以三句求生無脱。離此三外誰一就生不生門蹴七第 二 麓有不 一得種 腕 第有三 就臆 生. 生擦 日亦 亦臆 生門 .故 言四 従是 場復 有生耶£龍樹明照無生。敢九十六術一言有一果島細門断四第 四.就 -生噴 呆.不 門 五 五 更生 叉未 是有 師成 在図 内腕 巳生 日第 疋有 .噴 亦在 生耶・五百論師言有生晦一異果門耐四都有二十四円者因中先 因内 有.果 所以 生作此難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是 種一重破.第七重救命第八重破。印成川立四破. 相等中亦破有無.今此門但琉因果破.於有一生.就破救論之問答凡遁 有.八 同有 .故第 牒有有 波器 今著 言一 従是 議, .第 今謂未解.己 無門叉鴬三二長行接起.二備本破.三長行一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生 破之. 重遁 救.. 六難.先牒外人有義 果第 謂五 之有 特第 徴作 謹也.問此就何義難也.容此就未生。微共 一八三道 A 8C亦布]-? .呆=異4 ・・・布=無~.⑨@費量=徴~.~ 一鐸三句不生。卸矯二一別・袈梓困中前有果不一有也・未従 是 復亦臆 一 者共有 人 .生 巳有 是有遁 未生 有. 生民 巳是生 有既 不生 .言・有無二 不生.第二別樟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一此是一物無窮生魚生無窮物. 容下 是第 一三物 復次 以無 同噴異破.又開二別.初牒外 一句並不生者。若令三種生成郎無第一義諦.一窮生也.何以故下第三糟無義 窮.. 常徴 有己.未生是有師共得生.生 先言 第因 一中 将来 一若無第一義諦亦無世諦.何以故下第二別一故者己生之果不異彼未生.故是因中之常 巴亦有亦臆特生.則二倶臆生.第二持巳徴 ι一 願第三猶是前二.即編第四猶是第 ニ一一標無窮。「一額無窮.三稗無窮.之 故 須 四未 結生無 。窮 未. 生是 是有.生巳亦有.生巳是有民共 破第三也一郎無窮第一標無窮也.マ如果前未生下第二 不生.未生是有亦慮不生.日未二門畢寛無 就長行錯二.第一前棒鋼三句.第二次樟第一一期無窮.無窮有五種.如生中 .有 今生正 。論 故所 一設 疋無 理就 .巳 是故前有下第三膜而町 四句?一以棒高法。就棒三句又ニ.初線唱三句一生物明英生故名無窮.之故名顕無窮也.問嬉 t 魚師無無潟亦無J 政有鋳無銭一切室。又一二是有‘『云何有事一生一不己 生生 異斗 げ切名 皆以 生同 。又 徴生 具巳更生有無窮生,ギ是 門求呆無縦則知無繰。故借縁@有破果有。一破、特異並同破者宋生断奪 1 文潟一二百三 有 己未臆 。一 持切巳 生。 破生 。則 生無 己生 不生成 借果無破縁有込一未之異並有同義名勝異並同破叱無異破者 取外意,二正被三牒宗町噴域外意者救無 .果 外巳 一宮.因中果名未生ーぽ外果名巳 間何故破亦有亦無不破非有非無.答第四一有義肢同‘則日未抵無異$窮 無之 用過 破也 者結 猶是第三,故不破第四一有材用更生守噴用破者同晶(肢巳有.康有生 可. 見未生可得有生.巴生一疋何更生.故無無窮 問者爾第三猶是前二。亦臆不破第三.答師一之用・町七門因循次過 第也而 三無胤 生第破 四.. .来 是中 有倶 生理 二又 正破 此舟生巳徴 3 J 輪個幽臨川ぽ"'"問咽酔酬柵叩欄相川腕卿欄担問句_.川向即位) 噌- 〆 未生是有ポ臆不生.故此二門理鷹倶生.倶一復衣下第六無用破。自上巳来難並生 縦之 横呆 ‘此 今即来襲.是故得生.不臆作倶不生 際不生.今外人一弓雄倶是有而未生者生生一並停之百組噴共有義難 .也 設.師 何同用 ..上 遁巳 第有 三以 噴更 異生 難者 一生 E難 . 未 巴不生.不臆作倶生倶不生難也.是二倶有一直作斯噴酔理則窮無言可劃.叉夫是 論有 義. 之巳生亦有。師同是有。而有一生一未生 下第二破也.外人義自相違.以有是同而生一方有難有並有噴。上日明並難.無 今有 次是噴 慮也 者. 不此 然.我未生未襲故須器使而生. 未生異故.論主投共有向以徴.不臆生不生一噴借怯友二世有義.若言有果理者亦作 日新 生日麓故不須更生.雄同是有而得一生 異.所以一然者.決有義肢間前臆同生眠不買一時肢巳有司理日 窓生巳 あ第寛 須同克 一出 一小 也入 .遁 四. 鼎何 異並 難者.上難云、既 同鷹不生・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ぽλ 有 一若出 克入有郎堕更生・知有生未生異則有無亦異.未生既是有。巴生 有是 耶・ 克生 出窓 慮切一是無窮。遺堕前五破.故此一破典前港返相 則臆無者不然.我未生是未麓之有.生巳是 巳麓之有.一疋何作一有一無難耶.議第五無 lh 復次下第四捉異並同破.提外人生未生異一成也 以徴某健不臆始終有岡.波巴宋相違。ポ臆一復次下第七噴用破、異 一難 見者 復. 縫上 之難 ,云 若. 不生 改巴 有亦 宗有未生亦有ベ既同是 有無相違,未生既有.生巴則無也き又波反一必言有者司法困中有瓶対 香生 味便鯛 爾不然.我.未生是未麓 有其 。色 生未 臆. 無若 異者 t e 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日生便臆是一則臆可見,若不可見則又臆 泥非 中有 有瓶、 之有.巳生是巴麓之有.低有麓未麹異.則生 無£此亦得是並ゐ若必言生未生異亦臆有一則臆矯六根作境一躍費未 六生 識亦問 亦得臆 爾遁第六無用難者.上 異叫 。何 言云 無若 異. 無異・也詮未相違故品定二作相亦亦臆相違一可聞等角叉若不能作 言中有 .寛石 児夏生者不然.未 難境 云而 .因 断者 巳有 .女 何用 E 果是起作和町故一問日下第三外人救義.上破借怯 救友 .内 二頬 世典有 四破.一徴相破.二噴拙健在困中一 臆是無 e問何故名作相 答 a 。安藤在因中破.三窮結健在因外破. 破.亦E 一 名作相一部井有果理家義.今衆家共典此一救也.此 亦中 一去 雄抽 有麹因破.四不定破。初難有三.第一牒. 復次下第五無異破前正難芥樟難も正難中一間接別而言正逼第七噴用破。因 第謂 二従 下正噴相。此噴共未襲之前 前牒。世間未生是無昼巳是有。ぽ言有奥無果以未麓故不可見.不臆聞有便 可以 見何 .相亦 也未 .言 中者 瓶果 未果 麓故 相違.無奥有相達也宅若生巳亦有?正難外不臆言不可見.故謂不相 有貌. 組盟煙 但抵有 性白煙不可見 j幽 1 ρ σ 未 e 一一相.叉塑出牛馬不膝生瓶.若有生不生則 亦三.一破ニ韓三結@噴。若襲法即日疋果者 生侍巴県又若有@未有巳則有有有無。具四通 巴第亦 二生 俣耶 不生難者。前難云.巳生有有有無.亦四難也.是故波説下第三牒町. 難也也、蒋難亦申二.初何以故正稗之.次惇破是存低其不生。未生是復 有次 亦下 膝第不 此健 事在因内破。上噴相今噴鵠. 一生 五者 捉鵠 E之 者以未生魚末、生日魚己、亦臆巳生局一未来 麓果 故不須克生.何符言未生師生生 可生 用. 二巳 相詮 有者,嵐臆生未生同雌日是巳也。生未生倶己‘我因中乃前有呆而未麓故.倶 須則 襲不而 生瓶 又倶無.二相倶臆生 者魚 。未 必臆 如科 有備 .夫相有二.一者自相二者 也?技者避前第四生日無難問就営果鰹始終反問力等.未有事果相貌名 襲般 .相亦 相巳 。亦 白有 相是 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供有生者者巳遁七難.第一倶生難云.未生是有他生 。非衆生相。他相是衆生相。盟中 此. 二相。何以知有瓶耶Jλ倶無。二相 J並 羽生未生同日疋未生師生。生巳亦生.是則無窮者此一品倶 不無然 未生有何異耶?又此亦得 @未=巳~. @援=責~.⑩* <<1噴=同事~.. 防両 ー 者合正作有無相違難也事二所作果憶之相亦一等ポ不能作提亦鷹有也生 ,未 叉襲不 境須者 .用.一宮何作無用難 .作 是故 麓而 此有 卸有 耶.遁第七如前.答日下第四破救。右此{ 臆相違守則未生之呆既共是亀巳生之果卸一亦臆作境者不有 ;;.~"' . ~ íì, 共無晃不然。我巳生之有此是巳襲故不須夏生 十-一門論疏傘上求 -A---a い川目別 : 1 1 . A 4 一一樟三句不生。郎潟一 一 別 .j襲 因 中-前有 2. 3一 22 27 -E i一果 ;!不一 宅 昏 昇 ɺ 昈鬋 (七十入会1)拡ーニ斗-八北 最 (BD04687號) 292 5

相关文章